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總司令代表前方的將士們對保育院的成立表示祝賀。他強調說:“做好保育院的工作,保育好兒童是重要的抗戰工作之一,希望全體保育工作者,克服困難,尺心盡力,培育新中國未來的主人。”
王明同誌在講話中說:“保育工作是意義深長的工作。‘九一八’那年,日寇在東北擄掠了中國一些十四五歲的孩子,運回日本國,進行奴化教育,到今年敵人圍攻徐州時,就出現了許多隻會日語的中國青年士兵。7年的時間,他們就把我們的子女訓練成了他們的炮灰,送回來毀自己的莊田,殺自己的父老。所以說,保育兒童工作和前方作戰一樣重要,這個歷史的重任,落到你們身上,希望大家竭誠努力!”
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成立後,接受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資助。為了取得戰時兒童保育會的經濟援助,1938年11月延安邊區中學小學部的學生也編人了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小學部。當時人院的孩子,要由家長或監護人填一個總會統一印發的收領證。在南京歷史檔案館中,還保存著何楓校友人保育院的收領證收據第甲聯,編號為12,正文是:
茲由周文先生送來兒童何文康,現年十二歲,四川省青城縣人,交本院保育,於必要時得由其家長或保護人憑據領回。
此證中國婦女慰勞自慰抗戰將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陝甘寧邊區分會第一保育院院長簽名陳璧如蓋章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二月九日
1939年2月,保育院小學部搬到安塞縣白家坪後單獨建校,改名為“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小學部”,簡稱“保小”。後經兩千裏行軍,從延安到北京,從戰時兒童保育院、延安“保小”到北京育才小學,康克清媽媽無時不在關心著這些孩子的成長。
1949年6月14日,康克清媽媽給安利同學的母親溫宇楓的覆信說:溫宇楓同誌:
六月九日來信收到。你的男孩安利,四六年延安撤退時已由第一保育院轉到第二保育院。四七年三月安全到了太行襄垣縣。安利體力、智力發育都較正常,四八年三月已送去育才小學(即延安幹部子弟小學)。現住河北行唐高壘村,不久要搬來北平。這個確實消息是我從第二保育院打聽來的。
從此,你可放心了。東北如有同誌打聽原來送到第二保育院的孩子,請轉告他們,到今天都全部安全健壯,大的都已送到育才小學。此致
敬禮!
康克清 六月十四日
康媽媽的這封簡訊,濃縮了她對孩子全部的愛和徹底的關懷精神。安利同學說:“我在幫助母親整理回憶錄時,才驚異地發現,我的保育曉生活早從繈褓中就開始了。由於缺少必要的設施和保育人員,延安‘女大’成立母親班互相幫助育嬰,我已是相互幫助對象了。1943年,母親到延長縣工作,我兩歲多就離開了母親,但卻得到更多人的關懷。1945年10月,媽媽回來看我及患白喉而生命垂危的哥哥。幾天後,琴母親揮淚掩埋了過早夭折的哥哥,告別了我,奔赴熱西和東北。從此,4歲的我就被完全交給了保育院。為了革命後代的安全,保育院在蔣介石大舉進攻前就撤出了延安。我和其他孩子一起穿過幾個省,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行程幾千裏,歷時兩年多,終於到達了剛解放不久的北京。”
過去了那麽多年,接收了那麽多難童,康媽媽又有那麽多工作,當一些父母試探著向她打聽自己孩子的下落時,她都及時地給予了滿意的答覆,這中間飽含著多少愛心呀!
1950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康媽媽在百忙中專門抽出時間去先農壇北京育才小學看望孩子們,並與大家一起歡度節日。在那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孩子群中,她竟然能叫出許多孩子的名字,說出他(她)們是何時在何地相識的,某某愛哭,某某愛笑,某某愛吐奶,某某愛尿炕,活像一個慈祥的老媽媽在數家珍一樣,訴說著每一個孩子的短長。小朋友們圍著媽媽唱啊,跳啊!難分難捨。當媽媽提議和一夥又一夥孩子們照了相後,大家才同意放媽媽回去。
第41章 天下至聖慈母愛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後,得到了陝甘寧邊區軍民的熱烈歡迎。邊區婦女救國聯合會等十餘個社會團體在革命媽媽蔡暢、康克清、丁玲、徐明清、張琴秋等倡議下,發起成立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分會”。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於1938年7月4日下午,在延安府衙門舉行分會成立大會。參加成立大會的有“抗大”女生、“陝公”女生、魯迅小學、婦女半日學校、延安婦女自衛軍、婦少隊及少年兒童等數千人。
大會選舉蔡暢、康克清、張琴秋、徐明清、丁玲、史秀雲、楊芝芳、吳瑛、李之光、張範、江兆菊、吳文瑜、李玉婷、劉秀梅、諸友仁、陳璧如、淩莎17人為理事。並聘請宋慶齡、宋美齡、何香凝、李德全、鄧穎超、孟慶樹、許廣平、劉群仙、史良、沈茲九、劉清揚、曹孟君等為名譽理事。
大會第二天即7月5日,舉行了第一次理事會,選舉楊芝芳、徐明清、李之光、吳瑛、劉秀梅、諸友仁、李玉婷、吳文瑜、江兆菊、陳璧如、淩莎11位媽媽為常務理事。會議明確指出,邊區戰時兒童保育會,受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領導。選舉楊芝芳為會長,醜子岡任秘書,吳瑛負責宣傳,諸友仁分管保育。並決定以延安市託兒所為基礎,立即著手籌建保育院。
王明同誌在講話中說:“保育工作是意義深長的工作。‘九一八’那年,日寇在東北擄掠了中國一些十四五歲的孩子,運回日本國,進行奴化教育,到今年敵人圍攻徐州時,就出現了許多隻會日語的中國青年士兵。7年的時間,他們就把我們的子女訓練成了他們的炮灰,送回來毀自己的莊田,殺自己的父老。所以說,保育兒童工作和前方作戰一樣重要,這個歷史的重任,落到你們身上,希望大家竭誠努力!”
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成立後,接受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資助。為了取得戰時兒童保育會的經濟援助,1938年11月延安邊區中學小學部的學生也編人了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小學部。當時人院的孩子,要由家長或監護人填一個總會統一印發的收領證。在南京歷史檔案館中,還保存著何楓校友人保育院的收領證收據第甲聯,編號為12,正文是:
茲由周文先生送來兒童何文康,現年十二歲,四川省青城縣人,交本院保育,於必要時得由其家長或保護人憑據領回。
此證中國婦女慰勞自慰抗戰將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陝甘寧邊區分會第一保育院院長簽名陳璧如蓋章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二月九日
1939年2月,保育院小學部搬到安塞縣白家坪後單獨建校,改名為“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小學部”,簡稱“保小”。後經兩千裏行軍,從延安到北京,從戰時兒童保育院、延安“保小”到北京育才小學,康克清媽媽無時不在關心著這些孩子的成長。
1949年6月14日,康克清媽媽給安利同學的母親溫宇楓的覆信說:溫宇楓同誌:
六月九日來信收到。你的男孩安利,四六年延安撤退時已由第一保育院轉到第二保育院。四七年三月安全到了太行襄垣縣。安利體力、智力發育都較正常,四八年三月已送去育才小學(即延安幹部子弟小學)。現住河北行唐高壘村,不久要搬來北平。這個確實消息是我從第二保育院打聽來的。
從此,你可放心了。東北如有同誌打聽原來送到第二保育院的孩子,請轉告他們,到今天都全部安全健壯,大的都已送到育才小學。此致
敬禮!
康克清 六月十四日
康媽媽的這封簡訊,濃縮了她對孩子全部的愛和徹底的關懷精神。安利同學說:“我在幫助母親整理回憶錄時,才驚異地發現,我的保育曉生活早從繈褓中就開始了。由於缺少必要的設施和保育人員,延安‘女大’成立母親班互相幫助育嬰,我已是相互幫助對象了。1943年,母親到延長縣工作,我兩歲多就離開了母親,但卻得到更多人的關懷。1945年10月,媽媽回來看我及患白喉而生命垂危的哥哥。幾天後,琴母親揮淚掩埋了過早夭折的哥哥,告別了我,奔赴熱西和東北。從此,4歲的我就被完全交給了保育院。為了革命後代的安全,保育院在蔣介石大舉進攻前就撤出了延安。我和其他孩子一起穿過幾個省,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行程幾千裏,歷時兩年多,終於到達了剛解放不久的北京。”
過去了那麽多年,接收了那麽多難童,康媽媽又有那麽多工作,當一些父母試探著向她打聽自己孩子的下落時,她都及時地給予了滿意的答覆,這中間飽含著多少愛心呀!
1950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康媽媽在百忙中專門抽出時間去先農壇北京育才小學看望孩子們,並與大家一起歡度節日。在那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孩子群中,她竟然能叫出許多孩子的名字,說出他(她)們是何時在何地相識的,某某愛哭,某某愛笑,某某愛吐奶,某某愛尿炕,活像一個慈祥的老媽媽在數家珍一樣,訴說著每一個孩子的短長。小朋友們圍著媽媽唱啊,跳啊!難分難捨。當媽媽提議和一夥又一夥孩子們照了相後,大家才同意放媽媽回去。
第41章 天下至聖慈母愛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後,得到了陝甘寧邊區軍民的熱烈歡迎。邊區婦女救國聯合會等十餘個社會團體在革命媽媽蔡暢、康克清、丁玲、徐明清、張琴秋等倡議下,發起成立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分會”。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於1938年7月4日下午,在延安府衙門舉行分會成立大會。參加成立大會的有“抗大”女生、“陝公”女生、魯迅小學、婦女半日學校、延安婦女自衛軍、婦少隊及少年兒童等數千人。
大會選舉蔡暢、康克清、張琴秋、徐明清、丁玲、史秀雲、楊芝芳、吳瑛、李之光、張範、江兆菊、吳文瑜、李玉婷、劉秀梅、諸友仁、陳璧如、淩莎17人為理事。並聘請宋慶齡、宋美齡、何香凝、李德全、鄧穎超、孟慶樹、許廣平、劉群仙、史良、沈茲九、劉清揚、曹孟君等為名譽理事。
大會第二天即7月5日,舉行了第一次理事會,選舉楊芝芳、徐明清、李之光、吳瑛、劉秀梅、諸友仁、李玉婷、吳文瑜、江兆菊、陳璧如、淩莎11位媽媽為常務理事。會議明確指出,邊區戰時兒童保育會,受中共中央婦女委員會領導。選舉楊芝芳為會長,醜子岡任秘書,吳瑛負責宣傳,諸友仁分管保育。並決定以延安市託兒所為基礎,立即著手籌建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