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校教育
紹祖5歲時,媽媽就把他送到延安第一完小讀書。開始媽媽送接他兩次,繼而就讓他獨立上學,獨立回家、開門,一個人在家做作業,還要兼負“看家”的任務。
上學了,學習成了紹祖的主要任務。學習和遊戲不同,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規範個人行為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老師教育孩子們懂得,小學生的學習和成人的勞動具有同等的社會意義,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還要引導、啟發學生學習雖不感興趣但又必須學的東西,並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參加集體生活的習慣和自覺勞動的觀念。紹祖在這樣的環境裏,不僅學會了很多必學的知識,還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學了許多課外知識。他不僅能講出很多中國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洋鐵桶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二小放牛郎》等,還能講出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裏尼”,日本的“東條英機”……
為了讓紹祖從小就能在艱苦的環境裏經受鍛鍊,培養獨立生活、學習和自理的能力,媽媽又把他轉送到距延安城近百裏的安塞縣白家坪的延安保育院小學部,簡稱“保小”。“保小”是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創辦的我黨教育史上第一所公育小學。學校實行“集體育兒,養教並舉”, “教導合一,教保合一”,將教學、訓導、保育三者結為一體,奠定了供給製、全日製、寄宿製學校的基礎。學校除了教授學生文化科學知識外,還要訓導學生參加新時代的社會活動和勞動,讓孩子們從小就能認識到,他們有幸受新式教育,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牢牢記住自己的責任:國家的一切恥辱,要靠他們將來去洗雪;民族盛衰的重任,要由他們來擔承。
紹祖進人“保小”時,正是1946年內戰迫在眉睫時。爸爸在北平、上海等地跟隨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同誌與國民黨周旋。媽媽在延安邊區政府做婦女工作。他到“保小”去上學心裏很高興,因為他從小就聽《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中唱“黃河在咆哮”,對黃河非常嚮往,誤認為“黃河在‘保小”’ ,就高高興興地去了。到了“保小”找不到黃河,才知道對歌詞理解錯了。不過“保小”對他來說,確實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他在回憶這段生活時,曾在《中華之魂——養教篇》開篇中說:
“母校的辦學宗旨,具有超時空的穩定性和持久力。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教學活動都貫穿著為民族戰爭服務,處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救國熱情。建國初期,教育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刻苦學習建國本領,積極投人經濟建設,迅速醫治戰爭創傷。三年自然災害時,教育學生同心同德、無私奉獻,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永遠和人民同甘共苦。十年動亂後教育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說真話,辦實事,經受各種嚴峻考驗。從延安時期到改革開放,從民族戰爭、解放戰爭到經濟建設;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飛躍,母校的辦學宗旨始終閃爍著燦爛的光輝。現在,母校正遵循鄧小平‘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鬥,英勇對敵’的題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導向體係。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理想信念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動力源泉,困難、挫折是個人生長的肥沃土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如果缺少理想追求,沒有精神支柱,勢必走向沉淪;如果沒有奮鬥,勢必走向失敗。時代和現實要求:在幼兒和中小學教育中,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麵上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艱苦奮鬥中去鑄造孩子們的靈魂。越是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越要堅持價值導向一元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要在孩子們的心中,構建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價值導向體係,使孩子們從小在克服困難、解決矛盾的實踐中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離開母校幾十年了,但紹祖這些認識和觀點的基礎,還是在母校打下的。1946年末,7歲的紹祖進“保小”不久就加人了兒童團。當時對兒童團員的標準是很高的,吸收團員的手續也是比較麻煩的。小學生要求參加兒童團,必須先寫申請書,須有一個團員介紹,由團裏派人到班上調查,然後交小組討論,團委會審查,團員大會討論通過。通過後還要填表,批準後必須舉行人團儀式。組織生活也是比較嚴格的,小組活動兩周一次,團員大會一月一次。那時候的娃娃都早熟,六七歲的孩子都能自覺執行“自己管理自己”的信條。在“保小”現存的歷史資料中,曾記載著這樣的事實:二年級的溫明亮和馬桂兩個兒童團員,住在醫務所養病。一天,為了爭床位,二人吵鬧地哭了起來。護士長跑來調解,他們立刻冷靜下來,一齊說:“我們都是兒童團員,知道自己管理自己,不要你來調解,我們自己會調解的。”於是護士長退了出去,他們立刻進行自我檢討和批評,並且相互認錯,結果很好地把問題解決了。護士長在門外偷偷聽著,心裏感嘆不已。
紹祖5歲時,媽媽就把他送到延安第一完小讀書。開始媽媽送接他兩次,繼而就讓他獨立上學,獨立回家、開門,一個人在家做作業,還要兼負“看家”的任務。
上學了,學習成了紹祖的主要任務。學習和遊戲不同,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規範個人行為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老師教育孩子們懂得,小學生的學習和成人的勞動具有同等的社會意義,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還要引導、啟發學生學習雖不感興趣但又必須學的東西,並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參加集體生活的習慣和自覺勞動的觀念。紹祖在這樣的環境裏,不僅學會了很多必學的知識,還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學了許多課外知識。他不僅能講出很多中國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洋鐵桶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二小放牛郎》等,還能講出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裏尼”,日本的“東條英機”……
為了讓紹祖從小就能在艱苦的環境裏經受鍛鍊,培養獨立生活、學習和自理的能力,媽媽又把他轉送到距延安城近百裏的安塞縣白家坪的延安保育院小學部,簡稱“保小”。“保小”是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創辦的我黨教育史上第一所公育小學。學校實行“集體育兒,養教並舉”, “教導合一,教保合一”,將教學、訓導、保育三者結為一體,奠定了供給製、全日製、寄宿製學校的基礎。學校除了教授學生文化科學知識外,還要訓導學生參加新時代的社會活動和勞動,讓孩子們從小就能認識到,他們有幸受新式教育,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牢牢記住自己的責任:國家的一切恥辱,要靠他們將來去洗雪;民族盛衰的重任,要由他們來擔承。
紹祖進人“保小”時,正是1946年內戰迫在眉睫時。爸爸在北平、上海等地跟隨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同誌與國民黨周旋。媽媽在延安邊區政府做婦女工作。他到“保小”去上學心裏很高興,因為他從小就聽《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中唱“黃河在咆哮”,對黃河非常嚮往,誤認為“黃河在‘保小”’ ,就高高興興地去了。到了“保小”找不到黃河,才知道對歌詞理解錯了。不過“保小”對他來說,確實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他在回憶這段生活時,曾在《中華之魂——養教篇》開篇中說:
“母校的辦學宗旨,具有超時空的穩定性和持久力。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教學活動都貫穿著為民族戰爭服務,處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救國熱情。建國初期,教育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刻苦學習建國本領,積極投人經濟建設,迅速醫治戰爭創傷。三年自然災害時,教育學生同心同德、無私奉獻,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永遠和人民同甘共苦。十年動亂後教育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說真話,辦實事,經受各種嚴峻考驗。從延安時期到改革開放,從民族戰爭、解放戰爭到經濟建設;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飛躍,母校的辦學宗旨始終閃爍著燦爛的光輝。現在,母校正遵循鄧小平‘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鬥,英勇對敵’的題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導向體係。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理想信念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動力源泉,困難、挫折是個人生長的肥沃土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如果缺少理想追求,沒有精神支柱,勢必走向沉淪;如果沒有奮鬥,勢必走向失敗。時代和現實要求:在幼兒和中小學教育中,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麵上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艱苦奮鬥中去鑄造孩子們的靈魂。越是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越要堅持價值導向一元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要在孩子們的心中,構建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價值導向體係,使孩子們從小在克服困難、解決矛盾的實踐中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離開母校幾十年了,但紹祖這些認識和觀點的基礎,還是在母校打下的。1946年末,7歲的紹祖進“保小”不久就加人了兒童團。當時對兒童團員的標準是很高的,吸收團員的手續也是比較麻煩的。小學生要求參加兒童團,必須先寫申請書,須有一個團員介紹,由團裏派人到班上調查,然後交小組討論,團委會審查,團員大會討論通過。通過後還要填表,批準後必須舉行人團儀式。組織生活也是比較嚴格的,小組活動兩周一次,團員大會一月一次。那時候的娃娃都早熟,六七歲的孩子都能自覺執行“自己管理自己”的信條。在“保小”現存的歷史資料中,曾記載著這樣的事實:二年級的溫明亮和馬桂兩個兒童團員,住在醫務所養病。一天,為了爭床位,二人吵鬧地哭了起來。護士長跑來調解,他們立刻冷靜下來,一齊說:“我們都是兒童團員,知道自己管理自己,不要你來調解,我們自己會調解的。”於是護士長退了出去,他們立刻進行自我檢討和批評,並且相互認錯,結果很好地把問題解決了。護士長在門外偷偷聽著,心裏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