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晚輩借你的紙筆用用。”正在張之洞胡思亂想的時候,譚嗣同已起身了。


    “好,好。”張之洞也跟著起身,指著書桌上的文房四寶說,“你寫吧!”


    譚嗣同來到書案邊,提起筆來,蘸了墨後,在一張空白信箋上龍飛鳳舞地寫起來。張之洞跟在他的身後看,一邊輕輕地念著: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雲度莽蒼。山入空城盤地起,江橫曠野竟天長。東南形勝雄吳楚,今古人才感棟樑。遠略未因愁病減,角聲吹徹滿林霜。


    譚嗣同放下筆,拿起詩箋,雙手遞給張之洞:“大人是詩界巨眼,晚輩獻醜了。”


    “不錯,不錯。”張之洞接過詩箋說,“這首七律通篇都不錯,尤其首聯兩句最好。前人說陳思王最攻起調,看來你寫詩學的是曹植一路。接下三聯略嫌傷感了點。年輕人嘛,雖有點坎坷挫折,畢竟年富力盛,前途遠大,宜樂觀激揚為好。這種憂思重重的風格,大概也是受曹植的影響吧!”


    譚嗣同說:“大人所論極是。我在吟詩的時候,仿佛覺得自己就是一隻孤單失群孤立無援的小鳥,隨著浮雲在莽蒼蒼的天際上吃力地飛呀飛呀,不知何處是歸宿。”


    “喔!”張之洞斂容望著譚嗣同,一時無語。他做學政多年,學生數以千計,像這等身處富貴之家而憂心忡忡的年輕人還是第一次遇到。他原本想叫仁梃與嗣同交個朋友,以便仁梃有一個文武兼資的同齡榜樣,但此刻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怕這個思想不羈而心緒愁苦的撫台公子給兒子帶來不利的影響。


    這時,梁敦彥急匆匆地走進來,附著張之洞的耳邊悄悄說了幾句話。隻見張之洞臉色陡然陰沉下來,對譚嗣同說:“四少爺,老夫有急事要辦,對不起了。回去後轉達對令尊大人的謝意,請他多休息幾天,待病完全好後再辦公事不遲。”又對大根說,“你送送譚公子。”


    三 古老的蘇格蘭情歌,勾走了辜鴻銘的魂魄


    送走譚嗣同後,梁敦彥又回到小書房,關起門來將剛才說的事對張之洞說了個詳細。原來,他說的這件事發生在辜鴻銘的身上。


    自從諒山大捷前夕,辜鴻銘從香港來到廣州,進入兩廣總督幕府以來,已經在張之洞身邊八九年了。從兩廣到湖廣這八九年間,他的身分是翻譯科主辦。主要做的事情,一為充當總督衙門與廣州、漢口的英、美等國領事館的聯絡與翻譯,二是檢索每天送到衙門裏的各國洋文書報,將重要內容摘錄出來交給張之洞。張之洞對此事很重視,每天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便是閱讀辜鴻銘昨天為他準備的洋文報刊摘錄。辜鴻銘的本職事情做得很好,無可挑剔,但他的缺點很多,常常成為幕友們議論的對象。‘要說辜鴻銘這人,也可真說得上總督衙門一道獨特的風景。首先是他的那副中西結合的古怪模樣引人注目,這點自不必提了,單就他那一身打扮那一副神態,也格外地招人議論。


    他一年到頭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他說他走遍全世界,惟有這種服裝最高雅最舒服。這一高論博得周圍人的一致贊同。但大家看不順眼的是他腳下穿的不是人們通常穿的厚底布鞋,而是地地道道的洋人穿的皮鞋。


    另一特色便是一根西洋拐杖不離手。中國人非老者不策杖,辜鴻銘初進督署不過二十幾歲,便一天到晚提著一根拐杖,很令人看不慣。同寅問他,他回答說拐杖不是為幫助走路,是一防歹人,二防惡狗。久而久之大家也看出了,他其實也不是防歹人惡狗,而是故意做出一種異於別人的做派。


    每天早晚兩次,人們可以看到一個身材瘦高,兩肩後仰,右手拿一根不停晃動的手杖,腳底下不停地發出“踏踏”響聲,一副趾高氣揚眼中無物的怪人,不用問,此人即辜鴻銘。他那高視闊步、不加檢束的神態,與幕友房裏所有其他人的謙卑收斂、彬彬有禮形成鮮明的對照。辜鴻銘剛來的那一段時期裏,大家都不喜歡他,很少有人跟他交談。


    但後來,幕友們慢慢發現他的許多可愛之處來。首先是他特別的勤勉敬業。他每天都是最早來,最晚走。他一天做的事比誰都多,卻從無一句怨言。再則是他特別的坦誠直爽,表裏一致。他有話當麵說,從不背後說人的不是;說起話來是清水觀魚、竹筒倒豆,既不掩飾,也不留幾分。凡事說了就過去了,不藏心裏,不記仇恨。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中國學問的進展之快,使得幕友房的許多耆宿驚嘆而自愧不如。


    剛進督署那陣子的辜鴻銘,不要說中國學問了,就連中國話也講不地道,寫出的中國字來,不是少腿,就是缺胳膊,要邊看邊猜才能認全。幕友們在一起閑聊時,常常會說起前代舊事,本朝掌故,辜鴻銘聽了很有趣,但他插不上嘴,因為他幾乎不懂中國歷史。大家也會津津樂道唐賢的詩宋人的詞,辜鴻銘常會為那些美麗的詩詞而入迷,但他也不能置喙,因為他知道的前人詩詞很有限,至於同僚們的詩詞唱和酬答,他更是沾不上邊。


    他終於認識到,離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他還差得太遠,尤其在這人文薈萃的總督衙門,更有一種自慚形穢之感。辜鴻銘是個極為好強的人,既然回到中國,既在督署做事,就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士人。他不能容忍自己這種被人譏嘲落在人後的狀態。十多年的西洋求學史,使他對自己的天賦和才華有充分的信任,他決心在很短的時間內迎頭趕上。他更堅信隻要有個三五年的攻讀,他就可以在中國學問上,超過周圍這一批自認為才學滿腹的書生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