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善悟道:“這……微臣就不清楚了,不如陛下把方相公請來問話。”
方士佶在談和完後就致仕了,被加封為丞相。
沐慈又問:“還有誰參與過議和一事?”
方善悟想了想,表情略有微妙道:“十一年前,負責談和的也有當時為侯府世子,後平級襲爵的信安候,也是他定的契約,他應該很清楚當時情況。”
方善悟這人特別聰明,又特別蔫壞,就是後世俗稱的“腹黑”,他心中有猜測沐慈打擊走私,又這般重視十一年前的資料,就是準備重開邊貿。
於是,很慡快把已經致仕享福的堂兄坑了不說,還把賦閑在家,不用列朝的唐鬱洲也給坑了進來。
不過他一點不覺得羞愧,都是為了國家麽。
——這兩位,也曾經是為國為民,激情奮進之輩。
第353章議和國書
十一年前的那場大戰,大幸曾與四國議和,按道理,應該會有相關消息或者國家契約,可沐慈翻遍了邸報存檔以及內宮檔案庫,都沒見到。隻見到在議和後不久,天授帝忽然下令“與四國禁絕邊貿,不復邦交”的旨意。
所以他才會提議,找知道內情的人來問一問,且知道內情是很有必要的。德光帝就傳了方士佶和唐鬱洲入宮。
因要等待,德光帝與宰執就商量起了其他國事,不是沐慈主張的,他一貫多聽不說,從不幹涉。
期間,忠王入宮,就在太微殿見了德光帝,得知要做欽差去查江州太守貪腐一案,果然意動,隻稍微謙虛推拒了一下,就領下了旨意。臨退出太微殿時,他看了沐慈一眼,對他微笑致謝。
作為一個大男人,誰沒有縱橫四海的壯誌豪情?忠王年幼出意外,也是因他太優秀,引起嫉妒所致。他身有殘疾,開始年紀小不懂事,還抗爭一二,後來大了,不得不接受現實,沉寂下來。
卻不代表他就甘願認命。
可一直以來,皇帝登基,其他兄弟都必須做個閑王,以安帝心。忠王本來徹底死心,卻不想還能有機會參政,為國家做點正經事。
他知道,不懼兄弟,能有這種心胸的,也就老九了。老九對三番兩次想害他的老五,都懶得用眼皮子夾一下,心胸之寬大,非常人可比。老九給其他兄弟一些機會,太正常了。
忠王離開,唐鬱洲到了,他住在皇城,來得比較快。而方士佶人老心不老,有時候會友出遊,有時候在太學掛職教學生,行蹤飄忽不定。德光帝還擔心老人家走得慢,又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禦林軍道:“把老丞相背進來。”
方善悟隻說:“多謝陛下體恤。”半點不敢說方士佶才57,一天到晚上躥下跳,腿腳絕不到不良於行的程度。
方家的家風很有特色。
方家先祖正是那位由放羊娃轉業搞“農民起義”,跟著大祖打天下,還好運活到被封寧遠王的兄弟。
寧遠王一早知道一個道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做了王爺,還不忘把幼時放羊的小皮鞭兒甩起來,毫不留情趕著自家四個兒子讀書。因底子薄,四個兒子參加科舉,考到白頭都沒有一個高中的。但放羊娃王爺不放棄,定了家規——子弟晉身必須讀書,憑真本事參加科舉入仕。不允許憑祖先蔭封,也不分給一個銅子的財產。”
所以方家小孩從小就明白,不讀書科舉,你在方家就是個p,放了絕不會有人接收,還要嫌臭。
放羊娃還明白一個道理——“隻有優秀的母親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子嗣”,於是他也緊跟沐家皇族的步伐,卻不娶高門世家,隻給兒孫都娶的女兒。不論高門,不論漂亮,也不論是否有家財,隻論一點——腹中有沒有真正才學?
方家的家學,在天京都是最有名的,權貴家的孩子擠破頭都想進去讀書。
一個人,一個家族,朝什麽方向真正努力了,是看得出來的。一家子上進風氣如此,百年來方家為官做宰的不在少數,真正成了沐家皇族的世代輔佐之臣,國之棟樑。
其他異姓王,如王梓光的父族平南王王氏,總是一脈單傳不舍教管,導致子孫不肖,漸漸沒落;東興王衛氏一係,因財富真可敵國,或有那麽點小野心膨脹,在三十年前被皇權打壓灰飛煙滅;定西王左氏,男子不思進取,隻送女子做妾媚主晉位,最終一家被貶為庶民,趕出了天京城。
寧遠王一係,在開國五大異姓王中,屹立百年不倒,五六代傳下來,爵位還是國公。
現任國公方士仲當年還是世子,就以不及弱冠之年得中榜眼,被太皇太後衛氏看中,尚了天授帝的同母妹靜和公主,做了駙馬爺。雖不能再入仕途,卻讓方家地位更加穩固。
這樣的方家,方士佶又是以丞相之位致仕的,德光帝等他就等了,並不會覺得被怠慢而不高興。不過眾王和宰執都有許多要務得處理,說完了政事,德光帝讓有事的臣工都回去了,隻剩廣陵王、王又倫、方善悟和一貫沒彈劾不開口的蘇硯留下了。
這幾個人,也是最關心重開邊貿事宜的。
方士佶接近午時才進宮,德光帝最怕餓著他的寶貝九弟,就讓大家一起在宮裏用了膳,之後大家才開始說十一年前議和的事。
德光帝問:“方相公有勞,朕請你入宮,是為問詢十一年前我朝與四國議和一事,箇中詳情還請方相公直言。”
方士佶站起來,長鞠到地,道:“微臣覥顏,不敢稱‘相公’,陛下請稱臣學士即可。”他還有個文淵閣大學士的加封。
這點名頭,文人很重視,德光帝便從善如流:“方學士請講。”
沐慈注意到一個細節,方士佶看了信安候唐鬱洲一眼。唐鬱洲麵沉如水,眉間常年徘徊一股鬱氣,對方士佶鄭重點了點頭。
方士佶嘆口氣,才拿出一直抱在懷裏的長盒,摸了一摸黑乎乎的邊角,似有無盡懷念之色,然後才恭敬遞出道:“這是當年先帝與四國定下的議和契約,先請陛下過目。”
方士佶之所以來得慢,這回還真不是亂跑,而是聽說皇帝與楚王要問詢十一年前的議和一事,去了一趟方家宗祠,命來接他的兩個膀大腰圓的禦林軍,將宗祠門口刻著家訓鎮著風水的青石碑翹起來,從裏麵找出一個黑撲撲的不起眼的長盒,才入了宮。
禦林軍檢查後,遞給了德光帝。裏麵是四個明黃絹布捲軸,德光帝攤開,正是四國契約,還蓋著傳國玉璽及四國國章。
德光帝擰眉,一起展開給沐慈看。
沐慈和德光帝頭碰頭,看上麵寫的各種條目。沐慈一般隻抓重點,一眼掃過便理清了兩個很重要的信息:第一、四國對大幸稱臣,雙方約定百年和平,不釁上國。
第二、稱臣後便是納貢,銀兩按各國國力,從每年八十萬兩銀到一百二十萬兩不等。
德光帝問了方士佶一個問題:“這四封稱臣國書,如何不在宮內,而由方學士收著?”
方士佶目露哀痛之色,卻又看了一眼唐鬱洲。
沐慈也問:“國書被秘藏,各國貢銀也從不得見,又是為何?”
方士佶又看唐鬱洲。
德光帝道:“信安候可是有什麽難言之隱?”
眾人都看向唐鬱洲,唐鬱洲長得一表人才,本是個中年美大叔,可眼底眉間都是沉鬱之氣,顯得十分滄桑。
唐鬱洲沉默了許久,忽然站起來,對德光帝跪了下去:“此事,都是微臣的責任。”
唐鬱洲將藏在心裏整整十一年前的事,娓娓道來。
唐鬱洲的母親是天授帝的六妹平安大長公主,這個公主之子,年少就有才名,為人更是聰敏好學,更因靈活好動,喜愛各地風物,學習多國番語,準備將來和清河王一樣,走遍天下的。
當年大幸與四國關係還好,並無太大戰事,北戎、西涼因有通商之路,還算安分,隻偶爾有小股不服管的部落擾邊,到大幸打糙穀。大幸與高蕃、南理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南理的王後還是大幸和親的熙寧公主。
幾國常有使節在天京城,唐鬱洲年少時還意外結交了隱瞞身份的西涼的五王子拓跋應闊,拓跋應闊的華夏文化學的精深,為人又極擅長揣摩人心。一個有意走遍四海,一個有意結交,兩人因“意趣相投”就成了莫逆之交,常常秉燭夜談。
因唐鬱洲是長公主之子,能知道大幸上層許多事,於是涉世不深的少年人就被暗含目的的拓跋應闊套取了不少情報。
十一年前,四國忽然聯合,少不了拓跋應闊的影子。
當年天授帝忙著親征,也沒時間關注自家外甥正陷入“通敵賣國”的愧疚中,還是最了解兄長的平安長公主開解唐鬱洲,並命他千萬不要說出去。
天授帝親征有一年,打退入侵後,揚言要攻打四國,滅其國祚。可畢竟邊軍十不存二,京中禁軍也隻剩下四成,其實並沒有戰力出境征伐。可當時被天授帝打怕了,滅了大部分入侵主力青壯的四國不知道啊,慌得趕緊派使節過來,稱臣納貢,花錢買平安。
方士佶時任鴻臚寺卿,實際以方士佶的才能資歷,早可以封閣拜相,但因朝廷有同族不能有兩人任二品以上重臣的官場規避原則,當時方善悟的父親位列參知政事,方士佶就不得升遷。
方士佶接待四國來使,不敢怠慢,又要議和,忙得焦頭爛額。唐鬱洲為贖罪,主動請纓加入談判。大幸的勛貴子弟,有才能者若想做點事,天授帝還是很喜歡的,且唐鬱洲熟知各國文化,便準了他的請求。
於是方士佶作為談和正使,唐鬱洲就是副使。
唐鬱洲因常與四國使節交流,熟知對方情況,一張嘴殺遍四國,讓四國服服帖帖稱臣納幣。而德光帝則與定王配合,做出大幸依然兵強馬壯的假象。
最終,德光帝和沐慈現在看見的四卷契約,就定立了。為表示誠意,西涼、北戎還送了真正的公主過來和親。
這就叫做“夜長夢多”,稱臣國書還沒來得及公布,使節不知從什麽渠道得知大幸外強中幹,兵力不足,國庫也空虛無法再戰。才知道自己上了當。
又是拓跋應闊出麵,名為賠禮解釋,實則把唐鬱洲請出來,欲探聽虛實。唐鬱洲對拓跋應闊已經有了堤防,當然不會透露真相,可架不住平時拓跋應闊裝得光風霽月,其實滿肚子陰詭,打探消息是假,把水攪渾是真,下藥迷倒了唐鬱洲。
唐鬱洲第二日醒來,發現自己光溜溜躺在一片狼藉的床上,床邊有一具早已氣絕的女屍,竟然是北戎公主,因不堪受辱寫下控訴血書,用匕首插入心口自盡。
方士佶在談和完後就致仕了,被加封為丞相。
沐慈又問:“還有誰參與過議和一事?”
方善悟想了想,表情略有微妙道:“十一年前,負責談和的也有當時為侯府世子,後平級襲爵的信安候,也是他定的契約,他應該很清楚當時情況。”
方善悟這人特別聰明,又特別蔫壞,就是後世俗稱的“腹黑”,他心中有猜測沐慈打擊走私,又這般重視十一年前的資料,就是準備重開邊貿。
於是,很慡快把已經致仕享福的堂兄坑了不說,還把賦閑在家,不用列朝的唐鬱洲也給坑了進來。
不過他一點不覺得羞愧,都是為了國家麽。
——這兩位,也曾經是為國為民,激情奮進之輩。
第353章議和國書
十一年前的那場大戰,大幸曾與四國議和,按道理,應該會有相關消息或者國家契約,可沐慈翻遍了邸報存檔以及內宮檔案庫,都沒見到。隻見到在議和後不久,天授帝忽然下令“與四國禁絕邊貿,不復邦交”的旨意。
所以他才會提議,找知道內情的人來問一問,且知道內情是很有必要的。德光帝就傳了方士佶和唐鬱洲入宮。
因要等待,德光帝與宰執就商量起了其他國事,不是沐慈主張的,他一貫多聽不說,從不幹涉。
期間,忠王入宮,就在太微殿見了德光帝,得知要做欽差去查江州太守貪腐一案,果然意動,隻稍微謙虛推拒了一下,就領下了旨意。臨退出太微殿時,他看了沐慈一眼,對他微笑致謝。
作為一個大男人,誰沒有縱橫四海的壯誌豪情?忠王年幼出意外,也是因他太優秀,引起嫉妒所致。他身有殘疾,開始年紀小不懂事,還抗爭一二,後來大了,不得不接受現實,沉寂下來。
卻不代表他就甘願認命。
可一直以來,皇帝登基,其他兄弟都必須做個閑王,以安帝心。忠王本來徹底死心,卻不想還能有機會參政,為國家做點正經事。
他知道,不懼兄弟,能有這種心胸的,也就老九了。老九對三番兩次想害他的老五,都懶得用眼皮子夾一下,心胸之寬大,非常人可比。老九給其他兄弟一些機會,太正常了。
忠王離開,唐鬱洲到了,他住在皇城,來得比較快。而方士佶人老心不老,有時候會友出遊,有時候在太學掛職教學生,行蹤飄忽不定。德光帝還擔心老人家走得慢,又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禦林軍道:“把老丞相背進來。”
方善悟隻說:“多謝陛下體恤。”半點不敢說方士佶才57,一天到晚上躥下跳,腿腳絕不到不良於行的程度。
方家的家風很有特色。
方家先祖正是那位由放羊娃轉業搞“農民起義”,跟著大祖打天下,還好運活到被封寧遠王的兄弟。
寧遠王一早知道一個道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做了王爺,還不忘把幼時放羊的小皮鞭兒甩起來,毫不留情趕著自家四個兒子讀書。因底子薄,四個兒子參加科舉,考到白頭都沒有一個高中的。但放羊娃王爺不放棄,定了家規——子弟晉身必須讀書,憑真本事參加科舉入仕。不允許憑祖先蔭封,也不分給一個銅子的財產。”
所以方家小孩從小就明白,不讀書科舉,你在方家就是個p,放了絕不會有人接收,還要嫌臭。
放羊娃還明白一個道理——“隻有優秀的母親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子嗣”,於是他也緊跟沐家皇族的步伐,卻不娶高門世家,隻給兒孫都娶的女兒。不論高門,不論漂亮,也不論是否有家財,隻論一點——腹中有沒有真正才學?
方家的家學,在天京都是最有名的,權貴家的孩子擠破頭都想進去讀書。
一個人,一個家族,朝什麽方向真正努力了,是看得出來的。一家子上進風氣如此,百年來方家為官做宰的不在少數,真正成了沐家皇族的世代輔佐之臣,國之棟樑。
其他異姓王,如王梓光的父族平南王王氏,總是一脈單傳不舍教管,導致子孫不肖,漸漸沒落;東興王衛氏一係,因財富真可敵國,或有那麽點小野心膨脹,在三十年前被皇權打壓灰飛煙滅;定西王左氏,男子不思進取,隻送女子做妾媚主晉位,最終一家被貶為庶民,趕出了天京城。
寧遠王一係,在開國五大異姓王中,屹立百年不倒,五六代傳下來,爵位還是國公。
現任國公方士仲當年還是世子,就以不及弱冠之年得中榜眼,被太皇太後衛氏看中,尚了天授帝的同母妹靜和公主,做了駙馬爺。雖不能再入仕途,卻讓方家地位更加穩固。
這樣的方家,方士佶又是以丞相之位致仕的,德光帝等他就等了,並不會覺得被怠慢而不高興。不過眾王和宰執都有許多要務得處理,說完了政事,德光帝讓有事的臣工都回去了,隻剩廣陵王、王又倫、方善悟和一貫沒彈劾不開口的蘇硯留下了。
這幾個人,也是最關心重開邊貿事宜的。
方士佶接近午時才進宮,德光帝最怕餓著他的寶貝九弟,就讓大家一起在宮裏用了膳,之後大家才開始說十一年前議和的事。
德光帝問:“方相公有勞,朕請你入宮,是為問詢十一年前我朝與四國議和一事,箇中詳情還請方相公直言。”
方士佶站起來,長鞠到地,道:“微臣覥顏,不敢稱‘相公’,陛下請稱臣學士即可。”他還有個文淵閣大學士的加封。
這點名頭,文人很重視,德光帝便從善如流:“方學士請講。”
沐慈注意到一個細節,方士佶看了信安候唐鬱洲一眼。唐鬱洲麵沉如水,眉間常年徘徊一股鬱氣,對方士佶鄭重點了點頭。
方士佶嘆口氣,才拿出一直抱在懷裏的長盒,摸了一摸黑乎乎的邊角,似有無盡懷念之色,然後才恭敬遞出道:“這是當年先帝與四國定下的議和契約,先請陛下過目。”
方士佶之所以來得慢,這回還真不是亂跑,而是聽說皇帝與楚王要問詢十一年前的議和一事,去了一趟方家宗祠,命來接他的兩個膀大腰圓的禦林軍,將宗祠門口刻著家訓鎮著風水的青石碑翹起來,從裏麵找出一個黑撲撲的不起眼的長盒,才入了宮。
禦林軍檢查後,遞給了德光帝。裏麵是四個明黃絹布捲軸,德光帝攤開,正是四國契約,還蓋著傳國玉璽及四國國章。
德光帝擰眉,一起展開給沐慈看。
沐慈和德光帝頭碰頭,看上麵寫的各種條目。沐慈一般隻抓重點,一眼掃過便理清了兩個很重要的信息:第一、四國對大幸稱臣,雙方約定百年和平,不釁上國。
第二、稱臣後便是納貢,銀兩按各國國力,從每年八十萬兩銀到一百二十萬兩不等。
德光帝問了方士佶一個問題:“這四封稱臣國書,如何不在宮內,而由方學士收著?”
方士佶目露哀痛之色,卻又看了一眼唐鬱洲。
沐慈也問:“國書被秘藏,各國貢銀也從不得見,又是為何?”
方士佶又看唐鬱洲。
德光帝道:“信安候可是有什麽難言之隱?”
眾人都看向唐鬱洲,唐鬱洲長得一表人才,本是個中年美大叔,可眼底眉間都是沉鬱之氣,顯得十分滄桑。
唐鬱洲沉默了許久,忽然站起來,對德光帝跪了下去:“此事,都是微臣的責任。”
唐鬱洲將藏在心裏整整十一年前的事,娓娓道來。
唐鬱洲的母親是天授帝的六妹平安大長公主,這個公主之子,年少就有才名,為人更是聰敏好學,更因靈活好動,喜愛各地風物,學習多國番語,準備將來和清河王一樣,走遍天下的。
當年大幸與四國關係還好,並無太大戰事,北戎、西涼因有通商之路,還算安分,隻偶爾有小股不服管的部落擾邊,到大幸打糙穀。大幸與高蕃、南理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南理的王後還是大幸和親的熙寧公主。
幾國常有使節在天京城,唐鬱洲年少時還意外結交了隱瞞身份的西涼的五王子拓跋應闊,拓跋應闊的華夏文化學的精深,為人又極擅長揣摩人心。一個有意走遍四海,一個有意結交,兩人因“意趣相投”就成了莫逆之交,常常秉燭夜談。
因唐鬱洲是長公主之子,能知道大幸上層許多事,於是涉世不深的少年人就被暗含目的的拓跋應闊套取了不少情報。
十一年前,四國忽然聯合,少不了拓跋應闊的影子。
當年天授帝忙著親征,也沒時間關注自家外甥正陷入“通敵賣國”的愧疚中,還是最了解兄長的平安長公主開解唐鬱洲,並命他千萬不要說出去。
天授帝親征有一年,打退入侵後,揚言要攻打四國,滅其國祚。可畢竟邊軍十不存二,京中禁軍也隻剩下四成,其實並沒有戰力出境征伐。可當時被天授帝打怕了,滅了大部分入侵主力青壯的四國不知道啊,慌得趕緊派使節過來,稱臣納貢,花錢買平安。
方士佶時任鴻臚寺卿,實際以方士佶的才能資歷,早可以封閣拜相,但因朝廷有同族不能有兩人任二品以上重臣的官場規避原則,當時方善悟的父親位列參知政事,方士佶就不得升遷。
方士佶接待四國來使,不敢怠慢,又要議和,忙得焦頭爛額。唐鬱洲為贖罪,主動請纓加入談判。大幸的勛貴子弟,有才能者若想做點事,天授帝還是很喜歡的,且唐鬱洲熟知各國文化,便準了他的請求。
於是方士佶作為談和正使,唐鬱洲就是副使。
唐鬱洲因常與四國使節交流,熟知對方情況,一張嘴殺遍四國,讓四國服服帖帖稱臣納幣。而德光帝則與定王配合,做出大幸依然兵強馬壯的假象。
最終,德光帝和沐慈現在看見的四卷契約,就定立了。為表示誠意,西涼、北戎還送了真正的公主過來和親。
這就叫做“夜長夢多”,稱臣國書還沒來得及公布,使節不知從什麽渠道得知大幸外強中幹,兵力不足,國庫也空虛無法再戰。才知道自己上了當。
又是拓跋應闊出麵,名為賠禮解釋,實則把唐鬱洲請出來,欲探聽虛實。唐鬱洲對拓跋應闊已經有了堤防,當然不會透露真相,可架不住平時拓跋應闊裝得光風霽月,其實滿肚子陰詭,打探消息是假,把水攪渾是真,下藥迷倒了唐鬱洲。
唐鬱洲第二日醒來,發現自己光溜溜躺在一片狼藉的床上,床邊有一具早已氣絕的女屍,竟然是北戎公主,因不堪受辱寫下控訴血書,用匕首插入心口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