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8年的“四四”兒童節,是對學校貫徹執行邊區教育方針的一次大檢閱。徐老(徐特立同誌)和軍區政治部蔡樹藩副主任親臨大會,參觀了學習成績展覽、體育運動會和文藝演出聯歡會。在學習成績展覽中,有學生用勝利的捷報編寫的詩歌;有學生用殲敵數字和我軍前進速度編出的四則運算題;有學生在艱苦的建校勞動中寫的作文《勞動為什麽偉大》;有學生在土改運動中創作的國畫《地主交了地、農民分了牛》;有學生編寫的反映他們在課外活動時間,幫助農民推碾子、拔麥子、送糞車、摘棉花等義務勞動的歌兒;還有學生用破布條打的草鞋,羊毛織的毛衣,棉花撚成的線繩,碎布做的襪底,葦子編成的蘆席,荊條編的筐等實物。這些展品受到徐老和到會家長的稱讚,從而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聲譽。
在那緊張艱苦的戰爭環境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刻關懷著子弟學校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建校後的第一個兒童節,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老人專程來看望師生們,親自批改學生作業,誇獎學生們學習好,勞動好。晉察冀軍區聶榮臻、薄一波、羅瑞卿、耿飈、楊得誌、楊成武等領導人,在繁忙的戰事中,常來學校看望師生。聶司令員特別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指示學校要搞好生活。他說:“身體好,少吃藥,就是節約,要算這個帳。培養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來值多少錢!”羅瑞卿同誌鼓勵師生們:“你們幹得好哇!這是全軍第一個子弟學校,一定要辦好!這就是支援戰爭!”這所戰地子弟學校,沒有辜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的囑託,在艱苦的環境中創辦學校,繼承和發揚了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初步形成了老解放區辦學的艱苦樸素、熱愛勞動、頑強學習、尊師愛生的優良校風。當時,優良校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是同誌式的、民主的、團結的關係,教職工看待學生如同自己的子女或弟妹,通過和學生一同勞動或遊戲,打成一片,親如一家,關心同學的冷熱,學生病了端水餵飯,擦屎倒尿,對有怪脾氣的烈士子女親切關懷,耐心說服。在緊急的時候,教職工忍受各種艱難困苦保護學生。師生在同甘苦、共患難中建立了高尚深厚的情感。
二是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學生。通過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參觀娘子關殲滅日寇戰場,以及參加土改鬥爭和歡慶解放戰爭勝利,教育學生恨敵人,愛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勤奮學習。
三是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
四是教育學生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密切聯繫群眾,堅持維護群眾利益,培養了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
五是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好學風。
育英小學
1948年,中國共產黨從各方麵準備建立新中國,很多幹部派往全國各地,為了哺育無人照顧的子女,中央直屬機關在河北省建立了一所供給製小學——“育英小學”。該校剛組建時叫“中共中央供給部小學”,是由中共中央供給部、中直黨委創辦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負責籌建學校的有李一純、劉建勛、孫統一等同誌。
學校剛建時,隻有十幾個孩子,規模很小,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幹部忙於解放華北、解放全中國的任務,無暇照顧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很快增多了。
學校先借用村中的兩個小院,隨後又蓋了幾間平房,選派了教師,又請了幾位阿姨照顧學生的生活,由劉建熏任校長,李一純任協理員,孫統一任副校長,於1948年6月籌備,11月就正式開學了。當時條件雖然艱苦些,由於老師和工作人員盡心照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有的老師利用碎木頭做玩具。孩子們把玩具小手槍別在腰裏,可神氣了;有的叔叔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用泥捏娃娃、小豬、小狗也別有情趣。在課餘時間將那僅有的一套鑼鼓敲打起來,老師和工作人員都參加進來和學生們一起扭大秧歌,真是熱鬧和愉快。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3月9日,榮臻子弟小學的師生們辭別了古賢村,夜宿保定古城,歡欣鼓舞進北平。這是老區進北平最早的一所供給製、寄宿製學校。
1949年3月,和榮臻子弟小學前後腳進北平的還有中共中央供給部小學(育英小學),隨著中央機關進人北平後,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小學”。華北育才中學也在此時奉命進了北平。5月9日,育才中學又奉北平軍管會命令,與北平(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合併,男生並人師大附中,女生並人師大女附中。北平市軍管會教育部副部長、北平(北京)師範大學軍管首席代表和校務委員郝人初同誌兼任師大附屬學校(包括師大附中、師大女附中、師大附小)委員會主任和師大附中校長,張傑同誌任師大附中副校長,彭文同誌任師大女附中校長。
1949年7月,華北育才小學也隨之遷人北平,搬進了先農壇。育才中學男生部與北京師大附中合併,成為師大附中二部,後又與華北中學男生部合併,改為北京師大二附中,遷人圓明園單獨建校,校長先是郝人初,後是王一知。該校1955年更名為北京一o一中學。
在那緊張艱苦的戰爭環境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刻關懷著子弟學校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建校後的第一個兒童節,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老人專程來看望師生們,親自批改學生作業,誇獎學生們學習好,勞動好。晉察冀軍區聶榮臻、薄一波、羅瑞卿、耿飈、楊得誌、楊成武等領導人,在繁忙的戰事中,常來學校看望師生。聶司令員特別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指示學校要搞好生活。他說:“身體好,少吃藥,就是節約,要算這個帳。培養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來值多少錢!”羅瑞卿同誌鼓勵師生們:“你們幹得好哇!這是全軍第一個子弟學校,一定要辦好!這就是支援戰爭!”這所戰地子弟學校,沒有辜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的囑託,在艱苦的環境中創辦學校,繼承和發揚了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初步形成了老解放區辦學的艱苦樸素、熱愛勞動、頑強學習、尊師愛生的優良校風。當時,優良校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師生之間是同誌式的、民主的、團結的關係,教職工看待學生如同自己的子女或弟妹,通過和學生一同勞動或遊戲,打成一片,親如一家,關心同學的冷熱,學生病了端水餵飯,擦屎倒尿,對有怪脾氣的烈士子女親切關懷,耐心說服。在緊急的時候,教職工忍受各種艱難困苦保護學生。師生在同甘苦、共患難中建立了高尚深厚的情感。
二是堅持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學生。通過清明節給烈士掃墓,參觀娘子關殲滅日寇戰場,以及參加土改鬥爭和歡慶解放戰爭勝利,教育學生恨敵人,愛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勤奮學習。
三是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
四是教育學生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密切聯繫群眾,堅持維護群眾利益,培養了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
五是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好學風。
育英小學
1948年,中國共產黨從各方麵準備建立新中國,很多幹部派往全國各地,為了哺育無人照顧的子女,中央直屬機關在河北省建立了一所供給製小學——“育英小學”。該校剛組建時叫“中共中央供給部小學”,是由中共中央供給部、中直黨委創辦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負責籌建學校的有李一純、劉建勛、孫統一等同誌。
學校剛建時,隻有十幾個孩子,規模很小,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幹部忙於解放華北、解放全中國的任務,無暇照顧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很快增多了。
學校先借用村中的兩個小院,隨後又蓋了幾間平房,選派了教師,又請了幾位阿姨照顧學生的生活,由劉建熏任校長,李一純任協理員,孫統一任副校長,於1948年6月籌備,11月就正式開學了。當時條件雖然艱苦些,由於老師和工作人員盡心照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有的老師利用碎木頭做玩具。孩子們把玩具小手槍別在腰裏,可神氣了;有的叔叔帶著孩子們做手工,用泥捏娃娃、小豬、小狗也別有情趣。在課餘時間將那僅有的一套鑼鼓敲打起來,老師和工作人員都參加進來和學生們一起扭大秧歌,真是熱鬧和愉快。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3月9日,榮臻子弟小學的師生們辭別了古賢村,夜宿保定古城,歡欣鼓舞進北平。這是老區進北平最早的一所供給製、寄宿製學校。
1949年3月,和榮臻子弟小學前後腳進北平的還有中共中央供給部小學(育英小學),隨著中央機關進人北平後,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小學”。華北育才中學也在此時奉命進了北平。5月9日,育才中學又奉北平軍管會命令,與北平(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合併,男生並人師大附中,女生並人師大女附中。北平市軍管會教育部副部長、北平(北京)師範大學軍管首席代表和校務委員郝人初同誌兼任師大附屬學校(包括師大附中、師大女附中、師大附小)委員會主任和師大附中校長,張傑同誌任師大附中副校長,彭文同誌任師大女附中校長。
1949年7月,華北育才小學也隨之遷人北平,搬進了先農壇。育才中學男生部與北京師大附中合併,成為師大附中二部,後又與華北中學男生部合併,改為北京師大二附中,遷人圓明園單獨建校,校長先是郝人初,後是王一知。該校1955年更名為北京一o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