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民族的根,就是紮在這塊黃土地上。這根,就是中華民族奮起的延安精神!這精神,就是用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教育,鑄造了這一代人。所以,這一代人,終生忘不了這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生活!
第四部 人生的冷暖
序 言 一代賢愚史冊留
這代人有幸跨過21世紀的門檻,不能不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裏程。這是前世沒有、後世也不會再有的一代。
這代人的父輩,大多數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都是來自中國的平民百姓,是中華民族精英的一部分。他們有些人雖然被歷史推上了領導中國革命的職位上,但仍然是與中國百姓互為依存和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革命先驅者的子女,說到底都是中國老百姓的子女。所以,這代人的成功和失敗,雖與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於社會,在於人民。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和次子陳喬年,在父親身邊求學時都是無政府主義者;遠離父親到法國勤工儉學後,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再次回到祖國後,便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父親曾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學習自然科學,但他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毅然參加了蘇聯紅軍,投入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殊死戰鬥……所以說,對任何個人的看法和評價,都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要以偏概全。對事是這樣,對人也應該是這樣。
不管這代人處於怎樣的境地,但始終都改變不了他們共有的心靈底色。這代人的群體意識特別鮮明和突出,思想行為規範更多地保留著毛澤東時代的道德準則: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左右著他們為人處事的動機與想法。按照毛澤東思想塑造出來的這一代,曾是世人最為關注的一代,也是帝國主義最為害怕的一代。
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推逼下,這代人已有落伍之感!但他們終生無悔無怨,而且特別珍惜過去受過的教育。那時候的教育,既對這一代人的人生進行了導向,又使這一代人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祖國至上、民族至上,是這代人終生奮鬥的目標。個人的力量和奉獻隻有融合到群體之中,才能體現它應有的價值;個人的性命和家庭的安危,與事業、民族是不能相比的。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對自己一生中的追求孜孜不倦,不論遇到什麽情況都能以平靜的心態,堅持初衷的熱情,生活在由自己選擇的環境裏,世風難以撼動他們堅若磐石的意誌。民族自尊心和富民強國的責任感,貫穿了這一代人的人生全過程。雖然他們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但所受教育在心靈深處打下的烙印,卻始終難以磨滅。盡管這種教育有不少缺憾,盡管對那個紅色歲月可以持隱忍的批評態度,但其社會道德的優秀文明部分,依然值得留戀。因為任何製度下的杜會民主,都不會拒絕良好的社會道德。
承上啟下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萬物衍生的紐帶。不管是毛澤東思想,還是延安精神,該留下的將會被保存、被記取和繼承。繼承,雖不意味著拘泥不化,但核心和實質是萬古不變的。
我們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從來不拒絕學習“洋人”先進的東西。中國革命的先驅者赴法國、德國勤工儉學,就是為了向“洋人”學習;中國共產黨派很多優秀分子去蘇聯留學,也是為了向“洋人”學習。馬克思、列寧都是“洋人”,馬列主義也是“洋貨”。我們學習“洋人”,接受“洋貨”,是有分析、有鑑別地學習,而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搬照套,更不是跟在“洋人”屁股後邊爬行。即使是馬列主義,王明式的教條主義早已證明,完全照搬、“全盤西化”是行不通的。這是父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嗬!
打開“閉關自守”的國門,走向世界,學習“洋人”先進的東西,改進我們的落後麵,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這不是崇洋媚外。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曾高聲呼喊過:“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樣的呼喊不但不要求後人重複,而且自己也要理性地反思。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有些年輕人竟狂熱地不加分析地崇拜外國的一切,一直到今日這種情況並未有根本的改觀。出國“熱”成了一種時尚,中華民族的後代,現在輕賤自己祖國的人為數也不少。這不能不令人反思。
我們國家底子薄,物質還不夠豐富。日本、美國以大大低於本國正常的社會價值,就可以讓我國人民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智力,滯留在這些國家為其所用,甚至盡情出賣祖國情報以換取美元。學習外語的目的,原本是為祖國服務。絕不能把會不會外語看成評價一個人的知識、文明開化程度甚至人格高低的標褚。有些人以為,跨過外語聽、說、寫的門檻,就進入了外語世界的思想方式、價值體係、西方式的意識形態和邏輯思維之中。固然,語言的改造,是對一個人的民族、國家忠誠的改造,也是價值體係和意識形態的改造。被改造的人,在思想情感上就會漸漸地和自己的祖國與民眾相脫離,而自以為變成了西方世界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絕不能忘記,殖民製度的傷害,絕不隻限於物質上的掠奪和社會的貧困化,也不隻限於肉體上的壓榨和奴役。殖民地體製對於人的人格、精神和靈魂的殘害,有時歷數代猶無以療愈。
第四部 人生的冷暖
序 言 一代賢愚史冊留
這代人有幸跨過21世紀的門檻,不能不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裏程。這是前世沒有、後世也不會再有的一代。
這代人的父輩,大多數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和建設者,都是來自中國的平民百姓,是中華民族精英的一部分。他們有些人雖然被歷史推上了領導中國革命的職位上,但仍然是與中國百姓互為依存和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革命先驅者的子女,說到底都是中國老百姓的子女。所以,這代人的成功和失敗,雖與父母的影響有很大關係,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於社會,在於人民。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和次子陳喬年,在父親身邊求學時都是無政府主義者;遠離父親到法國勤工儉學後,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再次回到祖國後,便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父親曾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學習自然科學,但他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毅然參加了蘇聯紅軍,投入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殊死戰鬥……所以說,對任何個人的看法和評價,都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要以偏概全。對事是這樣,對人也應該是這樣。
不管這代人處於怎樣的境地,但始終都改變不了他們共有的心靈底色。這代人的群體意識特別鮮明和突出,思想行為規範更多地保留著毛澤東時代的道德準則: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左右著他們為人處事的動機與想法。按照毛澤東思想塑造出來的這一代,曾是世人最為關注的一代,也是帝國主義最為害怕的一代。
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推逼下,這代人已有落伍之感!但他們終生無悔無怨,而且特別珍惜過去受過的教育。那時候的教育,既對這一代人的人生進行了導向,又使這一代人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祖國至上、民族至上,是這代人終生奮鬥的目標。個人的力量和奉獻隻有融合到群體之中,才能體現它應有的價值;個人的性命和家庭的安危,與事業、民族是不能相比的。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對自己一生中的追求孜孜不倦,不論遇到什麽情況都能以平靜的心態,堅持初衷的熱情,生活在由自己選擇的環境裏,世風難以撼動他們堅若磐石的意誌。民族自尊心和富民強國的責任感,貫穿了這一代人的人生全過程。雖然他們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但所受教育在心靈深處打下的烙印,卻始終難以磨滅。盡管這種教育有不少缺憾,盡管對那個紅色歲月可以持隱忍的批評態度,但其社會道德的優秀文明部分,依然值得留戀。因為任何製度下的杜會民主,都不會拒絕良好的社會道德。
承上啟下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萬物衍生的紐帶。不管是毛澤東思想,還是延安精神,該留下的將會被保存、被記取和繼承。繼承,雖不意味著拘泥不化,但核心和實質是萬古不變的。
我們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但從來不拒絕學習“洋人”先進的東西。中國革命的先驅者赴法國、德國勤工儉學,就是為了向“洋人”學習;中國共產黨派很多優秀分子去蘇聯留學,也是為了向“洋人”學習。馬克思、列寧都是“洋人”,馬列主義也是“洋貨”。我們學習“洋人”,接受“洋貨”,是有分析、有鑑別地學習,而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搬照套,更不是跟在“洋人”屁股後邊爬行。即使是馬列主義,王明式的教條主義早已證明,完全照搬、“全盤西化”是行不通的。這是父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嗬!
打開“閉關自守”的國門,走向世界,學習“洋人”先進的東西,改進我們的落後麵,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這不是崇洋媚外。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曾高聲呼喊過:“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樣的呼喊不但不要求後人重複,而且自己也要理性地反思。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有些年輕人竟狂熱地不加分析地崇拜外國的一切,一直到今日這種情況並未有根本的改觀。出國“熱”成了一種時尚,中華民族的後代,現在輕賤自己祖國的人為數也不少。這不能不令人反思。
我們國家底子薄,物質還不夠豐富。日本、美國以大大低於本國正常的社會價值,就可以讓我國人民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智力,滯留在這些國家為其所用,甚至盡情出賣祖國情報以換取美元。學習外語的目的,原本是為祖國服務。絕不能把會不會外語看成評價一個人的知識、文明開化程度甚至人格高低的標褚。有些人以為,跨過外語聽、說、寫的門檻,就進入了外語世界的思想方式、價值體係、西方式的意識形態和邏輯思維之中。固然,語言的改造,是對一個人的民族、國家忠誠的改造,也是價值體係和意識形態的改造。被改造的人,在思想情感上就會漸漸地和自己的祖國與民眾相脫離,而自以為變成了西方世界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絕不能忘記,殖民製度的傷害,絕不隻限於物質上的掠奪和社會的貧困化,也不隻限於肉體上的壓榨和奴役。殖民地體製對於人的人格、精神和靈魂的殘害,有時歷數代猶無以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