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就設在太白樓。坐定後,張之洞望著袁昶說:“沒有想到,我們師生今天在這裏聚會。十多年了,當年的小青年如今成了皖南之主,我們都來拜你的碼頭啦!”滿桌人聽了這話,都笑了起來。
袁昶忙說:“香帥客氣了,學生才是你的治下。”
張之洞笑著說:“從光緒二十年十月到昨天為止,你是我的治下不錯,但從今天起就不是了。我是過路的客人,你是這裏的山大王。”
大家又都笑了起來。
“香帥取笑了!”袁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梁鼎芬說:“有一點那是永遠不會變的,無論什麽時候,袁觀察都是香帥的門生。”
。正是,正是.”袁昶忙點頭。
“節庵說的也不錯。”張之洞捋了捋胸前的長須,擺出一副座師的架子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可以改變,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所以古人說天地君親師,這五者必須終生敬奉,是因為這五者是終生不會改變的。”
辜鴻銘心裏想:天地親師這四者不可改變,是自然的,“君”卻不一定不變。大行皇帝歸天,嗣君繼位,這“君”就變了;改朝換代,另一姓坐了江山,這“君”更大大地變了。但這些話他不便說。當大家都異口同聲恭維總督說得有理的時候,他閉口不做聲。
張之洞繼續說:“同治六年,主考浙江是我人翰苑後的第一次放差,大家羨慕我放了一個好差使。浙江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這次下去一定會收一批好門生。我也慶幸自己運氣好,頭次出差就去的人間天堂。”
袁昶的一生發跡就始於同治六年的鄉試,自然對此感情濃鬱記憶猶新,插話道:“當時我們聽說朝廷典的星使是神童出身的年輕探花,都歡喜雀躍。到了主考坐亮轎巡視貢院的時候,大家早早地等著,引領企盼,都想一睹豐采。見香帥坐在亮轎裏,年輕英俊,一表非俗,都驚嘆不已。”
“年輕是實話,英俊就高攀不上了。我隻希望別人不要罵我馬臉猴腮、麵目可憎就行了。”
說罷撫須大笑,眾人也都樂得哈哈笑起來。在座的諸位,其實都聽到別人背地裏這樣描繪過張之洞的。
張之洞以長者的姿態慈祥地望著袁昶說:“你也有四十好幾了吧,有點發福了。”
“明年整五十,快要向老境邁步了。”
“不要這樣說,你比叔嶠、節庵、湯生他們也大不了多少。正是幹大事業的黃金年代。讀書時的雄心壯誌是真情還是空話,就在這十來年裏檢驗了。要說當年浙省鄉試的人才,你袁爽秋也算是有出息的一個了。另外還有陶模、孫貽讓等人,你和他們還有聯繫嗎?”
袁昶說:“陶模是封疆大吏,官高事忙,我們很少通信。孫貽讓在刑部做主事,我們時常走動。他寫了不少的書,近日還有信來,說他在做一樁大事,撰寫《墨子間詁》。”
張之洞說:“孫貽讓不應在刑部,他應在翰苑、詹事府或國子監合適,他是個讀書做學問的人。那年你們幾個為我送行,我對陶模說:你是個發達的相,官可做到一品。對孫貽讓說:你是個清雅的相,著作可等身。這話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
真箇是良師高足喜重逢,有多少敘不完的舊,有多少道不完的情!盡管佳肴滿桌、美酒頻斟,但主人和主客的心思都在說話上,列位陪客也極為樂意傾聽這些發自內心的敘談。仕途多傾軋,商海多風險,人幕多委屈,謀生多辛酸;人情薄如紙,相交互防範,禍福非所料,處世事事難。人生在世,惟有年少讀書時節,才是最無憂慮、最無機心、最無功利的歲月,可以設想自己今後貴比管樂、富攀陶朱、學儕周程、文為韓歐,反正那都是遙遠的將來事,用不著立時兌現。誰知一踏入江湖,便有無窮的艱難和煩惱在預先等待著,將你毫不留情地打人各色各樣的漩渦中,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今日,太白樓裏的客人們,誰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誰沒有過這種無奈的感嘆?且讓這對師生的甜美回憶,帶著大家一道進入那純真快樂的學子生涯吧!長江水也似乎變得無語東流,采石磯上成群鴉雀不再聒噪,天地萬物都在分享這人世間充滿情誼、淡化功利的美好時刻。
袁昶笑著說:“我在京師聽老一輩翰詹說,當年清流名士集會結社,不僅針砭時弊,糾劾貪墨,也時常談詩論文,射覆打詩鍾。一個個才思敏捷,妙語天成,其風雅神韻,令後輩文人心嚮往之而不能及。他們都說老師您是此中高手!”
袁昶這幾句話,勾起張之洞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那是光緒二年至七年在京師做詞臣言官的時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固然豪氣四溢,天下矚目,三五同好風和日麗,荷酒擔食,在陶然亭、崇效寺、花之寺、龍樹寺等幽靜清朗之處遊覽閑談,更使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而此時射覆打詩鍾,必定是最樂意為之的遊戲。的確如袁昶所說,張之洞是此中高手。
張之洞正在撫須懷念之際,辜鴻銘早已忍不住了:“我讀李義山的詩:‘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神往古時這種有趣的遊戲,可惜回國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真的見人射覆過。香帥,你說點給我聽聽。”
袁昶忙說:“香帥客氣了,學生才是你的治下。”
張之洞笑著說:“從光緒二十年十月到昨天為止,你是我的治下不錯,但從今天起就不是了。我是過路的客人,你是這裏的山大王。”
大家又都笑了起來。
“香帥取笑了!”袁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梁鼎芬說:“有一點那是永遠不會變的,無論什麽時候,袁觀察都是香帥的門生。”
。正是,正是.”袁昶忙點頭。
“節庵說的也不錯。”張之洞捋了捋胸前的長須,擺出一副座師的架子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可以改變,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所以古人說天地君親師,這五者必須終生敬奉,是因為這五者是終生不會改變的。”
辜鴻銘心裏想:天地親師這四者不可改變,是自然的,“君”卻不一定不變。大行皇帝歸天,嗣君繼位,這“君”就變了;改朝換代,另一姓坐了江山,這“君”更大大地變了。但這些話他不便說。當大家都異口同聲恭維總督說得有理的時候,他閉口不做聲。
張之洞繼續說:“同治六年,主考浙江是我人翰苑後的第一次放差,大家羨慕我放了一個好差使。浙江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這次下去一定會收一批好門生。我也慶幸自己運氣好,頭次出差就去的人間天堂。”
袁昶的一生發跡就始於同治六年的鄉試,自然對此感情濃鬱記憶猶新,插話道:“當時我們聽說朝廷典的星使是神童出身的年輕探花,都歡喜雀躍。到了主考坐亮轎巡視貢院的時候,大家早早地等著,引領企盼,都想一睹豐采。見香帥坐在亮轎裏,年輕英俊,一表非俗,都驚嘆不已。”
“年輕是實話,英俊就高攀不上了。我隻希望別人不要罵我馬臉猴腮、麵目可憎就行了。”
說罷撫須大笑,眾人也都樂得哈哈笑起來。在座的諸位,其實都聽到別人背地裏這樣描繪過張之洞的。
張之洞以長者的姿態慈祥地望著袁昶說:“你也有四十好幾了吧,有點發福了。”
“明年整五十,快要向老境邁步了。”
“不要這樣說,你比叔嶠、節庵、湯生他們也大不了多少。正是幹大事業的黃金年代。讀書時的雄心壯誌是真情還是空話,就在這十來年裏檢驗了。要說當年浙省鄉試的人才,你袁爽秋也算是有出息的一個了。另外還有陶模、孫貽讓等人,你和他們還有聯繫嗎?”
袁昶說:“陶模是封疆大吏,官高事忙,我們很少通信。孫貽讓在刑部做主事,我們時常走動。他寫了不少的書,近日還有信來,說他在做一樁大事,撰寫《墨子間詁》。”
張之洞說:“孫貽讓不應在刑部,他應在翰苑、詹事府或國子監合適,他是個讀書做學問的人。那年你們幾個為我送行,我對陶模說:你是個發達的相,官可做到一品。對孫貽讓說:你是個清雅的相,著作可等身。這話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
真箇是良師高足喜重逢,有多少敘不完的舊,有多少道不完的情!盡管佳肴滿桌、美酒頻斟,但主人和主客的心思都在說話上,列位陪客也極為樂意傾聽這些發自內心的敘談。仕途多傾軋,商海多風險,人幕多委屈,謀生多辛酸;人情薄如紙,相交互防範,禍福非所料,處世事事難。人生在世,惟有年少讀書時節,才是最無憂慮、最無機心、最無功利的歲月,可以設想自己今後貴比管樂、富攀陶朱、學儕周程、文為韓歐,反正那都是遙遠的將來事,用不著立時兌現。誰知一踏入江湖,便有無窮的艱難和煩惱在預先等待著,將你毫不留情地打人各色各樣的漩渦中,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今日,太白樓裏的客人們,誰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誰沒有過這種無奈的感嘆?且讓這對師生的甜美回憶,帶著大家一道進入那純真快樂的學子生涯吧!長江水也似乎變得無語東流,采石磯上成群鴉雀不再聒噪,天地萬物都在分享這人世間充滿情誼、淡化功利的美好時刻。
袁昶笑著說:“我在京師聽老一輩翰詹說,當年清流名士集會結社,不僅針砭時弊,糾劾貪墨,也時常談詩論文,射覆打詩鍾。一個個才思敏捷,妙語天成,其風雅神韻,令後輩文人心嚮往之而不能及。他們都說老師您是此中高手!”
袁昶這幾句話,勾起張之洞心中一段美好的回憶。那是光緒二年至七年在京師做詞臣言官的時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固然豪氣四溢,天下矚目,三五同好風和日麗,荷酒擔食,在陶然亭、崇效寺、花之寺、龍樹寺等幽靜清朗之處遊覽閑談,更使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而此時射覆打詩鍾,必定是最樂意為之的遊戲。的確如袁昶所說,張之洞是此中高手。
張之洞正在撫須懷念之際,辜鴻銘早已忍不住了:“我讀李義山的詩:‘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神往古時這種有趣的遊戲,可惜回國十多年了,還從來沒有真的見人射覆過。香帥,你說點給我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