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克清媽媽曾對李之光院長評價說:“她熱愛孩子,孩子們也個個都愛她。
孩子們在她身上找到了偉大的母愛和無限的溫暖。在第一保育院初創的困難條件下,她帶領著全體工作人員想出各種辦法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當孩子們吃不到糖時,她們把棗子煮熟了來代替;保育員少,她經常白天工作夜裏值夜班。由於過度辛勞,她的心髒病復發,臉浮腫,但仍堅持工作。”
毛澤東主席也表揚李之光院長說:“工作認真負責,耐心細緻。”當得知她經常帶病工作後,毛澤東還特意贈送她一匹馬,以減輕她的奔波之苦。隨著出征軍人子女和難童的不斷增加,經費、物資供應、運輸、醫療等眾多不便嚴重影響了保育工作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經中央婦委和邊區政府批準,在延安城北20裏的李家窪修築新院址。計石窯50孔,土窯40孔,平房60間。
1940年9月,保育院遷李家窪新址。朱總司令為保育院題詞“耐心地培養小孩子”,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題詞“新的戰士在孕育中”,徐特立題詞“保證兒童身心平均發展”,這些題詞和毛澤東同誌的早先題詞,都一併石刻鑲嵌在新石窯的門媚上。淩莎接任院長後,延安女子大學託兒所和中央統戰部託兒所並人保育院,幼兒人數達到280名,工作人員也相應增加。原院部所轄保育、教導、衛生、總務4個股,擴編成為4個科,同時增設了乳兒班。這時候保育院隸屬關係,也由中央管理局移交給邊區民政廳。1942年整風中,保育院全體教保人員參加了整風,批判了不安心教保工作的思想,普遍提高了教保工作的榮譽感和政治責任感,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下,同仇敵汽,決心戰勝敵人的封鎖,保育好孩子。
1944年5月17日,首批“中外記者參觀團”進人延安。這是打破封鎖後進人陝甘寧邊區最早的中外記者。
記者們參觀了機關、學校、幼兒園、託兒所以及老百姓的窯洞。吃著陝北的小米飯、軍民們自己種的蘿蔔菜,飲用延河裏清涼甘甜的水,看到軍民團結一條心及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感覺一切都令人愉快而新鮮。
最讓他們感到好奇的是,中共領導人不論職務高低,竟然都會紡線、織布、織毛襪子、幹農活。
毛澤東親自在院子裏種西紅柿,栽辣椒,小菜園子整得紅紅火火。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雙雙紡線,織毛襪子,挑燈夜戰,夫妻倆織出的襪子都是一等品。
朱總司令和夫人康克清都是機關的勞動模範,他們不論是種菜還是種莊稼,都是行家裏手:他們紡的線、織的布,都是精品中的樣品。
有位記者問毛澤東:“你們每天有忙不完的大事要做,為什麽還要抽時間去種菜、紡線呢?"
毛澤東鄭重地回答:“民以食為天,怎麽能說這不是大事呢?隻有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嘛。”毛澤東的回答,使記者們無不點頭稱是。記者團到延安後,多次去“保育院”、“保小”參觀。在他們的筆下,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是他們看到的最好的保育院之一。
“保育院的孩子活潑可愛,他們的歌聲和舞蹈給參觀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雖然延安的生活很艱苦,但孩子們都很健康。他們不分男女孩,一律穿著統一的公家發的小灰製服,戴著小軍帽,清一色的小八路打扮。”“他們穿著整齊千淨,吃得也不錯,一律實行供給製,享受著邊區政府最高的夥食標準——小灶。據說是和延安中共最高領導人享受一樣的夥食標準,所以他們都長得胖乎乎的,十分可愛。”
“在延安參觀訪問,記者們的自由不受任何限製。我們參觀了孩子們住的窯洞、做飯的廚房、活動室、學習室、遊戲場以及洗澡房、體檢室、洗衣房、病號隔離室……”
趙戰生小朋友是淩莎院長的兒子,他長得活潑可愛但從不特殊。記者團參觀時,他是小合唱隊的成員,小傢夥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隊列裏,那表情,那姿態,活像一個久經考驗的老兵。他們唱完《黃河大合唱》後,麵前的記者們擁了過來,把他們圍在了中間。路透社記者武道走過來,先把鏡頭對準戰生拍了一張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錶向戰生誇耀說:“好看不好看?"
戰生抬頭看了看那亮閃閃、金燦燦的手錶,臉上露出了喜色,他剛要說好看,話還沒出口立刻咽了回去,又馬上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把頭轉了過去。
記者仍不放鬆地問:“喜歡嗎?要是喜歡我就送給你。”說著就準備摘手錶。幼兒院的娃娃如何應付這場麵,真讓旁邊的老師、阿姨著急!
小戰生又抬頭看了手錶一眼,出乎記者意料地搖了搖頭,堅決地大聲說:“不要”
如果我長大了工作需要,公家會發給我的。”說完就想走開。記者們仍圍著他問“那麽,你長大了做什麽呢?"
回答更加響亮:“長大了像爸爸、媽媽一樣,當人民的勤務員。”這真是一語驚天下,使這些飽經世事的外國記者們目瞪口呆。他們所料想不到的是,這話是出自一個幼兒園孩子之口,他們不能不相信,這是他們親眼看到的事實。他們又實在弄不懂,這些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孩子們在她身上找到了偉大的母愛和無限的溫暖。在第一保育院初創的困難條件下,她帶領著全體工作人員想出各種辦法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當孩子們吃不到糖時,她們把棗子煮熟了來代替;保育員少,她經常白天工作夜裏值夜班。由於過度辛勞,她的心髒病復發,臉浮腫,但仍堅持工作。”
毛澤東主席也表揚李之光院長說:“工作認真負責,耐心細緻。”當得知她經常帶病工作後,毛澤東還特意贈送她一匹馬,以減輕她的奔波之苦。隨著出征軍人子女和難童的不斷增加,經費、物資供應、運輸、醫療等眾多不便嚴重影響了保育工作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經中央婦委和邊區政府批準,在延安城北20裏的李家窪修築新院址。計石窯50孔,土窯40孔,平房60間。
1940年9月,保育院遷李家窪新址。朱總司令為保育院題詞“耐心地培養小孩子”,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題詞“新的戰士在孕育中”,徐特立題詞“保證兒童身心平均發展”,這些題詞和毛澤東同誌的早先題詞,都一併石刻鑲嵌在新石窯的門媚上。淩莎接任院長後,延安女子大學託兒所和中央統戰部託兒所並人保育院,幼兒人數達到280名,工作人員也相應增加。原院部所轄保育、教導、衛生、總務4個股,擴編成為4個科,同時增設了乳兒班。這時候保育院隸屬關係,也由中央管理局移交給邊區民政廳。1942年整風中,保育院全體教保人員參加了整風,批判了不安心教保工作的思想,普遍提高了教保工作的榮譽感和政治責任感,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下,同仇敵汽,決心戰勝敵人的封鎖,保育好孩子。
1944年5月17日,首批“中外記者參觀團”進人延安。這是打破封鎖後進人陝甘寧邊區最早的中外記者。
記者們參觀了機關、學校、幼兒園、託兒所以及老百姓的窯洞。吃著陝北的小米飯、軍民們自己種的蘿蔔菜,飲用延河裏清涼甘甜的水,看到軍民團結一條心及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感覺一切都令人愉快而新鮮。
最讓他們感到好奇的是,中共領導人不論職務高低,竟然都會紡線、織布、織毛襪子、幹農活。
毛澤東親自在院子裏種西紅柿,栽辣椒,小菜園子整得紅紅火火。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雙雙紡線,織毛襪子,挑燈夜戰,夫妻倆織出的襪子都是一等品。
朱總司令和夫人康克清都是機關的勞動模範,他們不論是種菜還是種莊稼,都是行家裏手:他們紡的線、織的布,都是精品中的樣品。
有位記者問毛澤東:“你們每天有忙不完的大事要做,為什麽還要抽時間去種菜、紡線呢?"
毛澤東鄭重地回答:“民以食為天,怎麽能說這不是大事呢?隻有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嘛。”毛澤東的回答,使記者們無不點頭稱是。記者團到延安後,多次去“保育院”、“保小”參觀。在他們的筆下,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是他們看到的最好的保育院之一。
“保育院的孩子活潑可愛,他們的歌聲和舞蹈給參觀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雖然延安的生活很艱苦,但孩子們都很健康。他們不分男女孩,一律穿著統一的公家發的小灰製服,戴著小軍帽,清一色的小八路打扮。”“他們穿著整齊千淨,吃得也不錯,一律實行供給製,享受著邊區政府最高的夥食標準——小灶。據說是和延安中共最高領導人享受一樣的夥食標準,所以他們都長得胖乎乎的,十分可愛。”
“在延安參觀訪問,記者們的自由不受任何限製。我們參觀了孩子們住的窯洞、做飯的廚房、活動室、學習室、遊戲場以及洗澡房、體檢室、洗衣房、病號隔離室……”
趙戰生小朋友是淩莎院長的兒子,他長得活潑可愛但從不特殊。記者團參觀時,他是小合唱隊的成員,小傢夥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隊列裏,那表情,那姿態,活像一個久經考驗的老兵。他們唱完《黃河大合唱》後,麵前的記者們擁了過來,把他們圍在了中間。路透社記者武道走過來,先把鏡頭對準戰生拍了一張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錶向戰生誇耀說:“好看不好看?"
戰生抬頭看了看那亮閃閃、金燦燦的手錶,臉上露出了喜色,他剛要說好看,話還沒出口立刻咽了回去,又馬上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把頭轉了過去。
記者仍不放鬆地問:“喜歡嗎?要是喜歡我就送給你。”說著就準備摘手錶。幼兒院的娃娃如何應付這場麵,真讓旁邊的老師、阿姨著急!
小戰生又抬頭看了手錶一眼,出乎記者意料地搖了搖頭,堅決地大聲說:“不要”
如果我長大了工作需要,公家會發給我的。”說完就想走開。記者們仍圍著他問“那麽,你長大了做什麽呢?"
回答更加響亮:“長大了像爸爸、媽媽一樣,當人民的勤務員。”這真是一語驚天下,使這些飽經世事的外國記者們目瞪口呆。他們所料想不到的是,這話是出自一個幼兒園孩子之口,他們不能不相信,這是他們親眼看到的事實。他們又實在弄不懂,這些孩子是如何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