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有!”這聲音充滿整個屋子,甚至原來提議換菜的小朋友都說願意取消原議了。
第二天午前與全體小朋友開了二個談話會,送了點慰勞品給小朋友,還有小朋友的表演與答謝。
我們下山的時候,曹院長仍舊說著“請指教,請批評……”歌樂山迎我們來,歌樂山又送我們回去。從今歌樂山將永遠留住我們孩子們的快樂的歌聲。
安娥媽媽,是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發起人之一。保育會成立後被選為理事、常務理事、秘書處千事、宣傳委員會委員,她寫了很多宣傳戰時兒童保育會的文章,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對保育會的健康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抗戰勝利後,榮獲了國民政府頒發的“抗日勝利勳章”。
第33章 育苗甘為先——曹孟君
重慶歌樂山保育院,是戰時兒童保育會四川分會第一保育院(簡稱川一院)。1938年7月16日建院於重慶歌樂山,1942年1月改稱直一院,但習慣上仍稱川一院或叫歌樂山保育院。
歌樂山,東距重慶市區60餘裏,西靠成渝公路,北臨嘉陵江。山巔有名剎雲頂寺,山下是古鎮高店子。川一院坐落在古鎮左側山坡上。一進大門,是一條4米寬的石板大道,由低向高把花園般大院分隔為西區(教學區)和東區(生活區)。西區由下而上有小花園、涼亭、醫院、6排大教室、辦公室、實驗室、標本室、圖書館和可容納600人的大餐廳;東區有澡塘、理髮室、草頂方形大禮堂、8排學生宿舍(每排8間,每間4張雙人床,白牆紅地板)、大操場、小農場、小牧場、小工廠等。還有個擁有10餘個床位的病房小獨院。院西一籬笆之隔與馮玉祥副委員長、李德全副理事長為鄰;坡上,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公館相連。
曹孟君上任後,首先下大力抓了難童們的身心健康。這些從炮火下和飢餓死亡線上被搶救出來的孩子,到了四川後水土不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染上了瘧疾、痢疾、癩瘡、疥瘡、夜盲症和滿身的虱子。曹院長帶領老師及醫護人員,懷著慈母之心,不怕髒,不叫累,不怕傳染,為患病的孩子清洗、診斷、治療。她帶領醫護人員走教室。串宿舍,晝夜忙忙碌碌。經過精心的治療,孩子們的病情得到了好轉。
院長規定,醫護人員每天上課之前要到教室按秩序檢查每個同學們的眼、耳、鼻、舌和皮膚,發現病情及時治療和隔離。在院裏開展了三滅運動(滅虱子、臭蟲、疥瘡)。曹院長親自動手為孩子們消毒、換藥、洗澡、理髮,講解衛生知識,訂立衛生條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孩子們變得清潔、健康了。
由於失去父母和流浪生活的痛苦,有的孩子情緒變得暴躁,容易發脾氣,還經常打人、罵人。曹孟君和院裏的老師一起,對他們耐心教育,特別注意進行愛國教育、民主並把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全者互相結合,循循誘導。她們還啟發孩子們用自我教育的方法,經常利用晚上,開個短短的生活會,講講一天的表現。對有些問題,孩子之間看法不同,爭吵起來,曹院長和教導主任商量,定期召開全體大會,把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出來,讓孩子們自己選主席主持會議,開展討論。最後由教導主任把意見歸納起來,幫助孩子們進行分析,分清是非。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們提高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團結,孩子們都變得活潑可愛了。
為了培養孩子們從小就熱愛勞動的習慣,學會勞動技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在院的東南側建立了小工場、小農場和小牧場。每當課餘時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覺地去那裏學習、操作、勞動。
愛學習、肯動腦子的劉公泰同學學會了用燒鹼、油脂和鬆香熬製肥皂,用氯化鉀、食鹽水製作再生電池。鄔方東同學就地取材製作全竹質的自來水筆,受到讚揚。他的革新成果還被送到重慶參加全市兒童作品展覽會展出。有的同學,學會了用硫酸鎂畫竹子,有的同學學會了用通草製作通草畫。更多的同學學會了養羊、養兔、種菜、種糧食、編草鞋等技能。歐陽鴻祥同學熱愛勞動,勤勤懇懇,不論炎夏寒冬,總是為全院師生作息搖鈴打點,受到了全院師生的讚揚。
曹院長還號召10歲以上的同學自己動手縫製棉衣、被褥。對戰亂時期隻有十來歲的娃娃來說,他們又從來沒有摸過針線,確實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曹院長說:“萬事開頭難。有困難,不害怕,克服了困難,難辦的事就變得容易了。”她要求年齡大的幫助年齡小的,女同學幫助男同學,團結協作,做好棉衣。
各班的教室變成了一座小型成衣車間、裁縫鋪,同學們飛針走線,加班加點忙個不停,歡聲笑語,渾然一體。當同學們穿上自己親手縫製的棉衣時,身上暖烘烘的,心裏熱乎乎的。
為了增強同學們身體素質,曹院長還經常組織同學們爬山、遊泳、踢毽子、練武術、猜謎語等活動。有一次,全院師生比賽爬山的終點是歌樂山製高點雲頂寺,大家都勇往置前,俠背,氣喘籲籲,但還是勇敢地攀登而上。凡是攀上頂點的,都得到了獎勵。孩子們的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出壁報、畫報,開講故事會、講演比賽、歌詠比賽、繪畫比賽、作文比賽、音樂會等。
第二天午前與全體小朋友開了二個談話會,送了點慰勞品給小朋友,還有小朋友的表演與答謝。
我們下山的時候,曹院長仍舊說著“請指教,請批評……”歌樂山迎我們來,歌樂山又送我們回去。從今歌樂山將永遠留住我們孩子們的快樂的歌聲。
安娥媽媽,是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發起人之一。保育會成立後被選為理事、常務理事、秘書處千事、宣傳委員會委員,她寫了很多宣傳戰時兒童保育會的文章,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對保育會的健康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抗戰勝利後,榮獲了國民政府頒發的“抗日勝利勳章”。
第33章 育苗甘為先——曹孟君
重慶歌樂山保育院,是戰時兒童保育會四川分會第一保育院(簡稱川一院)。1938年7月16日建院於重慶歌樂山,1942年1月改稱直一院,但習慣上仍稱川一院或叫歌樂山保育院。
歌樂山,東距重慶市區60餘裏,西靠成渝公路,北臨嘉陵江。山巔有名剎雲頂寺,山下是古鎮高店子。川一院坐落在古鎮左側山坡上。一進大門,是一條4米寬的石板大道,由低向高把花園般大院分隔為西區(教學區)和東區(生活區)。西區由下而上有小花園、涼亭、醫院、6排大教室、辦公室、實驗室、標本室、圖書館和可容納600人的大餐廳;東區有澡塘、理髮室、草頂方形大禮堂、8排學生宿舍(每排8間,每間4張雙人床,白牆紅地板)、大操場、小農場、小牧場、小工廠等。還有個擁有10餘個床位的病房小獨院。院西一籬笆之隔與馮玉祥副委員長、李德全副理事長為鄰;坡上,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公館相連。
曹孟君上任後,首先下大力抓了難童們的身心健康。這些從炮火下和飢餓死亡線上被搶救出來的孩子,到了四川後水土不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染上了瘧疾、痢疾、癩瘡、疥瘡、夜盲症和滿身的虱子。曹院長帶領老師及醫護人員,懷著慈母之心,不怕髒,不叫累,不怕傳染,為患病的孩子清洗、診斷、治療。她帶領醫護人員走教室。串宿舍,晝夜忙忙碌碌。經過精心的治療,孩子們的病情得到了好轉。
院長規定,醫護人員每天上課之前要到教室按秩序檢查每個同學們的眼、耳、鼻、舌和皮膚,發現病情及時治療和隔離。在院裏開展了三滅運動(滅虱子、臭蟲、疥瘡)。曹院長親自動手為孩子們消毒、換藥、洗澡、理髮,講解衛生知識,訂立衛生條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孩子們變得清潔、健康了。
由於失去父母和流浪生活的痛苦,有的孩子情緒變得暴躁,容易發脾氣,還經常打人、罵人。曹孟君和院裏的老師一起,對他們耐心教育,特別注意進行愛國教育、民主並把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全者互相結合,循循誘導。她們還啟發孩子們用自我教育的方法,經常利用晚上,開個短短的生活會,講講一天的表現。對有些問題,孩子之間看法不同,爭吵起來,曹院長和教導主任商量,定期召開全體大會,把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提出來,讓孩子們自己選主席主持會議,開展討論。最後由教導主任把意見歸納起來,幫助孩子們進行分析,分清是非。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們提高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團結,孩子們都變得活潑可愛了。
為了培養孩子們從小就熱愛勞動的習慣,學會勞動技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在院的東南側建立了小工場、小農場和小牧場。每當課餘時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覺地去那裏學習、操作、勞動。
愛學習、肯動腦子的劉公泰同學學會了用燒鹼、油脂和鬆香熬製肥皂,用氯化鉀、食鹽水製作再生電池。鄔方東同學就地取材製作全竹質的自來水筆,受到讚揚。他的革新成果還被送到重慶參加全市兒童作品展覽會展出。有的同學,學會了用硫酸鎂畫竹子,有的同學學會了用通草製作通草畫。更多的同學學會了養羊、養兔、種菜、種糧食、編草鞋等技能。歐陽鴻祥同學熱愛勞動,勤勤懇懇,不論炎夏寒冬,總是為全院師生作息搖鈴打點,受到了全院師生的讚揚。
曹院長還號召10歲以上的同學自己動手縫製棉衣、被褥。對戰亂時期隻有十來歲的娃娃來說,他們又從來沒有摸過針線,確實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曹院長說:“萬事開頭難。有困難,不害怕,克服了困難,難辦的事就變得容易了。”她要求年齡大的幫助年齡小的,女同學幫助男同學,團結協作,做好棉衣。
各班的教室變成了一座小型成衣車間、裁縫鋪,同學們飛針走線,加班加點忙個不停,歡聲笑語,渾然一體。當同學們穿上自己親手縫製的棉衣時,身上暖烘烘的,心裏熱乎乎的。
為了增強同學們身體素質,曹院長還經常組織同學們爬山、遊泳、踢毽子、練武術、猜謎語等活動。有一次,全院師生比賽爬山的終點是歌樂山製高點雲頂寺,大家都勇往置前,俠背,氣喘籲籲,但還是勇敢地攀登而上。凡是攀上頂點的,都得到了獎勵。孩子們的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出壁報、畫報,開講故事會、講演比賽、歌詠比賽、繪畫比賽、作文比賽、音樂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