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付戰爭情況下保持市場穩定,包括陳雲在內的財經工作部門幹部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安不下心來。陳雲曾說:“當時很緊張,前麵要抗美援朝,後麵要穩定市場,兩頭重擔,哪一頭發生問題都不行。既要能抗,又要能穩,這是高於一切的。” 浩大的財政開支,怎麽樣盡可能省下來一些。為了保證支出,怎麽樣能夠多收上來一些稅。陳雲全神貫注地關注著前方的戰事和國內市場的動向,日夜操持著經濟工作,以至於常常緊張得睡不著覺。
誌願軍入朝後,經過五次戰役,到1951年形勢開始明朗化,達到了陳雲當初設想的最好的情況:鄰境戰爭,國內平安。這樣,財經工作方針運用起來有了比設想中的國內被炸情況現寬鬆的環境。
毛澤東在“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方針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邊抗,邊穩,邊建”的方針,給財經部門提出了建設的任務。這就是被稱作“三邊”的財經方針,根據這一方針,除了應付戰爭,穩定市場,國內要準備並開始經濟建設工作,哪一頭都要撿起來,“魚與熊掌得兼”。
第二部分 排除萬難恢復經濟第8節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由於一開始就正確估計到這場戰爭是一場在鄰境進行的局部戰爭,製定了“戰爭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財經方針,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及時調整,財經工作創造了戰爭條件下保持市場穩定的奇蹟。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財政支出了數額巨大的戰爭經費,1951年達52.6億元,比1950年猛增24.6億元。3年中,國家直接用於朝鮮戰場的支出共達62億元,幾乎相當於1950年國家財政的總收入(68億元)。中國政府還以貸款或訂貨方式向蘇聯等國訂購了一批武器裝備,共開支31億元,這些也主要用於朝鮮戰場。戰爭中中國共消耗各種戰爭物資560萬噸,其中從國內前運的物資即達萬種計260多萬噸。而國內市場卻在戰爭條件下保持了穩定。物價指數以1950年3月的批發物價指數為100,同年12月下降為85.4,1951年12月為92.4,1952年12月為92.6。財經工作在支持了戰爭的同時,穩定了國內市場,又沒有因此而中斷經濟恢復過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建設取得了相當的發展,並作好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準備。
反對在經濟恢復過程中百廢俱興。支持財政當鐵公雞難免得罪各路諸侯,陳雲自有說法: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
由於戰爭並不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進程未被中斷。陳雲領導財經部門在應付戰爭和穩定市場之餘,也進行了一些急需又有可能的重點建設,而且這一部分 在朝鮮戰局穩定後,比重逐漸增加。
為了保證建設有重點地進行,陳雲領導中財委進行了投資管理體製建設。1950年12月1日,政務院第61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決算製度、預算審核、投資的施工計劃和貨幣管理的決定》。重點建設,在當時主要是把有限的資金集中在水利、交通和紡織這幾個主要部門,首先是鐵路交通。作這樣的選擇當然首先是從經濟恢復的現實需要出發,同時又兼顧了國家“三年準備,十年建設”的戰略規劃。陳雲指出,“要實現全國規模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工業,首先要創造一些基本條件。第一是恢復交通,尤其是鐵路交通。這一方麵是革命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溝通全國城市與農村的需要,阻塞的交通,將永遠使全國城鄉經濟處於癱瘓的局麵,根本不可能進行工業的恢復和發展。”
強調經濟核算,嚴控財政開支,地方上當然會有一些不理解甚至批評,陳雲就處在這種矛盾的風口浪尖上。
陳雲在第一線,矛盾更是集中在他身上。他深知財政部門要把住支出的口子是很困難的,來自方麵的壓力很大,因此他更加理解和支持屬下的幹部。他自己在處理問題時從不隨意開財政的口子,遇事總是先同財政部門商量,要財政部門先提出意見。他曾詼諧地對人說:要錢不要找我,去找戎子和老闆。財政部門遭到圍攻,感到壓力太多時,他都站出來支持說,財政工作就是要嚴格執行預算,控製支出,不該花的錢就是要“一毛不撥”。有陳雲在後麵支持,財政部門執行起政策來感到腰杆硬多了,但財政部門“一毛不撥”的說法也在各部門和地方傳開了。
管住人家用錢,首先得管住自己用錢,說話腰杆才硬。財經部門管錢管物,這對財經幹部也是一個考驗。陳雲對財經幹部的廉潔非常注意。他指出,過去市場出問題,“是官商勾結,狼狽為奸,壞事正是出在政府手裏”。“過去的‘公僕’不做好事,欺壓人民,拿高薪而且貪汙。現在人民政府為解決老百姓的困難而努力,這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陳雲以身作則。他執掌全國財經大權,絲毫沒有“近水樓台先得月”。從東北入關時他穿一件多年的舊大衣,中財委辦公廳提出給他換件新的,以便會見外賓時用,他堅決不同意。中財委暖氣燒得不好,冬天辦公室很冷,行政部門看他經常感冒,給他配了電爐子,但他為節約用電,很少用,隻在蘇聯顧問來辦公室談話時為他們開過幾次。陳雲夫人於若木在中財委研究室工作,總是騎車上下班,從不搭陳雲的專車。那時候,中財委上下形成了很好的風氣。
誌願軍入朝後,經過五次戰役,到1951年形勢開始明朗化,達到了陳雲當初設想的最好的情況:鄰境戰爭,國內平安。這樣,財經工作方針運用起來有了比設想中的國內被炸情況現寬鬆的環境。
毛澤東在“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方針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邊抗,邊穩,邊建”的方針,給財經部門提出了建設的任務。這就是被稱作“三邊”的財經方針,根據這一方針,除了應付戰爭,穩定市場,國內要準備並開始經濟建設工作,哪一頭都要撿起來,“魚與熊掌得兼”。
第二部分 排除萬難恢復經濟第8節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由於一開始就正確估計到這場戰爭是一場在鄰境進行的局部戰爭,製定了“戰爭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財經方針,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作出及時調整,財經工作創造了戰爭條件下保持市場穩定的奇蹟。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內財政支出了數額巨大的戰爭經費,1951年達52.6億元,比1950年猛增24.6億元。3年中,國家直接用於朝鮮戰場的支出共達62億元,幾乎相當於1950年國家財政的總收入(68億元)。中國政府還以貸款或訂貨方式向蘇聯等國訂購了一批武器裝備,共開支31億元,這些也主要用於朝鮮戰場。戰爭中中國共消耗各種戰爭物資560萬噸,其中從國內前運的物資即達萬種計260多萬噸。而國內市場卻在戰爭條件下保持了穩定。物價指數以1950年3月的批發物價指數為100,同年12月下降為85.4,1951年12月為92.4,1952年12月為92.6。財經工作在支持了戰爭的同時,穩定了國內市場,又沒有因此而中斷經濟恢復過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建設取得了相當的發展,並作好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準備。
反對在經濟恢復過程中百廢俱興。支持財政當鐵公雞難免得罪各路諸侯,陳雲自有說法: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
由於戰爭並不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進程未被中斷。陳雲領導財經部門在應付戰爭和穩定市場之餘,也進行了一些急需又有可能的重點建設,而且這一部分 在朝鮮戰局穩定後,比重逐漸增加。
為了保證建設有重點地進行,陳雲領導中財委進行了投資管理體製建設。1950年12月1日,政務院第61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決算製度、預算審核、投資的施工計劃和貨幣管理的決定》。重點建設,在當時主要是把有限的資金集中在水利、交通和紡織這幾個主要部門,首先是鐵路交通。作這樣的選擇當然首先是從經濟恢復的現實需要出發,同時又兼顧了國家“三年準備,十年建設”的戰略規劃。陳雲指出,“要實現全國規模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工業,首先要創造一些基本條件。第一是恢復交通,尤其是鐵路交通。這一方麵是革命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麵也是溝通全國城市與農村的需要,阻塞的交通,將永遠使全國城鄉經濟處於癱瘓的局麵,根本不可能進行工業的恢復和發展。”
強調經濟核算,嚴控財政開支,地方上當然會有一些不理解甚至批評,陳雲就處在這種矛盾的風口浪尖上。
陳雲在第一線,矛盾更是集中在他身上。他深知財政部門要把住支出的口子是很困難的,來自方麵的壓力很大,因此他更加理解和支持屬下的幹部。他自己在處理問題時從不隨意開財政的口子,遇事總是先同財政部門商量,要財政部門先提出意見。他曾詼諧地對人說:要錢不要找我,去找戎子和老闆。財政部門遭到圍攻,感到壓力太多時,他都站出來支持說,財政工作就是要嚴格執行預算,控製支出,不該花的錢就是要“一毛不撥”。有陳雲在後麵支持,財政部門執行起政策來感到腰杆硬多了,但財政部門“一毛不撥”的說法也在各部門和地方傳開了。
管住人家用錢,首先得管住自己用錢,說話腰杆才硬。財經部門管錢管物,這對財經幹部也是一個考驗。陳雲對財經幹部的廉潔非常注意。他指出,過去市場出問題,“是官商勾結,狼狽為奸,壞事正是出在政府手裏”。“過去的‘公僕’不做好事,欺壓人民,拿高薪而且貪汙。現在人民政府為解決老百姓的困難而努力,這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陳雲以身作則。他執掌全國財經大權,絲毫沒有“近水樓台先得月”。從東北入關時他穿一件多年的舊大衣,中財委辦公廳提出給他換件新的,以便會見外賓時用,他堅決不同意。中財委暖氣燒得不好,冬天辦公室很冷,行政部門看他經常感冒,給他配了電爐子,但他為節約用電,很少用,隻在蘇聯顧問來辦公室談話時為他們開過幾次。陳雲夫人於若木在中財委研究室工作,總是騎車上下班,從不搭陳雲的專車。那時候,中財委上下形成了很好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