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主教殺人事件(菲洛·凡斯探案係列) 作者:[美]S·S·範·戴恩/凡迪恩/範·達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看,”他緩緩地說,“就讓一切過去吧……不管怎樣,還是謝謝你。”
第26章 希茲的疑問
四月二十六日,星期二,下午四點
一個小時後,馬克漢、凡斯和我離開狄勒家。當時,我本以為主教殺人事件終於真正告一段落了。對外界而言,這案子似乎已經結束,但實際上,卻仍然有新的發展--而且是非常驚人的發展。
午餐後,希茲在地檢處和我們碰頭,有一些例行公事要處理。稍後,凡斯重述了整件案子,對於許多模糊的疑點也提出解釋。
“整個瘋狂的殺人事件,安納生已經把動機告訴我們,”凡斯說,“狄勒教授發現,自己在科學界的地位,正受到安納生的挑戰。他失去了過去的強勢和優勢,也了解到自己這部關於原子結構的新著作一定要獲得安納生的協助才可能完成。他開始對這位養子產生恨意;在他眼裏,安納生成了一頭怪獸--是他自己把這頭怪獸養大的。現在,怪獸正反過來要吞噬他。這股深深的恨,在人類原始的嫉妒心促使下,變本加厲。十年來,單獨生活的他,把所有的心思和感情都投注在貝莉兒·狄勒身上。她代表了他存在的意義。然而,當他發現安納生即將從他身邊把她帶走,他的憤怒和憎恨,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這動機是可以理解的,”馬克漢說,“但又怎麽和這些案子扯上關係呢?”
“動機,隻是他仇恨情緒的火藥。為了摧毀安納生,他策劃了一連串惡毒的主教殺人事件。這些事件紓緩了他的不滿,滿足了他具有暴力傾向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這些案件也解決了他心靈深處的願望--幹掉安納生,把貝莉兒·狄勒繼續留在身邊。”
“但為什麽,”馬克漢問,“他不直接殺了安納生,一了百了?”
“你忽略了其中的心理因素。在長期恨意的累積下,教授的意識已經解體,他的本性需要宣洩的管道;而他對安納生的高度憎恨,把所有心理壓力推到爆發點。這些案件就是兩者匯合的結果。一連串的謀殺,不但使他長期的壓抑得以紓解,而且也能滿足他加害安納生的願望--因為,安納生將為他的殺人付出代價。這樣的復仇效果更令人震撼,因此也遠比一刀結束安納生更能令他滿足。而和那些謀殺所帶來的’小快感‘比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快感……
“但是,老教授卻沒發現,這惡毒的計劃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這使得整個事件的動機展露無遺。打從一開始,我就清楚知道,兇手一定是個數學家。但要確切指出究竟是哪個數學家,困難點在於:幾乎每一個可能的嫌犯,都是數學家。惟一我確信沒有嫌疑的,是安納生,因為他一直維持相當平衡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他在專業思考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持續獲得宣洩。他不斷的尖酸嘲諷、無視他人的強烈不滿,是心理平衡的象徵。因為,長期放任自己這種嘲諷態度,為他建立了宣洩管道,情緒也因此獲得平穩。像他這種人,往往是比較安全的,因為他們的情緒通常可以迅速獲得宣洩;但那種經常壓抑痛苦、在心底深處把嘲諷和怨恨埋藏起來而表麵上無動於衷的人,往往才是危險行動的罪魁禍首。這也就是為什麽,我知道安納生不可能是主教殺人事件的兇手,並且建議你讓他加入協助調查。正如他承認的,他懷疑是老教授,而我相信,他之所以毛遂自薦地要協助我們,是希望萬一他的懷疑獲得證實,他能保護貝莉兒·狄勒和他自己。”
“這聽起來很合理,”馬克漢說,“但狄勒怎麽會想到要用這種方式殺人?”
“或許,當他聽到安納生和羅賓開玩笑,要他小心史柏林的弓時,《鵝媽媽童謠》的典故為他帶來靈感。他知道,這將是他向安納生復仇的方法,於是,他等待機會。而機會很快就出現,那天早上當他看到史柏林走到街上,他知道,隻有羅賓留在射箭室裏,因此他下樓,假意和羅賓聊天,趁羅賓不注意時重擊他的頭,把一枝箭插到他胸口,再把屍體拖到射箭場上。接著,他把地板擦拭幹淨、銷毀抹布、到街角寄信、把紙條放到自己家的信箱,然後回到圖書室,打電話到這裏給你。但是,有件事卻擦槍走火,就是教授自稱待在陽台的時間。派恩當時正在安納生房裏。不過,這對教授而言卻一點也無礙,因為盡管派恩聽到老教授撒謊時心中有些疑問,但他絕不相信老教授是個殺人兇手。因此,這件案子可算是成功達到目的。”
“不過,”希茲說,“還是讓你猜到,羅賓並不是被那弓箭殺死的。”
“是的。從箭尾雜亂的樣子,我推斷箭是被’捶‘入羅賓身體的,因此我斷定,羅賓應是在屋內時,頭部受到重擊,接著被害。而當時我並不知道老教授就是兇手,所以我以為,那把弓是從屋內拋出到射箭場的--當然,實際上那把弓根本沒有在射箭場上出現過。但是,我這個推斷,並不能算是老教授的大意或失誤,因為對他來說,隻要人們知道了《鵝媽媽》的典故,其他的並不怎麽重要。”
“你認為,他用的是什麽兇器?”這回輪到馬克漢發問。
“極有可能是他的拐杖。你或許也留意到,那拐杖頂端有顆巨大的黃金把手,可以作為絕佳的致命武器。(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又大又重、幾乎長達八英寸的黃金把手,是活動式的,可以隨時從拐杖上卸下。而且,這個把手的重量將近兩磅,正如希茲所說,是個極佳的武器,至於當狄勒用它來攻擊死者時有沒有將把手卸下,就不得而知了。)還有,我也認為他在誇張自己痛風的程度,以便博取同情和擺脫各種可能對他不利的嫌疑。”
第26章 希茲的疑問
四月二十六日,星期二,下午四點
一個小時後,馬克漢、凡斯和我離開狄勒家。當時,我本以為主教殺人事件終於真正告一段落了。對外界而言,這案子似乎已經結束,但實際上,卻仍然有新的發展--而且是非常驚人的發展。
午餐後,希茲在地檢處和我們碰頭,有一些例行公事要處理。稍後,凡斯重述了整件案子,對於許多模糊的疑點也提出解釋。
“整個瘋狂的殺人事件,安納生已經把動機告訴我們,”凡斯說,“狄勒教授發現,自己在科學界的地位,正受到安納生的挑戰。他失去了過去的強勢和優勢,也了解到自己這部關於原子結構的新著作一定要獲得安納生的協助才可能完成。他開始對這位養子產生恨意;在他眼裏,安納生成了一頭怪獸--是他自己把這頭怪獸養大的。現在,怪獸正反過來要吞噬他。這股深深的恨,在人類原始的嫉妒心促使下,變本加厲。十年來,單獨生活的他,把所有的心思和感情都投注在貝莉兒·狄勒身上。她代表了他存在的意義。然而,當他發現安納生即將從他身邊把她帶走,他的憤怒和憎恨,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這動機是可以理解的,”馬克漢說,“但又怎麽和這些案子扯上關係呢?”
“動機,隻是他仇恨情緒的火藥。為了摧毀安納生,他策劃了一連串惡毒的主教殺人事件。這些事件紓緩了他的不滿,滿足了他具有暴力傾向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這些案件也解決了他心靈深處的願望--幹掉安納生,把貝莉兒·狄勒繼續留在身邊。”
“但為什麽,”馬克漢問,“他不直接殺了安納生,一了百了?”
“你忽略了其中的心理因素。在長期恨意的累積下,教授的意識已經解體,他的本性需要宣洩的管道;而他對安納生的高度憎恨,把所有心理壓力推到爆發點。這些案件就是兩者匯合的結果。一連串的謀殺,不但使他長期的壓抑得以紓解,而且也能滿足他加害安納生的願望--因為,安納生將為他的殺人付出代價。這樣的復仇效果更令人震撼,因此也遠比一刀結束安納生更能令他滿足。而和那些謀殺所帶來的’小快感‘比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快感……
“但是,老教授卻沒發現,這惡毒的計劃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這使得整個事件的動機展露無遺。打從一開始,我就清楚知道,兇手一定是個數學家。但要確切指出究竟是哪個數學家,困難點在於:幾乎每一個可能的嫌犯,都是數學家。惟一我確信沒有嫌疑的,是安納生,因為他一直維持相當平衡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他在專業思考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持續獲得宣洩。他不斷的尖酸嘲諷、無視他人的強烈不滿,是心理平衡的象徵。因為,長期放任自己這種嘲諷態度,為他建立了宣洩管道,情緒也因此獲得平穩。像他這種人,往往是比較安全的,因為他們的情緒通常可以迅速獲得宣洩;但那種經常壓抑痛苦、在心底深處把嘲諷和怨恨埋藏起來而表麵上無動於衷的人,往往才是危險行動的罪魁禍首。這也就是為什麽,我知道安納生不可能是主教殺人事件的兇手,並且建議你讓他加入協助調查。正如他承認的,他懷疑是老教授,而我相信,他之所以毛遂自薦地要協助我們,是希望萬一他的懷疑獲得證實,他能保護貝莉兒·狄勒和他自己。”
“這聽起來很合理,”馬克漢說,“但狄勒怎麽會想到要用這種方式殺人?”
“或許,當他聽到安納生和羅賓開玩笑,要他小心史柏林的弓時,《鵝媽媽童謠》的典故為他帶來靈感。他知道,這將是他向安納生復仇的方法,於是,他等待機會。而機會很快就出現,那天早上當他看到史柏林走到街上,他知道,隻有羅賓留在射箭室裏,因此他下樓,假意和羅賓聊天,趁羅賓不注意時重擊他的頭,把一枝箭插到他胸口,再把屍體拖到射箭場上。接著,他把地板擦拭幹淨、銷毀抹布、到街角寄信、把紙條放到自己家的信箱,然後回到圖書室,打電話到這裏給你。但是,有件事卻擦槍走火,就是教授自稱待在陽台的時間。派恩當時正在安納生房裏。不過,這對教授而言卻一點也無礙,因為盡管派恩聽到老教授撒謊時心中有些疑問,但他絕不相信老教授是個殺人兇手。因此,這件案子可算是成功達到目的。”
“不過,”希茲說,“還是讓你猜到,羅賓並不是被那弓箭殺死的。”
“是的。從箭尾雜亂的樣子,我推斷箭是被’捶‘入羅賓身體的,因此我斷定,羅賓應是在屋內時,頭部受到重擊,接著被害。而當時我並不知道老教授就是兇手,所以我以為,那把弓是從屋內拋出到射箭場的--當然,實際上那把弓根本沒有在射箭場上出現過。但是,我這個推斷,並不能算是老教授的大意或失誤,因為對他來說,隻要人們知道了《鵝媽媽》的典故,其他的並不怎麽重要。”
“你認為,他用的是什麽兇器?”這回輪到馬克漢發問。
“極有可能是他的拐杖。你或許也留意到,那拐杖頂端有顆巨大的黃金把手,可以作為絕佳的致命武器。(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又大又重、幾乎長達八英寸的黃金把手,是活動式的,可以隨時從拐杖上卸下。而且,這個把手的重量將近兩磅,正如希茲所說,是個極佳的武器,至於當狄勒用它來攻擊死者時有沒有將把手卸下,就不得而知了。)還有,我也認為他在誇張自己痛風的程度,以便博取同情和擺脫各種可能對他不利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