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深秋,天陰著,通往湖邊的林蔭道上,鋪滿闊大的梧桐葉,一陣涼風颳來,又有一些黃葉飄落,很有一點滄桑感。
這樣一個懷舊的季節,這樣一個懷舊的天氣,這樣一個懷舊的場景,男生女生們三三兩兩,踏著沙沙的落葉,向湖邊走去。
東湖是大家在念書時常去的地方,春遊秋遊,隊日團日,及至文革後期,大家預感到要風流雲散的前夕,都會到這個地方來。戀愛了,失戀了,也會到這兒來,走走,坐坐。一眨眼,當年那些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齊齊整整地都過了不惑之年。離散二十多載,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大家感慨不已,唏噓不已,說了許多難忘的往事。
那天到來的人,除了陳雅紅她們“三仙姑”,還有另外兩個女生,一個是在小學當老師的鍾惠,一個是在銀行做信貸員的馬玲玲。六個男生大多也混出了個人模人樣。職務最高的是老班長林鬆,在區工會當宣傳部長。職稱最高的是原來班上那個“自由主義分子”姚一平,在大學做法學教授,據說還給幾家大企業做著法律顧問。沈誌秉在當外科醫生,柯小龍在區稅務局,王言開在一家中型企業當一個中層幹部,悲壯地堅守著那風雨飄搖中的爛攤子,按他的說法,正在一步步把企業送進火葬場,等待壯烈犧牲的那一刻。李宗明在火車站附近開了一家水貨服裝店,給南來北往的民工提供一些比較適合城市生活的廉價衣物。門麵不大,平平和和。這些同學,大多在一定的時候有過相關的往來,比如誰找誰聯繫孩子上學,誰找誰給家人動過手術,誰找誰談過貸款事宜,誰找誰諮詢過打官司的事,誰在李宗明的店裏買過跳水價的西服等等等等。總之,還是一些有資格讓人相求的人。大家在匆匆歲月中匆匆相見,為著一些實際的事物,總是沒有功夫抒情。
到了湖邊,租了一條漁家木船,緩緩盪到湖心,天庭低垂,煙波浩淼,浪湧拍打船幫,木漿吱呀作響,一陣陣惆悵一陣陣溫暖湧上心頭。陳雅紅突然輕輕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眼淚就簌簌地流了下來。
就在那次“東湖一大”上,有人提出來,趁著陳雅紅回國的東風,將原初三(二)的同學能找到的全部找齊,搞一次大聚會,還要把當年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找到。建議一提出,大家都興奮不已,如同找回自己的青春少年一樣,立即開始回憶全班同學的名單。說是忘了,忘了,全忘了,卻又隨著一件件往事,一個個場景,一句句當年的經典話語,甚至一種種食堂飯菜,那些遙遠又親切名字,竟一個一個的直往外蹦。蹦出一個,大家就歡呼一聲,小算盤楊蓮燕便在小本本上記下一個。同窗三載,朝夕相處,文革兩年,風雨與共,有的後來還在鄉下同一個鍋裏吃了幾年飯,怎麽會真的就忘了?最開始被記起來的,大都是一些班上的風雲人物,班幹部——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宣傳委員,文娛委員,體育委員,生活委員……團幹部——團支部書記,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團小組長……然後是學習尖子——語文課代表,數學課代表,物理課代表,化學課代表,英語課代表……體育明星——籃球的,足球的,桌球的,短跑的,長跑的,跳高跳遠的……文藝明星,唱歌的,朗誦的,吹笛子的,拉小提琴的,畫牆報的,寫美術字的,編相聲快板槍桿詩的……再就是相貌、語音、習性、衣著各有特色的……
回憶說笑間,楊蓮燕已經在她的小本本上記滿了好幾頁。數了數,全班五十一個人,紙上到齊了五十人,隻差一個。真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成績。高興之餘,大家終究有點遺憾,五十個人都記起來了,就那一個,怎麽會記不起來了呢?有一個老同學遺失了,讓人心裏多少有些悵然。大家似乎非要與自己的記憶力較量一番似的,又開始新一輪苦苦回憶,誰跟誰同座,誰跟誰上下鋪,誰跟誰課間操前排後排……竟然還是記不起來。這時有人叫了一聲:“白菜!大白菜!”一聲白菜,幾個人也恍然大悟地喊道:“大白菜!”,有人依然沒有明白這白菜大白菜究竟是什麽意思。有人說:“就是那個綽號叫大白菜的……叫白,白什麽?”那時的同學,人人都有綽號,有人還有好幾個,不同時期,不同情景,不同地叫。到得後來,一些同學隻被人記住了綽號,尊姓大名倒給忘了。終於,小算盤猶猶豫豫地說:“白……漢生?”“對對對,白漢生,白漢生!”大家似乎挽救了一個革命戰友一樣高興起來。由此,著名的文博中學66屆初三(二)全體在冊同學的名單回憶齊全。由此,一個已經從著名的文博中學66屆初三(二)的記憶中消失掉的白漢生同學便被歷史地發掘出來。
這次回憶名單,小算盤貢獻最大,她一個人記起來的,比所有人加起來還多,獲得最佳記憶獎。小算盤說,你們也不想想,當年,你們一個個在操場上踢毽子,打排球,我就在教室裏盤你們的名單,這個三角,那個五分。
說實話,如果沒有人提起,我這一輩子大約不會再想起白漢生來的。但是,一當被人提起,這三個字就變成了一串串遙遠又親切的回憶。當初,我和他都是班上不多的走讀生之一。放學後,有一段同路。有時我們一起回家,有時各走各的。有時候,最後一堂課的下課鈴響了,他會走到我跟前,悄聲說,走?我要有點什麽事,他就會說,我在校門口等你。等我完事後,走到校門口,就可以看到他站在大門外的那棵槐樹下。然後我們就一起走。初一的時候,他還喜歡用一隻胳膊搭在我的肩膀上。初二就不再搭了。那時候,我們還在一年四季吃不飽的歲月裏。初中生,一個月三十斤定量糧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又沒有別的油水,第四堂課,人就餓得有點發暈,連話都不願意多說。有幾次,他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煮紅薯,趁無人看見的時候,塞到我手裏。煮紅薯放涼了,比熱的甜,比生的綿,很好吃,又解饞又頂飽。當時那種感覺,說它是人間珍餚也不過份。隻是那紅薯皮有點鹹味,可能是在口袋裏放的時間長了,也可能是手上的汗水。但也捨不得撕去。許多年後,回想起來,還恍然如昨。白漢生家有親戚在鄉下,常常給他們送一點鄉土吃食來,他家子女多,以聊解饑饉之苦。後來和白漢生見麵之後,我還說起這事。他也對我說起許多當年的故事,有的我記了起來,有的全然忘了,忘得一點影子都沒有。
大家又記起了大白菜的來歷。當年同學的綽號,有的有極精彩的典出,有的卻很隨意,不太講什麽道理。比如黃瓜,就是因為姓黃。南瓜,就是因為名字裏有個南字。不經意被人叫一聲,傳了開去,就叫成了習慣。我記得幾年間,班上綽號屬於瓜類的,不少於五、六個,男生女生都有。白漢生曾經被叫過白蘭瓜。大約那是一個瓜菜代的時候,瓜果菜蔬對大家的刺激太深。
白漢生的“大白菜”綽號,誕生於文革初期,當時,高三的同學貼出一張大字報,說市委派下來的工作組犯了方向路線錯誤,有人說是毒草,有人說是香花。很快分成兩派,死打活纏,誓不兩立,誰見了誰都要喝問一聲,你的觀點,香花還是毒草?仿佛是查哨的對口令。有人問到白漢生,他一愣,急急地說,不是香花……也不是毒草……是,是大白菜。發問者一時懵住,旁觀者哄然大笑。從此,白漢生便得了一個“大白菜”美稱,一時間傳遍全校。
這樣一個懷舊的季節,這樣一個懷舊的天氣,這樣一個懷舊的場景,男生女生們三三兩兩,踏著沙沙的落葉,向湖邊走去。
東湖是大家在念書時常去的地方,春遊秋遊,隊日團日,及至文革後期,大家預感到要風流雲散的前夕,都會到這個地方來。戀愛了,失戀了,也會到這兒來,走走,坐坐。一眨眼,當年那些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齊齊整整地都過了不惑之年。離散二十多載,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大家感慨不已,唏噓不已,說了許多難忘的往事。
那天到來的人,除了陳雅紅她們“三仙姑”,還有另外兩個女生,一個是在小學當老師的鍾惠,一個是在銀行做信貸員的馬玲玲。六個男生大多也混出了個人模人樣。職務最高的是老班長林鬆,在區工會當宣傳部長。職稱最高的是原來班上那個“自由主義分子”姚一平,在大學做法學教授,據說還給幾家大企業做著法律顧問。沈誌秉在當外科醫生,柯小龍在區稅務局,王言開在一家中型企業當一個中層幹部,悲壯地堅守著那風雨飄搖中的爛攤子,按他的說法,正在一步步把企業送進火葬場,等待壯烈犧牲的那一刻。李宗明在火車站附近開了一家水貨服裝店,給南來北往的民工提供一些比較適合城市生活的廉價衣物。門麵不大,平平和和。這些同學,大多在一定的時候有過相關的往來,比如誰找誰聯繫孩子上學,誰找誰給家人動過手術,誰找誰談過貸款事宜,誰找誰諮詢過打官司的事,誰在李宗明的店裏買過跳水價的西服等等等等。總之,還是一些有資格讓人相求的人。大家在匆匆歲月中匆匆相見,為著一些實際的事物,總是沒有功夫抒情。
到了湖邊,租了一條漁家木船,緩緩盪到湖心,天庭低垂,煙波浩淼,浪湧拍打船幫,木漿吱呀作響,一陣陣惆悵一陣陣溫暖湧上心頭。陳雅紅突然輕輕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眼淚就簌簌地流了下來。
就在那次“東湖一大”上,有人提出來,趁著陳雅紅回國的東風,將原初三(二)的同學能找到的全部找齊,搞一次大聚會,還要把當年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找到。建議一提出,大家都興奮不已,如同找回自己的青春少年一樣,立即開始回憶全班同學的名單。說是忘了,忘了,全忘了,卻又隨著一件件往事,一個個場景,一句句當年的經典話語,甚至一種種食堂飯菜,那些遙遠又親切名字,竟一個一個的直往外蹦。蹦出一個,大家就歡呼一聲,小算盤楊蓮燕便在小本本上記下一個。同窗三載,朝夕相處,文革兩年,風雨與共,有的後來還在鄉下同一個鍋裏吃了幾年飯,怎麽會真的就忘了?最開始被記起來的,大都是一些班上的風雲人物,班幹部——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宣傳委員,文娛委員,體育委員,生活委員……團幹部——團支部書記,副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團小組長……然後是學習尖子——語文課代表,數學課代表,物理課代表,化學課代表,英語課代表……體育明星——籃球的,足球的,桌球的,短跑的,長跑的,跳高跳遠的……文藝明星,唱歌的,朗誦的,吹笛子的,拉小提琴的,畫牆報的,寫美術字的,編相聲快板槍桿詩的……再就是相貌、語音、習性、衣著各有特色的……
回憶說笑間,楊蓮燕已經在她的小本本上記滿了好幾頁。數了數,全班五十一個人,紙上到齊了五十人,隻差一個。真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成績。高興之餘,大家終究有點遺憾,五十個人都記起來了,就那一個,怎麽會記不起來了呢?有一個老同學遺失了,讓人心裏多少有些悵然。大家似乎非要與自己的記憶力較量一番似的,又開始新一輪苦苦回憶,誰跟誰同座,誰跟誰上下鋪,誰跟誰課間操前排後排……竟然還是記不起來。這時有人叫了一聲:“白菜!大白菜!”一聲白菜,幾個人也恍然大悟地喊道:“大白菜!”,有人依然沒有明白這白菜大白菜究竟是什麽意思。有人說:“就是那個綽號叫大白菜的……叫白,白什麽?”那時的同學,人人都有綽號,有人還有好幾個,不同時期,不同情景,不同地叫。到得後來,一些同學隻被人記住了綽號,尊姓大名倒給忘了。終於,小算盤猶猶豫豫地說:“白……漢生?”“對對對,白漢生,白漢生!”大家似乎挽救了一個革命戰友一樣高興起來。由此,著名的文博中學66屆初三(二)全體在冊同學的名單回憶齊全。由此,一個已經從著名的文博中學66屆初三(二)的記憶中消失掉的白漢生同學便被歷史地發掘出來。
這次回憶名單,小算盤貢獻最大,她一個人記起來的,比所有人加起來還多,獲得最佳記憶獎。小算盤說,你們也不想想,當年,你們一個個在操場上踢毽子,打排球,我就在教室裏盤你們的名單,這個三角,那個五分。
說實話,如果沒有人提起,我這一輩子大約不會再想起白漢生來的。但是,一當被人提起,這三個字就變成了一串串遙遠又親切的回憶。當初,我和他都是班上不多的走讀生之一。放學後,有一段同路。有時我們一起回家,有時各走各的。有時候,最後一堂課的下課鈴響了,他會走到我跟前,悄聲說,走?我要有點什麽事,他就會說,我在校門口等你。等我完事後,走到校門口,就可以看到他站在大門外的那棵槐樹下。然後我們就一起走。初一的時候,他還喜歡用一隻胳膊搭在我的肩膀上。初二就不再搭了。那時候,我們還在一年四季吃不飽的歲月裏。初中生,一個月三十斤定量糧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又沒有別的油水,第四堂課,人就餓得有點發暈,連話都不願意多說。有幾次,他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煮紅薯,趁無人看見的時候,塞到我手裏。煮紅薯放涼了,比熱的甜,比生的綿,很好吃,又解饞又頂飽。當時那種感覺,說它是人間珍餚也不過份。隻是那紅薯皮有點鹹味,可能是在口袋裏放的時間長了,也可能是手上的汗水。但也捨不得撕去。許多年後,回想起來,還恍然如昨。白漢生家有親戚在鄉下,常常給他們送一點鄉土吃食來,他家子女多,以聊解饑饉之苦。後來和白漢生見麵之後,我還說起這事。他也對我說起許多當年的故事,有的我記了起來,有的全然忘了,忘得一點影子都沒有。
大家又記起了大白菜的來歷。當年同學的綽號,有的有極精彩的典出,有的卻很隨意,不太講什麽道理。比如黃瓜,就是因為姓黃。南瓜,就是因為名字裏有個南字。不經意被人叫一聲,傳了開去,就叫成了習慣。我記得幾年間,班上綽號屬於瓜類的,不少於五、六個,男生女生都有。白漢生曾經被叫過白蘭瓜。大約那是一個瓜菜代的時候,瓜果菜蔬對大家的刺激太深。
白漢生的“大白菜”綽號,誕生於文革初期,當時,高三的同學貼出一張大字報,說市委派下來的工作組犯了方向路線錯誤,有人說是毒草,有人說是香花。很快分成兩派,死打活纏,誓不兩立,誰見了誰都要喝問一聲,你的觀點,香花還是毒草?仿佛是查哨的對口令。有人問到白漢生,他一愣,急急地說,不是香花……也不是毒草……是,是大白菜。發問者一時懵住,旁觀者哄然大笑。從此,白漢生便得了一個“大白菜”美稱,一時間傳遍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