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傑出人物,猶如群星燦爛,吸引著廣大人民的注視和崇拜。在受過公育的一代人中,不論在政界還是軍界,科技界還是文藝界,教育界還是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都湧現出了一批做出特殊貢獻的人。我們不是在炫耀那些出類拔萃的校友,更不是在杜撰名人效應。這裏隻想用這些當年來自天南地北的娃娃,一群從延安到北京的公家兒女,一群老區人民用乳汁哺育的共產黨員,一群默默的耕耘者的成長過程,來證實這群人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的不同。這些人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無法分割的整體。他們曾手拉著手,在漫漫的冬夜裏踏著冰封的大河前進,當時什麽都失去了,惟有希望在燃燒!他們懷著對父輩事業的崇敬,對明天和希望的追求,經歷了從國破家亡、水深火熱到江山重振這個中華民族史上最偉大的轉折。在民族的危亡時刻,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爭先恐後地挺身而出,竭盡全力直至拋頭顱灑熱血來精忠報國。這,不是某一個天才的英雄行為,這是這個歷史時期這一代人的共同品格!是“公育”在他們靈魂深處打上的烙印!
十、永誌不忘
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水河,那是延安的象徵。延安,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是中華民族之魂。一群身體硬朗的老人,在延安的山路上奔走著。東瞅瞅,西看看,晨霧裏的寶塔,細雨中的延河,蒼翠靜寂的清涼山,青煙繚繞的橋兒溝……
一切都是這麽熟悉,一切又是那麽遙遠。喝過延河水,吃過小米飯,住過土窯洞的昔日的孩子們,今天回來了,回老家來了!他們無法掩蓋內心的激動!
青年人的眼前隻有明天,因而,理想是青年的風帆。老年人身後的道路太漫長了,回憶是他們心靈的慰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世界起了巨大變化,中華民族也起了巨大變化,歷史,這個公正、無私的時間老人,將把這一切都如實地記錄下來。但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多麽希望史學家、文學家、作家,能將這恢弘的一代人的成長過程寫出來,留下來。這些人並不奢望他們用縈心攝魄的筆,去描寫那些影響人類命運的歷史場景,繪製時代彩色繽紛的畫卷。渴望的是能把這個歷史時期的普通人的命運和整個民族的變遷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實反映這些人的成長,特別是延安那一段刻骨銘心影響終生的經歷!
人過六十花甲年,期望和等待並未實現。眼看著這一代人已從孩童走向老年,有的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光陰飛逝,時不我待。這些人隻好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搜集、搶救現有的資料……
20世紀30年代前後,這些人在民族被蹂躪,百姓被殺戮,山河破碎,餓殍遍野,華夏大地處在亡國滅種的時刻,相繼在淪陷區、監獄裏、長征路上……出世了。他們降生到這塊土地上,就充滿著變幻莫測的傳奇色彩。當把這些資料匯集到一塊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人對過去這段生活的見解竟是如此的相同。
李鐵映在寫給當年老媽媽們的詩中說:“位卑未敢忘優國,花紅猶思延河岸。”
劉虎生在談到延安時撰文說:“怎能將她忘記!”
謝紹明在和學友聚會時高興地宣布:“今天我請大家吃的還是延安飯。”
鮑克明和同學們談起小學生活時意味深長地說:那是“抹不去的記憶。”
曾憲林在回顧延安生活時感慨地說:“艱苦,但充滿了樂趣!”
崔軍這個當年的陝北娃提起延安時常說:“生活再苦心也甜!”
曾憲波動情地說:那是“難忘的崢嶸歲月!”
張羽說:“無限的懷戀!”
聶承勇說:“嚮往陽光燦爛的地方!”
劉力貞說:“我們要永遠保持這種品德。”
何健文說:“想延安奮不息!”
劉彤矢說:“讓我們永遠銘記!”
李立說:“根在延安”。
常英說:“那是力量的源泉。”
雖然他們使用了不同的語言,但表達的卻是同一個意思,他們都懷念那供給製、寄宿製、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生活;懷念那段人間真情!
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大概都會被不同的事物吸引著,但吸引是會隨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變而淡化的。然而,這些人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和情感,卻是情難排遣,言難盡意。這種強烈的懷念感,就像寶塔山上的土、延河灣裏的水,是和這些人的父輩以及自己逝去的童年、少年或青年時代的歲月,中華民族的歷史鑲嵌在一起的。
隻要提起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就不能不提延安!提起延安,這些當年的孩子就不能不懷念母校。說實在話,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有許多比延安更美好更怡人的地方。後來,這些人上過的學校都比這第一個母校的物質條件好。但是,隻有延安,才是中華民族的根。
延安,那千溝萬壑的黃土地,那艱苦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戰勝它的人民。這些人隻要有了立足之地,便會讓腳下的土地長出芽,開出花,結出果來。父輩們就是腳踏著這塊土地,趕走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舊世界,建立了人民共和國。
十、永誌不忘
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水河,那是延安的象徵。延安,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是中華民族之魂。一群身體硬朗的老人,在延安的山路上奔走著。東瞅瞅,西看看,晨霧裏的寶塔,細雨中的延河,蒼翠靜寂的清涼山,青煙繚繞的橋兒溝……
一切都是這麽熟悉,一切又是那麽遙遠。喝過延河水,吃過小米飯,住過土窯洞的昔日的孩子們,今天回來了,回老家來了!他們無法掩蓋內心的激動!
青年人的眼前隻有明天,因而,理想是青年的風帆。老年人身後的道路太漫長了,回憶是他們心靈的慰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世界起了巨大變化,中華民族也起了巨大變化,歷史,這個公正、無私的時間老人,將把這一切都如實地記錄下來。但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多麽希望史學家、文學家、作家,能將這恢弘的一代人的成長過程寫出來,留下來。這些人並不奢望他們用縈心攝魄的筆,去描寫那些影響人類命運的歷史場景,繪製時代彩色繽紛的畫卷。渴望的是能把這個歷史時期的普通人的命運和整個民族的變遷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實反映這些人的成長,特別是延安那一段刻骨銘心影響終生的經歷!
人過六十花甲年,期望和等待並未實現。眼看著這一代人已從孩童走向老年,有的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光陰飛逝,時不我待。這些人隻好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搜集、搶救現有的資料……
20世紀30年代前後,這些人在民族被蹂躪,百姓被殺戮,山河破碎,餓殍遍野,華夏大地處在亡國滅種的時刻,相繼在淪陷區、監獄裏、長征路上……出世了。他們降生到這塊土地上,就充滿著變幻莫測的傳奇色彩。當把這些資料匯集到一塊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人對過去這段生活的見解竟是如此的相同。
李鐵映在寫給當年老媽媽們的詩中說:“位卑未敢忘優國,花紅猶思延河岸。”
劉虎生在談到延安時撰文說:“怎能將她忘記!”
謝紹明在和學友聚會時高興地宣布:“今天我請大家吃的還是延安飯。”
鮑克明和同學們談起小學生活時意味深長地說:那是“抹不去的記憶。”
曾憲林在回顧延安生活時感慨地說:“艱苦,但充滿了樂趣!”
崔軍這個當年的陝北娃提起延安時常說:“生活再苦心也甜!”
曾憲波動情地說:那是“難忘的崢嶸歲月!”
張羽說:“無限的懷戀!”
聶承勇說:“嚮往陽光燦爛的地方!”
劉力貞說:“我們要永遠保持這種品德。”
何健文說:“想延安奮不息!”
劉彤矢說:“讓我們永遠銘記!”
李立說:“根在延安”。
常英說:“那是力量的源泉。”
雖然他們使用了不同的語言,但表達的卻是同一個意思,他們都懷念那供給製、寄宿製、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生活;懷念那段人間真情!
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大概都會被不同的事物吸引著,但吸引是會隨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變而淡化的。然而,這些人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和情感,卻是情難排遣,言難盡意。這種強烈的懷念感,就像寶塔山上的土、延河灣裏的水,是和這些人的父輩以及自己逝去的童年、少年或青年時代的歲月,中華民族的歷史鑲嵌在一起的。
隻要提起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就不能不提延安!提起延安,這些當年的孩子就不能不懷念母校。說實在話,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有許多比延安更美好更怡人的地方。後來,這些人上過的學校都比這第一個母校的物質條件好。但是,隻有延安,才是中華民族的根。
延安,那千溝萬壑的黃土地,那艱苦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戰勝它的人民。這些人隻要有了立足之地,便會讓腳下的土地長出芽,開出花,結出果來。父輩們就是腳踏著這塊土地,趕走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舊世界,建立了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