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他們早已預感到,早已預先知道——但仍是在德國製服的左袖口縫上了帶著白藍紅三色鑲邊的、安德烈底色的和poa三個字母的盾徽。
來自布良斯克州洛科奇的卡明斯基旅擁有五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一個坦克營。一九四三年七月該旅派出一部至奧廖爾州德米特羅夫斯克一線。秋天該旅一個團堅守謝夫斯克,在防禦戰中被全殲:蘇軍打死傷員,把團長綁到坦克上拖死。全旅從洛科奇區撤退時帶著家屬,輜重,人數超過五萬人。(可以想像,內務人民委員部趕到之後是怎樣清剿這個反蘇自治區的!),出了布良斯克邊界之後,等待他們的是痛苦的跋涉,列佩利城外的屈辱的駐紮,被利用於對付遊擊隊,然後是撤至上西裏西亞,卡明斯基在那裏得到鎮壓華沙起義的命令,不能不去,帶領一千七百名無家屬的人員,穿著帶黃袖箍的蘇軍製服去了。德國人對所有這些三色帽徽、安德烈底色和勝利者基格奧爾吉就是這樣理解的。俄語和德語相互是不可翻譯,不可表達,不可對應的。
被解體的奧辛托爾夫部隊的各營也遭遇到前去對付遊擊隊或被投入西部前線的命運。一九四三年為數幾百人的“俄國解放軍近衛旅”駐紮在普斯科夫郊外(在斯特列穆特卡),他們和郊區俄國居民有聯繫,但德國軍方阻止他們擴編。
誌願部隊的可憐的小報是經過德國檢查機關的斧子加工過的。弗拉索夫分子們隻剩下拚死作戰,空閑時間一瓶接一瓶地灌伏特加。命中注定——這就是他們在整個戰爭和流落他鄉異國年代的存在,沒有任何別的出路。
已經在到處退卻了,已經到滅亡前夕了,希特勒和他周圍的人仍然未能克服他們對俄國人獨立建製的頑固的不信任,不敢讓一個獨立的、不從屬於他們的俄國的影子出現。隻是在最後台火的崩塌聲中,一九四四年九月,希姆萊同意了組建由完整的俄國師構成的poa——俄國解放軍,甚至還包括一支小小的空軍,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最後一齣戲被批準開演了:召集“俄國各民族解放委員會”。隻是從一九四四年秋天起,弗拉索夫將軍才獲得了似乎真實的行動機會,——明擺著是為時已晚的機會。聯邦製原則也沒能把許多人拉進來:被德國人從獄中釋放(也在一九四四年)的班傑拉避免與弗拉索夫結盟;分立主義的民族部隊把弗拉索夫看作俄國帝國主義分子,不願意落到他的控製下;克拉斯諾夫將軍代表哥薩克表示了拒絕,——隻是在整個德國的末日前十天,希姆萊才同意將哥薩克兵團劃歸弗拉索夫指揮。納粹領導層已經發生混亂:一些長官準許將俄國誌願部隊集結組成俄國解放軍,而另一些人阻撓。實際上每一支正在作戰的這樣的部隊都很難從前沿上抽出來,即使願意參加俄國解放軍的“東方工”,要把他們從後方的勞動崗位上抽出來也是不容易的。德國人也沒有抓緊為弗拉索夫的軍隊釋放戰俘,幹釋放的活——他們的機器運轉不靈。到一九四五年二月俄國解放軍第一師(一半是洛科奇區的人)總算是組成了,第二師也開始組建。以為這些師將能和德國聯合作戰,這種設想已經遲了;弗拉索夫領導層中早就隱藏著的對蘇聯與同盟國衝突的希望這時燃燒起來了。在德國宣傳部的報告(一九四五年二月)裏也指出了這一點:“弗拉索夫運動並不認為自己和德國有生死與共的關係,其中存在強烈的親英情緒與該變方針的想法。這個運動不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總的說他們不承認猶太人問題。”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布拉格(這是為了在斯拉夫的土地上)發表的“俄國各民族解放委員會”宣言也反映出這種騎牆態度。免不了說“以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以其強大實力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剝削之上的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以及“他們用保衛民主、文化與文明的口號掩蓋他們罪惡的目的”之類的話——但是沒有一個直接奉承國家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或大日爾曼的詞句,僅僅是把同盟國的所有敵人稱為“愛好和平的民族”,歡迎“德國在不觸及我們祖國的榮譽和獨立的條件下給予的幫助。”並期待著與德國的“光榮和平”——不管是怎樣的光榮和平,但一定不會比布列斯特和約更壞——它在地位上高於布列斯特和約,但仍是應根據全歐和約做修改的。宣言裏還使勁宣布自己是民主主義者,聯邦主義者(保障民族分離的自由),那種當時還完全沒有成熟的、還沒有自信心的準蘇維埃社會思想的小爪子在字裏行間小心翼翼地爬行著:什麽“陳舊的沙皇製度”,什麽舊俄經濟和文化的落後,什麽“一九一七年的人民革命”等等……隻有反布爾什維主義是徹底的。
這一切在布拉格受到了小規模的慶祝,有“波希米亞保護國”代表即三等的德國官吏們出席。我當時在前線上從收音機裏聽到了這份宣言和配套的節目——整個的印象是:一出不適時的註定要完蛋的戲。這份宣言在西方世界根本沒引起注意,沒有增加一絲理解——但在“東方工”中間卻有很大效果:聽說參加俄國解放軍的申請如雪片飛來(斯溫·斯特恩貝格文章中說有三十萬份)——這是在德國眼看要垮台的毫無希望的幾個月,這些不幸的被拋棄的蘇聯人隻能指望依靠自己對布爾什維主義的厭惡的力量來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紅軍了。
這支組建中的軍隊能有怎樣的計劃呢?似乎是:衝進南斯拉夫,與那裏的哥薩克、俄僑軍隊及米哈伊洛維奇聯合,捍衛南斯拉夫使其不落入共產主義手裏。但是首先:難道德軍指揮部在他們最困難的月份能夠讓在自己後方順利地組建一支獨立的俄國軍隊嗎?他們不慌不忙地把這些部隊拽到東部前線——一會兒把一個反坦克支隊(伊·薩哈羅夫-蘭斯道夫)調往波莫瑞,一會兒把整個第一師調到奧德河——弗拉索夫怎麽樣呢?一次一次乖乖地交出去,一旦採取了讓步路線,這就成普遍規律了,盡管交出目前唯一的一個師就使得整個建軍計劃變得毫無意義了。總是有論據幫忙:“德國人不信任我們。等第一師用戰績說服了他們,俄國解放軍的組建進度就會加快了。”然而進度卻很差。第二師和一個預備旅,共兩萬人,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還是一群徒手之眾——不但沒有火炮,而且幾乎沒有步兵武器,連服裝都供不上。第一師(一萬六千人)被用於毫無希望的必死無疑的作戰行動,隻是德國已經全麵瓦解才使師長布尼亞琴科得以擅自把它從前沿撤下來,衝破將軍們的反抗把隊伍拉進捷克。(沿途解放蘇聯戰俘,那些人也參加了進來——“俄國人要在一起”。)五月初到達布拉格近郊。這時五月五日在首都起義的捷克人叫他們來支援,布尼亞琴科師五月六日進入布拉格,在五月七日的激戰中拯救了起義和城市。這真像是開了個玩笑,以便證明最無遠見的德國人的遠見,第一個弗拉索夫的師用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次獨立的行動恰好是給予了……德國人一個打擊,它發泄出了不自由的俄國人在這三年殘酷的昏沉的歲月中在胸中聚集起來的對德國人的全部深仇和怨恨。(捷克人用鮮花迎接俄國人,在那些日子他們是知道的,但是否後來所有人都記得,究意是哪一些俄國人拯救了他們的城市?我們現在認為是蘇聯軍隊解放了布拉格,不錯,邱吉爾按照史達林的願望這些日子不急於供給布拉格人武器,美國人延緩了前進速度以便讓蘇聯人拿下布拉格,而對遙遠的未來尚一無所知的當時布拉格共產黨領導人約瑟夫·斯姆爾科夫斯基正在大罵叛徒弗拉索夫分子,隻盼著從蘇聯人手裏得到解放。)
來自布良斯克州洛科奇的卡明斯基旅擁有五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一個坦克營。一九四三年七月該旅派出一部至奧廖爾州德米特羅夫斯克一線。秋天該旅一個團堅守謝夫斯克,在防禦戰中被全殲:蘇軍打死傷員,把團長綁到坦克上拖死。全旅從洛科奇區撤退時帶著家屬,輜重,人數超過五萬人。(可以想像,內務人民委員部趕到之後是怎樣清剿這個反蘇自治區的!),出了布良斯克邊界之後,等待他們的是痛苦的跋涉,列佩利城外的屈辱的駐紮,被利用於對付遊擊隊,然後是撤至上西裏西亞,卡明斯基在那裏得到鎮壓華沙起義的命令,不能不去,帶領一千七百名無家屬的人員,穿著帶黃袖箍的蘇軍製服去了。德國人對所有這些三色帽徽、安德烈底色和勝利者基格奧爾吉就是這樣理解的。俄語和德語相互是不可翻譯,不可表達,不可對應的。
被解體的奧辛托爾夫部隊的各營也遭遇到前去對付遊擊隊或被投入西部前線的命運。一九四三年為數幾百人的“俄國解放軍近衛旅”駐紮在普斯科夫郊外(在斯特列穆特卡),他們和郊區俄國居民有聯繫,但德國軍方阻止他們擴編。
誌願部隊的可憐的小報是經過德國檢查機關的斧子加工過的。弗拉索夫分子們隻剩下拚死作戰,空閑時間一瓶接一瓶地灌伏特加。命中注定——這就是他們在整個戰爭和流落他鄉異國年代的存在,沒有任何別的出路。
已經在到處退卻了,已經到滅亡前夕了,希特勒和他周圍的人仍然未能克服他們對俄國人獨立建製的頑固的不信任,不敢讓一個獨立的、不從屬於他們的俄國的影子出現。隻是在最後台火的崩塌聲中,一九四四年九月,希姆萊同意了組建由完整的俄國師構成的poa——俄國解放軍,甚至還包括一支小小的空軍,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最後一齣戲被批準開演了:召集“俄國各民族解放委員會”。隻是從一九四四年秋天起,弗拉索夫將軍才獲得了似乎真實的行動機會,——明擺著是為時已晚的機會。聯邦製原則也沒能把許多人拉進來:被德國人從獄中釋放(也在一九四四年)的班傑拉避免與弗拉索夫結盟;分立主義的民族部隊把弗拉索夫看作俄國帝國主義分子,不願意落到他的控製下;克拉斯諾夫將軍代表哥薩克表示了拒絕,——隻是在整個德國的末日前十天,希姆萊才同意將哥薩克兵團劃歸弗拉索夫指揮。納粹領導層已經發生混亂:一些長官準許將俄國誌願部隊集結組成俄國解放軍,而另一些人阻撓。實際上每一支正在作戰的這樣的部隊都很難從前沿上抽出來,即使願意參加俄國解放軍的“東方工”,要把他們從後方的勞動崗位上抽出來也是不容易的。德國人也沒有抓緊為弗拉索夫的軍隊釋放戰俘,幹釋放的活——他們的機器運轉不靈。到一九四五年二月俄國解放軍第一師(一半是洛科奇區的人)總算是組成了,第二師也開始組建。以為這些師將能和德國聯合作戰,這種設想已經遲了;弗拉索夫領導層中早就隱藏著的對蘇聯與同盟國衝突的希望這時燃燒起來了。在德國宣傳部的報告(一九四五年二月)裏也指出了這一點:“弗拉索夫運動並不認為自己和德國有生死與共的關係,其中存在強烈的親英情緒與該變方針的想法。這個運動不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總的說他們不承認猶太人問題。”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布拉格(這是為了在斯拉夫的土地上)發表的“俄國各民族解放委員會”宣言也反映出這種騎牆態度。免不了說“以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以其強大實力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剝削之上的英美寡頭們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以及“他們用保衛民主、文化與文明的口號掩蓋他們罪惡的目的”之類的話——但是沒有一個直接奉承國家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或大日爾曼的詞句,僅僅是把同盟國的所有敵人稱為“愛好和平的民族”,歡迎“德國在不觸及我們祖國的榮譽和獨立的條件下給予的幫助。”並期待著與德國的“光榮和平”——不管是怎樣的光榮和平,但一定不會比布列斯特和約更壞——它在地位上高於布列斯特和約,但仍是應根據全歐和約做修改的。宣言裏還使勁宣布自己是民主主義者,聯邦主義者(保障民族分離的自由),那種當時還完全沒有成熟的、還沒有自信心的準蘇維埃社會思想的小爪子在字裏行間小心翼翼地爬行著:什麽“陳舊的沙皇製度”,什麽舊俄經濟和文化的落後,什麽“一九一七年的人民革命”等等……隻有反布爾什維主義是徹底的。
這一切在布拉格受到了小規模的慶祝,有“波希米亞保護國”代表即三等的德國官吏們出席。我當時在前線上從收音機裏聽到了這份宣言和配套的節目——整個的印象是:一出不適時的註定要完蛋的戲。這份宣言在西方世界根本沒引起注意,沒有增加一絲理解——但在“東方工”中間卻有很大效果:聽說參加俄國解放軍的申請如雪片飛來(斯溫·斯特恩貝格文章中說有三十萬份)——這是在德國眼看要垮台的毫無希望的幾個月,這些不幸的被拋棄的蘇聯人隻能指望依靠自己對布爾什維主義的厭惡的力量來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紅軍了。
這支組建中的軍隊能有怎樣的計劃呢?似乎是:衝進南斯拉夫,與那裏的哥薩克、俄僑軍隊及米哈伊洛維奇聯合,捍衛南斯拉夫使其不落入共產主義手裏。但是首先:難道德軍指揮部在他們最困難的月份能夠讓在自己後方順利地組建一支獨立的俄國軍隊嗎?他們不慌不忙地把這些部隊拽到東部前線——一會兒把一個反坦克支隊(伊·薩哈羅夫-蘭斯道夫)調往波莫瑞,一會兒把整個第一師調到奧德河——弗拉索夫怎麽樣呢?一次一次乖乖地交出去,一旦採取了讓步路線,這就成普遍規律了,盡管交出目前唯一的一個師就使得整個建軍計劃變得毫無意義了。總是有論據幫忙:“德國人不信任我們。等第一師用戰績說服了他們,俄國解放軍的組建進度就會加快了。”然而進度卻很差。第二師和一個預備旅,共兩萬人,直到一九四五年五月還是一群徒手之眾——不但沒有火炮,而且幾乎沒有步兵武器,連服裝都供不上。第一師(一萬六千人)被用於毫無希望的必死無疑的作戰行動,隻是德國已經全麵瓦解才使師長布尼亞琴科得以擅自把它從前沿撤下來,衝破將軍們的反抗把隊伍拉進捷克。(沿途解放蘇聯戰俘,那些人也參加了進來——“俄國人要在一起”。)五月初到達布拉格近郊。這時五月五日在首都起義的捷克人叫他們來支援,布尼亞琴科師五月六日進入布拉格,在五月七日的激戰中拯救了起義和城市。這真像是開了個玩笑,以便證明最無遠見的德國人的遠見,第一個弗拉索夫的師用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次獨立的行動恰好是給予了……德國人一個打擊,它發泄出了不自由的俄國人在這三年殘酷的昏沉的歲月中在胸中聚集起來的對德國人的全部深仇和怨恨。(捷克人用鮮花迎接俄國人,在那些日子他們是知道的,但是否後來所有人都記得,究意是哪一些俄國人拯救了他們的城市?我們現在認為是蘇聯軍隊解放了布拉格,不錯,邱吉爾按照史達林的願望這些日子不急於供給布拉格人武器,美國人延緩了前進速度以便讓蘇聯人拿下布拉格,而對遙遠的未來尚一無所知的當時布拉格共產黨領導人約瑟夫·斯姆爾科夫斯基正在大罵叛徒弗拉索夫分子,隻盼著從蘇聯人手裏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