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後,張之洞在湖廣總督衙門裏也讀到了這篇文章。對於湖南的新政和《湘學報》、《湘報》,張之洞從整體上是支持的,並指示湖北各級衙門、各大學堂都要訂閱湖南的兩報,又多次在譚繼洵的麵前,借稱讚他的兒子來肯定湖南所發生的變化。甚至建議譚繼洵回湖南去住上個把兩個月,一來省親,二來借鑑。但譚繼洵並不認為湖南值得效法,每以年老體衰為辭婉謝,令張之洞拿這個老資格的官僚真正一點辦法也沒有。
今天突然看到這樣一篇言論乖戾的文章,他心中很是憤慨。合種已是貽笑大方,屈尊、通教更是不忠不敬,倘若被人周納羅致,扣上一頂謀逆的大帽子也並不過分。而這篇文章出自自己所管轄的湖南,又登在自己所稱讚的《湘報》上,一旦追查下來,豈能脫掉幹係?他提起筆來,給陳寶箴寫了一封信:
湘中人才極盛,進學極猛,年來風氣大開,實為他省所不及。惟人才好奇,似亦間有流弊,《湘學報》中可議處已時有之,至近日新出《湘報》,其偏尤甚。近見刊有易鼐議論一篇,真正十分悖謬,見者人人駭怒。此等文字遠近煽播,必致匪人邪士倡為亂階,且海內譁然,有識之士必將起而指摘彈擊,亟宜諭導勸止,設法更正。
寫完後,他想此事緊急而寄信慢,於是便交給電報房,作為電報發到長沙。
陳寶箴接到總督衙門發來的電報,不敢怠慢。他一麵轉告《湘報》的主持人熊希齡,望他以此為戒,今後再不發這等言辭激烈的文章。一麵親自給張之洞回電,承認自己職守有疏,今後要嚴格督促,兩報少發議論,多錄古今有關世道名言,效陳詩諷諫之旨。見湖廣總督親自出麵嚴厲指摘,長沙城裏的守舊派,莫不彈冠相慶,鹹欣欣有喜色。
王先謙指使他的學生大量搜集梁啓超等人在時務學堂的出格言論,以及《湘學報》、《湘報》上所發的不軌文章,讓他們以嶽麓書院“學士輯錄”的名義給湖廣總督衙門寄去,以求得張之洞更大的支持。
張之洞收到了這份告狀式的《輯錄》後,發現梁啓超等人原來在時務學堂發表了許多與朝廷的旨意相悖、與自己的觀念相反的言論,想起他對這位後生輩的逾格接待和多次公開揄揚,背上不禁沁出冷汗,心裏頗為後悔。這時京城裏各種信息也從不同渠道流向督署。初夏的武昌城,如往年一樣的草長鶯飛,百花爭放,但在張之洞的心頭上,卻如同暮冬般的密雲籠罩,陰霾沉甸。局勢的進展如何,他難以預測。
他給在戶部供職的仁權發去電報,要兒子迅速找到楊銳,將京中的情況如實告訴他。兒子回電,說會見了楊銳。楊銳說他和楊深秀都認為皇上即將重用康有為,在全國實行維新變法的新政。又說兩湖已引起皇上的重視,勢必成為今後全國的模範。電文還轉述楊的話:有跡象表明皇上將召老師晉京擔當大任,望早作準備。
張之洞看到這份密電後,心裏矛盾交錯,難以拿定主意。若按《湘報》、《湘學報》的辦報傾向和梁啓超等人在時務學堂的奇談怪論,以及嶽麓書院師生所申述的道理,可以立即通知陳寶箴迅速剎車,懸崖勒馬。至少,兩報隻能登正論,而不得亂發議論,時務學堂隻能傳道授業而不能再鼓吹民權。
甚至也可能按照書院派的主張,關閉兩報,遣送梁啟趨離湘。但是,假若楊銳、楊深秀所說的是真的,皇上真要重用康有為在全國立行新政,那麽梁啓超也便即刻獲大用。一旦實行新政,仿照西方,那麽民權也好,立憲也好,合教合種也好,也都不是完全不可以談論的話題。形勢嚴峻,問題尖銳地擺在眼前:假若倒向舊派一邊,維新派一旦上台掌權,不但不可能晉京獲大用,說不定連湖廣總督的位置也保不住;假若倒向維新派,若萬一變法失敗,守舊派得勢,則自己有可能變為倡亂的頭領,闖禍的魁首。熟諳歷史的張之洞知道,歷來革新變法都少有成功的,一旦失敗,下場極為悲慘。商鞅車裂,半山放逐,江陵鞭屍,便是典型的例子。
怎麽辦呢?要麽索性保持沉默,置身事外,遠離漩渦,明哲保身吧!張之洞細細一想,即使這樣,也是辦不到的。多年辦洋務、抬西學,最近一段時期,又與康有為、梁啓超等多有交道,在一些人的眼裏,自己可能早已被列為新派的人。維新不能成功,自己決然擋不住舊派的清算。那麽幹脆明朗地表示,站在新派一邊。但是,他們的種種主張和做法又並不為自己所全部認同首肯,從嶽麓書院師生激情慷慨甚至帶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情緒看來,新派要想取得大多數人的贊同,怕也困難。
怎麽辦呢,怎麽辦?張之洞反覆思忖著,推敲著,一時陷入進退維穀,左右兩難的境地。他想:假若子青老哥、閻丹老他們在就好了。他們都曾在最高層呆過較長的時間,對太後、皇上和滿蒙親貴大臣較為注意,這樣一場關係全局的大事,他們會因了解內情而比局外人看得清楚些,高遠些。可惜,他們都先後故去,不在人世了。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了桑治平。桑治平攜帶秋菱,離開總督衙門至今將近兩年了。近兩年來,他曾多次想起這位與他朝夕相處十多年的摯友兼兒女親家,想起桑治平幫他出謀畫策、排憂解難的種種往事。他相信桑治乎的離去,確乎是出於情感的原因,但也有可能出於別的緣故。他很想能在哪天,突然再見到老朋友,大家放開心胸來暢談一次就好了,但現在一去兩年竟然杳無音訊!桑治平他究竟現在將家安在何處,是回故鄉了,還是寄寓在另一個地方?此刻,倘若桑治平在身邊的話,他一定會有一些很有價值的看法。張之洞頓時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可商大事的人太少了!
今天突然看到這樣一篇言論乖戾的文章,他心中很是憤慨。合種已是貽笑大方,屈尊、通教更是不忠不敬,倘若被人周納羅致,扣上一頂謀逆的大帽子也並不過分。而這篇文章出自自己所管轄的湖南,又登在自己所稱讚的《湘報》上,一旦追查下來,豈能脫掉幹係?他提起筆來,給陳寶箴寫了一封信:
湘中人才極盛,進學極猛,年來風氣大開,實為他省所不及。惟人才好奇,似亦間有流弊,《湘學報》中可議處已時有之,至近日新出《湘報》,其偏尤甚。近見刊有易鼐議論一篇,真正十分悖謬,見者人人駭怒。此等文字遠近煽播,必致匪人邪士倡為亂階,且海內譁然,有識之士必將起而指摘彈擊,亟宜諭導勸止,設法更正。
寫完後,他想此事緊急而寄信慢,於是便交給電報房,作為電報發到長沙。
陳寶箴接到總督衙門發來的電報,不敢怠慢。他一麵轉告《湘報》的主持人熊希齡,望他以此為戒,今後再不發這等言辭激烈的文章。一麵親自給張之洞回電,承認自己職守有疏,今後要嚴格督促,兩報少發議論,多錄古今有關世道名言,效陳詩諷諫之旨。見湖廣總督親自出麵嚴厲指摘,長沙城裏的守舊派,莫不彈冠相慶,鹹欣欣有喜色。
王先謙指使他的學生大量搜集梁啓超等人在時務學堂的出格言論,以及《湘學報》、《湘報》上所發的不軌文章,讓他們以嶽麓書院“學士輯錄”的名義給湖廣總督衙門寄去,以求得張之洞更大的支持。
張之洞收到了這份告狀式的《輯錄》後,發現梁啓超等人原來在時務學堂發表了許多與朝廷的旨意相悖、與自己的觀念相反的言論,想起他對這位後生輩的逾格接待和多次公開揄揚,背上不禁沁出冷汗,心裏頗為後悔。這時京城裏各種信息也從不同渠道流向督署。初夏的武昌城,如往年一樣的草長鶯飛,百花爭放,但在張之洞的心頭上,卻如同暮冬般的密雲籠罩,陰霾沉甸。局勢的進展如何,他難以預測。
他給在戶部供職的仁權發去電報,要兒子迅速找到楊銳,將京中的情況如實告訴他。兒子回電,說會見了楊銳。楊銳說他和楊深秀都認為皇上即將重用康有為,在全國實行維新變法的新政。又說兩湖已引起皇上的重視,勢必成為今後全國的模範。電文還轉述楊的話:有跡象表明皇上將召老師晉京擔當大任,望早作準備。
張之洞看到這份密電後,心裏矛盾交錯,難以拿定主意。若按《湘報》、《湘學報》的辦報傾向和梁啓超等人在時務學堂的奇談怪論,以及嶽麓書院師生所申述的道理,可以立即通知陳寶箴迅速剎車,懸崖勒馬。至少,兩報隻能登正論,而不得亂發議論,時務學堂隻能傳道授業而不能再鼓吹民權。
甚至也可能按照書院派的主張,關閉兩報,遣送梁啟趨離湘。但是,假若楊銳、楊深秀所說的是真的,皇上真要重用康有為在全國立行新政,那麽梁啓超也便即刻獲大用。一旦實行新政,仿照西方,那麽民權也好,立憲也好,合教合種也好,也都不是完全不可以談論的話題。形勢嚴峻,問題尖銳地擺在眼前:假若倒向舊派一邊,維新派一旦上台掌權,不但不可能晉京獲大用,說不定連湖廣總督的位置也保不住;假若倒向維新派,若萬一變法失敗,守舊派得勢,則自己有可能變為倡亂的頭領,闖禍的魁首。熟諳歷史的張之洞知道,歷來革新變法都少有成功的,一旦失敗,下場極為悲慘。商鞅車裂,半山放逐,江陵鞭屍,便是典型的例子。
怎麽辦呢?要麽索性保持沉默,置身事外,遠離漩渦,明哲保身吧!張之洞細細一想,即使這樣,也是辦不到的。多年辦洋務、抬西學,最近一段時期,又與康有為、梁啓超等多有交道,在一些人的眼裏,自己可能早已被列為新派的人。維新不能成功,自己決然擋不住舊派的清算。那麽幹脆明朗地表示,站在新派一邊。但是,他們的種種主張和做法又並不為自己所全部認同首肯,從嶽麓書院師生激情慷慨甚至帶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情緒看來,新派要想取得大多數人的贊同,怕也困難。
怎麽辦呢,怎麽辦?張之洞反覆思忖著,推敲著,一時陷入進退維穀,左右兩難的境地。他想:假若子青老哥、閻丹老他們在就好了。他們都曾在最高層呆過較長的時間,對太後、皇上和滿蒙親貴大臣較為注意,這樣一場關係全局的大事,他們會因了解內情而比局外人看得清楚些,高遠些。可惜,他們都先後故去,不在人世了。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了桑治平。桑治平攜帶秋菱,離開總督衙門至今將近兩年了。近兩年來,他曾多次想起這位與他朝夕相處十多年的摯友兼兒女親家,想起桑治平幫他出謀畫策、排憂解難的種種往事。他相信桑治乎的離去,確乎是出於情感的原因,但也有可能出於別的緣故。他很想能在哪天,突然再見到老朋友,大家放開心胸來暢談一次就好了,但現在一去兩年竟然杳無音訊!桑治平他究竟現在將家安在何處,是回故鄉了,還是寄寓在另一個地方?此刻,倘若桑治平在身邊的話,他一定會有一些很有價值的看法。張之洞頓時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可商大事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