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些內心的幻想還能去對誰說呢?……”他這個人無論對什麽事都從來不抱怨。
走在勞改營的犯人中間,就像走在布雷區裏似的,為了不以身試雷,大家都不得不用直覺的光線給每個人都拍個照片,好不被它炸死。但是,即使在這種普遍全麵警戒的狀態下,我還是能夠在那剃得光光的頭頓下麵,在黑色囚服下麵發現多少個富於詩意的人啊!
可是,還有多少個戒備周密而沒有被我發現的呢?
還有多少個?還有幾百幾千個我根本沒有遇到的呢?
而在這幾十年間,還有多少人被你,被你這個可詛咒的利維坦扼殺了呢?!?
埃克巴斯圖茲營也有一個官方的(雖然是極其危險的)文化.交往中心——文化教育科,也就是那個給所有囚犯的書上都蓋上黑圖章並且替我們刷新身上的號碼的地方。
我們的文化教育科有個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是藝術家弗拉基米爾·魯德丘克,過去是大輔祭,幾乎就是總主教的私人秘書了。關於勞改營的法律中,不知什麽地方還保留了一條規定,還沒有來得及取消它。規定是:不給有宗教職稱的人剃頭髮。自然,這條規定並沒有明文寫出,因此,對那些不知道此項規定的人,還.是要剃頭髮的。但是,魯德丘克了解自己的權利,所以他那棕色的捲髮就保留下來了,比一般男發稍微長些。他很愛護自己的頭髮,就象注意自己的儀表一樣。他很招人喜歡:高高的個子,挺直的身材,悅耳的男低音。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在大教堂主持盛大儀式的樣子。同我一起來的克季托爾·德羅茲多夫一下子就認出這位大輔祭了:“他在敖德薩大教堂作過彌撒!”
但是,這個人無論在外表上和生活態度上都不像我們因犯世界的人。他是在東正教剛剛擺脫失寵狀態後很快就自己摻雜進或者被人摻雜進東正教派裏的可疑人物,這種人總是想方設法損毀教會的名譽。而且,這個魯德丘克落到監獄的經過也帶有些神秘色彩,誰也不了解為什麽。也不知為什麽他有時還給別人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怎麽會沒有被沒收呢?),那是他跟一位外國總主教阿納斯塔西一起在紐約的大街上照的。在勞改營裏,他自己住一個單間。他每天在派工地點嫌惡地替囚犯們描寫帽子上、棉襖上和褲子上的號碼,之後,便回到自己房間懶散地度過一天,有時就找一些俗氣的繪畫來臨摹。他那裏居然有一本特列嘉柯夫繪畫陳列館的複製品大畫冊沒有被勞改營當局沒收去;我就是為了這本畫冊才到他那裏去的:想翻翻看,也許一生中再也看不到這些作品了。他在勞改營裏也還照常按期收到《莫斯科教區通報》,有時還一本正經地談論一番偉大的殉教者,或講一些作彌撒的細節。不過,顯然是裝模作樣,完全言不由衷。他屋裏還有一把吉他,隻是在他彈奏時才使人感到他是真誠的,有時他自彈自唱,聲音十分悅耳:
“流浪者渡過了貝加爾湖……”
他邊唱邊搖晃著身子,似乎他的頭上也籠罩著政治苦役犯的悲哀的光環。
一個人在勞改營裏生活得越好,他的痛苦也就越細膩……
我當時對什麽事都十二分地謹慎。我不再去魯德丘克那裏了。我對他沒有講過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這樣,我總算象一隻無害的小蟲子似地逃脫了魯德丘克銳利的眼睛。而魯德丘克的眼睛是一雙進行著觀察的眼睛。
一般地說,老囚犯誰都知道文化教育科有許多眼線,是最不適於會麵和交往的地方。在普通勞改營的時候,人們常常願意到文化教育科去坐坐,因為男人在那裏可以見到女人。但在這特種勞改營裏去文教科幹什麽呢?
其實,充滿“眼線”的文教科也可以為了自由而加以利用!這是格奧爾吉·騰諾、彼得·基什金、葉尼亞·尼基申三個人教給我的。
我和騰諾就是在文教科認識的。這次短暫的唯一的一次相會使我永不能忘,從此我便記住了騰諾這個人。他身材很高,體格像運動員那麽勻稱。不知為什麽,當時他身上的海軍製服和製褲還沒有被扒掉(其實那已是我們這裏允許穿自己衣服的最後一個月了)。雖然肩上的海軍中校的肩章沒有了,身上掛著幾塊cx-520號碼布,但是,如果立刻讓他登上軍艦,他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軍軍官。走動時露出兩隻長著棕黃色絨毛的手腕,兩腕上都刺著花紋:一隻上麵刺著一個鐵錨圖案,它的周圍有幾個字母:“liberty”,另一隻上刺著“doordie!”。除此之外,騰諾也還沒有能夠把自己的眼睛遮住或者改變樣子,使它不再露出驕傲和機敏的目光。他也不能隱瞞那嘴角上的微笑。(我當時還不懂得,這微笑原來意味著:逃跑計劃已經擬好!)
這裏是勞改營!是布雷區!可是我與騰諾兩人是既在這裏,又都不在這裏:我正走在東普魯士的路上,股諾則處在自己的下一次逃跑中。我們各自心裏都有秘密計劃的潛在能量,但這些都不能通過握手時的雙手或簡短寒暄時的眼睛流露出任何一點點火花!就這樣,我們隻交談了兩句完全沒有意義的話,我就一頭紮到報紙裏。他就去同圖馬連科商量文藝演出的問題了。這個圖馬連科也是個苦役犯,刑期十五年,可是還讓他負責文化教育科的工作。他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多層次”人物。人們懷疑他是個“眼線”,但也許猜錯了。對幹他的行為可以作出更加微妙的心理學上的解釋。
說來可笑,苦役營的文教科下麵居然還要有,說得確切點是居然要建立一個“文娛活動小組”!而對參加這個小組的人卻又毫無優待和照顧。所以,除了那些不可救藥的文藝迷之外,誰也不參加這類小組活動。可是,騰諾卻就是這樣一個“文藝迷”,盡管他的外表給人的印象沒有這麽壞。何況這個騰諾從到達埃克巴斯圖茲的第一天起就是蹲懲戒室的。他在懲戒室請求去文化教育科!勞改營領導認為這是開始悔改的表現,就立即批準他去了……
彼得·基什金根本不是文教科的活動分子,但他在勞改營裏最有名,整個埃克巴斯圖茲營都知道他。和他一起勞動的囚犯都以他為自豪,因為有了他就不寂寞。基什金像是有點傻頭傻腦。但他並不傻,而隻是裝出那副樣子,人們都說:“基什金可比誰都精!”他的傻,就像童話中的傻兄弟伊萬努什卡一樣。基什金這種人是一種典型的俄羅斯現象,古老的俄羅斯現象:他能夠對強有力的惡人大聲說出真話,能向人民指明他們的真正處境;而所有這些都是通過某種傻嗬嗬的、安全的形式表現的。
他最喜歡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穿上一件可笑的綠色背心之類的衣服,到飯桌上去收拾吃剩的盤碗。這本身就是一種示威;勞改營裏最受歡迎的人為了不餓死不得不在食堂裏打掃盤子。他這樣做還另有目的:當他還著輕盈的舞步、作著鬼臉、在食堂串來串去收集殘羹剩飯的時候,人們都注視著他,他就在那些幹活能手們麵前散布一些不安分的思想。
例如,有時候他會在幹活能手們正喝著菜湯的時候,突然把人家還沒吃的粥碗端過來。當然,那人會大吃一驚,急忙抓住飯碗。這時基什金卻滿臉賠笑地說(他是圓臉膛,但表情有些生硬):
走在勞改營的犯人中間,就像走在布雷區裏似的,為了不以身試雷,大家都不得不用直覺的光線給每個人都拍個照片,好不被它炸死。但是,即使在這種普遍全麵警戒的狀態下,我還是能夠在那剃得光光的頭頓下麵,在黑色囚服下麵發現多少個富於詩意的人啊!
可是,還有多少個戒備周密而沒有被我發現的呢?
還有多少個?還有幾百幾千個我根本沒有遇到的呢?
而在這幾十年間,還有多少人被你,被你這個可詛咒的利維坦扼殺了呢?!?
埃克巴斯圖茲營也有一個官方的(雖然是極其危險的)文化.交往中心——文化教育科,也就是那個給所有囚犯的書上都蓋上黑圖章並且替我們刷新身上的號碼的地方。
我們的文化教育科有個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他是藝術家弗拉基米爾·魯德丘克,過去是大輔祭,幾乎就是總主教的私人秘書了。關於勞改營的法律中,不知什麽地方還保留了一條規定,還沒有來得及取消它。規定是:不給有宗教職稱的人剃頭髮。自然,這條規定並沒有明文寫出,因此,對那些不知道此項規定的人,還.是要剃頭髮的。但是,魯德丘克了解自己的權利,所以他那棕色的捲髮就保留下來了,比一般男發稍微長些。他很愛護自己的頭髮,就象注意自己的儀表一樣。他很招人喜歡:高高的個子,挺直的身材,悅耳的男低音。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在大教堂主持盛大儀式的樣子。同我一起來的克季托爾·德羅茲多夫一下子就認出這位大輔祭了:“他在敖德薩大教堂作過彌撒!”
但是,這個人無論在外表上和生活態度上都不像我們因犯世界的人。他是在東正教剛剛擺脫失寵狀態後很快就自己摻雜進或者被人摻雜進東正教派裏的可疑人物,這種人總是想方設法損毀教會的名譽。而且,這個魯德丘克落到監獄的經過也帶有些神秘色彩,誰也不了解為什麽。也不知為什麽他有時還給別人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怎麽會沒有被沒收呢?),那是他跟一位外國總主教阿納斯塔西一起在紐約的大街上照的。在勞改營裏,他自己住一個單間。他每天在派工地點嫌惡地替囚犯們描寫帽子上、棉襖上和褲子上的號碼,之後,便回到自己房間懶散地度過一天,有時就找一些俗氣的繪畫來臨摹。他那裏居然有一本特列嘉柯夫繪畫陳列館的複製品大畫冊沒有被勞改營當局沒收去;我就是為了這本畫冊才到他那裏去的:想翻翻看,也許一生中再也看不到這些作品了。他在勞改營裏也還照常按期收到《莫斯科教區通報》,有時還一本正經地談論一番偉大的殉教者,或講一些作彌撒的細節。不過,顯然是裝模作樣,完全言不由衷。他屋裏還有一把吉他,隻是在他彈奏時才使人感到他是真誠的,有時他自彈自唱,聲音十分悅耳:
“流浪者渡過了貝加爾湖……”
他邊唱邊搖晃著身子,似乎他的頭上也籠罩著政治苦役犯的悲哀的光環。
一個人在勞改營裏生活得越好,他的痛苦也就越細膩……
我當時對什麽事都十二分地謹慎。我不再去魯德丘克那裏了。我對他沒有講過關於自己的任何事。這樣,我總算象一隻無害的小蟲子似地逃脫了魯德丘克銳利的眼睛。而魯德丘克的眼睛是一雙進行著觀察的眼睛。
一般地說,老囚犯誰都知道文化教育科有許多眼線,是最不適於會麵和交往的地方。在普通勞改營的時候,人們常常願意到文化教育科去坐坐,因為男人在那裏可以見到女人。但在這特種勞改營裏去文教科幹什麽呢?
其實,充滿“眼線”的文教科也可以為了自由而加以利用!這是格奧爾吉·騰諾、彼得·基什金、葉尼亞·尼基申三個人教給我的。
我和騰諾就是在文教科認識的。這次短暫的唯一的一次相會使我永不能忘,從此我便記住了騰諾這個人。他身材很高,體格像運動員那麽勻稱。不知為什麽,當時他身上的海軍製服和製褲還沒有被扒掉(其實那已是我們這裏允許穿自己衣服的最後一個月了)。雖然肩上的海軍中校的肩章沒有了,身上掛著幾塊cx-520號碼布,但是,如果立刻讓他登上軍艦,他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軍軍官。走動時露出兩隻長著棕黃色絨毛的手腕,兩腕上都刺著花紋:一隻上麵刺著一個鐵錨圖案,它的周圍有幾個字母:“liberty”,另一隻上刺著“doordie!”。除此之外,騰諾也還沒有能夠把自己的眼睛遮住或者改變樣子,使它不再露出驕傲和機敏的目光。他也不能隱瞞那嘴角上的微笑。(我當時還不懂得,這微笑原來意味著:逃跑計劃已經擬好!)
這裏是勞改營!是布雷區!可是我與騰諾兩人是既在這裏,又都不在這裏:我正走在東普魯士的路上,股諾則處在自己的下一次逃跑中。我們各自心裏都有秘密計劃的潛在能量,但這些都不能通過握手時的雙手或簡短寒暄時的眼睛流露出任何一點點火花!就這樣,我們隻交談了兩句完全沒有意義的話,我就一頭紮到報紙裏。他就去同圖馬連科商量文藝演出的問題了。這個圖馬連科也是個苦役犯,刑期十五年,可是還讓他負責文化教育科的工作。他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多層次”人物。人們懷疑他是個“眼線”,但也許猜錯了。對幹他的行為可以作出更加微妙的心理學上的解釋。
說來可笑,苦役營的文教科下麵居然還要有,說得確切點是居然要建立一個“文娛活動小組”!而對參加這個小組的人卻又毫無優待和照顧。所以,除了那些不可救藥的文藝迷之外,誰也不參加這類小組活動。可是,騰諾卻就是這樣一個“文藝迷”,盡管他的外表給人的印象沒有這麽壞。何況這個騰諾從到達埃克巴斯圖茲的第一天起就是蹲懲戒室的。他在懲戒室請求去文化教育科!勞改營領導認為這是開始悔改的表現,就立即批準他去了……
彼得·基什金根本不是文教科的活動分子,但他在勞改營裏最有名,整個埃克巴斯圖茲營都知道他。和他一起勞動的囚犯都以他為自豪,因為有了他就不寂寞。基什金像是有點傻頭傻腦。但他並不傻,而隻是裝出那副樣子,人們都說:“基什金可比誰都精!”他的傻,就像童話中的傻兄弟伊萬努什卡一樣。基什金這種人是一種典型的俄羅斯現象,古老的俄羅斯現象:他能夠對強有力的惡人大聲說出真話,能向人民指明他們的真正處境;而所有這些都是通過某種傻嗬嗬的、安全的形式表現的。
他最喜歡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穿上一件可笑的綠色背心之類的衣服,到飯桌上去收拾吃剩的盤碗。這本身就是一種示威;勞改營裏最受歡迎的人為了不餓死不得不在食堂裏打掃盤子。他這樣做還另有目的:當他還著輕盈的舞步、作著鬼臉、在食堂串來串去收集殘羹剩飯的時候,人們都注視著他,他就在那些幹活能手們麵前散布一些不安分的思想。
例如,有時候他會在幹活能手們正喝著菜湯的時候,突然把人家還沒吃的粥碗端過來。當然,那人會大吃一驚,急忙抓住飯碗。這時基什金卻滿臉賠笑地說(他是圓臉膛,但表情有些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