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和名家一起縱覽元朝雄圖 作者:邢群麟/姚迪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元雜劇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世界上也備受關注。紀君祥的雜劇作品《趙氏孤兒》很早就傳入歐洲,1754年,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把它改編為歌劇《中國孤兒》,並註明“五幕孔子的倫理”。
元雜劇中的許多劇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戲劇舞台上上演,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
儒學思想熠熠生輝
在元朝,朝廷的佛教帝師地位很高。有一次,朝廷的佛教帝師到大都來,“大臣俯伏進觴,帝師不為動”,這早就氣惱了國子祭酒孛術魯翀先生,他拒絕向帝師行禮,並說:“你是釋迦牟尼之徒,又是天下僧人之師,我則是孔子之徒,天下儒者之師,請各不為禮。”這位帝師還算知趣,聞言大笑,站起來舉觴共飲。
在元朝,儒家文化的地位很高,忽必烈就曾經說過,諸教派中,“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言儒門第一”。忽必烈在進攻南宋的時候,曾經“不欲渡江,既渡江,不欲攻城,既攻城,不欲並命,不焚廬舍,不傷人民,不易其衣冠,不毀其墳墓”,甚至被漢族上層人士譽為“甚得夷夏之心,有漢唐英主之風”。
就是元朝的“元”字,也來自儒家文化,即取自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幹元”之義。在《建國號詔》中,忽必烈稱“紹百王而紀統”,忽必烈的兒子則完全是在儒者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後來元朝的皇帝中,不乏能作漢文詩詞的,能寫漢字書法的,都是儒家思想不斷對他們進行再教育的結果。
蒙元雖然實行宗教自由,當時在中國,主流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在北中國,無論遼還是金,其國家的正統思想都是儒家的,蒙古實現國家統一後,在元朝的大臣中,不少都是儒家學說的堅定支持者。例如,有一次文宗問國子祭酒的女真裔大臣孛術魯翀:“三教之中,到底哪個最尊貴?”孛術魯翀回答:“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帝又問:“如果是這樣,那麽儒家就是最不值錢的了?”孛術魯翀答道:“黃金白璧,有沒有都關係不大,但五穀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啊!”
在蒙古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許多儒士被俘虜,皆沒為奴。在被滅掉的西夏國,有一個名叫高智耀的人,是儒教的堅定支持者,他向忽必烈強烈抗議說:“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帝然之,不少讀書人因此得到解放。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元朝也實行科舉,用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命題。元朝的皇帝還解釋說:“朕所願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非用儒士,何以至此?”元朝的皇帝們“帝中國當行中國事”,因此,漢文化在元朝非但沒有中斷,而且還有發展。
元朝建立的時候,儒學經由朱熹已經發展到了理學,隨著中國南北的統一,理學也傳到了北方。此後,在元朝歷史以及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許衡。
說到元代的儒學,就不得不提到許衡這個人物。李治安先生曾說:許衡成為中國13世紀,也就是元朝那個時代無人可以比肩的、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元代,他就被皇帝下詔從祀孔廟,這可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最高榮譽呀!
在歷史上,許衡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與文天祥不同,南宋滅亡之後,他選擇了與元政府合作的道路。陳得芝曾經這樣評價許衡:“許衡是抱著’‘行道’‘的誌向應聘出仕的。在中原人民身處水深火熱的情況下,許衡出山謀劃太平之治,說明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宏願,是應該受到讚揚而不是責難的。”許衡在中統元年(1260年)第一次被徵召入朝,當時有人質問:“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他的回答是:“不如此則道不行。”
許衡作為宋朝的亡民而在元朝入仕,用儒家傳統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忠的表現,是在大節上有虧的,所以,傳說他死後讓兒子把棺材懸在墓室裏。千秋功過,自由後人評說。
許衡不僅以積極的入世態度對儒家思想進行實踐,拯救萬民於水火,同時,他對程朱理學的研究也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讚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中離則稱之為“朱之後一人”。
綜而論之,許衡的哲學思想具有折中理學和心學以及用心學補理學的傾向,並在某些具體的問題上,對朱熹的思想作了一定的改造和發展。
許衡生在亂世,年輕時顛沛流離,為躲避戰亂背井離鄉。有一次天熱口渴,忽見路邊梨樹上掛滿梨子,許多人都爭摘之而解渴,許衡卻不為所動。有人問許衡:“你為啥不摘梨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好一個“我心有主”,也正是由於我心有主,他才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麵對世人對其不忠的指責。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鑑於當時的社會勢態,他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他也因此成為元朝第一人。
元雜劇中的許多劇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戲劇舞台上上演,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
儒學思想熠熠生輝
在元朝,朝廷的佛教帝師地位很高。有一次,朝廷的佛教帝師到大都來,“大臣俯伏進觴,帝師不為動”,這早就氣惱了國子祭酒孛術魯翀先生,他拒絕向帝師行禮,並說:“你是釋迦牟尼之徒,又是天下僧人之師,我則是孔子之徒,天下儒者之師,請各不為禮。”這位帝師還算知趣,聞言大笑,站起來舉觴共飲。
在元朝,儒家文化的地位很高,忽必烈就曾經說過,諸教派中,“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言儒門第一”。忽必烈在進攻南宋的時候,曾經“不欲渡江,既渡江,不欲攻城,既攻城,不欲並命,不焚廬舍,不傷人民,不易其衣冠,不毀其墳墓”,甚至被漢族上層人士譽為“甚得夷夏之心,有漢唐英主之風”。
就是元朝的“元”字,也來自儒家文化,即取自儒家經典《易經》中“大哉幹元”之義。在《建國號詔》中,忽必烈稱“紹百王而紀統”,忽必烈的兒子則完全是在儒者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後來元朝的皇帝中,不乏能作漢文詩詞的,能寫漢字書法的,都是儒家思想不斷對他們進行再教育的結果。
蒙元雖然實行宗教自由,當時在中國,主流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在北中國,無論遼還是金,其國家的正統思想都是儒家的,蒙古實現國家統一後,在元朝的大臣中,不少都是儒家學說的堅定支持者。例如,有一次文宗問國子祭酒的女真裔大臣孛術魯翀:“三教之中,到底哪個最尊貴?”孛術魯翀回答:“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帝又問:“如果是這樣,那麽儒家就是最不值錢的了?”孛術魯翀答道:“黃金白璧,有沒有都關係不大,但五穀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啊!”
在蒙古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許多儒士被俘虜,皆沒為奴。在被滅掉的西夏國,有一個名叫高智耀的人,是儒教的堅定支持者,他向忽必烈強烈抗議說:“以儒為驅,古無有也,陛下方以古道為治,宜除之,以風厲天下。”帝然之,不少讀書人因此得到解放。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元朝也實行科舉,用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命題。元朝的皇帝還解釋說:“朕所願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非用儒士,何以至此?”元朝的皇帝們“帝中國當行中國事”,因此,漢文化在元朝非但沒有中斷,而且還有發展。
元朝建立的時候,儒學經由朱熹已經發展到了理學,隨著中國南北的統一,理學也傳到了北方。此後,在元朝歷史以及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許衡。
說到元代的儒學,就不得不提到許衡這個人物。李治安先生曾說:許衡成為中國13世紀,也就是元朝那個時代無人可以比肩的、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元代,他就被皇帝下詔從祀孔廟,這可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最高榮譽呀!
在歷史上,許衡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與文天祥不同,南宋滅亡之後,他選擇了與元政府合作的道路。陳得芝曾經這樣評價許衡:“許衡是抱著’‘行道’‘的誌向應聘出仕的。在中原人民身處水深火熱的情況下,許衡出山謀劃太平之治,說明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宏願,是應該受到讚揚而不是責難的。”許衡在中統元年(1260年)第一次被徵召入朝,當時有人質問:“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他的回答是:“不如此則道不行。”
許衡作為宋朝的亡民而在元朝入仕,用儒家傳統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忠的表現,是在大節上有虧的,所以,傳說他死後讓兒子把棺材懸在墓室裏。千秋功過,自由後人評說。
許衡不僅以積極的入世態度對儒家思想進行實踐,拯救萬民於水火,同時,他對程朱理學的研究也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讚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中離則稱之為“朱之後一人”。
綜而論之,許衡的哲學思想具有折中理學和心學以及用心學補理學的傾向,並在某些具體的問題上,對朱熹的思想作了一定的改造和發展。
許衡生在亂世,年輕時顛沛流離,為躲避戰亂背井離鄉。有一次天熱口渴,忽見路邊梨樹上掛滿梨子,許多人都爭摘之而解渴,許衡卻不為所動。有人問許衡:“你為啥不摘梨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好一個“我心有主”,也正是由於我心有主,他才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麵對世人對其不忠的指責。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鑑於當時的社會勢態,他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他也因此成為元朝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