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建校勞動。學校原是在幾間舊草庵裏辦起來的,缺少校舍和辦學設備。沒有課桌凳,師生們用土坯砌成土墩子,搭上木板當課桌,以背包當凳子,坐在背包上聽課。學校沒有床鋪,數百名師生,鋪稻草睡草鋪。1941年5月,日寇對淮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學校被焚為焦土,不得不遷至蘇郢暫借民房辦學。1942 年上半年學校遷回,暫借半塔供銷社幾間廠房和幾間民房辦學。校舍不但分散,而且也不夠用。為了創造必要的學習、生活、工作條件,師生們決定親自動手建設學校。在淮南區黨委的領導下,經過半塔區政府的發動,群眾獻工獻料,籌集了一部分資金和建築材料。全校師生邊教學,邊和民工一起勞動建校,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學校陸續蓋起了一批簡易教室、宿舍、辦公室、廚房,還蓋起一座能容納數百人開會、吃飯的大禮堂。勞動建校,不但改善了全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條件,建立起正常教學、生活秩序,培養了師生們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同時還增長了師生們的建房知識和教學設備的製造知識,也提高了學員們的身體素質。
2農業生產勞動。學校開辦之初,師生們靠供給製生活,夥食標準比較低。日常夥食以粗糧(玉米)蔬菜為主,鹽水煮白菜,缺少食油,一學期裏,也隻能吃一二次魚肉。為了改善生活,學校組織學員分班下廚房幫廚,和炊事班同誌一起養豬、養羊、做豆腐。為了節約開支,減輕農民負擔,每年秋冬兩季,學校組織師生們定期上山砍柴,每年一秋一冬,一般要砍柴幾十萬斤,供一年燒飯用。1942年春天,由於敵人對根據地加強封鎖,再加上淮南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地方政府連粗糧也難以供給,師生們每天隻能吃少量黃豆充飢,連續吃了一個多月。同年,中共中央提出開展大生產運動,要求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號召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在區黨委領導下,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農業生產的土地,部分是師生們在山坡上開的荒地,一部分是由當地政府撥給的。在進行農業生產勞動之前,學校聘請有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民,講授農業生產知識,傳授農業生產技能,生產活動開始之後,請老農現場指導,當顧問。師生們在挖地、播種、澆水、施肥、管理、收穫等生產實踐中,學會了農作物的栽培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能。師生們每年種的白菜、豆角、蘿蔔、蠶豆、韭菜等,都按時收割,送入夥房,改善生活,做到了蔬菜基本自給。在大生產運動中,學校是淮南地區開展生產運動取得較好成績的單位之一。
學校還組織學員參加社會工作,既是當時抗日戰爭的需要,也是培養學員實際工作能力的需要。通過各種社會工作,使學員們獲得了一個極好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機會。
學員參加的社會工作,大體上有兩個類別,一是為了戰爭勝利,為了黨的中心任務的完成而做的宜傳工作;二是參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破除封建迷信,鼓舞工農抗日鬥誌的社會改造工作。
宣傳工作,有經常性的宜傳和重大事件、重大勝利時的突擊宣傳。學校組織的經常性宣傳,大都是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組織進行的,如為了減租減息,為了擴軍,為了支前,為了反掃蕩、反摩擦,為了募捐慰問傷病員等。1943年夏季,學校將50多個學員組成了臨時劇團,從半塔出發,到大劉那、舊鋪、古城、自來橋、施官集、竹鎮等地進行了巡迴演出,在50多天裏,演出了數十場,場場爆滿,深受各地工農群眾的歡迎。每逢根據地人民取得重大勝利或重大節日時,為擴大政治影響,學校都組織大規模的宣傳活動。1945年5月,為慶祝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戰勝德國法西斯,學校在半塔西大塘連續演出三天,群眾歡呼雀躍,盛況空前。同年8月,新四軍解放淮南來安縣城,學校組織宣傳隊,到來安城裏演出宣傳。這使長期生活在敵占區的人民,獲得了解放後的歡欣。8月15日,日本宜布無條件投降,為了慶祝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學校和當地駐軍、人民群眾一起,組織了規模盛大的慶祝活動,開大會演節目,組織了火炬遊行,在這些宣傳活動中,淮南半塔幹部子弟學校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宣傳隊。
學校宣傳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淮南人民喜聞樂見的洪山戲、揚州戲,有踩高蹺、打漁鼓、跑旱船、大秧歌、大合唱等。這些演出的劇本、歌詞,有的是師生從各地收集到的,有的是老師們編寫的,或由師生共同寫的,演出的藝術指導,主要是學校的老師,有時也聘請部隊文工團員,或校外文藝工作者參加指導。
學校組織的宣傳工作,既緊密配合了抗日根據地各項中心任務的推進,又豐富了學員們的文化政治學習內容,對提高學員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藝術水平以及實際工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組織學員參加社會改造工作。淮南幹部子弟學校,長期以來組織學員舉辦掃盲識字班。藉此學習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破除封建迷信,鼓舞工農群眾的抗日鬥誌。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在半塔集的街道上和周邊的農村裏長期舉辦的有20多個掃盲識字班,組織大批不識字的工人、農民、婦女參加學習。掃盲班的教師,由學校年齡大的知識麵比較廣的學員擔任,教材由學校教師編寫先由教師教給學員,以後由學員教給工人、農民、婦女,翻了身的工農群眾,學習積極性很高,不論男女老少都來參加學習。由於學員們教得認真,工農群眾學得紮實,所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很多人能夠看報、寫字、算帳,也有部分學得成績優異的工人、農民、婦女,擺脫了家務,參加了當地的抗日救亡工作。
2農業生產勞動。學校開辦之初,師生們靠供給製生活,夥食標準比較低。日常夥食以粗糧(玉米)蔬菜為主,鹽水煮白菜,缺少食油,一學期裏,也隻能吃一二次魚肉。為了改善生活,學校組織學員分班下廚房幫廚,和炊事班同誌一起養豬、養羊、做豆腐。為了節約開支,減輕農民負擔,每年秋冬兩季,學校組織師生們定期上山砍柴,每年一秋一冬,一般要砍柴幾十萬斤,供一年燒飯用。1942年春天,由於敵人對根據地加強封鎖,再加上淮南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地方政府連粗糧也難以供給,師生們每天隻能吃少量黃豆充飢,連續吃了一個多月。同年,中共中央提出開展大生產運動,要求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號召人人動手豐衣足食。在區黨委領導下,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農業生產的土地,部分是師生們在山坡上開的荒地,一部分是由當地政府撥給的。在進行農業生產勞動之前,學校聘請有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民,講授農業生產知識,傳授農業生產技能,生產活動開始之後,請老農現場指導,當顧問。師生們在挖地、播種、澆水、施肥、管理、收穫等生產實踐中,學會了農作物的栽培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能。師生們每年種的白菜、豆角、蘿蔔、蠶豆、韭菜等,都按時收割,送入夥房,改善生活,做到了蔬菜基本自給。在大生產運動中,學校是淮南地區開展生產運動取得較好成績的單位之一。
學校還組織學員參加社會工作,既是當時抗日戰爭的需要,也是培養學員實際工作能力的需要。通過各種社會工作,使學員們獲得了一個極好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機會。
學員參加的社會工作,大體上有兩個類別,一是為了戰爭勝利,為了黨的中心任務的完成而做的宜傳工作;二是參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破除封建迷信,鼓舞工農抗日鬥誌的社會改造工作。
宣傳工作,有經常性的宜傳和重大事件、重大勝利時的突擊宣傳。學校組織的經常性宣傳,大都是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組織進行的,如為了減租減息,為了擴軍,為了支前,為了反掃蕩、反摩擦,為了募捐慰問傷病員等。1943年夏季,學校將50多個學員組成了臨時劇團,從半塔出發,到大劉那、舊鋪、古城、自來橋、施官集、竹鎮等地進行了巡迴演出,在50多天裏,演出了數十場,場場爆滿,深受各地工農群眾的歡迎。每逢根據地人民取得重大勝利或重大節日時,為擴大政治影響,學校都組織大規模的宣傳活動。1945年5月,為慶祝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戰勝德國法西斯,學校在半塔西大塘連續演出三天,群眾歡呼雀躍,盛況空前。同年8月,新四軍解放淮南來安縣城,學校組織宣傳隊,到來安城裏演出宣傳。這使長期生活在敵占區的人民,獲得了解放後的歡欣。8月15日,日本宜布無條件投降,為了慶祝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學校和當地駐軍、人民群眾一起,組織了規模盛大的慶祝活動,開大會演節目,組織了火炬遊行,在這些宣傳活動中,淮南半塔幹部子弟學校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宣傳隊。
學校宣傳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淮南人民喜聞樂見的洪山戲、揚州戲,有踩高蹺、打漁鼓、跑旱船、大秧歌、大合唱等。這些演出的劇本、歌詞,有的是師生從各地收集到的,有的是老師們編寫的,或由師生共同寫的,演出的藝術指導,主要是學校的老師,有時也聘請部隊文工團員,或校外文藝工作者參加指導。
學校組織的宣傳工作,既緊密配合了抗日根據地各項中心任務的推進,又豐富了學員們的文化政治學習內容,對提高學員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藝術水平以及實際工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組織學員參加社會改造工作。淮南幹部子弟學校,長期以來組織學員舉辦掃盲識字班。藉此學習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破除封建迷信,鼓舞工農群眾的抗日鬥誌。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在半塔集的街道上和周邊的農村裏長期舉辦的有20多個掃盲識字班,組織大批不識字的工人、農民、婦女參加學習。掃盲班的教師,由學校年齡大的知識麵比較廣的學員擔任,教材由學校教師編寫先由教師教給學員,以後由學員教給工人、農民、婦女,翻了身的工農群眾,學習積極性很高,不論男女老少都來參加學習。由於學員們教得認真,工農群眾學得紮實,所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很多人能夠看報、寫字、算帳,也有部分學得成績優異的工人、農民、婦女,擺脫了家務,參加了當地的抗日救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