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闆娘談話,棟居越來越感到像是白跑了一趟。但是還有她丈夭,說不定他在老闆娘不知道的時候和約翰尼有過聯繫呢。棟居這樣安慰著自己。
“你丈夫現在在哪裏?”
“我丈夫現在在山上的舊館裏。有事的話我去叫他。”
“不用,還是我們去找他吧,反正要住在舊館裏。不過冒昧問一句,您是一直住在這裏的嗎?”
如果老闆娘沒有印象的話、那也有可能是在她來之前或是不在的時候,約翰尼或他的親屬就和老闆有過聯繫了。
“我和我丈夫是在昭和四十年(1965年)結的婚,從那以後就一直住在這裏。”
“在這期間沒有來過黑人遊客嗎?”
“我想沒有。”
“來這裏的外國人都有哪些國家的?”
“還是美國的最多,大都是基地裏的美國兵,其次是學生。僅次於美國人的是法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
“在你嫁過來之前,也就是說戰後有沒有一直住在這裏的外國人呢?”
“我丈夫的雙親住在金湯館裏,仍很硬朗。那些舊事隻要問問他們就會知道。”
“您丈夫的雙親還健在?”
“是的,兩個人都七十多歲了,但還挺硬朗。”
“您丈夫的雙親一直住在這裏嗎?”
“對,他們繼承了上一輩的生意,一直沒離開過這裏。”
“上一輩?”
“聽說上一輩是指我公公的叔叔。這些事我也不大清楚。不如你直接去問我公公吧。”
聽老闆娘說話的口氣,現在霧積的老闆,是她的丈夫,她的公公似乎在舊館隱居了。很難想像24歲的約翰尼會和70多歲的老頭的上輩人有什麽聯繫。
“你對這首詩有印象嗎?”
棟居換了個提問方向,拿出了約翰尼·霍華德的“遺物”《西條八十詩集》。
“啊,這麽說前些天打聽這首詩的,就是你們啊。”老闆娘像是一下子明白了。
“是的,這本詩集就是那個黑人的。他離開美國時。說是要到日本的霧積來。”
沒有必要向她解釋他們是由“奇司米”推測出可能是霧積的。
“這首詩,同一名黑人。名叫約翰尼·霍華德,有著確鑿的重大聯繫。詩是詠嘆霧積的。他來日本的目的地也是霧積。他來霧積究竟想幹什麽,我們認為這個秘密就藏在詩中。
關於這首詩你能提供一些線索嗎?“
“聽說這首草帽詩是西條八十先生回憶小時候與母親一起來霧積時所作的。據說我丈夫的父親偶然在西條先生的詩集中看到了它,就印在了我們這裏的小冊予和彩色包裝紙上。”
“現在還有那種小冊子嗎?”
“這個嘛,那都是很久以前用過的小冊子和彩色包裝紙。現在沒了。”
“真是太可惜了。”
棟居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你知道那些彩色包裝紙和小冊子用到了什麽時候嗎?”
“我想我丈大或公公知道。”
“這首詩和約翰尼·霍華德有著某種淵源,這麽說你不清楚羅?”
旅館老闆娘雖然已說過連黑人的影兒都沒見過,更不去清楚這些事,但棟居還是不死心地追問了一句。
“霧積這個地名指的就是這一帶嗎?”
橫渡好象突然想到了什麽,自言自語地嘟啷說:“如果是這樣的話,約翰尼所說的霧積或許不僅僅是指這裏。”
約翰厄的“遺物”《西條八十詩集》中出現了“霧積”這個地名,所以他們就聯想到了“霧積溫泉”,當然也包括“霧積一帶”。
“霧積隻有這個地方有人住。”
老闆娘給橫渡好容易才擠出來的想法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如果在霧積溫泉之外沒有人住的話,約翰尼·霍華德想去的地方不可能是其它地方。
也許不是與“霧積的人”。而是與這裏的“地方”有什麽聯繫?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無從著手了。
“你是說從很早以前這一帶除了溫泉就沒有人住嗎?”棟居接著橫波的問題往下問。
“以前還有一個叫湯澤的小村,不過現在一個人也沒有了。”
“湯澤?在什麽位置?”
“從阪本來的途中有個水庫吧?就在緊挨那裏的上遊。因為快要被水淹了,現在大家都搬到別處住了。”
“這是什麽時候的事兒?”
“從三年前那裏變成了廢村,不過湯澤不叫霧積。”
結果還是沒能從老闆娘那裏打聽出約翰尼·霍華德和霧積有什麽關係。因此。他們想馬上就去舊館。
“麻煩你這麽長時間,真是不好意思。我們這就去金湯館。
“我給你們帶路吧。”
“不用了。反正隻有一條路。”
“那倒是。不過我正好也要去那裏,是順路。”
老闆娘輕快地站了起來。
去金湯館要經過山林中的小路。太陽已經落到了山的另一邊。晚霞映紅了天空。爬上一個七百米左右的緩坡後,他們來到一個小山坡的頂上,舊館金湯館映入了眼簾。兩名刑警累得氣喘籲籲,老闆娘卻連大氣都不喘,山裏人就是不一樣。在比新館的位置更往深山裏去的峽穀中,悄然蠢立著一座老式建築。一股淡淡的煙靄和水氣從房子上用出,在上空的冷空氣的冷卻下,水平散開,使山穀中溫泉旅館的景色愈加柔和。殘陽從空中照下來,背陰的山穀宛若浮在夢幻般的微明中。
走到陳舊的旅館正房前,水車正在旋轉著。
“城市裏來的遊客都喜歡這類東西,所以還保留著。”
老闆娘一邊解釋著,一邊走進了舊館正房的大門。室外還挺明亮,屋裏卻已點上下燈。
一個看上去憨厚樸實的中年男子出來迎接他們,他就是老闆。老闆和老闆娘在稍遠的地方嘀咕了幾句後,老闆馬上誠惶誠恐地招呼他們入內,說道:“你們大老遠地跑來,真是太歡迎了。你們先洗個澡,沖沖汗吧。”
這邊的房子,看上去比新館莊重。泛黑的柱子略微有點兒歪斜,拉門和隔扇之間的縫子都能伸進一隻手。過道裏的地板一塊塊地翹將起來,腳踏上去便會發出毛骨悚然的嘎吱聲。
“這聲音簡直跟老母雞叫似的。”
橫渡的嘴很損,也不管老闆在眼前,張口就說了句刻薄話。“
“唉,我們本來也想翻修一下這座房子,可是錢都花在了蓋新館上了。”老闆顯得更加惶恐起來。
“不,還是這樣好,我們就是喜歡這種情調。怎麽說呢,有一種古風,這座房子就像陳年佳釀一樣,越老越有味道。”
橫渡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句讚揚的話。不過,這裏確實有一種優美的與世隔絕的古老情調,讓人聯想到古人夜宿深山的情形。
“你丈夫現在在哪裏?”
“我丈夫現在在山上的舊館裏。有事的話我去叫他。”
“不用,還是我們去找他吧,反正要住在舊館裏。不過冒昧問一句,您是一直住在這裏的嗎?”
如果老闆娘沒有印象的話、那也有可能是在她來之前或是不在的時候,約翰尼或他的親屬就和老闆有過聯繫了。
“我和我丈夫是在昭和四十年(1965年)結的婚,從那以後就一直住在這裏。”
“在這期間沒有來過黑人遊客嗎?”
“我想沒有。”
“來這裏的外國人都有哪些國家的?”
“還是美國的最多,大都是基地裏的美國兵,其次是學生。僅次於美國人的是法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
“在你嫁過來之前,也就是說戰後有沒有一直住在這裏的外國人呢?”
“我丈夫的雙親住在金湯館裏,仍很硬朗。那些舊事隻要問問他們就會知道。”
“您丈夫的雙親還健在?”
“是的,兩個人都七十多歲了,但還挺硬朗。”
“您丈夫的雙親一直住在這裏嗎?”
“對,他們繼承了上一輩的生意,一直沒離開過這裏。”
“上一輩?”
“聽說上一輩是指我公公的叔叔。這些事我也不大清楚。不如你直接去問我公公吧。”
聽老闆娘說話的口氣,現在霧積的老闆,是她的丈夫,她的公公似乎在舊館隱居了。很難想像24歲的約翰尼會和70多歲的老頭的上輩人有什麽聯繫。
“你對這首詩有印象嗎?”
棟居換了個提問方向,拿出了約翰尼·霍華德的“遺物”《西條八十詩集》。
“啊,這麽說前些天打聽這首詩的,就是你們啊。”老闆娘像是一下子明白了。
“是的,這本詩集就是那個黑人的。他離開美國時。說是要到日本的霧積來。”
沒有必要向她解釋他們是由“奇司米”推測出可能是霧積的。
“這首詩,同一名黑人。名叫約翰尼·霍華德,有著確鑿的重大聯繫。詩是詠嘆霧積的。他來日本的目的地也是霧積。他來霧積究竟想幹什麽,我們認為這個秘密就藏在詩中。
關於這首詩你能提供一些線索嗎?“
“聽說這首草帽詩是西條八十先生回憶小時候與母親一起來霧積時所作的。據說我丈夫的父親偶然在西條先生的詩集中看到了它,就印在了我們這裏的小冊予和彩色包裝紙上。”
“現在還有那種小冊子嗎?”
“這個嘛,那都是很久以前用過的小冊子和彩色包裝紙。現在沒了。”
“真是太可惜了。”
棟居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你知道那些彩色包裝紙和小冊子用到了什麽時候嗎?”
“我想我丈大或公公知道。”
“這首詩和約翰尼·霍華德有著某種淵源,這麽說你不清楚羅?”
旅館老闆娘雖然已說過連黑人的影兒都沒見過,更不去清楚這些事,但棟居還是不死心地追問了一句。
“霧積這個地名指的就是這一帶嗎?”
橫渡好象突然想到了什麽,自言自語地嘟啷說:“如果是這樣的話,約翰尼所說的霧積或許不僅僅是指這裏。”
約翰厄的“遺物”《西條八十詩集》中出現了“霧積”這個地名,所以他們就聯想到了“霧積溫泉”,當然也包括“霧積一帶”。
“霧積隻有這個地方有人住。”
老闆娘給橫渡好容易才擠出來的想法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如果在霧積溫泉之外沒有人住的話,約翰尼·霍華德想去的地方不可能是其它地方。
也許不是與“霧積的人”。而是與這裏的“地方”有什麽聯繫?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無從著手了。
“你是說從很早以前這一帶除了溫泉就沒有人住嗎?”棟居接著橫波的問題往下問。
“以前還有一個叫湯澤的小村,不過現在一個人也沒有了。”
“湯澤?在什麽位置?”
“從阪本來的途中有個水庫吧?就在緊挨那裏的上遊。因為快要被水淹了,現在大家都搬到別處住了。”
“這是什麽時候的事兒?”
“從三年前那裏變成了廢村,不過湯澤不叫霧積。”
結果還是沒能從老闆娘那裏打聽出約翰尼·霍華德和霧積有什麽關係。因此。他們想馬上就去舊館。
“麻煩你這麽長時間,真是不好意思。我們這就去金湯館。
“我給你們帶路吧。”
“不用了。反正隻有一條路。”
“那倒是。不過我正好也要去那裏,是順路。”
老闆娘輕快地站了起來。
去金湯館要經過山林中的小路。太陽已經落到了山的另一邊。晚霞映紅了天空。爬上一個七百米左右的緩坡後,他們來到一個小山坡的頂上,舊館金湯館映入了眼簾。兩名刑警累得氣喘籲籲,老闆娘卻連大氣都不喘,山裏人就是不一樣。在比新館的位置更往深山裏去的峽穀中,悄然蠢立著一座老式建築。一股淡淡的煙靄和水氣從房子上用出,在上空的冷空氣的冷卻下,水平散開,使山穀中溫泉旅館的景色愈加柔和。殘陽從空中照下來,背陰的山穀宛若浮在夢幻般的微明中。
走到陳舊的旅館正房前,水車正在旋轉著。
“城市裏來的遊客都喜歡這類東西,所以還保留著。”
老闆娘一邊解釋著,一邊走進了舊館正房的大門。室外還挺明亮,屋裏卻已點上下燈。
一個看上去憨厚樸實的中年男子出來迎接他們,他就是老闆。老闆和老闆娘在稍遠的地方嘀咕了幾句後,老闆馬上誠惶誠恐地招呼他們入內,說道:“你們大老遠地跑來,真是太歡迎了。你們先洗個澡,沖沖汗吧。”
這邊的房子,看上去比新館莊重。泛黑的柱子略微有點兒歪斜,拉門和隔扇之間的縫子都能伸進一隻手。過道裏的地板一塊塊地翹將起來,腳踏上去便會發出毛骨悚然的嘎吱聲。
“這聲音簡直跟老母雞叫似的。”
橫渡的嘴很損,也不管老闆在眼前,張口就說了句刻薄話。“
“唉,我們本來也想翻修一下這座房子,可是錢都花在了蓋新館上了。”老闆顯得更加惶恐起來。
“不,還是這樣好,我們就是喜歡這種情調。怎麽說呢,有一種古風,這座房子就像陳年佳釀一樣,越老越有味道。”
橫渡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句讚揚的話。不過,這裏確實有一種優美的與世隔絕的古老情調,讓人聯想到古人夜宿深山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