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自然是知道這個掌故的。他望著那根李鴻章視為身家性命的三眼花翎,嘴角邊浮起一絲嘲笑:“李中堂此話說得過頭了。變法改製,不是說將六部盡行撤掉,也不是要將所有規章製度都要廢除,而是要細加斟酌,撤去那些雖有名目卻沒有實事可幹的舊衙門,增添那些非設不可的新衙門,廢除那些不合時宜的舊章程,設立那些順應時宜的新法規,這才是維新變法的正途。不過,我也要提醒李中堂注意,今天是群強並列的時代,不再是過去的一統之世。現在的法律官製,都是過去的舊法,造成我大清危亡的,往往都是這些舊法,理應廢除,無須過多留戀,即使一時不能盡廢,也應視情形緩急加以改變,新政才能推行。”


    真正是本性難改。康有為的辭氣又開始鋒芒畢露起來,翁同穌暗自著急。他擔心激起衝突,把好事辦砸,便趕緊轉移話題。他做過多年的戶部尚書,深知帑藏空虛,幾乎不敢有所興作。銀錢短缺,是他最頭痛的事,便問:“康有為,老夫問你,行新政要練軍修鐵路、開礦辦局廠,事事都需巨款,錢從何來?”


    “翁中堂,這事好辦。”康有為對此早已熟思良久,故應聲答道,“各國變法行新政都無一例外會麵臨這個問題,但他們都很好地解決了。日本的辦法是設立銀行,發紙幣,法國是實行印花稅,印度是實行徵收田稅,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國都可以參考實行。比如中國的田畝稅,就大有文章可做。就卑職所知,鄉村地主和農人逃稅、隱稅、瞞稅、漏稅的手段就多得很,若朝廷實行鐵腕杜絕這項漏洞,每年可以增加十倍的田稅收入。”


    一直未發言的張蔭恆笑了笑說:“十倍這個數目有何依據?是你想當然吧!”


    戶部侍郎張蔭恆也是廣東人。他雖然不是兩榜出身,卻以過人的精明和才幹得以官運亨通,是一個辦實事的幹員。他是支持變革的,是翁同龢引為助手的同誌。康有為知道這位同鄉對變法的態度,明白這句話出自他的口,與出自於榮祿的口就絕對不是一回事,於是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說:“十倍這個數目,我的確沒有確鑿依據,但會有成倍的增加,這是可以保證的。我手裏有日本的資料。日本通過丈量土地,實行嚴格徵收製度後,田稅在三年之中翻了四五倍。以中國之大及中國舊法之弊,此中問題更多,十倍之增也或許不是想當然。”


    張蔭恆見他繞個圈子又回到原先的說法上來了,便看出此人是個很執拗的人,遂淺淺一笑說:“我也不和你爭這個數字了,你繼續說下去吧!”


    康有為接著說:“日本與中國同文同種,一水相隔,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差無幾,一旦實行新政之後,不過二十多年便強大到與西方列強抗衡。我以為日本強國之路最值得我們借鑑,也最容易被借鑑。為此,我用了三四年的工夫編了一本《日本變政記》的書,另有一本《俄彼得變政記》,記的是俄皇彼得大帝變舊政為新政的事。我今天帶了幾本來,送給各位大人參閱。並請翁中堂多帶一冊呈給皇上,請皇上萬幾之暇瀏覽瀏覽。”


    說罷,便要打開隨身帶來的布包,翁同穌見狀忙說:“書不必送了,你今天說的這些,各位大人都聽到了,他們會向皇上稟奏的。”


    說罷,又轉臉問:“李中堂、榮中堂、廖張兩位部堂,還有什麽要問的嗎?”


    見他們都不開口,便說:“今天召見就到此為止吧!”


    康有為隻得重新拾起布包,頗有悵意地離開總署。剛回到南海會館一會兒,便見翁府的僕人進來,對他說:“不要你當場贈書,是怕李、榮兩中堂拒絕接受,令你難堪。”


    康有為恍然大悟:是的,李、榮二人那種態度,怎麽可能接受自己的贈書呢?一旦拒收,反討沒趣。自己辦事,往往是一廂情願,全不顧別人,這次又犯了這個毛病。遂對來人說:“請轉告翁中堂,康某深謝他一片愛護之心。”


    來人又說:“翁中堂要大著各兩冊,一份自己讀,一份呈送皇上。”


    康有為忙打開布包,取出《日本變政記》《俄彼得變政記》各兩冊來,恭恭敬敬地送給翁府來人。


    送別來人後,心裏琢磨:李、榮可能拒收,不讓我送是對的,但翁同穌要書為何不當麵索取,而是事後派人來拿呢?難道給皇上送書也要不讓他們知道嗎?是翁同穌過於膽小謹慎,還是皇上的力量薄弱,不敵榮祿及其靠山太後?


    想到這裏,康有為不禁為維新變法的前途深自擔憂起來。


    五 大變局前夕,鹿傳霖傳授十六字為官真訣:啟沃君心,恪守臣節,力行新政,不背舊章


    光緒帝一連幾天廢寢忘食手不釋捲地閱讀由翁同穌呈上的《日本變政記》和《俄彼得變政記》兩部書,青年皇帝深為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的勵精圖治所感動,恨不得一天之內就把大清治理得如同日本、俄國一樣強大。近日來他的情緒一直在亢奮中。這天他午睡起來後,澎湃的心潮依然不能平靜,恰好翁同穌進來。他激動地問:“翁師傅,您說國家大事,此刻當以何為先?”


    翁同穌一眼看見書案上放著康有為的一大堆上書和由他帶來的兩本書,再看皇上的神情,便知道皇上已被康有為的文章完全打動。是時候了,翁同穌心裏想著,遂以堅定的口氣答道:“以變法為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