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也覺得此話有道理,從常情來說,確應是這樣,但許多人都這樣說,難道都是無中生有?
“依你這樣說來,朝廷文武都應該聽皇上的了,但為什麽又說太後支持榮祿,榮祿就有膽敢說皇上的不是了?”
鹿傳霖笑了笑說:“香濤,你是個聰明人,過去在京裏也住過將近二十年,你應該知道太後的性格。我們這位太後可不是一般的太後。”
張之洞點點頭表示贊同。
“皇上親政十年來,尤其是甲午年來,太後和皇上之間有了些隔閡。這隔閡本源於皇上的夫妻不和。皇上不喜歡皇後,而喜歡珍妃姊妹。皇後常向老姑母訴苦,惹起了太後對皇上的不滿。再一點是二人性格的不同。太後剛強決斷,敢作敢為,皇上柔弱些,遇事拿不定主意,聽翁同穌的多。太後對皇上這種性格看不慣,有漢高祖‘盈兒不類我’的感嘆。”
張之洞笑了:“父母太強悍了,兒女反而強不起來,自古以來,這樣的情形也多。”
“太後與皇上的分歧終於在甲午那一年的戰爭中明朗了。皇上聽了翁同穌的意見,對日宣戰,結果辛苦經營十年的北洋水師毀於一旦,在外人麵前暴露了我們大清國的虛弱,太後很是惱火。她是力主和談的。一開始就和談,日本不知底細,還不至於太猖狂,結果仗打敗了,再來和談,那就隻有聽憑人家漫天要價了。太後從此對皇上不太相信。太後聽政三十來年,朝中文武多是她選拔的,自然對她感恩戴德,尤其是甲午戰事中主和的一些大臣,更覺太後英明,於是常去園子裏看望太後,向太後請安稟事,這樣無形中間便形成了一個派別。十年來,皇上也選拔了一些人,其中主戰的那些人自然覺得跟皇上脾性相投,奏事也多些,於是也似乎形成了一個派別。”
張之洞笑了笑說:“說了半天,你又回到我的問話來了,其實朝中確實是有後黨和帝黨兩派的。”
鹿傳霖擺了擺頭說:“依我看,還是不能用後黨帝黨這個說法,因為他們並沒真正形成一個黨派:有頭領,有宗旨,常在一起集會議事,就像當年你們的清流黨一樣。”
張之洞忙說:“我們也沒有什麽黨,隻是大家合得來,共同的話題多些,相同的看法多些罷了。”
鹿傳霖大笑起來:“你看,連清流黨你都不承認是一個黨,現在京師兩派的內部關係比起你們當年來差得遠了,還能叫黨嗎?”
張之洞隻能笑而不答了。
“除開這一點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與太後比起來,皇上的力量太弱了,不足以形成一個與太後相對峙的集團,尤其在長麟、汪鳴鸞、文廷式等人革職去京後,除開一個翁同穌外,幾乎再難找幾個大臣是一個心眼跟著皇上走的。這原因還是我剛才說的那些:朝廷大臣都是太後選拔的,皇上辦事不力,甲午一仗的失敗罪責雖然都算在翁同穌身上去了,但許多人心裏都認為皇上是該負責任的。這些原因加起來,使得朝廷中文武大多認為皇上治國遠不如太後。皇上哪能有個什麽黨呀派呀的,與太後分庭抗禮呢?”
鹿傳霖這番話引起了張之洞的深思。照這樣說來,即便維新變法得到皇上的支持,倘若太後不贊成的話,也是辦不成的了。“滋軒兄,你說榮祿是反對變法的,且得到太後的支持,如此看來,太後是反對變法的了。有消息說皇上準備在全國行新政。這樣大的事情,皇上若不得到太後的允準,應是不會單獨做的。從這點看,太後又是支持皇上的了。這些事情,真叫人摸不清底細。你說呢?”
鹿傳霖手握茶杯,凝神良久,緩緩地說:“真正如你所說的,這些事情是叫人摸不清底細。我在京師也聽到皇上要重用康有
為,在全國變法行新政的傳言,又的確親耳聽到榮祿反對的話。照理說,這樣大的事,皇上是會先稟報太後的。我想,事情有多種可能:也可能皇上已稟報過太後,也可能根本未稟告,也可能太後同意局部變一變,也可能太後現在同意變,今後遇到麻煩事又不同意變,也可能太後這次打定主意先在一旁看皇上的行事,若不行了,再出麵幹預。總之,情況很複雜。但不管如何,有一點我是看得清楚的。”
張之洞目光炯炯地望著姐夫,聽這位極具做官才能的前川督談他的官場見識。
“香濤,這話我隻是對你說,這是我們郎舅之間的私房話,你聽聽就完了,也不要對別人說。我剛才說的榮祿的一句話很重要。他說康有為要變法是因為仇恨滿洲人,這句話很能代表滿洲官員的心態。變法若不傷及他們的利益則罷,若一旦傷及,他們就會在這一點上,消除他們內部的一切恩怨而聯合起來,皇上的壓力就大了。倘若到那時,他們推出太後來做首領,皇上便隻有退讓一路可走。但是,香濤,你是知道的,歷朝歷代,哪次變法又不傷及一些人的利益呢?咱們大清朝哪些人的利益大?還不是滿洲人!今後一旦涉及這個份上,那便不是什麽變不變法的事了,而是要不要祖宗江山的事了,保不定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事都有可能出現。”
張之洞聽了這話,想起自己與康、梁等人的接觸,渾身不舒服起來。“滋軒兄,你不久就要起復了。我請教你,麵.臨這種局麵,你將怎樣辦?”
“依你這樣說來,朝廷文武都應該聽皇上的了,但為什麽又說太後支持榮祿,榮祿就有膽敢說皇上的不是了?”
鹿傳霖笑了笑說:“香濤,你是個聰明人,過去在京裏也住過將近二十年,你應該知道太後的性格。我們這位太後可不是一般的太後。”
張之洞點點頭表示贊同。
“皇上親政十年來,尤其是甲午年來,太後和皇上之間有了些隔閡。這隔閡本源於皇上的夫妻不和。皇上不喜歡皇後,而喜歡珍妃姊妹。皇後常向老姑母訴苦,惹起了太後對皇上的不滿。再一點是二人性格的不同。太後剛強決斷,敢作敢為,皇上柔弱些,遇事拿不定主意,聽翁同穌的多。太後對皇上這種性格看不慣,有漢高祖‘盈兒不類我’的感嘆。”
張之洞笑了:“父母太強悍了,兒女反而強不起來,自古以來,這樣的情形也多。”
“太後與皇上的分歧終於在甲午那一年的戰爭中明朗了。皇上聽了翁同穌的意見,對日宣戰,結果辛苦經營十年的北洋水師毀於一旦,在外人麵前暴露了我們大清國的虛弱,太後很是惱火。她是力主和談的。一開始就和談,日本不知底細,還不至於太猖狂,結果仗打敗了,再來和談,那就隻有聽憑人家漫天要價了。太後從此對皇上不太相信。太後聽政三十來年,朝中文武多是她選拔的,自然對她感恩戴德,尤其是甲午戰事中主和的一些大臣,更覺太後英明,於是常去園子裏看望太後,向太後請安稟事,這樣無形中間便形成了一個派別。十年來,皇上也選拔了一些人,其中主戰的那些人自然覺得跟皇上脾性相投,奏事也多些,於是也似乎形成了一個派別。”
張之洞笑了笑說:“說了半天,你又回到我的問話來了,其實朝中確實是有後黨和帝黨兩派的。”
鹿傳霖擺了擺頭說:“依我看,還是不能用後黨帝黨這個說法,因為他們並沒真正形成一個黨派:有頭領,有宗旨,常在一起集會議事,就像當年你們的清流黨一樣。”
張之洞忙說:“我們也沒有什麽黨,隻是大家合得來,共同的話題多些,相同的看法多些罷了。”
鹿傳霖大笑起來:“你看,連清流黨你都不承認是一個黨,現在京師兩派的內部關係比起你們當年來差得遠了,還能叫黨嗎?”
張之洞隻能笑而不答了。
“除開這一點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與太後比起來,皇上的力量太弱了,不足以形成一個與太後相對峙的集團,尤其在長麟、汪鳴鸞、文廷式等人革職去京後,除開一個翁同穌外,幾乎再難找幾個大臣是一個心眼跟著皇上走的。這原因還是我剛才說的那些:朝廷大臣都是太後選拔的,皇上辦事不力,甲午一仗的失敗罪責雖然都算在翁同穌身上去了,但許多人心裏都認為皇上是該負責任的。這些原因加起來,使得朝廷中文武大多認為皇上治國遠不如太後。皇上哪能有個什麽黨呀派呀的,與太後分庭抗禮呢?”
鹿傳霖這番話引起了張之洞的深思。照這樣說來,即便維新變法得到皇上的支持,倘若太後不贊成的話,也是辦不成的了。“滋軒兄,你說榮祿是反對變法的,且得到太後的支持,如此看來,太後是反對變法的了。有消息說皇上準備在全國行新政。這樣大的事情,皇上若不得到太後的允準,應是不會單獨做的。從這點看,太後又是支持皇上的了。這些事情,真叫人摸不清底細。你說呢?”
鹿傳霖手握茶杯,凝神良久,緩緩地說:“真正如你所說的,這些事情是叫人摸不清底細。我在京師也聽到皇上要重用康有
為,在全國變法行新政的傳言,又的確親耳聽到榮祿反對的話。照理說,這樣大的事,皇上是會先稟報太後的。我想,事情有多種可能:也可能皇上已稟報過太後,也可能根本未稟告,也可能太後同意局部變一變,也可能太後現在同意變,今後遇到麻煩事又不同意變,也可能太後這次打定主意先在一旁看皇上的行事,若不行了,再出麵幹預。總之,情況很複雜。但不管如何,有一點我是看得清楚的。”
張之洞目光炯炯地望著姐夫,聽這位極具做官才能的前川督談他的官場見識。
“香濤,這話我隻是對你說,這是我們郎舅之間的私房話,你聽聽就完了,也不要對別人說。我剛才說的榮祿的一句話很重要。他說康有為要變法是因為仇恨滿洲人,這句話很能代表滿洲官員的心態。變法若不傷及他們的利益則罷,若一旦傷及,他們就會在這一點上,消除他們內部的一切恩怨而聯合起來,皇上的壓力就大了。倘若到那時,他們推出太後來做首領,皇上便隻有退讓一路可走。但是,香濤,你是知道的,歷朝歷代,哪次變法又不傷及一些人的利益呢?咱們大清朝哪些人的利益大?還不是滿洲人!今後一旦涉及這個份上,那便不是什麽變不變法的事了,而是要不要祖宗江山的事了,保不定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事都有可能出現。”
張之洞聽了這話,想起自己與康、梁等人的接觸,渾身不舒服起來。“滋軒兄,你不久就要起復了。我請教你,麵.臨這種局麵,你將怎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