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和名家一起縱覽元朝雄圖 作者:邢群麟/姚迪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社會民生的舞台演繹——元雜劇
如果說“元雜劇”這一過於學術化的術語可能不被大多數人了解,那麽,《西廂記》《竇娥冤》就很少有人不了解了。《西廂記》《竇娥冤》就是元雜劇中的經典。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曾說:“若論真正之戲曲,不能不從元雜劇始也。”《竇娥冤》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將它放在世界偉大的悲劇中,也毫不遜色。
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包括京劇和各種地方戲在內的傳統戲劇又稱為“戲曲”,這是因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從性質來說,中國戲曲實是一種帶舞蹈成分的歌劇。
中國的戲曲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到元代形成了“元雜劇”。元雜劇把音樂、歌舞、表演、念白融於一體,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中國戲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遠。從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來說,則主要是兩條: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諸宮調,一是從宋到金的以調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金院本。
說到說唱,就不能不提唐玄宗。唐玄宗本人素喜音樂,他把原來隸屬太平寺的倡優雜技人才劃出來,設立左右教坊;又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進行專門訓練,於是,唐玄宗就被奉為梨園領袖。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說唱在唐代的變文,已經發展得很盛;北宋中葉,藝人孔三傳創造了一種“諸宮調”來說唱長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為標誌,這種說唱藝術發展得更為成熟。它的音樂即是元雜劇音樂的基礎,所以前人說董解元為“北曲”的首創人;它按不同宮調將多個曲牌分別聯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節和曲與說白交錯的體式,也為元雜劇所繼承;它的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性格描寫,尤其是經常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自敘(即代言形式)來展開情節的特點,又在文學上給元雜劇以相當的影響。
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相聲和元雜劇有共同的源頭。它們都始於上古宮廷弄臣“優”,以詼諧、調笑為主要特點的藝術表演,後來演化為雙人表演的“弄參軍”,參軍戲的一支演變為現代的相聲,另一支與歌舞相結合,並滲入了戲劇的因素,便形成宋雜劇和金院本。這些均為元雜劇所承襲。
元雜劇與金院本等畢竟有質的區別,到了元雜劇,才成為具有完備的文學劇本、嚴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的內容的成熟的戲劇。當然,元雜劇的興盛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這是《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元大都的景象。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蒙古軍攻占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幹中心城市,卻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這是元雜劇繁榮的最深層的原因。
元雜劇的興盛,使元代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雜劇作家,有姓名記載的就有兩百多名,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有七百多種。
熟悉西方文學的人都知道莎士比亞,而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前的三百多年,中國的戲劇舞台上已經開始上演《竇娥冤》;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還在構思當中時,中國的《西廂記》早已經紅火了三個世紀。
雖然,我們現在把相愛的戀人稱為張生和鶯鶯,我們也都知道“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句《西廂記》中的名言。《西廂記》中的紅娘這一角色已經不再是一個多管閑事的丫鬟,而成為媒人的別致稱謂。如果以單部作品而論,《西廂記》可以說是元雜劇中影響最大的。而說到《西廂記》,就不能不說那個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王實甫的《西廂記》最早的原型是他寫的《鶯鶯傳》。當然,從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到《西廂記》,故事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是一句美好的祝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則是呼告無門的無奈,而流傳了近千年的這句呼告就是出自關漢卿的《竇娥冤》。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劇作家,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雜劇,大多表現了下層婦女的苦難和鬥爭。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深刻地表現了作家對社會的不滿,對弱者的同情。關漢卿的創作對後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戲劇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除關漢卿和王實甫之外,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還有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紀君祥等。
元雜劇在題材上是一種突破,它把文學創作的題材深入到社會的現實,站在普通民眾的立場上,提出了社會正義這一人類生活中的嚴峻問題。而這一類題材通過戲劇這一種最具有煽動性的文藝形式來表現,其效果也格外強烈。
如果說“元雜劇”這一過於學術化的術語可能不被大多數人了解,那麽,《西廂記》《竇娥冤》就很少有人不了解了。《西廂記》《竇娥冤》就是元雜劇中的經典。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曾說:“若論真正之戲曲,不能不從元雜劇始也。”《竇娥冤》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將它放在世界偉大的悲劇中,也毫不遜色。
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包括京劇和各種地方戲在內的傳統戲劇又稱為“戲曲”,這是因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從性質來說,中國戲曲實是一種帶舞蹈成分的歌劇。
中國的戲曲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到元代形成了“元雜劇”。元雜劇把音樂、歌舞、表演、念白融於一體,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中國戲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遠。從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來說,則主要是兩條: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諸宮調,一是從宋到金的以調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金院本。
說到說唱,就不能不提唐玄宗。唐玄宗本人素喜音樂,他把原來隸屬太平寺的倡優雜技人才劃出來,設立左右教坊;又挑選好樂工數百人,在蔡苑的梨園進行專門訓練,於是,唐玄宗就被奉為梨園領袖。人們習慣上稱呼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說唱在唐代的變文,已經發展得很盛;北宋中葉,藝人孔三傳創造了一種“諸宮調”來說唱長篇故事;到了金代,以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為標誌,這種說唱藝術發展得更為成熟。它的音樂即是元雜劇音樂的基礎,所以前人說董解元為“北曲”的首創人;它按不同宮調將多個曲牌分別聯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節和曲與說白交錯的體式,也為元雜劇所繼承;它的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性格描寫,尤其是經常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自敘(即代言形式)來展開情節的特點,又在文學上給元雜劇以相當的影響。
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相聲和元雜劇有共同的源頭。它們都始於上古宮廷弄臣“優”,以詼諧、調笑為主要特點的藝術表演,後來演化為雙人表演的“弄參軍”,參軍戲的一支演變為現代的相聲,另一支與歌舞相結合,並滲入了戲劇的因素,便形成宋雜劇和金院本。這些均為元雜劇所承襲。
元雜劇與金院本等畢竟有質的區別,到了元雜劇,才成為具有完備的文學劇本、嚴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的內容的成熟的戲劇。當然,元雜劇的興盛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這是《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元大都的景象。城市經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蒙古軍攻占北方以後,在許多地方造成破壞,但若幹中心城市,卻人口激增,財富更為集中,出現畸形繁榮,這是元雜劇繁榮的最深層的原因。
元雜劇的興盛,使元代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雜劇作家,有姓名記載的就有兩百多名,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有七百多種。
熟悉西方文學的人都知道莎士比亞,而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前的三百多年,中國的戲劇舞台上已經開始上演《竇娥冤》;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還在構思當中時,中國的《西廂記》早已經紅火了三個世紀。
雖然,我們現在把相愛的戀人稱為張生和鶯鶯,我們也都知道“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句《西廂記》中的名言。《西廂記》中的紅娘這一角色已經不再是一個多管閑事的丫鬟,而成為媒人的別致稱謂。如果以單部作品而論,《西廂記》可以說是元雜劇中影響最大的。而說到《西廂記》,就不能不說那個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王實甫的《西廂記》最早的原型是他寫的《鶯鶯傳》。當然,從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到《西廂記》,故事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是一句美好的祝願,“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則是呼告無門的無奈,而流傳了近千年的這句呼告就是出自關漢卿的《竇娥冤》。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劇作家,他一生寫了六十多部雜劇,大多表現了下層婦女的苦難和鬥爭。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深刻地表現了作家對社會的不滿,對弱者的同情。關漢卿的創作對後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戲劇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除關漢卿和王實甫之外,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還有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紀君祥等。
元雜劇在題材上是一種突破,它把文學創作的題材深入到社會的現實,站在普通民眾的立場上,提出了社會正義這一人類生活中的嚴峻問題。而這一類題材通過戲劇這一種最具有煽動性的文藝形式來表現,其效果也格外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