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幾天,沐慈依然撐著精神,在眾人憂心的目光下,看資料。每天白天,去垂拱殿請教朝臣,朝臣都會耐心回答他。每天到了夜半,他也不停,查看資料,拿一支羽毛筆寫寫畫畫,用禿了幾十支。


    若不是崔院使製了蜜丸,被天授帝一頓誇。沐慈又給麵子並不拒絕吃這種藥丸,直接激發了他事業的第二春,開始製作各種各樣帶有溫和療效的卻沒有太多藥味的小點心,小補湯之類。沐慈真盡量吃了,不然還真撐不住。


    ……


    天道酬勤,沐慈這麽用功,自然叫他確認自己發現的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大幸朝非常重視治水,但還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程度。隻看到中下遊容易出問題,就卯足勁治理江河中下遊去了,疏通開渠,築堤防汛是常用方法,還沒有人重視上中遊水土保持。


    這治水法,根源上就錯了。


    但不算大問題。


    大問題在——


    西河平原。


    西河上中遊一塊地區,大幸唯一的產馬地。


    這回大洪災,十八處決口,就有十二處在西河下遊及其支流,臨河隻有四處,南方的楚江,晉江下遊隻有兩處。


    有南北河域對比,有同處北方的臨河對比,西河決口數量,比例嚴重失衡。沐慈又拿到戶部關於西河、臨河兩岸中上遊開墾種植情況的資料;三十年西河的各項數據;大幸用馬的三十年數據……


    這些資料多又雜亂,數據模糊,沐慈忍著頭痛提取關鍵點,測算出邊境所需戰馬數額每年需要五萬,皇宮和貴族所需的貢馬也在三萬,壓力都在西河平原。


    這些年產出的馬匹數量不少,可質量越來越差。為了應對朝廷硬性的馬匹所需數額,養馬的官員就會加重對西河平原的盤剝,生態破壞就更加嚴重。


    沐慈估計西河平原荒漠化已經出現,所以近幾年來西河的水越來越黃,並導致水患多發易發。


    若繼續下去,二三十年後,會發生什麽?


    ——如果西河平原,唯一產馬地出了問題,大幸沒有戰馬,就要重蹈大宋滅國的血淚,用步兵的血肉之軀,去對抗鋼鐵騎兵的衝擊了。


    所以,沐慈說這是一個關係大幸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


    沐慈喜歡用事實來增加說服力。


    沐慈拉著沐若鬆及和順,指揮安慶帶羽林衛二營,在合歡殿外的花園裏模擬環境惡化,大興土木,整座小花園夷為平地,挖得溝壑縱橫。


    ……


    沐慈和朝臣都忙翻天,天授帝也沒閑著,在朝堂上獎勵了抗洪表現好的官員,獎勵、撫恤十分豐厚。又發落了一些與太子妻族母族有關係的朝官及地方官員,且把抗擊洪災表現不好的,特別是辭官退縮的那些,先找典型人物,一一發落,降職的降職,有問題的發往三司審查,然後流放……


    順便一點一點清理掉太子監國兩三年間,安插的人手。不過這些都是明麵上的,私底下還有多少親太子的官員,天授帝隻能派夜行衛嚴密監視。


    朝政處理完,牟漁過來提交了夜行衛的最新調查報告。


    天授帝看過匯報,冷笑三聲。


    果然在“求直言”那次,攻擊長樂王的兩個人有問題。要求主官上堤,軍事管製,天授帝是把黑鍋自己背了的,完全沒說是長樂王的主意。


    所以能得罪官員的,隻有義商救災策。


    唯一損害到的,隻怕就是那些蛀蟲的“利益”了。而夜行衛調查更加深入,發現這些人的背後,都有親太子一係官員的影子。


    三十年太子,樹大根深,並不容易拔除。天授帝不想弄得時局動盪,隻能慢慢來。


    天授帝指示牟漁:“搜集足夠的證據,交給大理寺和吏部,給我重重處罰。”雖然大祖有成法,臣子不能亂殺,但可以把這些人都發落到最邊遠最窮苦的邊區,比如崖海去。邊區蠻族最多,有些地方還是戾瘴之地,到時候這些被打發的臣子……


    哼!


    牟漁又把自己告訴沐慈溫嬪及玉泉春釀之事,沐慈的反應言語都一一說了。


    天授帝聽著小兒子說自己“簡單粗暴”,又聽到“哪裏有壓迫,哪裏有反抗”等語……他不是不明白,做之前也想到了,根本不擔心,隻道:“要是不明白什麽叫‘以父為天’,朕生這麽多兒子有什麽用?”


    牟漁沒答話。


    天授帝對兒子們也不是沒感情,不然真一人一壺加料的玉泉春釀下去,就不用煩惱了,嘆口氣道:“把他們都召入宮,朕好生撫慰一番,再讓他們明白一些為人子,為人臣的道理。”


    牟漁問:“是!”


    天授帝又問:“三郎這些天還安分嗎?謝家與定王府聯姻之事不成,他什麽反應?”


    牟漁道:“洛陽王奉皇命督建皇陵,敦促西部四州主官上堤一事之外,空閑時間都在府中閉門不出,並未與太多人接觸,更沒問過謝家的事。”


    天授帝欣慰微笑,道:“他倒耐得住,就是不知道是真明白,還是和他母妃一樣能忍人所不能忍。”


    也沒人敢回答。


    天授帝又問:“四個皇子,各自分管四個州的主官上堤一事,你看可有可取之處?”


    牟漁把夜行衛的調查告知皇帝。洛陽王管的是西部四州,災情最嚴重,這次卻沒造成大的災害,與洛陽王認認真真敦促地方有關。其他幾個皇子,特別是五皇子臨江王,卻是藉機伸手,對交上大筆銀錢的主官,睜隻眼閉隻眼。


    好在臨江王隻管東部四州,並沒有大的災情,天授帝一直知道老五不堪用,倒也沒多生氣,隻把被賄賂的禁軍名單交給定王,之後吩咐牟漁:“叫洛陽王認真督造皇陵,上朝就免了。”把洛陽王打發了出去。


    天授帝既然想要推幼子上位,三子占長,還是別在這個時候讓他議政,以免勢大,成為有力競爭對手。


    內侍適時來報:“洛陽王入宮謝恩。”


    天授帝擺擺手,道:“不見!”吩咐牟漁,“無詔別讓任何人靠近重華宮,給父皇多盯著幾個皇子行事,不要放鬆,大小事務都來報備。”


    “是!”


    “命月璿多關注貴妃。”天授帝就是個善忍的人,知道善於隱忍的人都不能小看。如同毒蛇也愛蟄伏不動以期一擊斃命。一個連兒子有性命風險,都能忍的母親,的確很可怕。


    牟漁應下。


    一旁聽著的衛終對沐慈更忌憚三分,瑪淡,不動聲色就給人母子兩個都上了眼藥,還讓人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不小人——這可不是一般二般的本事。


    天授帝又問沐慈身體,牟漁也無奈:“這些天殿下依然看資料,廢寢忘食的,又在後園開溝渠,說是做水利實驗。”


    “別動桂花樹,其他地方由他折騰,他總有自己的道理。臨淵,九郎很看重你,你有空多去幾趟重華宮,勸他吃喝休息,他比較聽你這個義兄的話。”天授帝道。


    牟漁應下。這些天沐慈還真挺聽他的話的。


    “不僅是牛辱,以後九郎的吃食,都必須徹底煮熟。”天授帝特意叮囑,實在怕了沐慈出事。


    “是!”


    天授帝一貫放心他辦事,心情很好,看著各地統計的傷亡情況,覺得這次雖然災大,卻是傷亡最少,朝廷最輕鬆的一次,戶部度支司估算了一下,說國庫有現錢支付商人,況且多數商人會選擇抵稅,此次大災國庫從內庫借到的兩千萬兩白銀,竟然還有餘錢,破天荒頭一次啊。


    都是小九郎帶來的好運,他一定是上天給大幸朝的福星,將來把國家交給他,一定不會錯的。


    天授帝估摸著:星宿論也好,紫微星也是帝星,借著此次洪災,還有“義商策”,小九郎也算深入了政治核心,獲得了肯定。


    下一步,要給小兒子掌一點實權了。


    實權什麽最重要?


    唯有錢糧與兵權。


    天授帝正在愉快地想計劃,思考如何才能加快扶植小九郎,又不犯九郎的忌諱……真是的,喜歡小兒子講規矩有原則,又著急他太講規矩太有原則,一點都不肯損害公利,為己謀私。


    他時間不多了,沒辦法按規矩一點一點來。


    衛終眼尖看到沐慈身邊唯一的內侍和順過來,知道一定有事,趕緊迎過去,沒多久就一臉喜色,傳訊說:“陛下,殿下請您移駕合歡殿,說有要事相商。”


    蝦米?


    天授帝訝異極了。


    小九郎最近才給了他一點好臉色,但也是談正事的時候,私下裏並沒有多熱情。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竟然還會請他過去?


    難道是牟漁的勸說有效果了?這回是吃烤羊腿嗎?他終於不用再厚著臉皮,讓牟漁偷偷摸摸外帶了嗎?


    一想到被小九郎主動邀請去蹭飯的可能性,天授帝坐不住了,飛快奔重華宮,結果一進合歡殿,沒見好吃的,隻被人指到重華宮那個被他精心維護的花園裏。


    沐慈在斜飛的細雨中站立,牟漁撐傘陪伴。


    天授帝飛快搶了身旁內宦舉的傘過去,不顧自己打濕,將傘蓋了大半到沐慈頭頂,箍著他更加細瘦,簡直形銷骨立的小身板往回拖,不樂道:“九郎,你站多久了?會著涼生病的。”又瞪牟漁,“你是兄長,也不知道勸勸?”


    沐慈掙紮脫身:“阿兄剛來,什麽都沒來得及說。”他指著麵目全非的花園,“我請您過來,就是來看這個的!”


    天授帝:“……”


    看一眼溝壑縱橫,再沒有從前模樣的花園,這是啥?水利實驗?


    沐慈指著一處被拔去所有植被的黃土地上,說:“我看了你們治理西河的方略,疏通河道,加築堤壩,還有人認識到江河為患的主要原因是下遊河道的行載洪水能力不夠,主張多開支河分流。這些方法都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你們都忽略了水患的根源——江河上中遊……”沐慈指著拔光了糙木的裸露地麵,因為沒有糙木,“河道”濁水橫流,溝渠縱橫,改道頻繁,簡直一塌糊塗。


    “中上遊才是根源?”天授帝蹙眉思索,還真沒有人想到過。他還不忘記把傘往沐慈方向再送一送,不顧自己的半邊身子都露在外麵,在斜飛的細雨裏漸漸打濕。


    沐慈看著那一身明黃漸染上濕暈,眸中有一道光閃了閃,又很快隱入了濃黑的幽暗眼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慈光[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心大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心大悅並收藏盛世慈光[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