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38年10月2日,陝甘寧保育分會所屬保育院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陝甘寧邊區分會第一保育院”,由醜子岡媽媽代理院長,院址設在延安南門外柳林子。保育院的宗旨是為邊區直接參加抗戰的軍民解除後顧之憂。開院典禮來賓數百人,場麵極為熱烈。保育院開放3日,以供各界參觀。並向總會理事長宋美齡發了專電。
保育總會的特派記者秀之曾寫了一篇邊區保育院成立的報導,刊登在1938年12月1日出版的《婦女生活》6卷9期上,標題是“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成立了”。
陝甘寧邊區分會第一保育院設幼稚部和小學部兩大部分。幼稚部初創時,已實收嬰童57人,代院長醜子岡因還兼任著分會的工作,實在忙不過來,決定由陳璧如出任院長、李之光任副院長。因陳璧如另有任務不能到任,第一任院長實際由李之光擔任。當時幼稚部的工作人員19人,最早的保育員有李惜春、王玉蘭、白如璧等,她們都是陝北的女紅軍。
第一任院長李之光媽媽是李錫九的女兒。李錫九是最早的同盟會會員,192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他對女兒的成長有很深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李之光畢業於直隸女子第一師範第一期,1929年任小學教員和聾啞學校教員。1938年春,43歲的李之光帶著13歲的小女兒奔赴延安,投身於革命行列。她家兩代人中先後有6人在陝北公學學習過,3代7口人同飲過延河水,同誌們都親切地稱她“媽媽同誌”。
李之光在陝北公學、女子大學學習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服從黨的需要,到邊區保育院任院長。
一位革命母親,她喜愛黨分配給她的工作,她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的愛全部奉獻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也非常喜愛她。
當時的延安,經常遭到日機轟炸,保育院先後又收容空襲遇難者的子女十餘人。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於1938年11月10日,將保育院遷往延安以北80裏的安塞小草峪村。年底,保育院擴大收生,將邊區中學小學部遷往小草峪與保育院合併。從此,邊區第一保育院分為幼稚部和小學部兩大部分。保育院成立一周年時,累計接收來自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兒童達300多名。他們在這紅色搖籃裏享受著無限的溫暖、無盡的慈愛。他們那“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謠,深深地鐫刻在那些幼兒的心靈裏終生不滅。
李之光院長調離後,由陶汲波接任院長。1939年9月,陶汲波院長調離,由丁彤接任院長。丁彤在延安女子大學學習結業後,由中央婦委工作委員會調她到保育院接替陶汲波的院長職務。丁院長在職期間,報請中婦委工作委員會批準,由邊區政府撥款,興建新的院舍。考慮到兒童就醫方便,新址選定在延安城北靠近中央醫院的李家窪。
1941年春流行感冒,百多個孩子患了百日咳,由於藥品缺乏,一時難以控製,周恩來副主席得知後,特地委託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用飛機從南方運來了藥品,及時解決了難題。6月,丁彤院長調回部隊,由淩莎烤任院長。1945年5月,淩莎院長調離,7月,由黃傑接任院長。1946年8月由楊芝芳接任院長,11月黃傑院長離任。
李之光院長在任期間,是保育院的初創和發展階段,也是最困難的時期。她當時遵循“徐老”的教育思想,實行集體育兒、養教合一,生理、心理教育並舉的幼教改革。也許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也是至今仍然是最先進、最科學的育兒方法。
孩子們入院時,小的一兩歲,大的四五歲。保育院不但要求教保人員懂得幼兒的生理、心理知識,還要求他們在實踐中去運用。當時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已十分重視娃娃們的營養,每周都要給不同班次的孩子們訂出不同的食譜,還要研究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心理反映,進行不同的心理誘導。
幼稚班的課程有:看圖識字、數數目、繪圖畫、做手工、做遊戲、教跳舞、講故事、做體操、開班會、進行衛生檢查評比等。
對孩子的初起教育,先生和阿姨們是在有意中教,孩子們是在無意中學;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們在玩耍遊戲中學。
幼小的孩子們好問、好奇、好學、好動手,凡是他沒見過的東西,總愛問到底,總想動手摸一摸,親自做一做。先生、阿姨們了解兒童的心理,不著急,不厭煩,不騙孩子,不給孩子講歪道理。
孩子的模仿性強,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在暗中看、偷偷模仿;先生、阿姨對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都要慎重,在孩子麵前的每一個舉動,都要嚴格掌握分寸。
孩子天性中的第一需要就是玩耍。不讓健康活潑的孩子玩耍,就會束縛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小腦袋中充滿了幻想與美夢。因此,老師每天都要帶他們進行戶外活動。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洗澡,並告訴他們進行空氣浴、日光浴、永浴的好處。不怕孩子聽不懂,幼兒的接受能力不僅是聽,更重要的是看,隻有見多,才能識廣。
延安用水困難。過去井也很少,吃的、用的水全是從延河裏挑。阿姨不管是餵孩子們喝水還是洗澡,隻要接觸到水,就講水的故事,講節約用水的意義。給孩子們洗澡,開始用熱水,漸漸改成溫水,再大一些就用涼水。一邊洗澡,一邊講洗澡的好處。用熱水洗澡時,講衛生知識,防病措施;進行冷水浴時,講增加抵抗力,防止傷風感冒,培養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繼而帶他們到延河裏洗澡,講大自然,讓孩子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樂趣,讓孩子們回歸大自然……
保育總會的特派記者秀之曾寫了一篇邊區保育院成立的報導,刊登在1938年12月1日出版的《婦女生活》6卷9期上,標題是“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成立了”。
陝甘寧邊區分會第一保育院設幼稚部和小學部兩大部分。幼稚部初創時,已實收嬰童57人,代院長醜子岡因還兼任著分會的工作,實在忙不過來,決定由陳璧如出任院長、李之光任副院長。因陳璧如另有任務不能到任,第一任院長實際由李之光擔任。當時幼稚部的工作人員19人,最早的保育員有李惜春、王玉蘭、白如璧等,她們都是陝北的女紅軍。
第一任院長李之光媽媽是李錫九的女兒。李錫九是最早的同盟會會員,192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他對女兒的成長有很深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李之光畢業於直隸女子第一師範第一期,1929年任小學教員和聾啞學校教員。1938年春,43歲的李之光帶著13歲的小女兒奔赴延安,投身於革命行列。她家兩代人中先後有6人在陝北公學學習過,3代7口人同飲過延河水,同誌們都親切地稱她“媽媽同誌”。
李之光在陝北公學、女子大學學習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服從黨的需要,到邊區保育院任院長。
一位革命母親,她喜愛黨分配給她的工作,她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的愛全部奉獻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也非常喜愛她。
當時的延安,經常遭到日機轟炸,保育院先後又收容空襲遇難者的子女十餘人。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於1938年11月10日,將保育院遷往延安以北80裏的安塞小草峪村。年底,保育院擴大收生,將邊區中學小學部遷往小草峪與保育院合併。從此,邊區第一保育院分為幼稚部和小學部兩大部分。保育院成立一周年時,累計接收來自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兒童達300多名。他們在這紅色搖籃裏享受著無限的溫暖、無盡的慈愛。他們那“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謠,深深地鐫刻在那些幼兒的心靈裏終生不滅。
李之光院長調離後,由陶汲波接任院長。1939年9月,陶汲波院長調離,由丁彤接任院長。丁彤在延安女子大學學習結業後,由中央婦委工作委員會調她到保育院接替陶汲波的院長職務。丁院長在職期間,報請中婦委工作委員會批準,由邊區政府撥款,興建新的院舍。考慮到兒童就醫方便,新址選定在延安城北靠近中央醫院的李家窪。
1941年春流行感冒,百多個孩子患了百日咳,由於藥品缺乏,一時難以控製,周恩來副主席得知後,特地委託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用飛機從南方運來了藥品,及時解決了難題。6月,丁彤院長調回部隊,由淩莎烤任院長。1945年5月,淩莎院長調離,7月,由黃傑接任院長。1946年8月由楊芝芳接任院長,11月黃傑院長離任。
李之光院長在任期間,是保育院的初創和發展階段,也是最困難的時期。她當時遵循“徐老”的教育思想,實行集體育兒、養教合一,生理、心理教育並舉的幼教改革。也許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也是至今仍然是最先進、最科學的育兒方法。
孩子們入院時,小的一兩歲,大的四五歲。保育院不但要求教保人員懂得幼兒的生理、心理知識,還要求他們在實踐中去運用。當時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已十分重視娃娃們的營養,每周都要給不同班次的孩子們訂出不同的食譜,還要研究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心理反映,進行不同的心理誘導。
幼稚班的課程有:看圖識字、數數目、繪圖畫、做手工、做遊戲、教跳舞、講故事、做體操、開班會、進行衛生檢查評比等。
對孩子的初起教育,先生和阿姨們是在有意中教,孩子們是在無意中學;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們在玩耍遊戲中學。
幼小的孩子們好問、好奇、好學、好動手,凡是他沒見過的東西,總愛問到底,總想動手摸一摸,親自做一做。先生、阿姨們了解兒童的心理,不著急,不厭煩,不騙孩子,不給孩子講歪道理。
孩子的模仿性強,大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在暗中看、偷偷模仿;先生、阿姨對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都要慎重,在孩子麵前的每一個舉動,都要嚴格掌握分寸。
孩子天性中的第一需要就是玩耍。不讓健康活潑的孩子玩耍,就會束縛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小腦袋中充滿了幻想與美夢。因此,老師每天都要帶他們進行戶外活動。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洗澡,並告訴他們進行空氣浴、日光浴、永浴的好處。不怕孩子聽不懂,幼兒的接受能力不僅是聽,更重要的是看,隻有見多,才能識廣。
延安用水困難。過去井也很少,吃的、用的水全是從延河裏挑。阿姨不管是餵孩子們喝水還是洗澡,隻要接觸到水,就講水的故事,講節約用水的意義。給孩子們洗澡,開始用熱水,漸漸改成溫水,再大一些就用涼水。一邊洗澡,一邊講洗澡的好處。用熱水洗澡時,講衛生知識,防病措施;進行冷水浴時,講增加抵抗力,防止傷風感冒,培養勇敢不怕困難的精神;繼而帶他們到延河裏洗澡,講大自然,讓孩子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樂趣,讓孩子們回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