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太守叫邱文俊,從二品,是鎮守一地的主官,主管民政、農稅、法商,若蔣侍郎所告真實,那邱文俊惹出這麽大的事來,鎮守一地的武官——江州兵馬節度使沒有上報,整個江州二十四郡,也沒一個郡守上報,說明水很…深了。
德光帝臉色不虞。
趙咎問:“蔣侍郎可有證據?”
蔣侍郎道:“微臣有人證,有他提供的萬民血書為證。”
內監呈上證詞。
幾位內閣看過,問:“人證何在?”
“人證本有四人,一路被追殺,隻有一人僥倖逃脫,目前重傷危急,送到了軍醫院救治。”
提到軍醫院,所有人下意識看向楚王。
沐慈略抬抬眼,道:“人既然送到了軍醫院,就不會有危險。你們可派人過去保護人證。”
說完,沐慈就調整了坐姿,更閑適地倚在了柔軟的王椅裏。
眾臣聽得這話,暗自鬆了口氣,心中連呼:“幸好幸好!”
就像武將吃空餉,截留軍餉是潛規則。文官坐到高位上,多少有貪墨、索賄、占田的現象,這屬於文官集團的潛規則。官員俸祿雖高,可花費也大,且必須上下打點,打點不到位必然無法優評升職,要麽撈不著好去處……這些都需要錢。
就算自己不在乎前程,不想貪腐,但人不能忘本,族人總要照拂,擴大族田簡直是必然。而且因為官員都有功名,名下田產是不交稅的,古人又有鄉土情結,置業首選就是買地。可你想買不見得人家馬上賣,怎麽“買”就有講究了,反正……不鬧出民亂,是民不舉官不究的。
文官的花花腸子更多,不得不思考——怎麽僥倖存活的人證,那麽巧就進了軍醫院呢?等於變相被楚王納入羽翼下了。
文官怎麽會不擔心這是楚王要對文官集團潛規則動手的前奏?江州太守被查,拔出蘿蔔帶出泥,連帶整個文官集團都要抖三抖。
武將個個袖手,等著看熱鬧。風水輪流轉,今年終於到河西了!
不過看沐慈如今的樣子,並沒有追究的意思,文官真想跪地唱“今天好運氣”了。
德光帝看沐慈不問了,就問宰執們:“愛卿以為如何?”
宰執打了一場眉眼官司,就由趙咎道:“此事幹係重大,還請刑部負責保護、詢問人證,並請吏部派員入江州調查。因江州太守位高權重,陛下可再擇一老成可信之人,封為‘欽差’入江州專查此事。”
德光帝想了一下,道:“準奏,隻是諸位認為‘欽差’該委派何人為好?”沒辦法,德光帝心腹太少。
眾人不說話了,“欽差”當然隻能由皇帝指派,這差事明顯吃力不討好,還危險,舉薦誰都是在結仇。
德光帝就看向了沐慈。
沐慈單手支額,慢條斯理道:“一方太守,派出的人身份低了,還不夠人家玩的,不如往宗室裏尋一尋。內庫每年出一大筆錢,總不能白養一群閑人。”
眾人:“……”
啊喂,你這話說出去也不怕被蓋麻袋,而且……朝堂上就坐著三個王好麽?
不過楚王雖一如既往的毒舌,卻很有道理,德光帝在自己親兄弟和堂兄弟裏頭過一遍,便道:“命忠王覲見。”
雖沒拍板,卻基本算定下了人選。
朝會結束,德光帝道:“諸王與宰執留步,請到太微殿議事。”又對沐慈招手,“九弟來,與我一道乘禦輦過去。”
沐慈這次很乖,站起來慢慢走過去,然後把手交到了德光帝的掌心裏,被他牽住走。
兩兄弟沒乘禦輦,一路牽手邊走邊說話。
德光帝問:“夜行衛有沒有江州的消息?”
沐慈道:“我最近都在看十一年前那次大戰的資料,還真沒關注各地。”他扭頭問牟漁,“有消息嗎?”
牟漁點頭:“有一些,沒有朝上說得那麽嚴重,具體如何還待詳查。”文官潛規則都會有一點,如果情況嚴重,關乎一地的安穩,必會上報。沒報說明情況還好。不過既然告到了朝上,事情也難說。
夜行衛也是人,不能保證一定就不出問題。
牟漁對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天機道:“去把與江州此事有關的密檔都找來。”夜行衛的密檔整理後,現在都是一式兩份,正本在宮內,沐慈那裏有副本。
天機領命下去。
夜行衛與華國歷史上的廠衛不同,隻是個監察組織,網羅許多高手,監察範圍涵蓋整個大幸朝,甚至觸角伸到了鄰國。特別是沐慈接手後,夜行衛的行事更有章法,也越發詭秘。
但沐慈一直謹守一個底線——夜行衛隻有秘密調查權,所得情報提供給皇帝做執政參考,絕對沒有抓人和處置權。否則夜行衛早就在大幸掀起了腥風血雨。
德光帝看不是沐慈又有什麽“計劃”,也下意識鬆口氣,問:“不知道忠王弟肯不肯去江州一行?”
“應該會去。”沐慈淡淡道,“讓他多帶點人手過去,就不怕什麽了。”
“嗯!”
“啊,對了,我曾讓夜行衛在行走各地之時順便探礦,新設的定海州,島嶼上就有好幾處金銀銅礦。”沐慈提醒道。
德光帝聽說,眼睛發亮:“此事當真?”
沐慈依然淡定:“那麽大片土地,有幾處礦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剛好有紅衣大食的戰俘在,可以就地開採。不過,你看是讓戶部鹽鐵司掌管此事,還是以大型皇家銀號的名義開採?”
德光帝難以決斷,大義上應該給鹽鐵司管,充實國庫。可官場黑暗,內幕重重,所得金銀必定流失。財帛動人心,再怎樣管,怎樣誅殺,都屢禁不絕。曾經有某個皇帝動不動將官員剝皮充糙,也不能杜絕層層伸手。
而以大幸皇家銀號的名義開採,就是把國家金銀放進私人口袋,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可到底有些不好意思啊。
德光帝踢皮球:“你覺得呢?”
“那就一半一半。”
德光帝眉開眼笑:“行,如此就兼顧了。”
說著說著,就走到了太微殿,德光帝直接拉沐慈坐在他身邊。其他官員不敢超越,落後一步進了殿門,拜見皇帝和楚王。
太微殿是紫微殿的側殿,一般是皇帝召見小部分重臣,內部處理政務的場所。
德光帝道:“眾位愛卿不必多禮,賜座!”
大殿朝會文武官員沒有座位,而在偏殿開內部會議,重臣都有賜座,這是常例。大家也不是半個屁股挨著坐,而是個個紮實端坐。唯一區別就是眾王的椅子有扶手,其他人沒有。
德光帝道:“請諸位來,是朕有一些疑問,希望大家給我解惑。”
眾王宰執齊呼不敢。
德光帝問:“其一,新鑄錢幣,諸位議了多次,到底有個什麽章程?大家都說說。”
這個,管天下財政的戶部尚書盧定國最有發言權,他站起來回答:“回稟陛下,臣已研究過楚王殿下提供的相關數據,併入鑄錢監實地考察,以為發行無礙。”
清河王,廣陵王,方善悟等改革派都附議。
禮部尚書公輸慶年過六十,是著名的保守派,便道:“改錢一事,關係天下國計民生,為百年國策,茲事體大不可輕決,望陛下慎之又慎。”
兵部尚書楊業雖沒說反對,卻問:“請殿下解惑:銅錢都是中有方孔,以示‘天圓地方’,如何新鑄銀錢沒有了?”
水力衝壓,鑄錢加中間的孔,容易損壞模具,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但沐慈不能這樣回答,隻道:“銅錢加孔不是因‘天圓地方’,而是因數量大,中空有孔方便穿繩攜帶,故稱‘一吊錢’。新鑄錢有不同麵額,無需大量攜帶,就不用方孔串錢了。之前的金銀鑄成條狀或元寶狀,並無孔洞,就是這個道理。最主要是為了足額足量。”
“新錢如何攜帶?”楊業總會下意識尋機刁難。
沐慈淡淡瞥他一眼:“你的碎銀如何攜帶,新錢就如何攜帶。”
眾人都看向他,如看傻瓜……誰沒錢袋呢?
中間派如朱熙、還有在李敏之致仕後代理的吏部尚書顧永元都沒表態。
王又倫卻道:“百姓用慣銅錢碎銀,隻怕一時無法習慣。”
沐慈點頭:“王相公所慮極是,但習慣不是忽然出現的,而是慢慢形成的。這樣吧,這些新錢本是我送給三哥的賀禮,就以豐年的名義發行,稱為‘豐年錢’。先在天京城流通,觀察效果,慢慢推行全國。同時舊有銅錢也不作廢,依然可以使用。”
眾人都稱大善,便定下了這個試用方法,如果大家覺得新錢更好用,一定會有所偏向。
德光帝拍板:“那就這樣定了,工部命書畫院與鑄錢監一起,確定‘豐年錢’樣式。”
工部尚書裴衍領命。
沐慈最喜歡敲一棍子給個甜棗,道:“我注意到,各位的俸祿還是三十年前的定額,多年未變。且還是以糧食布匹計算,不如也順便改革了,以後都折算成‘豐年錢’。”
眾人:“……”這不是逼著大家用新錢麽?
沐慈又道:“我比較了一下,如今全國的物價較之三十年前已提高一倍,特別是京畿重地,物價沸騰,提升兩倍不止。我建議三哥適當增發俸祿,也好讓清正廉潔的官員有錢買得米糧養家。”
增加工資,這事誰都喜歡。特別是如王又倫和蘇硯這幾個寒門出身的官員,又比較清廉一點,都指著俸祿和福利養家的。
這提議很快全票通過,雖然都折算成新錢,但新錢所用金銀足額足量,不吃虧的——看,其實大家對新錢舊錢,已經有了偏向。
德光帝又道:“另有重開邊貿一事,大家都有什麽想法,也可以暢所欲言。”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偷瞄楚王,不知道該不該說。
沐慈在大家說之前,問道:“十一年前先皇父打退四國後,欲發兵征伐四國,四國上書求和,有沒有這麽回事?”
“回殿下,確有其事!”方善悟知道,因為他堂兄方士佶當時任鴻臚寺卿,負責接待四國來求和的使節團。
沐慈問:“當時議和是怎麽議的?我一直找不到相關的契約文本。”
德光帝臉色不虞。
趙咎問:“蔣侍郎可有證據?”
蔣侍郎道:“微臣有人證,有他提供的萬民血書為證。”
內監呈上證詞。
幾位內閣看過,問:“人證何在?”
“人證本有四人,一路被追殺,隻有一人僥倖逃脫,目前重傷危急,送到了軍醫院救治。”
提到軍醫院,所有人下意識看向楚王。
沐慈略抬抬眼,道:“人既然送到了軍醫院,就不會有危險。你們可派人過去保護人證。”
說完,沐慈就調整了坐姿,更閑適地倚在了柔軟的王椅裏。
眾臣聽得這話,暗自鬆了口氣,心中連呼:“幸好幸好!”
就像武將吃空餉,截留軍餉是潛規則。文官坐到高位上,多少有貪墨、索賄、占田的現象,這屬於文官集團的潛規則。官員俸祿雖高,可花費也大,且必須上下打點,打點不到位必然無法優評升職,要麽撈不著好去處……這些都需要錢。
就算自己不在乎前程,不想貪腐,但人不能忘本,族人總要照拂,擴大族田簡直是必然。而且因為官員都有功名,名下田產是不交稅的,古人又有鄉土情結,置業首選就是買地。可你想買不見得人家馬上賣,怎麽“買”就有講究了,反正……不鬧出民亂,是民不舉官不究的。
文官的花花腸子更多,不得不思考——怎麽僥倖存活的人證,那麽巧就進了軍醫院呢?等於變相被楚王納入羽翼下了。
文官怎麽會不擔心這是楚王要對文官集團潛規則動手的前奏?江州太守被查,拔出蘿蔔帶出泥,連帶整個文官集團都要抖三抖。
武將個個袖手,等著看熱鬧。風水輪流轉,今年終於到河西了!
不過看沐慈如今的樣子,並沒有追究的意思,文官真想跪地唱“今天好運氣”了。
德光帝看沐慈不問了,就問宰執們:“愛卿以為如何?”
宰執打了一場眉眼官司,就由趙咎道:“此事幹係重大,還請刑部負責保護、詢問人證,並請吏部派員入江州調查。因江州太守位高權重,陛下可再擇一老成可信之人,封為‘欽差’入江州專查此事。”
德光帝想了一下,道:“準奏,隻是諸位認為‘欽差’該委派何人為好?”沒辦法,德光帝心腹太少。
眾人不說話了,“欽差”當然隻能由皇帝指派,這差事明顯吃力不討好,還危險,舉薦誰都是在結仇。
德光帝就看向了沐慈。
沐慈單手支額,慢條斯理道:“一方太守,派出的人身份低了,還不夠人家玩的,不如往宗室裏尋一尋。內庫每年出一大筆錢,總不能白養一群閑人。”
眾人:“……”
啊喂,你這話說出去也不怕被蓋麻袋,而且……朝堂上就坐著三個王好麽?
不過楚王雖一如既往的毒舌,卻很有道理,德光帝在自己親兄弟和堂兄弟裏頭過一遍,便道:“命忠王覲見。”
雖沒拍板,卻基本算定下了人選。
朝會結束,德光帝道:“諸王與宰執留步,請到太微殿議事。”又對沐慈招手,“九弟來,與我一道乘禦輦過去。”
沐慈這次很乖,站起來慢慢走過去,然後把手交到了德光帝的掌心裏,被他牽住走。
兩兄弟沒乘禦輦,一路牽手邊走邊說話。
德光帝問:“夜行衛有沒有江州的消息?”
沐慈道:“我最近都在看十一年前那次大戰的資料,還真沒關注各地。”他扭頭問牟漁,“有消息嗎?”
牟漁點頭:“有一些,沒有朝上說得那麽嚴重,具體如何還待詳查。”文官潛規則都會有一點,如果情況嚴重,關乎一地的安穩,必會上報。沒報說明情況還好。不過既然告到了朝上,事情也難說。
夜行衛也是人,不能保證一定就不出問題。
牟漁對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天機道:“去把與江州此事有關的密檔都找來。”夜行衛的密檔整理後,現在都是一式兩份,正本在宮內,沐慈那裏有副本。
天機領命下去。
夜行衛與華國歷史上的廠衛不同,隻是個監察組織,網羅許多高手,監察範圍涵蓋整個大幸朝,甚至觸角伸到了鄰國。特別是沐慈接手後,夜行衛的行事更有章法,也越發詭秘。
但沐慈一直謹守一個底線——夜行衛隻有秘密調查權,所得情報提供給皇帝做執政參考,絕對沒有抓人和處置權。否則夜行衛早就在大幸掀起了腥風血雨。
德光帝看不是沐慈又有什麽“計劃”,也下意識鬆口氣,問:“不知道忠王弟肯不肯去江州一行?”
“應該會去。”沐慈淡淡道,“讓他多帶點人手過去,就不怕什麽了。”
“嗯!”
“啊,對了,我曾讓夜行衛在行走各地之時順便探礦,新設的定海州,島嶼上就有好幾處金銀銅礦。”沐慈提醒道。
德光帝聽說,眼睛發亮:“此事當真?”
沐慈依然淡定:“那麽大片土地,有幾處礦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剛好有紅衣大食的戰俘在,可以就地開採。不過,你看是讓戶部鹽鐵司掌管此事,還是以大型皇家銀號的名義開採?”
德光帝難以決斷,大義上應該給鹽鐵司管,充實國庫。可官場黑暗,內幕重重,所得金銀必定流失。財帛動人心,再怎樣管,怎樣誅殺,都屢禁不絕。曾經有某個皇帝動不動將官員剝皮充糙,也不能杜絕層層伸手。
而以大幸皇家銀號的名義開採,就是把國家金銀放進私人口袋,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可到底有些不好意思啊。
德光帝踢皮球:“你覺得呢?”
“那就一半一半。”
德光帝眉開眼笑:“行,如此就兼顧了。”
說著說著,就走到了太微殿,德光帝直接拉沐慈坐在他身邊。其他官員不敢超越,落後一步進了殿門,拜見皇帝和楚王。
太微殿是紫微殿的側殿,一般是皇帝召見小部分重臣,內部處理政務的場所。
德光帝道:“眾位愛卿不必多禮,賜座!”
大殿朝會文武官員沒有座位,而在偏殿開內部會議,重臣都有賜座,這是常例。大家也不是半個屁股挨著坐,而是個個紮實端坐。唯一區別就是眾王的椅子有扶手,其他人沒有。
德光帝道:“請諸位來,是朕有一些疑問,希望大家給我解惑。”
眾王宰執齊呼不敢。
德光帝問:“其一,新鑄錢幣,諸位議了多次,到底有個什麽章程?大家都說說。”
這個,管天下財政的戶部尚書盧定國最有發言權,他站起來回答:“回稟陛下,臣已研究過楚王殿下提供的相關數據,併入鑄錢監實地考察,以為發行無礙。”
清河王,廣陵王,方善悟等改革派都附議。
禮部尚書公輸慶年過六十,是著名的保守派,便道:“改錢一事,關係天下國計民生,為百年國策,茲事體大不可輕決,望陛下慎之又慎。”
兵部尚書楊業雖沒說反對,卻問:“請殿下解惑:銅錢都是中有方孔,以示‘天圓地方’,如何新鑄銀錢沒有了?”
水力衝壓,鑄錢加中間的孔,容易損壞模具,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但沐慈不能這樣回答,隻道:“銅錢加孔不是因‘天圓地方’,而是因數量大,中空有孔方便穿繩攜帶,故稱‘一吊錢’。新鑄錢有不同麵額,無需大量攜帶,就不用方孔串錢了。之前的金銀鑄成條狀或元寶狀,並無孔洞,就是這個道理。最主要是為了足額足量。”
“新錢如何攜帶?”楊業總會下意識尋機刁難。
沐慈淡淡瞥他一眼:“你的碎銀如何攜帶,新錢就如何攜帶。”
眾人都看向他,如看傻瓜……誰沒錢袋呢?
中間派如朱熙、還有在李敏之致仕後代理的吏部尚書顧永元都沒表態。
王又倫卻道:“百姓用慣銅錢碎銀,隻怕一時無法習慣。”
沐慈點頭:“王相公所慮極是,但習慣不是忽然出現的,而是慢慢形成的。這樣吧,這些新錢本是我送給三哥的賀禮,就以豐年的名義發行,稱為‘豐年錢’。先在天京城流通,觀察效果,慢慢推行全國。同時舊有銅錢也不作廢,依然可以使用。”
眾人都稱大善,便定下了這個試用方法,如果大家覺得新錢更好用,一定會有所偏向。
德光帝拍板:“那就這樣定了,工部命書畫院與鑄錢監一起,確定‘豐年錢’樣式。”
工部尚書裴衍領命。
沐慈最喜歡敲一棍子給個甜棗,道:“我注意到,各位的俸祿還是三十年前的定額,多年未變。且還是以糧食布匹計算,不如也順便改革了,以後都折算成‘豐年錢’。”
眾人:“……”這不是逼著大家用新錢麽?
沐慈又道:“我比較了一下,如今全國的物價較之三十年前已提高一倍,特別是京畿重地,物價沸騰,提升兩倍不止。我建議三哥適當增發俸祿,也好讓清正廉潔的官員有錢買得米糧養家。”
增加工資,這事誰都喜歡。特別是如王又倫和蘇硯這幾個寒門出身的官員,又比較清廉一點,都指著俸祿和福利養家的。
這提議很快全票通過,雖然都折算成新錢,但新錢所用金銀足額足量,不吃虧的——看,其實大家對新錢舊錢,已經有了偏向。
德光帝又道:“另有重開邊貿一事,大家都有什麽想法,也可以暢所欲言。”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偷瞄楚王,不知道該不該說。
沐慈在大家說之前,問道:“十一年前先皇父打退四國後,欲發兵征伐四國,四國上書求和,有沒有這麽回事?”
“回殿下,確有其事!”方善悟知道,因為他堂兄方士佶當時任鴻臚寺卿,負責接待四國來求和的使節團。
沐慈問:“當時議和是怎麽議的?我一直找不到相關的契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