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中國勞苦大眾求解放而殺身成仁的兩位青年,前者是時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後者是陳獨秀的次子陳喬年。延年犧牲時年方29歲,喬年就義時隻有26歲。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建後,他連任五屆總書記,後被開除出黨,繼而成了中國“托派”的首領。再後來被國民黨逮捕,坐了4年多監獄。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提前釋放,輾轉人川,貧病鄉居,1942年5月27日病逝。
陳獨秀出身豪門,早年曾中秀才。1898年,也就是陳獨秀結婚的第二年,他的元配夫人高大眾(曉嵐)生下一個男孩兒,皮膚黝黑,虎頭虎腦,取名“延年”。
1902年,陳延年4歲時,母親又生了一個皮膚白皙、臉蛋俊俏、眉清目秀的弟弟,取名“喬年”。
從童年起,這一黝黑一白皙、一壯實一俊美的倆兄弟,生活、玩耍、學習始終在一起。兩人雖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外貌各異,性格也差別甚遠。
哥哥延年皮膚粗黑,身體壯實,性格內向,不苟言談,行事穩重而倔強,像個“黑麵武生” ;弟弟喬年皮膚白細,一表人才,性格活潑,愛說愛笑,招人喜歡,像個“白麵書生”。鄰裏、親友們見兄弟倆形影不離,都說陳家風水好,祖上積了德。生了這麽一對“文武雙全”的神童,將來必成大器。
兄弟倆雖然性格各異,但從不打架吵嘴,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夥伴。他倆生長在封建官僚家庭裏,從小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受著封建禮教的薰陶,但畢竟是曾在鄉下住過,接觸到一些平民百姓的生活。
1913年,延年巧歲、喬年11歲時,父親陳獨秀在家鄉安慶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安徽高等學堂教務主任,協同都督柏文蔚舉旗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安慶一片白色恐怖,父親被迫二次東逃日本。
陳獨秀長年遠離家門,又很少關心兒子的生活和成長,延年、喬年和父親之間的感情十分淡薄。陳獨秀東逃日本後,袁世凱把他們家洗劫一空,並揚言要捉拿陳獨秀的兒子斬草除根。在敵人搜查前,幸好事先有人報信,延年、喬年兄弟倆互作人梯,越牆逃到鄉下老家,才免此殺身之禍。
從此,兄弟倆結束了與祖父陳昔凡在一起時優越、安定的生活,走上了艱難的人生旅途。他倆在鄉下,體驗到了窮苦百姓勞動的艱辛,感受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第一次了解到人世間還有如此的不平……
1915年的一天,陳獨秀的同鄉好友、我國旅法著名女畫家張玉良丈夫潘贊化,在上海法租界吉益裏21號陳獨秀的寓所,見到兩個陌生的孩子,忙問陳獨秀:“這兩位是誰家的公子?"
陳獨秀說:“他們都是鄙人的伢子。大的叫延年,小的叫喬年,從安慶領來上海讀書的。”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倡導新文化運動。並將延年、喬年從鄉下領到上海讀書,為的是讓他們兄弟倆能早日自創人生。
然而,陳獨秀畢竟是陳獨秀,在對兒子教育上有他獨特的方法。他不讓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家裏吃住,將他倆寄住在上海四馬路亞東圖書館《新青年》雜誌發行所店堂裏,讓他們獨立生活。
亞東圖書館為徽州商人汪孟鄒先生所經營,他是陳獨秀同鄉好友。延年、喬年倆兄弟寄居這裏後,汪孟鄒遵照陳獨秀的囑咐,每月給兄弟倆10元生活費。他們先是在法國巡捕房附設的法語補習學校學法文,後又一起考人震旦大學,繼續學習法文。因此,他倆每月10元生活費除交學費外,所剩無幾,生活十分清苦。
兄弟倆曾在鄉下生活過,看到過窮人的疾苦,對眼前的清貧生活不但能忍受,還能以苦為樂。為了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半工半讀,謀生自給。白天在外做工,晚上以地板為床,吃大餅,喝自來水;夏天無蚊帳,冬天無棉衣,一件袷衣四季不離身;麵黃肌瘦,身體消瘦,兩人都已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陳獨秀不讓延年、喬年在家裏住,令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心中不安。這位繼母是延年、喬年的親姨媽,姨媽視兄弟倆為己出,於情於理都應讓兄弟倆吃住在家裏。當時,李達、王會悟住在陳家,張國燾來上海也住在陳家,陳望道負責編《新青年》 ,也住在陳家。陳獨秀何以不讓自己的親骨肉吃住家中?高君曼苦口婆心,總也說服不了丈夫,甚至為此發生口角。於是,高君曼隻好找同住在上海漁陽裏的潘贊化,求說:“望你以老友的身份代表我懇求獨秀,使延年兄弟回家,我在名義上和感情上都會好受些。”說著竟泣不成聲。
潘贊化與陳獨秀強爭數次,陳獨秀總不以為然,斥高君曼:“婦人之仁,徒賊子弟,雖是善意,反生惡果,姑息養奸,不可!不可!少年人生,聽他自創前途可也。”
陳延年兄弟倆在上海求學時,就與父親存有芥蒂,不理睬陳獨秀“父道尊嚴”那一套,相互交往,採取平等式的關係。
1917年,陳獨秀應蔡孑民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其間,陳延年從上海到北京來找父親,不是直接去找,而是先遞上紙片,上麵端端正正地寫著要拜見文科學長陳獨秀先生,還署上自己的名字。陳獨秀見了紙片,同意兒子陳延年進去,同接見其他來訪者一樣,公事公辦。兩人似乎沒有父子之間那種血緣關係。這件事在“北大”傳出後,有人同陳獨秀開玩笑:“陳獨秀先生提倡民主,都提倡到自己家裏來了,真是身體力行啊!”
陳獨秀出身豪門,早年曾中秀才。1898年,也就是陳獨秀結婚的第二年,他的元配夫人高大眾(曉嵐)生下一個男孩兒,皮膚黝黑,虎頭虎腦,取名“延年”。
1902年,陳延年4歲時,母親又生了一個皮膚白皙、臉蛋俊俏、眉清目秀的弟弟,取名“喬年”。
從童年起,這一黝黑一白皙、一壯實一俊美的倆兄弟,生活、玩耍、學習始終在一起。兩人雖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外貌各異,性格也差別甚遠。
哥哥延年皮膚粗黑,身體壯實,性格內向,不苟言談,行事穩重而倔強,像個“黑麵武生” ;弟弟喬年皮膚白細,一表人才,性格活潑,愛說愛笑,招人喜歡,像個“白麵書生”。鄰裏、親友們見兄弟倆形影不離,都說陳家風水好,祖上積了德。生了這麽一對“文武雙全”的神童,將來必成大器。
兄弟倆雖然性格各異,但從不打架吵嘴,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夥伴。他倆生長在封建官僚家庭裏,從小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受著封建禮教的薰陶,但畢竟是曾在鄉下住過,接觸到一些平民百姓的生活。
1913年,延年巧歲、喬年11歲時,父親陳獨秀在家鄉安慶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安徽高等學堂教務主任,協同都督柏文蔚舉旗討伐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安慶一片白色恐怖,父親被迫二次東逃日本。
陳獨秀長年遠離家門,又很少關心兒子的生活和成長,延年、喬年和父親之間的感情十分淡薄。陳獨秀東逃日本後,袁世凱把他們家洗劫一空,並揚言要捉拿陳獨秀的兒子斬草除根。在敵人搜查前,幸好事先有人報信,延年、喬年兄弟倆互作人梯,越牆逃到鄉下老家,才免此殺身之禍。
從此,兄弟倆結束了與祖父陳昔凡在一起時優越、安定的生活,走上了艱難的人生旅途。他倆在鄉下,體驗到了窮苦百姓勞動的艱辛,感受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第一次了解到人世間還有如此的不平……
1915年的一天,陳獨秀的同鄉好友、我國旅法著名女畫家張玉良丈夫潘贊化,在上海法租界吉益裏21號陳獨秀的寓所,見到兩個陌生的孩子,忙問陳獨秀:“這兩位是誰家的公子?"
陳獨秀說:“他們都是鄙人的伢子。大的叫延年,小的叫喬年,從安慶領來上海讀書的。”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為《新青年》),倡導新文化運動。並將延年、喬年從鄉下領到上海讀書,為的是讓他們兄弟倆能早日自創人生。
然而,陳獨秀畢竟是陳獨秀,在對兒子教育上有他獨特的方法。他不讓延年、喬年兄弟倆在家裏吃住,將他倆寄住在上海四馬路亞東圖書館《新青年》雜誌發行所店堂裏,讓他們獨立生活。
亞東圖書館為徽州商人汪孟鄒先生所經營,他是陳獨秀同鄉好友。延年、喬年倆兄弟寄居這裏後,汪孟鄒遵照陳獨秀的囑咐,每月給兄弟倆10元生活費。他們先是在法國巡捕房附設的法語補習學校學法文,後又一起考人震旦大學,繼續學習法文。因此,他倆每月10元生活費除交學費外,所剩無幾,生活十分清苦。
兄弟倆曾在鄉下生活過,看到過窮人的疾苦,對眼前的清貧生活不但能忍受,還能以苦為樂。為了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半工半讀,謀生自給。白天在外做工,晚上以地板為床,吃大餅,喝自來水;夏天無蚊帳,冬天無棉衣,一件袷衣四季不離身;麵黃肌瘦,身體消瘦,兩人都已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陳獨秀不讓延年、喬年在家裏住,令他的第二位妻子高君曼心中不安。這位繼母是延年、喬年的親姨媽,姨媽視兄弟倆為己出,於情於理都應讓兄弟倆吃住在家裏。當時,李達、王會悟住在陳家,張國燾來上海也住在陳家,陳望道負責編《新青年》 ,也住在陳家。陳獨秀何以不讓自己的親骨肉吃住家中?高君曼苦口婆心,總也說服不了丈夫,甚至為此發生口角。於是,高君曼隻好找同住在上海漁陽裏的潘贊化,求說:“望你以老友的身份代表我懇求獨秀,使延年兄弟回家,我在名義上和感情上都會好受些。”說著竟泣不成聲。
潘贊化與陳獨秀強爭數次,陳獨秀總不以為然,斥高君曼:“婦人之仁,徒賊子弟,雖是善意,反生惡果,姑息養奸,不可!不可!少年人生,聽他自創前途可也。”
陳延年兄弟倆在上海求學時,就與父親存有芥蒂,不理睬陳獨秀“父道尊嚴”那一套,相互交往,採取平等式的關係。
1917年,陳獨秀應蔡孑民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其間,陳延年從上海到北京來找父親,不是直接去找,而是先遞上紙片,上麵端端正正地寫著要拜見文科學長陳獨秀先生,還署上自己的名字。陳獨秀見了紙片,同意兒子陳延年進去,同接見其他來訪者一樣,公事公辦。兩人似乎沒有父子之間那種血緣關係。這件事在“北大”傳出後,有人同陳獨秀開玩笑:“陳獨秀先生提倡民主,都提倡到自己家裏來了,真是身體力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