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礽的情緒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一向把以身許國作為終生信念的張之洞也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且不說他最後的結論是否正確,把鐵廠與國家洋務大局聯繫,從這個角度來高瞻遠矚地看待,這便令張之洞欣慰:這個女婿是挑對了,他是我的知音!
“現在的情況是,若不改為商辦,很有可能會停辦;若不用盛宣懷,很有可能會失敗。小婿想,在盛宣懷麵前承認官辦不如商辦,雖有損製台大人的威信,但比起鐵廠停辦、失敗而言,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倘若真的停辦或失敗,那影響就更大。起用盛宣懷來辦鐵廠,仍是您的決定,這就是您的英明之處。今後鐵廠辦好了,壯大了,發展了,歷史必會記住您篳路藍縷、創業艱辛的功績,記住您作為中國鋼鐵業開山鼻祖的功績,記住您起用盛宣懷讓他有一個施展才幹的機會的功績。而這些,說到底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說明中國是可以將洋務引進來辦好的,是可以通過洋務實業走上自強道路的。”
“好了,不要說了!”張之洞心頭的疑慮猶豫早已被這番話一掃而光。“就派你去上海會見盛宣懷,和他商量接辦漢陽鐵廠的事情。”
陳念扔往來武昌與上海多次,與現居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盛宣懷洽談關於將鐵廠由官辦改商辦的事宜。
盛宣懷本對湖北的礦業抱著極大的希望,當年張之洞若聽從他的意見,以商家來辦理洋務局廠的話,他很樂意出麵來做督辦。可現在,相隔多年再來找他,他卻猶豫了。陳念扔第一次去上海,他以養病為由,暫不談生意場上的事。正事雖不談,對這個能操一口流利英語的美國留學生卻欣賞備至,禮遇甚隆。陳念扔不能在上海多呆,稍住幾天後又趕回武昌。第二次再到上海,盛宣懷說他很樂意做此事,但目前要為李鴻章出洋做準備,待李鴻章出洋後方可正式商談。陳念扔隻得又回武昌。張之洞對盛宣懷這種有意擺譜和明顯地表示對李鴻章的忠心,雖很氣惱,但也隻得忍著。待到陳念扔第三次去上海時,盛府門房又告訴他,老爺到常州鄉下掃墓去了,請客人在上海寬住幾天,他一回來便會商議這件大事。
陳念礽遂耐心住下來,等著盛宣懷回滬。
其實,張之洞和陳念礽都誤會了盛宣懷。他並不是在擺譜,在念扔往返鄂滬之間三個多月的時間裏,他正在辦著很重要的事情:請現任招商局幫辦的好友鄭觀應代替他去武昌私訪漢陽鐵廠,為他的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鄭觀應帶著兩個助手在武昌城裏住了二十來天,又去大冶、馬鞍山等地轉了轉。情況基本上都弄清楚了。前幾天回到上海。正是清明時節,盛宣懷便借掃墓的機會邀請鄭觀應去他的老家小住幾天。一來鄉間寧靜清新,春暖花開,風景絕佳,看看田園風光,放鬆放鬆,消除城市喧囂所造成的疲憊壓抑;二來好從容商談有關漢陽鐵廠接辦不接辦的事。
在盛宣懷依山傍水、外樸內奢的鄉村別墅裏,二人對坐啜茗。一個矮小單薄,尖臉小腮,一個高大寬挺,雙目深陷,外表差距很大,卻有相同之處:都精明幹練,都長於謀畫算計,都魄力閎大。
“陶齋兄,說說你的看法吧!”盛宣懷放下含在嘴裏的肥大雪茄,一邊彈著灰,一邊笑笑地說。
“依我看,此事可為。”鄭觀應放下手中的銀製咖啡杯。“你談談你有哪些顧慮,我可以就你的顧慮來談談。”
“我的顧慮嘛,主要有三點。”盛宣懷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後說,“第一,那邊現有的機器設備如何,具體情況如何,你是個見過大世麵的實業家,你看看具不具備辦大企業的條件?”
“依我看,漢陽鐵廠的機器設備毫無疑問在國內是第一位的,在亞洲,也無可匹敵,即便在歐美,也算得上先進。這是因為他的所有設備都是從歐美各國買來的好傢夥,隻是錢花多了而已,被外商敲詐,自己的經辦人又從中貪汙,多費了許多冤枉錢。若我們去買,隻有六成的銀子便足夠了。至於總體情況,則談不上最好。馬鞍山的煤質不好。大冶的鐵是豐富的,質量也不錯,但化鐵爐不建在大冶卻建在漢陽,真不知張香濤當年是如何規劃的。這是一個最大的失誤。”
盛宣懷笑道:“張之洞辦事,既不講實效,又不去考慮是賺還是虧,他圖的是臉麵上的風光。當初就有人勸他不要將鐵廠建在漢陽。他說他在督署辦公,從窗口便可看到煙囪冒煙,心裏放心。其實,建在省城,隻是為了方便來往人觀看,以便展示他的政績。他的這點子心思,明眼人都知道。”
鄭觀應說:“這種局麵,帶來許多麻煩,運輸不便,運費大增。”
盛宣懷又問:“那裏的人員如何,技術上有能人把關嗎,工人的操作上行不行?”
鄭觀應答:“據我們了解,張之洞為鐵廠網羅了不少能人,其中好些個便是從歐美留學回國的。鐵廠督辦蔡錫勇,是個很能幹也很有責任心的人,可惜不久前去世了。接替人即那個陳念扔,也有真才實學。雖是張之洞的女婿,卻不是徇私。廠裏還有三十六個洋匠,洋匠總管德培,技術上也不錯,還有幾個人也可以;其餘的洋匠大多並沒有真本事,拿的銀子又多,中國技師不服。工人的操作,隻能說勉強應付,比起西洋來,要差得很多。人員最大的問題在管理部門上,人浮於事,爭權奪利,貪汙受賄,拖拉推諉,毫無一點西方企業的管理知識,完全與衙門一個樣。”
“現在的情況是,若不改為商辦,很有可能會停辦;若不用盛宣懷,很有可能會失敗。小婿想,在盛宣懷麵前承認官辦不如商辦,雖有損製台大人的威信,但比起鐵廠停辦、失敗而言,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倘若真的停辦或失敗,那影響就更大。起用盛宣懷來辦鐵廠,仍是您的決定,這就是您的英明之處。今後鐵廠辦好了,壯大了,發展了,歷史必會記住您篳路藍縷、創業艱辛的功績,記住您作為中國鋼鐵業開山鼻祖的功績,記住您起用盛宣懷讓他有一個施展才幹的機會的功績。而這些,說到底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說明中國是可以將洋務引進來辦好的,是可以通過洋務實業走上自強道路的。”
“好了,不要說了!”張之洞心頭的疑慮猶豫早已被這番話一掃而光。“就派你去上海會見盛宣懷,和他商量接辦漢陽鐵廠的事情。”
陳念扔往來武昌與上海多次,與現居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盛宣懷洽談關於將鐵廠由官辦改商辦的事宜。
盛宣懷本對湖北的礦業抱著極大的希望,當年張之洞若聽從他的意見,以商家來辦理洋務局廠的話,他很樂意出麵來做督辦。可現在,相隔多年再來找他,他卻猶豫了。陳念扔第一次去上海,他以養病為由,暫不談生意場上的事。正事雖不談,對這個能操一口流利英語的美國留學生卻欣賞備至,禮遇甚隆。陳念扔不能在上海多呆,稍住幾天後又趕回武昌。第二次再到上海,盛宣懷說他很樂意做此事,但目前要為李鴻章出洋做準備,待李鴻章出洋後方可正式商談。陳念扔隻得又回武昌。張之洞對盛宣懷這種有意擺譜和明顯地表示對李鴻章的忠心,雖很氣惱,但也隻得忍著。待到陳念扔第三次去上海時,盛府門房又告訴他,老爺到常州鄉下掃墓去了,請客人在上海寬住幾天,他一回來便會商議這件大事。
陳念礽遂耐心住下來,等著盛宣懷回滬。
其實,張之洞和陳念礽都誤會了盛宣懷。他並不是在擺譜,在念扔往返鄂滬之間三個多月的時間裏,他正在辦著很重要的事情:請現任招商局幫辦的好友鄭觀應代替他去武昌私訪漢陽鐵廠,為他的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鄭觀應帶著兩個助手在武昌城裏住了二十來天,又去大冶、馬鞍山等地轉了轉。情況基本上都弄清楚了。前幾天回到上海。正是清明時節,盛宣懷便借掃墓的機會邀請鄭觀應去他的老家小住幾天。一來鄉間寧靜清新,春暖花開,風景絕佳,看看田園風光,放鬆放鬆,消除城市喧囂所造成的疲憊壓抑;二來好從容商談有關漢陽鐵廠接辦不接辦的事。
在盛宣懷依山傍水、外樸內奢的鄉村別墅裏,二人對坐啜茗。一個矮小單薄,尖臉小腮,一個高大寬挺,雙目深陷,外表差距很大,卻有相同之處:都精明幹練,都長於謀畫算計,都魄力閎大。
“陶齋兄,說說你的看法吧!”盛宣懷放下含在嘴裏的肥大雪茄,一邊彈著灰,一邊笑笑地說。
“依我看,此事可為。”鄭觀應放下手中的銀製咖啡杯。“你談談你有哪些顧慮,我可以就你的顧慮來談談。”
“我的顧慮嘛,主要有三點。”盛宣懷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後說,“第一,那邊現有的機器設備如何,具體情況如何,你是個見過大世麵的實業家,你看看具不具備辦大企業的條件?”
“依我看,漢陽鐵廠的機器設備毫無疑問在國內是第一位的,在亞洲,也無可匹敵,即便在歐美,也算得上先進。這是因為他的所有設備都是從歐美各國買來的好傢夥,隻是錢花多了而已,被外商敲詐,自己的經辦人又從中貪汙,多費了許多冤枉錢。若我們去買,隻有六成的銀子便足夠了。至於總體情況,則談不上最好。馬鞍山的煤質不好。大冶的鐵是豐富的,質量也不錯,但化鐵爐不建在大冶卻建在漢陽,真不知張香濤當年是如何規劃的。這是一個最大的失誤。”
盛宣懷笑道:“張之洞辦事,既不講實效,又不去考慮是賺還是虧,他圖的是臉麵上的風光。當初就有人勸他不要將鐵廠建在漢陽。他說他在督署辦公,從窗口便可看到煙囪冒煙,心裏放心。其實,建在省城,隻是為了方便來往人觀看,以便展示他的政績。他的這點子心思,明眼人都知道。”
鄭觀應說:“這種局麵,帶來許多麻煩,運輸不便,運費大增。”
盛宣懷又問:“那裏的人員如何,技術上有能人把關嗎,工人的操作上行不行?”
鄭觀應答:“據我們了解,張之洞為鐵廠網羅了不少能人,其中好些個便是從歐美留學回國的。鐵廠督辦蔡錫勇,是個很能幹也很有責任心的人,可惜不久前去世了。接替人即那個陳念扔,也有真才實學。雖是張之洞的女婿,卻不是徇私。廠裏還有三十六個洋匠,洋匠總管德培,技術上也不錯,還有幾個人也可以;其餘的洋匠大多並沒有真本事,拿的銀子又多,中國技師不服。工人的操作,隻能說勉強應付,比起西洋來,要差得很多。人員最大的問題在管理部門上,人浮於事,爭權奪利,貪汙受賄,拖拉推諉,毫無一點西方企業的管理知識,完全與衙門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