順治元年一月,濟爾哈朗就令各衙門:凡需上奏的事件全都“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清初稱檔案為檔子)書名亦先書睿親王”,睿王多爾袞、鄭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已經成為虛話。
順治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值多爾袞齋期,大學士範文程把甘肅巡撫黃國安呈請辭職、回籍贍養父母的本章,送鄭王濟爾哈朗處批覆。
本來這就是個例行公事的本章,而且鄭王濟爾哈朗也未敢批覆“令故待之”,但多爾袞為樹個人權威,仍然以“以文程擅自關白輔政王”抓住不放,將其“下法司勘問”。
範文程並非等閑之輩,是皇太極被依為心膂股肱的大臣,當年勸降洪承疇就是派範文程去打前站的。
屈從多爾袞淫威的刑部官員,竟然無視律例而對範文程做出削職、籍沒家產的判決。
雖然多爾袞最終下達“姑釋前罪”、“免效厥職”的命令,但這種威福自專的做法足以令孝莊皇太後如芒刺在背。
盡管冊立順治為君的會議一結束,索尼、圖爾格(遏必隆之兄)、鰲拜以及譚泰、鞏阿岱、錫翰就到三官廟盟誓,要輔佐順治“六人如一體”。
未幾,圖爾格、遏必隆、鰲拜等又聯絡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中的兩黃旗骨幹209人盟誓,忠心耿耿輔弼幼主,不得“諂事諸王,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結黨謀篡”。
孝莊皇太後知道:要兌現這些慷慨激昂的誓詞是相當艱難的,雖然會有人恪守誓言、不改初衷,但相當一部分人會見風使舵,自食其言,向權力中樞——多爾袞靠攏,最終墮落成為圍繞勢力轉圈的奴才——勢利小人。
豪格手下的正藍旗固山額真何洛會甚至賣主求榮,誣陷豪格圖謀不軌。
兩黃旗大臣譚泰、鞏阿岱、錫翰也都毀盟背約,轉投睿王……
孝莊皇太後環視周圍,隻有索尼、圖爾格、遏必隆、鰲拜、圖賴以及範文程等幾位老臣還沒有轉靠睿王,但他們或被革職、或被革爵、或被奪所屬牛錄、或被籍沒家產,或稱病在家,就連已經去世的圖爾格也難逃厄運,他的墳墓甚至被“盡行拆毀”,一股寒氣迎麵撲來,她不禁打了個寒戰……
孝莊皇太後已經洞察到埋藏在多爾袞心中的稱帝之念,睿王曾無限遺憾地對心腹抱怨道:“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多爾袞並非不具備稱帝的實力,而且明清之際動盪的時局也不止一次為他提供了黃袍加身的機會。
好在多爾袞還算頭腦清醒,不願因內部的權力之爭而使得清王朝失去問鼎中原、一統海內的歷史機遇,便以“本朝自有家法,非爾等所知”,拒絕了一部分漢官的勸進。
一旦海內實現了一統,大權在握的多爾袞還會拒絕黃袍加身嗎?別說是順治還未成年,就是已經長大成人也難與執政多年、功業赫赫的攝政王抗衡,孝莊皇太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孤立無援,隻有孤兒寡母,且無一兵一卒……
怎樣才能延緩日益明顯的逼宮危機?多爾袞至今沒有子嗣當然是要充分利用的因素,聽說有喇嘛給多爾袞算過命:說他是命中無子。
讓多爾袞得到“皇父攝政王”桂冠——也就是說讓多爾袞成為順治名義上的父親……
按照滿族兄死妻嫂的習俗,太後下嫁給小叔子本來就沒什麽引起非議的,可現在畢竟不是在關外……
漢族的禮製與滿族的習俗在她的心中各自展示著自己的分量……
其實漢族在秦漢乃至唐代對太後也沒那麽多的約束,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漢惠帝的母親呂後、唐中宗與唐睿宗的母親武後……
或私下、或公開地梅開二度,享受著人生……
而對孝莊皇太後來說,難就難在她的似水柔情早已經在丈夫的冷漠中枯萎,對經史的學習、對韜略的探討,對駕馭風雲的興趣早已經把她的內心磨鍊得像鐵石一樣冰冷、堅硬……
三十出頭的少婦,卻心如止水……
如今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她還要裝出種種柔情去贏得妻妾成群的多爾袞的矚目……
實在太難了,對於孝莊這真得比運籌帷幄還要難,委屈的淚水潸然而下……
南明抗清將領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有一首描繪太後下嫁多爾袞的詩:“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燦迎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以此詩作為太後下嫁的依據,似乎有點孤證的味道,張煌言當時畢竟在距離北京千裏之外的浙江——魯王政權所在地,即使太後與多爾袞真的有一個結婚儀式,也絕非他能親眼目睹,而張煌言以此為題做詩,完全是出於對敵對勢力一方兄死妻嫂習俗的嘲諷。
據說有人見到過太後下嫁的詔書,但在出版的眾多清代史料中均未能查到。
以孝莊皇太後的機敏、以她對漢族傳統文化的領悟,是不會採取像張煌言的詩中所描繪的方式——在慈寧宮去搞太後大婚禮,而且太後真的下嫁,睿王嫡妃又當如何安置?她的目的是在感情上籠絡住攝政王,而不是製造新的家庭糾紛,即使真有床笫之歡也是在多爾袞“深入皇宮內院”時偶一為之,本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順治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值多爾袞齋期,大學士範文程把甘肅巡撫黃國安呈請辭職、回籍贍養父母的本章,送鄭王濟爾哈朗處批覆。
本來這就是個例行公事的本章,而且鄭王濟爾哈朗也未敢批覆“令故待之”,但多爾袞為樹個人權威,仍然以“以文程擅自關白輔政王”抓住不放,將其“下法司勘問”。
範文程並非等閑之輩,是皇太極被依為心膂股肱的大臣,當年勸降洪承疇就是派範文程去打前站的。
屈從多爾袞淫威的刑部官員,竟然無視律例而對範文程做出削職、籍沒家產的判決。
雖然多爾袞最終下達“姑釋前罪”、“免效厥職”的命令,但這種威福自專的做法足以令孝莊皇太後如芒刺在背。
盡管冊立順治為君的會議一結束,索尼、圖爾格(遏必隆之兄)、鰲拜以及譚泰、鞏阿岱、錫翰就到三官廟盟誓,要輔佐順治“六人如一體”。
未幾,圖爾格、遏必隆、鰲拜等又聯絡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中的兩黃旗骨幹209人盟誓,忠心耿耿輔弼幼主,不得“諂事諸王,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結黨謀篡”。
孝莊皇太後知道:要兌現這些慷慨激昂的誓詞是相當艱難的,雖然會有人恪守誓言、不改初衷,但相當一部分人會見風使舵,自食其言,向權力中樞——多爾袞靠攏,最終墮落成為圍繞勢力轉圈的奴才——勢利小人。
豪格手下的正藍旗固山額真何洛會甚至賣主求榮,誣陷豪格圖謀不軌。
兩黃旗大臣譚泰、鞏阿岱、錫翰也都毀盟背約,轉投睿王……
孝莊皇太後環視周圍,隻有索尼、圖爾格、遏必隆、鰲拜、圖賴以及範文程等幾位老臣還沒有轉靠睿王,但他們或被革職、或被革爵、或被奪所屬牛錄、或被籍沒家產,或稱病在家,就連已經去世的圖爾格也難逃厄運,他的墳墓甚至被“盡行拆毀”,一股寒氣迎麵撲來,她不禁打了個寒戰……
孝莊皇太後已經洞察到埋藏在多爾袞心中的稱帝之念,睿王曾無限遺憾地對心腹抱怨道:“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多爾袞並非不具備稱帝的實力,而且明清之際動盪的時局也不止一次為他提供了黃袍加身的機會。
好在多爾袞還算頭腦清醒,不願因內部的權力之爭而使得清王朝失去問鼎中原、一統海內的歷史機遇,便以“本朝自有家法,非爾等所知”,拒絕了一部分漢官的勸進。
一旦海內實現了一統,大權在握的多爾袞還會拒絕黃袍加身嗎?別說是順治還未成年,就是已經長大成人也難與執政多年、功業赫赫的攝政王抗衡,孝莊皇太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孤立無援,隻有孤兒寡母,且無一兵一卒……
怎樣才能延緩日益明顯的逼宮危機?多爾袞至今沒有子嗣當然是要充分利用的因素,聽說有喇嘛給多爾袞算過命:說他是命中無子。
讓多爾袞得到“皇父攝政王”桂冠——也就是說讓多爾袞成為順治名義上的父親……
按照滿族兄死妻嫂的習俗,太後下嫁給小叔子本來就沒什麽引起非議的,可現在畢竟不是在關外……
漢族的禮製與滿族的習俗在她的心中各自展示著自己的分量……
其實漢族在秦漢乃至唐代對太後也沒那麽多的約束,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漢惠帝的母親呂後、唐中宗與唐睿宗的母親武後……
或私下、或公開地梅開二度,享受著人生……
而對孝莊皇太後來說,難就難在她的似水柔情早已經在丈夫的冷漠中枯萎,對經史的學習、對韜略的探討,對駕馭風雲的興趣早已經把她的內心磨鍊得像鐵石一樣冰冷、堅硬……
三十出頭的少婦,卻心如止水……
如今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她還要裝出種種柔情去贏得妻妾成群的多爾袞的矚目……
實在太難了,對於孝莊這真得比運籌帷幄還要難,委屈的淚水潸然而下……
南明抗清將領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有一首描繪太後下嫁多爾袞的詩:“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燦迎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以此詩作為太後下嫁的依據,似乎有點孤證的味道,張煌言當時畢竟在距離北京千裏之外的浙江——魯王政權所在地,即使太後與多爾袞真的有一個結婚儀式,也絕非他能親眼目睹,而張煌言以此為題做詩,完全是出於對敵對勢力一方兄死妻嫂習俗的嘲諷。
據說有人見到過太後下嫁的詔書,但在出版的眾多清代史料中均未能查到。
以孝莊皇太後的機敏、以她對漢族傳統文化的領悟,是不會採取像張煌言的詩中所描繪的方式——在慈寧宮去搞太後大婚禮,而且太後真的下嫁,睿王嫡妃又當如何安置?她的目的是在感情上籠絡住攝政王,而不是製造新的家庭糾紛,即使真有床笫之歡也是在多爾袞“深入皇宮內院”時偶一為之,本來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