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正在和一個老鄉談話時,我們房東兩隻小腳一步緊一步的很著急的從外麵進來。她累得滿頭大汗,喘了一口氣對我說,“有沒有時間,幫俺拾會兒棗子?俺拾不完啦!”
聽了以後,我便去問娛樂委員秀榮:
“今天不打桌球行不行?去幫老鄉拾一會兒棗子。”
“可以,你去給田老師請假吧!”
請了假,四五個同學提著籃子,拿著口袋,跟在老鄉後麵,向半山坡走去。走到一塊高地上,看見房東的小娃娃在前麵土坡上,彎著腰在拾棗子。她的大娃娃手裏拿根木桿,在桌球桌球地打。我們都加快了腳步,朝著那個方向奔跑,越跑越近了,打棗子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了,再走上一個小土坡,看見地上滿是紅紅的棗子,於是我們就幫老鄉拾起來。
拾完這一棵樹,再去拾那一棵樹下的棗子的時候,隻聽見嘩的一聲,鮮紅的棗子似雨點般地落在地上,掉在我們的脊背上,呀!好痛!喲!那麽大!像小雞蛋一樣,都爭著把它拾起來,放在自己的籃子裏。
老房東邊拾邊說:“你們可叫我生氣啦!給我拾了半天,連一個也不吃……”說著,把她籃子裏又紅又大的棗子揀了些給我們。我們接過來以後,看見那脆甜的棗子,誰不想吃呢?剛擦一擦,想放到口裏時,忽然又想這是群眾紀律,難得我幫老鄉拾這麽一會兒棗子,就可以吃嗎?這也是群眾的利益呀!如果吃了這棗子,那就違犯了紀律。這樣一想,便馬上又把棗子放在自己的籃子裏。我忙又彎下腰,將一個一個的紅棗子,拾到籃子裏,又一籃籃的倒在口袋裏。拾著,倒著,這樣幾口袋的棗子,都經過了我們每個人的手,我們並沒有吃一個。
四、教育學生熱愛勞動
班主任除了教課以外,親自帶領學生參加體力勞動,創造當時還沒有但又需要的東西,這在老解放區形成了一種風氣。班主任大都是實實在在、自自然然地帶領著學生這樣做的。
那時候,最缺教具和標本儀器,他們就自己動手,能做的就做,能到野地裏採集的就到野地裏去採集。圖書和掛圖不夠,就自己剪貼報紙裝訂成書,自己畫掛圖。連教室裏的牆壁都是自己粉刷,桌凳都是自己修理安排。如用泥巴修起兩個高腿,架起一塊寬些的木板,就是桌子;一麵當書桌,翻過來另一麵還可以當飯桌。再用泥巴修起兩個低腿,架起一塊窄些的木板,就是凳子。
那時候,最缺玩具和體育用具等,他們就自己動手,先找材料,再做出成品。比如從山上伐些木頭回來,做成單槓和雙槓;從河灘裏揀些質地柔軟些的石塊,磨成象棋子、彈珠、硯台等;從山溝裏挖一些紅土、黃土、白土,用來刷牆,當顏料寫字,做成顏色粉筆寫黑板報等;用黏土捏塑成各種玩意,用紙製作撲克牌,用軟石刻出印撲克牌的戳子。
總之,那時候,老師和學生腦子裏都形成一個很強烈的觀念:自己動手,創造一切,什麽困難都不怕,都可以克服。
梁金生校長的德育教育——黃克
教育者先受教育。梁金生校長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養。有一個時期“保小”的教師在思想上對如何辦好“保小”認識不一致,梁校長明確指出:“我們的缺點在什麽地方呢?第一,就是我們沒有認識清楚為誰而教?第二,要教出什麽樣的人?第三,我們在教誰的子弟?第四,怎樣去教他們?我們過去對於上麵的四個問題都沒有認真考慮,沒有認識清楚……因此便形成我們在工作中的意見分歧,步調不一致,加上教材的雜亂,影響了學生的言行和感情。怎麽辦呢?希望大家本著一貫忠誠於黨、忠誠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精神,來改造‘保小’的教育工作”。梁校長要求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努力奮鬥,任勞任怨,安心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學生同生死共患難,以革命的母愛來關心愛護學生,全心全意地為教育學生服務。
學校要對學生全麵負責,在全麵教育的過程中,德育是第一重要的。梁校長提出如下措施:
(1)堅決執行新的訓導方針,如徹底廢除體罰,健全教導合一製度,加強班主任工作,各班的保育員劃歸班主任領導。
(2)針對學生在德行上的缺點,要從積極方麵來預防他們犯錯誤。
(3)加強教職員工的德性修養,發揚“言必行,行必果”的優良作風。
(4)應該把我們自己兒童化,接近兒童,了解他們,研究他們,對他們的要求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5)把訓導工作放在大家身上,大家負責,以身作則,隨時隨地給予學生以德性教育。
(6)把德性訓練寓於文體活動之中,增加文體設備,使文體活動活躍起來。
(7)加強對學生會的領導,開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德育的重點是抓學生的思想作風,為崇高理想奮鬥的精神,以及道德品質、待人接物、謙讓有禮的風度的培養。
為了培養民主作風,學校曾模擬鄉政府的民主選舉,讓學生用不記名投票來選舉學生會幹部(低年級學生用在候選人碗裏投豆子的辦法選舉)。
重視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1942年敵人對我華北解放區進行殘酷掃蕩,梁校長、魯爭同誌向全校師生作了時事報告。把八路軍反掃蕩的勝利消息告訴大家,全校群情激奮。後來又講了八路軍百團大戰的勝利,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的勝利等,都激起了全校師生的革命熱情。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有時也用唱歌等文藝形式。適時組織學生參加實際活動和勞動,如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農村的整風運動,參加土地改革,征公糧,搞社會調查等活動,組織文藝宣傳隊、秧歌隊在重大節日下鄉宣傳,開荒種地,製造肥皂和磷肥等。
聽了以後,我便去問娛樂委員秀榮:
“今天不打桌球行不行?去幫老鄉拾一會兒棗子。”
“可以,你去給田老師請假吧!”
請了假,四五個同學提著籃子,拿著口袋,跟在老鄉後麵,向半山坡走去。走到一塊高地上,看見房東的小娃娃在前麵土坡上,彎著腰在拾棗子。她的大娃娃手裏拿根木桿,在桌球桌球地打。我們都加快了腳步,朝著那個方向奔跑,越跑越近了,打棗子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了,再走上一個小土坡,看見地上滿是紅紅的棗子,於是我們就幫老鄉拾起來。
拾完這一棵樹,再去拾那一棵樹下的棗子的時候,隻聽見嘩的一聲,鮮紅的棗子似雨點般地落在地上,掉在我們的脊背上,呀!好痛!喲!那麽大!像小雞蛋一樣,都爭著把它拾起來,放在自己的籃子裏。
老房東邊拾邊說:“你們可叫我生氣啦!給我拾了半天,連一個也不吃……”說著,把她籃子裏又紅又大的棗子揀了些給我們。我們接過來以後,看見那脆甜的棗子,誰不想吃呢?剛擦一擦,想放到口裏時,忽然又想這是群眾紀律,難得我幫老鄉拾這麽一會兒棗子,就可以吃嗎?這也是群眾的利益呀!如果吃了這棗子,那就違犯了紀律。這樣一想,便馬上又把棗子放在自己的籃子裏。我忙又彎下腰,將一個一個的紅棗子,拾到籃子裏,又一籃籃的倒在口袋裏。拾著,倒著,這樣幾口袋的棗子,都經過了我們每個人的手,我們並沒有吃一個。
四、教育學生熱愛勞動
班主任除了教課以外,親自帶領學生參加體力勞動,創造當時還沒有但又需要的東西,這在老解放區形成了一種風氣。班主任大都是實實在在、自自然然地帶領著學生這樣做的。
那時候,最缺教具和標本儀器,他們就自己動手,能做的就做,能到野地裏採集的就到野地裏去採集。圖書和掛圖不夠,就自己剪貼報紙裝訂成書,自己畫掛圖。連教室裏的牆壁都是自己粉刷,桌凳都是自己修理安排。如用泥巴修起兩個高腿,架起一塊寬些的木板,就是桌子;一麵當書桌,翻過來另一麵還可以當飯桌。再用泥巴修起兩個低腿,架起一塊窄些的木板,就是凳子。
那時候,最缺玩具和體育用具等,他們就自己動手,先找材料,再做出成品。比如從山上伐些木頭回來,做成單槓和雙槓;從河灘裏揀些質地柔軟些的石塊,磨成象棋子、彈珠、硯台等;從山溝裏挖一些紅土、黃土、白土,用來刷牆,當顏料寫字,做成顏色粉筆寫黑板報等;用黏土捏塑成各種玩意,用紙製作撲克牌,用軟石刻出印撲克牌的戳子。
總之,那時候,老師和學生腦子裏都形成一個很強烈的觀念:自己動手,創造一切,什麽困難都不怕,都可以克服。
梁金生校長的德育教育——黃克
教育者先受教育。梁金生校長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養。有一個時期“保小”的教師在思想上對如何辦好“保小”認識不一致,梁校長明確指出:“我們的缺點在什麽地方呢?第一,就是我們沒有認識清楚為誰而教?第二,要教出什麽樣的人?第三,我們在教誰的子弟?第四,怎樣去教他們?我們過去對於上麵的四個問題都沒有認真考慮,沒有認識清楚……因此便形成我們在工作中的意見分歧,步調不一致,加上教材的雜亂,影響了學生的言行和感情。怎麽辦呢?希望大家本著一貫忠誠於黨、忠誠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精神,來改造‘保小’的教育工作”。梁校長要求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努力奮鬥,任勞任怨,安心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學生同生死共患難,以革命的母愛來關心愛護學生,全心全意地為教育學生服務。
學校要對學生全麵負責,在全麵教育的過程中,德育是第一重要的。梁校長提出如下措施:
(1)堅決執行新的訓導方針,如徹底廢除體罰,健全教導合一製度,加強班主任工作,各班的保育員劃歸班主任領導。
(2)針對學生在德行上的缺點,要從積極方麵來預防他們犯錯誤。
(3)加強教職員工的德性修養,發揚“言必行,行必果”的優良作風。
(4)應該把我們自己兒童化,接近兒童,了解他們,研究他們,對他們的要求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5)把訓導工作放在大家身上,大家負責,以身作則,隨時隨地給予學生以德性教育。
(6)把德性訓練寓於文體活動之中,增加文體設備,使文體活動活躍起來。
(7)加強對學生會的領導,開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精神。德育的重點是抓學生的思想作風,為崇高理想奮鬥的精神,以及道德品質、待人接物、謙讓有禮的風度的培養。
為了培養民主作風,學校曾模擬鄉政府的民主選舉,讓學生用不記名投票來選舉學生會幹部(低年級學生用在候選人碗裏投豆子的辦法選舉)。
重視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1942年敵人對我華北解放區進行殘酷掃蕩,梁校長、魯爭同誌向全校師生作了時事報告。把八路軍反掃蕩的勝利消息告訴大家,全校群情激奮。後來又講了八路軍百團大戰的勝利,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的勝利等,都激起了全校師生的革命熱情。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有時也用唱歌等文藝形式。適時組織學生參加實際活動和勞動,如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農村的整風運動,參加土地改革,征公糧,搞社會調查等活動,組織文藝宣傳隊、秧歌隊在重大節日下鄉宣傳,開荒種地,製造肥皂和磷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