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雄心勃勃,希望通過布、紗、絲、麻四局的建立,在湖北形成一套用洋機器生產的紡織工業體係,既直接造福於湖北農人,方便全國百姓,又將開中國新式紡織風氣之先,使沿襲幾千年的手工織布,從農人家中走出來,變為大量生產的社會商品。


    隨著洋務事業的蓬勃發展,張之洞越來越感到洋務人才的短缺。他和蔡錫勇等人商量,在鐵政局旁邊興建一所洋務學堂,取名自強學堂。聘請蔡錫勇兼任學堂總辦,以陳念扔為提調、梁敦彥為總教習,聘請所有從美國回歸的留學生為教習。自強學堂設方言、格致、算學、商務四科。以方言為基礎科,方言科以西文為主,分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門。


    因為布、紗、絲、麻四局的原料均來自鄉村,農學已成為一門必須研究的大學問,又因為鐵廠槍炮廠急需一批操作工,張之洞又相繼辦起湖北農務學堂和湖北工藝學堂。


    這期間,煉鋼爐已安裝好,槍炮廠的機器也全部從美國、德國等國家運來,鐵廠和槍炮廠名副其實地投產運行了。


    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湖北的重工業、輕工業從無到有勃然興起,新式學堂由少到多全麵興辦,以漢陽鐵廠為代表的湖北洋務事業如一股大潮,衝擊著一向保守閉塞的荊楚官場士林、城鎮鄉村,引起各界震動,從而使得兩湖風氣大變。它又如一道虹霓,閃耀著七彩光亮,高懸在江漢天穹,備受朝野內外、東西南北的矚目,成為時論輿情的熱點、府衙廛市的談資,或譽或毀,或慕或嫉。總之,都不能輕覷小看,更不能無視它的存在。


    看著這一切,身任十餘年艱巨的張之洞心中泛起一股自得自慰之感,也就在這時,他突然有了一種疲倦感。


    佩玉對丈夫說:“早該歇歇了,即便是一尊羅漢,這樣沒命的辛苦,也要鬧出病來的。趁著休閑的這些日子,把孩子們的大事給辦了。我看你,都把這事丟到腦背後去了吧!”


    這怎麽可能呢?仁梃、準兒的母親都不在了,娶婦嫁女的大事,理應由他這個做父親的一手操持。早在徐致祥參劾案之前,他和佩玉就商量過小兒女的婚事。參劾風波平息後,張之洞正兒八經地將此事提出來,分頭與桑治平夫婦、準兒和念礽談起,令他欣慰的是大家都沒意見。


    桑家夫婦喜歡仁梃是意料中事,連準兒都相中念扔的人品才學,不嫌他大自己十二歲,張之洞對女兒的擇人眼力甚是滿意。


    於是張之洞和桑治平商量,決定先訂婚,兩年後再結婚,一則是四個年輕人中三個都尚小,過兩年正好,二則因為張之洞曾託付吳秋衣辦的事,還得過兩年才有消息。


    原來,小兒女們訂婚的先一年,在吳秋衣離開武漢準備繼續漫遊天下的前夕,張之洞托老友為他尋覓幾塊好琴材。吳秋衣問他做什麽用。他說準備幾張琴,今後兒子娶婦、女兒嫁人,不送銀錢,每人送一張琴。吳秋衣拍手笑道:“好個高雅的總督,這禮物再好不過了。”兩人約好,三年後的中秋節前再在武漢相會,吳秋衣一定設法帶幾塊好琴材來。


    現在離三年約期隻有兩個多月了,那個浪跡江湖的郎中還記得這件事嗎?無論吳秋衣返不返武漢,琴材有沒有覓到,今年秋季是一定要將小兒女們的大事辦了的。


    就在中秋節的前幾天,歸元寺的小沙彌給總督衙門的大門送來了一封總督親啟的信。張之洞拆開信一看,原來是吳秋衣的親筆,說是三天前已重返武漢,現仍住在歸元寺裏,已覓到上等琴材,欲送上衙門,請定一個時間。


    張之洞想,讓一個江湖郎中進衙門來找他總不太合適,便隨手寫了兩句話:定於明天傍晚在歸元寺會麵,純是朋友晤談,萬不可驚動寺院僧眾。封好後交歸元寺的小沙彌帶回。


    次日傍晚,身著便裝的張之洞與桑治平、大根三人悄悄地來到歸元寺。此時,山門已關,香客和遊人都已散去,喧囂浮躁也隨之被安寧清靜所代替。薄暮之中,鼓聲在沉沉地響著,依稀可見香爐中的餘煙尚在裊裊升騰。佛祖和眾菩薩羅漢的金身塑像,在暮色蒼茫和靄靄香菸中,比起白日來更為神聖莊嚴。


    鬧市中的歸元寺,大概隻有這個時候,才真正像一座叢林禪院。四年前,監院上告方丈與知客僧合謀私賣龜山寺產的事,後來因為將趙茂昌與張之洞攪和在一起了,湖廣衙門也無人來追查,方丈聽到風聲後,便趕緊破土動工興建羅漢堂。


    羅漢堂一動工,一則說明錢是用在正路上,二則眾僧的興趣便都轉到工程上去了,三則王程一開工,一天好幾百人吃飯,好酒好菜跟著進來,廚房熱氣騰騰的,全體僧人也都沾了油水。這樣一來,方丈和知客僧得到擁護,監院反倒孤立了。沒多久他便灰溜溜地一個人外出雲遊,至今未歸。三年後羅漢堂建成,但再無錢給五百羅漢塑像,隻好將堂空著,以後有了錢再說。僧眾們看著這間空殿堂,也不再有什麽意見,有人建議將殿堂收拾好,下雨下雪天,大家幹脆到這裏來活動活動,聚在一起聊聊天練練拳腳也好,於是眾皆擁護。羅漢堂就變成了和尚堂,泥菩薩暫時讓給活菩薩快活快活。


    張之洞一行從西側門進寺院,經過空空的羅漢堂,來到雲水堂東邊的一間寬大禪房裏,吳秋衣早已打掃幹淨,燒好熱茶在等著他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