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二年,朝廷設立海軍衙門,太後命醇王爺總理其事,命慶郡王和我為協理,又命善慶為幫辦。我當時看到這道上諭,因設立海軍衙門的喜悅一下子減了許多。”


    “為什麽?。奕沂頗有興致地問。“你跟我都說過好幾次要由朝廷出麵辦個海軍衙門。有人還說,張佩綸積極倡議此事,是受到你的指使。”


    十年前,張佩綸因馬尾之役被革職充軍,在西北荒原一住四年才獲赦回籍。李鴻章賞識他的才華,家裏剛好有一個寡居的女兒,便將四十歲的鰥夫張佩綸招為女婿,並留在身邊做幕僚。一個當年視李鴻章為濁流的清流骨幹,如今卻成了依靠李鴻章棲身的上門女婿,不要說昔日友朋恥笑,想必張佩綸自己心裏也決不會好受。真可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然則張氏的違心曲己,也正好說明一種世情:對於大多數士人來說,“清高”隻能建築在舒適的生存基礎上,失去了這個基礎,要再保持“清高”則十分不易。張佩綸的命真的不好。甲午海戰後,李鴻章大受攻擊,張佩綸也因此受到牽連,不少人指斥他應負“參謀失誤”之責。張佩綸成天如縮頭烏龜般地躲在家裏,忍氣吞聲地接受各方譴責而不敢做聲。


    “沒有,這是有人存心挑唆,張佩綸那樣愛管閑事的聰明人,還要我來指使嗎?合北洋、南洋、閩洋、粵洋為一洋的事,他是可以想得到的。”李鴻章喝了一口祁門紅茶,繼續說,“朝廷同意設立海軍衙門,這是我企盼多年的事,我當然歡喜,但委了這一大堆人來辦,令我為難了。由醇王爺來牽頭,這是出於太後的重視。海軍是要與洋人打交道的,醇王爺對洋人的態度,王爺您是知道的,我真怕有些事與他講不清楚。”


    對於自己的七弟,奕沂是再了解不過了。他輕輕地搖了搖頭,嘴角邊露出一絲苦笑。


    “醇王爺倒也罷了,中間還夾一個慶郡王,後麵又跟著一個善慶,這事可不更難辦了?”


    李鴻章說到這裏,有意停了一下。對於慶王奕劻和善慶,他有著滿肚子的牢騷要發。這兩個人都是看中海軍衙門的時髦和銀子,不知費了多少心機才弄到這個肥缺,哪裏是辦事的人!可是,現在他們都還與他共著衙門辦事,還是不說為好。


    “我打聽到曾紀澤英國公使任期已滿,請求朝廷讓曾紀澤進海軍衙門。醇王說,曾紀澤是個最合適的人,張之萬也推薦了他。於是我給他寫信,請他趕快回國。”


    “曾紀澤有乃父之風,可惜天不假壽。”奕沂嘆息。


    曾紀澤回國後,出任海軍衙門幫辦,不久又兼任兵部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眼看將要為國家擔當更大的責任,卻不料四年前以五十二歲的英年早逝,朝野均為之惋惜。


    “是呀,那幾年的海軍衙門多虧了他在支撐。唉,為他的去世,我難過了好些日子,我為國家哭,也為自己哭,我一直把曾紀澤當親兄弟看待。”


    以曾國藩待李鴻章的恩德,奕沂相信李鴻章說的不是假話。


    “海軍衙門有曾紀澤在支撐著,我也極想利用它為大清的海軍做點實事,但事實上,我和曾紀澤的想法都是一廂情願,我們根本沒有力量按自己的意願辦事。現在看來,不辦海軍衙門還


    好,有海軍衙門,反而成了海軍擴建的最大阻力。”


    “這話從何說起?”奕沂微微睜大眼睛問。


    “光緒十二年未建海軍衙門前,北洋、南洋每年都還購船添炮。自從光緒十二年海軍衙門建立後至今,八九年間,北洋、南洋再未購買一隻外國兵艦,連炮台都沒有增加幾座。今年初夏海上閱兵後,王爺諄諄告誡我,要加強實力。這真正是金玉良言。回天津後,我即與洋技師商量購買英國剛下水的全世界時速最快的巡洋艦,結果戶部未批,這艘艦讓日本買去,這次海上作戰成了我軍的克星。現在想起來,真正追悔莫及!”


    奕沂驚道:“從甲申年解甲歸田後,我就不再過問國事。李中堂,你剛才說海軍衙門設立以來八九年,海軍沒有添購一艘兵船。這樁事,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海軍衙門沒建之前,每年尚有各省協助建海軍的四百萬兩銀子。建了衙門後,不要說再增拔銀子,就原先的四百萬,總得照常協解。八九年裏有三千多萬兩銀子,這是一筆巨款,不買軍艦火炮,拿它做什麽去了?李中堂,你可要好好跟我說說。”


    李鴻章望著臉色憔悴的軍機處領班,心裏想:恭王呀恭王,您是真不明白,還是想從我的口裏套話?這件事不但朝中百官曉得,連京師百姓都曉得。您不做軍機大臣,到底還是皇上的親伯父呀,何況還有一個女兒榮壽公主天天在太後的身邊,您怎麽可能一點都不曉得?


    李鴻章猶豫著,不知怎樣開口,心裏將措辭仔細掂量一番後,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試探性地說:“王爺有所不知,海軍衙門設立的前一年,頤和園的園工便已開始了。”


    不料奕沂冷笑了一聲後,說了一句令李鴻章頗感意外的話:“他們之所以要擠掉我,就是為了好放開手腳做這樁事。”


    李鴻章雖說是領三殿三閣之首的文華殿大學士,但他未人


    軍機,一直往返於保定和天津之間,做他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實質上隻是一個外官。京師裏的事,他當然也是知道的,但畢竟不太明就裏。他也聽說過慈禧與恭王失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園工而起的:慈禧要修建,恭王反對,衝突便產生了。恭王並不因慈禧的不悅而讓步,故慈禧對恭王積怨愈來愈深,遂借越南的戰事而罷黜恭王。恭王的這句話,證實了過去的傳聞,而且從話外之音裏還可以感覺到並不因如今的東山再起而冰釋前嫌。這樣看來,下麵的話便好說了。因為恭王不是不知道,而是要從我這個海軍衙門會辦的口裏掏出對園工的不滿,使他得到滿足感,獲得一種“讓歷史來證明”的回報感覺。李鴻章本就有一肚子怨氣,正因無處發泄而鬱悶,眼下,正可以對這位多年的知交一吐衷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