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9章 集體育兒養教並舉的十大特點
一、關懷期望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個國家或一個政黨實行18年公育兒童還是開天闢地第一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千年古訓。天下者,國家、世界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來說,他和國家、世界畢竟是十分遙遠的,用一種什麽方法能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呢?公育兒童開闢了這條新路,架起了這座橋樑。
在私有製社會裏,孩子是父母的私產,是家庭的傳宗接代人。孩子生下來,靠父母家庭把他養大,培養成人。孩子是無法選擇父母和家庭的,孩子的命運是掌握在父母家庭手裏的,孩子一生中受到的最大的影響是父母和家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不僅想奴役我國人民,還想毀滅我中華民族。所以敵人使用最卑鄙、最無恥、最不人道的手段來殘殺我們手無寸鐵的同胞,於是各地在敵人獸行下產生了無數的難童。他們的家鄉被炸毀、房屋被燒光、父母被慘殺或掠去。這些在戰區自行流亡出來的兒童,後方被敵人毀滅了家的兒童,貧病交加、挨餓受凍、流散無依,他們幼小的心靈,被悲運剝蝕著。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計,必得要搶救這些兒童,必得要教養這些兒童,讓敵人摧毀我們整個民族的毒計與夢想在我全民族的艱苦奮鬥麵前被徹底粉碎。於是,難童搶救與教養就不再是一家一戶的事了,而是國家的責任,民族的天職。國家對兒童實行供給製,集體養教,孩子就成了民族兒童,國家的未來。
被搶救公育的兒童,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不是一張張白紙,切入他們視野的點點滴滴,已在他們剛剛開啟的心扉上,產生了朦朧的感觸,留下了稚氣的思考。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祖國的蓓蕾,民族的未來。從長期抗日的意義來說,兒童長成少年,少年長成青年,都將成為抗日的後備軍。不能保護、養教今日的兒童,就必然要影響到抗戰勝利的前途,減弱建國的力量。沒有後備力量的民族,從來都是沒有明天、沒有希望的民族。把正在受難的民族後代集中起來,實行集體育兒,養教並舉,這不是抗戰時期的臨時措施,而是長遠的建國富民大計。
為此,中國共產黨人早在1936年就商於共產國際,希望在蘇聯的莫尼諾建立一所專門接收中國孩子的公育兒童院。1937年2月1日,由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提議,經中央蘇維埃政府批準,在延安魯迅師範學校,附設了中華民族史上第一個供給製的養教結合的幹部子女小學班。1938年4月,幹部子弟小學班與延安完小合併,改名為魯迅小學。1938年3月,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婦女運動中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成功的一例,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必然要得到全民族的關懷。公育兒童這座橋樑,把“天下”和“匹夫”結成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實踐證明:“公育兒童”並非是到了戰時才需要的工作。兒童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在平日民族繁衍,國家興盛,都和兒童有密切關係。那麽,公育兒童為什麽沒有堅持下去呢?
1953年5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親臨師大二附中(一o一中)看望師生,他語重心長地說:“……過去因為是戰爭年代,你們的父母投身於緊張激烈的革命鬥爭,需要公家照顧你們,現在情況不同了,這種幹部子弟的學校是要改變的。當然,這不是你們的事,而是政府的事,不過也同你們有關,你們應該擁護。”
周總理不是反對“公育兒童”,而是在國力無法承受所有兒童實行公育的情況下,部分兒童實行公育,就會變成特權階層,就會脫離人民群眾。因此,早在1952年6月4日,毛主席在北京市委《關於小學校學生費用負擔情況的報告》上批示:“……二、幹部子弟學校,第一應劃一待遇,不得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1952年7月,毛主席批準中央軍委1952年在各地創辦軍隊子弟學校19所,以解決軍隊尤其是野戰部隊11800名部隊兒童人學問題。195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轉教育部黨組的報告,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決定取消各地幹部子弟學校。
二、養教並舉
家庭學校職能合一,養育和教育同時並舉。早在1938年4月4日,鄧穎超在漢口為兒童節題詞:“保育兒童,是豐富偉大的事業,不僅要救濟與教育兒童,尤其要以堅毅的精神,培養兒童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主人。”
1938年5月16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給《邊區兒童報》題詞:“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
題詞明確指出,兒童的養教問題,是直接關係著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久遠事業。所以,當時許多前輩撰文呼籲:“即使不是為了這次抗戰的爆發,我們也覺得以往中國大多數兒童的生活太壞了,大多數的貧苦兒童,平時得不到良好的教養。所以目前必須喚起國民的注意,趁此改進兒童的養教,增進兒童的集體教育,提高兒童的體力、智力,特別是民族意識和自強自立的精神。”“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是以家庭為單位,人人都知道兒童在社會上的重要,兒童的確是我們的命脈啊!但這一家一戶,誰也負不起養教兒童的全部責任。”
一、關懷期望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個國家或一個政黨實行18年公育兒童還是開天闢地第一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千年古訓。天下者,國家、世界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來說,他和國家、世界畢竟是十分遙遠的,用一種什麽方法能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呢?公育兒童開闢了這條新路,架起了這座橋樑。
在私有製社會裏,孩子是父母的私產,是家庭的傳宗接代人。孩子生下來,靠父母家庭把他養大,培養成人。孩子是無法選擇父母和家庭的,孩子的命運是掌握在父母家庭手裏的,孩子一生中受到的最大的影響是父母和家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不僅想奴役我國人民,還想毀滅我中華民族。所以敵人使用最卑鄙、最無恥、最不人道的手段來殘殺我們手無寸鐵的同胞,於是各地在敵人獸行下產生了無數的難童。他們的家鄉被炸毀、房屋被燒光、父母被慘殺或掠去。這些在戰區自行流亡出來的兒童,後方被敵人毀滅了家的兒童,貧病交加、挨餓受凍、流散無依,他們幼小的心靈,被悲運剝蝕著。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計,必得要搶救這些兒童,必得要教養這些兒童,讓敵人摧毀我們整個民族的毒計與夢想在我全民族的艱苦奮鬥麵前被徹底粉碎。於是,難童搶救與教養就不再是一家一戶的事了,而是國家的責任,民族的天職。國家對兒童實行供給製,集體養教,孩子就成了民族兒童,國家的未來。
被搶救公育的兒童,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不是一張張白紙,切入他們視野的點點滴滴,已在他們剛剛開啟的心扉上,產生了朦朧的感觸,留下了稚氣的思考。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祖國的蓓蕾,民族的未來。從長期抗日的意義來說,兒童長成少年,少年長成青年,都將成為抗日的後備軍。不能保護、養教今日的兒童,就必然要影響到抗戰勝利的前途,減弱建國的力量。沒有後備力量的民族,從來都是沒有明天、沒有希望的民族。把正在受難的民族後代集中起來,實行集體育兒,養教並舉,這不是抗戰時期的臨時措施,而是長遠的建國富民大計。
為此,中國共產黨人早在1936年就商於共產國際,希望在蘇聯的莫尼諾建立一所專門接收中國孩子的公育兒童院。1937年2月1日,由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提議,經中央蘇維埃政府批準,在延安魯迅師範學校,附設了中華民族史上第一個供給製的養教結合的幹部子女小學班。1938年4月,幹部子弟小學班與延安完小合併,改名為魯迅小學。1938年3月,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婦女運動中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成功的一例,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必然要得到全民族的關懷。公育兒童這座橋樑,把“天下”和“匹夫”結成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實踐證明:“公育兒童”並非是到了戰時才需要的工作。兒童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在平日民族繁衍,國家興盛,都和兒童有密切關係。那麽,公育兒童為什麽沒有堅持下去呢?
1953年5月24日,周恩來總理親臨師大二附中(一o一中)看望師生,他語重心長地說:“……過去因為是戰爭年代,你們的父母投身於緊張激烈的革命鬥爭,需要公家照顧你們,現在情況不同了,這種幹部子弟的學校是要改變的。當然,這不是你們的事,而是政府的事,不過也同你們有關,你們應該擁護。”
周總理不是反對“公育兒童”,而是在國力無法承受所有兒童實行公育的情況下,部分兒童實行公育,就會變成特權階層,就會脫離人民群眾。因此,早在1952年6月4日,毛主席在北京市委《關於小學校學生費用負擔情況的報告》上批示:“……二、幹部子弟學校,第一應劃一待遇,不得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1952年7月,毛主席批準中央軍委1952年在各地創辦軍隊子弟學校19所,以解決軍隊尤其是野戰部隊11800名部隊兒童人學問題。195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轉教育部黨組的報告,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決定取消各地幹部子弟學校。
二、養教並舉
家庭學校職能合一,養育和教育同時並舉。早在1938年4月4日,鄧穎超在漢口為兒童節題詞:“保育兒童,是豐富偉大的事業,不僅要救濟與教育兒童,尤其要以堅毅的精神,培養兒童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主人。”
1938年5月16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給《邊區兒童報》題詞:“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
題詞明確指出,兒童的養教問題,是直接關係著國家興亡、民族盛衰的久遠事業。所以,當時許多前輩撰文呼籲:“即使不是為了這次抗戰的爆發,我們也覺得以往中國大多數兒童的生活太壞了,大多數的貧苦兒童,平時得不到良好的教養。所以目前必須喚起國民的注意,趁此改進兒童的養教,增進兒童的集體教育,提高兒童的體力、智力,特別是民族意識和自強自立的精神。”“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是以家庭為單位,人人都知道兒童在社會上的重要,兒童的確是我們的命脈啊!但這一家一戶,誰也負不起養教兒童的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