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爭年代的文藝戰士,身上的擔子並不輕鬆,演出的道具、自衛的武器、兩夜一天240裏路的急行軍、翻越熱浪襲人的沙丘、穿過機槍轟鳴的封鎖線、渡冰河、住破窯、吃冷飯、放夜哨、護理傷員、排練演出……劉燕平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唱著民歌演著戲,學著本領,幹著革命。4年的解放戰爭中,這位文工團中最年輕的姑娘兩次榮獲了第一野戰軍前方總指揮部授予的三等功。戰火的錘鍊使她在政治上也走向成熟,1948年,劉燕平舉手在鐮刀斧頭旗下莊嚴宣誓,戰爭的磨鍊硬將她推上人生道路的一個新征程……
1949年新中國誕生,17歲的劉燕平和所有的文藝工作者一樣,迎接人民文藝工作進人正規化的劇場建設。盡管有了正規的劇場,寬敞的舞台,但劉燕平心中最渴望的仍是讓自己歌聲飄進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
一個寒冷的冬天,燕平作為赴青海工作隊的一個演員,來到青藏公路工地慰問築路大軍。在那裏,她身上裹著老羊皮大衣,乘著敞篷卡車,沿著蜿蜒不平的山道在逆風中行進,車子時不時地陷進雪坑。那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1950年,百廢待興,靠的是毅力去戰勝各種艱難。山坡、河灘,隻要有塊空地,就是舞台。風聲、雨聲伴著歌聲,晨曦、汽燈、火把、人潮。那些壯觀的景色,如同初升的太陽,帶著霞光撲麵而來。她沉醉在這勞動建設的洪流中,唱得那麽有激情,那麽歡暢,那麽動聽。這裏是新中國初建時期的第一項大工程,這裏的人們是放下槍桿拿起鎬頭的英雄,他們中的很多人為解放新中國流過血。今天,為了建設新中國,又在吃大苦,耐大勞……對建設者的崇敬,點燃了一個年輕演員火熱的心。燕平隻覺著這裏每一個陌生的麵孔都是那樣的親切,有如戰友,更似親人。她又怎能不放開嗓子為他們歌唱!自此,燕平得了一個“金嗓子”的美稱。這是聽到了她的歌聲的築路大軍,以如火的熱情對她的真心讚許。而燕平,卻把這看做是觀眾對自己的鼓勵和期盼,如同青藏公路向著遠處延伸,歌唱藝術同樣應該,而且必須向著遠處伸展……
1951年,劉燕平作為西北大區隊的代表,奉調前往北京參加全國首次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於她所承擔任務繁多,此任務又給得突然,已經登上了列車,卻還沒有定下演唱的曲目。為此,她急得夜不能寐,一直與領隊陳若飛低聲商議著。“陝北的演員就要唱個地地道道的陝北歌”。劉燕平和陳若飛苦思冥想,最後選中了當時在陝北廣泛流傳的民歌《蘭花花》和《信天遊》。或許歌中唱的故事流傳得太廣泛了,以致一支歌從曲調到詞句竟有許多種唱法。曲目選定後,劉燕平和陳若飛連夜奮戰,對《蘭花花》的主題、情節、曲調和配樂做了再創造。於是,那個動人的愛情故事,那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便更具魅力。
到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個伴奏員。劉燕平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誰願意為自己這樣一個無名的19歲姑娘伴奏。匆忙中,她想到了劉熾——曾在魯藝的一位老大哥。可劉熾是著名作曲家,他肯嗎?她匆匆趕到劉熾家提出請求。想不到聽了劉燕平的演唱,劉熾欣然同意為她伴奏,卻有個頗為怪誕的條件:伴奏時既不站到台前,也不得向觀眾報出他的姓名。
調演正式開始了,當劉燕平在竹笛的伴奏下亮開歌喉時,全場觀眾被她那悅耳的聲音和那忽而歡快、忽而哀怨的歌曲情節所感動。曲終,全場一片寂靜。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蘭花花》震動了首都歌壇。
緊接著,赴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唱,錄製唱片,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東歐八國巡迴表演……一時間,陝北民歌《蘭花花》、《信天遊》仿佛插上了翅膀,飛向了全國,飛向了世界,而劉燕平也因此多了個“蘭花花”的別名。
《蘭花花》使劉燕平走向世界歌壇,也使劉燕平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及許多領導幹部結下了友誼。
劉燕平認識周總理是在延安時期。那時,西北文工團經常為中央領導組織舞會,因此,劉燕平和夥伴們能有機會見到周總理和其他中央首長。也許就是在中南海演唱《蘭花花》,使周總理記住了劉燕平的名字。此後周總理多次提起:民歌,劉燕平唱得不錯。
1953年的春天。當時,中央組織慰問團前往東北,周總理是慰問團總團長。這時,他和作為團員的劉燕平接觸多了起來。一次開晚會,周總理請劉燕平作舞伴。
“你唱的那首歌好,有感情,有生活,你是怎麽學的?”翩翩起舞中,周總理關切地問。
“我在陝北多年,常跟老鄉在一起,向老鄉學的。”劉燕平老老實實地回答。周總理聽了非常高興:“對了,要走自己的路,要向人民學習,做人民喜歡的演員。”
聽著周總理的勉勵,劉燕平激動得一時說不出話,她隻是衝著周總理使勁兒點點頭。
隨後,周總理又和劉燕平談起了前蘇聯人民演員哈儂的演唱,啟發她在民歌演唱中像哈儂那樣保持民族、民間風格。“哈儂的歌很有特點,你有哈儂的唱片嗎?”周總理用朋友般的口吻問劉燕平。
“沒有。”劉燕平毫不掩飾她的遺憾。
1949年新中國誕生,17歲的劉燕平和所有的文藝工作者一樣,迎接人民文藝工作進人正規化的劇場建設。盡管有了正規的劇場,寬敞的舞台,但劉燕平心中最渴望的仍是讓自己歌聲飄進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
一個寒冷的冬天,燕平作為赴青海工作隊的一個演員,來到青藏公路工地慰問築路大軍。在那裏,她身上裹著老羊皮大衣,乘著敞篷卡車,沿著蜿蜒不平的山道在逆風中行進,車子時不時地陷進雪坑。那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1950年,百廢待興,靠的是毅力去戰勝各種艱難。山坡、河灘,隻要有塊空地,就是舞台。風聲、雨聲伴著歌聲,晨曦、汽燈、火把、人潮。那些壯觀的景色,如同初升的太陽,帶著霞光撲麵而來。她沉醉在這勞動建設的洪流中,唱得那麽有激情,那麽歡暢,那麽動聽。這裏是新中國初建時期的第一項大工程,這裏的人們是放下槍桿拿起鎬頭的英雄,他們中的很多人為解放新中國流過血。今天,為了建設新中國,又在吃大苦,耐大勞……對建設者的崇敬,點燃了一個年輕演員火熱的心。燕平隻覺著這裏每一個陌生的麵孔都是那樣的親切,有如戰友,更似親人。她又怎能不放開嗓子為他們歌唱!自此,燕平得了一個“金嗓子”的美稱。這是聽到了她的歌聲的築路大軍,以如火的熱情對她的真心讚許。而燕平,卻把這看做是觀眾對自己的鼓勵和期盼,如同青藏公路向著遠處延伸,歌唱藝術同樣應該,而且必須向著遠處伸展……
1951年,劉燕平作為西北大區隊的代表,奉調前往北京參加全國首次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於她所承擔任務繁多,此任務又給得突然,已經登上了列車,卻還沒有定下演唱的曲目。為此,她急得夜不能寐,一直與領隊陳若飛低聲商議著。“陝北的演員就要唱個地地道道的陝北歌”。劉燕平和陳若飛苦思冥想,最後選中了當時在陝北廣泛流傳的民歌《蘭花花》和《信天遊》。或許歌中唱的故事流傳得太廣泛了,以致一支歌從曲調到詞句竟有許多種唱法。曲目選定後,劉燕平和陳若飛連夜奮戰,對《蘭花花》的主題、情節、曲調和配樂做了再創造。於是,那個動人的愛情故事,那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便更具魅力。
到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個伴奏員。劉燕平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誰願意為自己這樣一個無名的19歲姑娘伴奏。匆忙中,她想到了劉熾——曾在魯藝的一位老大哥。可劉熾是著名作曲家,他肯嗎?她匆匆趕到劉熾家提出請求。想不到聽了劉燕平的演唱,劉熾欣然同意為她伴奏,卻有個頗為怪誕的條件:伴奏時既不站到台前,也不得向觀眾報出他的姓名。
調演正式開始了,當劉燕平在竹笛的伴奏下亮開歌喉時,全場觀眾被她那悅耳的聲音和那忽而歡快、忽而哀怨的歌曲情節所感動。曲終,全場一片寂靜。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蘭花花》震動了首都歌壇。
緊接著,赴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唱,錄製唱片,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東歐八國巡迴表演……一時間,陝北民歌《蘭花花》、《信天遊》仿佛插上了翅膀,飛向了全國,飛向了世界,而劉燕平也因此多了個“蘭花花”的別名。
《蘭花花》使劉燕平走向世界歌壇,也使劉燕平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及許多領導幹部結下了友誼。
劉燕平認識周總理是在延安時期。那時,西北文工團經常為中央領導組織舞會,因此,劉燕平和夥伴們能有機會見到周總理和其他中央首長。也許就是在中南海演唱《蘭花花》,使周總理記住了劉燕平的名字。此後周總理多次提起:民歌,劉燕平唱得不錯。
1953年的春天。當時,中央組織慰問團前往東北,周總理是慰問團總團長。這時,他和作為團員的劉燕平接觸多了起來。一次開晚會,周總理請劉燕平作舞伴。
“你唱的那首歌好,有感情,有生活,你是怎麽學的?”翩翩起舞中,周總理關切地問。
“我在陝北多年,常跟老鄉在一起,向老鄉學的。”劉燕平老老實實地回答。周總理聽了非常高興:“對了,要走自己的路,要向人民學習,做人民喜歡的演員。”
聽著周總理的勉勵,劉燕平激動得一時說不出話,她隻是衝著周總理使勁兒點點頭。
隨後,周總理又和劉燕平談起了前蘇聯人民演員哈儂的演唱,啟發她在民歌演唱中像哈儂那樣保持民族、民間風格。“哈儂的歌很有特點,你有哈儂的唱片嗎?”周總理用朋友般的口吻問劉燕平。
“沒有。”劉燕平毫不掩飾她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