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痛失母親,又缺少父愛,隻有書籍伴隨著他孤單寂寞、傷感多愁的心靈。如此環境,促使譚嗣同逐漸形成桀驁不馴,憤世嫉俗,厭惡舊秩序,渴望衝決羅網的叛逆性格。
他在父親送他誦讀的《闈墨大全》上憤怒地批道“豈有此理”四個大字,卻以大量的精力閱讀各種不上檯麵的雜書。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北京鏢局的鏢師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是個回教徒,從小與父母失散,在浪跡江湖中長大。他武藝精熟,尤以善使大刀出名。譚嗣同與他交往,不僅從他那兒學到武功和江湖義氣,也由此獲知生活的艱辛及社會的複雜。
不久,譚繼洵外放甘肅鞏秦階道。譚繼洵在甘肅十二年,這期間譚嗣同不斷往返瀏陽與甘肅之問。他從名師讀書,深究天人之際,又喜與邊塞將士往來,縱馬狩獵。在多次南來北往的過程中,他深深地體會到國家的貧弱、政治的腐敗和百姓的艱苦,強烈的濟世救民願望,就在這跋涉奔波餐風宿露的日子裏萌生了。
張之洞聽說譚繼洵派兒子譚嗣同過來答謝,滿心歡喜,他早就想見見這位不尋常的後生輩了。張之洞知道譚嗣同,是聽楊銳說起的。楊銳聽他的那班年輕朋友說,當今天下有四大名公子。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公子: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在歷史上一直是美名傳頌。當今也有這等公子?楊銳懷著極大的興趣問這四大公子分別是誰,於是朋友告訴他,這四公子即丁日昌的兒子丁惠康,吳長慶的兒子吳保初,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另一個便是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陳寶箴雖在武昌,但陳三立卻在京師,而譚嗣同卻近在咫尺,怎能失之交臂?喜交朋友的楊銳務必要結識。托人介紹,楊銳認識了譚嗣同,果然一見傾心。譚嗣同也喜歡楊銳,彼此成了知心之交。有一次閑聊天時,楊銳對老師說起了譚嗣同,說譚撫台的這個公子書讀得如何好,詩文做得如何好,尤其可貴的是豪俠仗義,武藝出色,堪稱文武雙全。張之洞聽了心裏一動,讀書做詩文不奇怪,難得的是以一撫台公子而有武功。武功這碼子事,本是八旗子弟的特長,時至今日,連八旗子弟都不習騎射了,一個漢家高官的公子居然好此道,實為罕見。想不到平庸懦弱的譚繼洵,竟然會有如此卓犖不凡的兒子!張之洞真想見見,但總沒有機會,不料今日他自己來了。
張之洞吩咐安排在小書房接見。張之洞與人相見通常安排在客廳或茶廳,倘若為他所喜歡,或願與之深談的人,則安排在小書房,至於與他關係特別密切的人,如桑治平、楊銳、辜鴻銘等人,他有時也會在籤押房裏直接交談。
當下張之洞離開籤押房來到小書房裏。隻見一個人早已在此等候著,見他來,立即起身,垂手肅立。張之洞注目看這人年紀約摸二十七八,中等略偏矮的單薄身材,清臒的麵容上鑲著兩隻微覺凹下的雙眼,那雙眼睛中流露出的是憂鬱思慮的目光。張之洞知道這便是譚嗣同,他丟掉素日的倨傲,主動打著招呼:“是譚公子吧,請坐,請坐。”
“張大人,晚輩向您請安。”譚嗣同操著一口純正的京腔說著,同時向張之洞深深一鞠躬,然後落落大方地坐下。
“哦,你的官話說得真好,在北京住過幾年?”張之洞從小在貴州長大,父親說的又是一口南皮話,他的官話其實說得並不好。常與他打交道的人官話都說得不好,尤其是衡陽人王之春、
義寧人陳寶箴,那一口帶著濃厚家鄉腔的官話,既難聽又難懂,乍然在武昌聽到這樣純正的官話,猶如久喝渾濁水,突然飲到清泉似的舒暢。
“我出生在北京,一直長到十三歲,才第一次回瀏陽老家。”
“哦,怪不得。”張之洞點點頭,用父輩的慈愛望著這個名氣不小的年輕人。“你是老幾,今年多大了,成家了嗎?”
“我有兩個親哥哥,還有一個嫡堂哥哥,故家人都呼我老四。今年二十八了,早已娶妻,嶽父名叫李壽蓉,署理過漢黃德道,前些年奉調去了安徽。”
“哦,你還是李道台的女婿。”張之洞隨口問,“令堂身體健朗嗎?”
“先母已去世十多年了。”譚嗣同一提起母親,就想起當年家裏同時擺著三日棺木的慘景,語聲不由得哽咽起來。
這孩子天性純良!張之洞心裏想著,便不再問他的家事了。“令尊的病好些了嗎?”
“好多了!”譚嗣同誠摯地說,“家父深謝大人遣公子問候的一片好意,特意叫我一來答謝,二來告訴大人,他今日好多了,明天便可以起床辦公務了。”
“不要那麽急,令尊高齡,應當多休息幾天,待痊癒後再辦公不遲。”
“家父說,昨日公子送的厚禮,他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特命我給大人回贈一架鹿角。這是家父做甘肅藩司時一位朋友送的。西北梅花鹿角養精提神,更要勝過他處產的鹿角。”譚嗣同說罷,從椅背後提起一個大布包來。他打開布包,露出一架二尺長的黑褐色長滿絨毛的梅花鹿角,他起身雙手奉上。
張之洞麵對這份貴重的禮物,頗覺為難。他平生不喜歡別人送禮,尤怕送重禮,絕大部分禮品他都婉拒不接。但處於眼下情勢,這份重禮,他真的不便推辭,推辭則意味著拒絕巡撫的好意,今後督撫共事便更難了。想到這裏,他微笑著說:“好吧!令尊的這番厚禮我也不能拂逆,我收下了,你回去後代我多多致謝。”
他在父親送他誦讀的《闈墨大全》上憤怒地批道“豈有此理”四個大字,卻以大量的精力閱讀各種不上檯麵的雜書。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北京鏢局的鏢師大刀王五。大刀王五是個回教徒,從小與父母失散,在浪跡江湖中長大。他武藝精熟,尤以善使大刀出名。譚嗣同與他交往,不僅從他那兒學到武功和江湖義氣,也由此獲知生活的艱辛及社會的複雜。
不久,譚繼洵外放甘肅鞏秦階道。譚繼洵在甘肅十二年,這期間譚嗣同不斷往返瀏陽與甘肅之問。他從名師讀書,深究天人之際,又喜與邊塞將士往來,縱馬狩獵。在多次南來北往的過程中,他深深地體會到國家的貧弱、政治的腐敗和百姓的艱苦,強烈的濟世救民願望,就在這跋涉奔波餐風宿露的日子裏萌生了。
張之洞聽說譚繼洵派兒子譚嗣同過來答謝,滿心歡喜,他早就想見見這位不尋常的後生輩了。張之洞知道譚嗣同,是聽楊銳說起的。楊銳聽他的那班年輕朋友說,當今天下有四大名公子。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公子: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在歷史上一直是美名傳頌。當今也有這等公子?楊銳懷著極大的興趣問這四大公子分別是誰,於是朋友告訴他,這四公子即丁日昌的兒子丁惠康,吳長慶的兒子吳保初,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另一個便是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陳寶箴雖在武昌,但陳三立卻在京師,而譚嗣同卻近在咫尺,怎能失之交臂?喜交朋友的楊銳務必要結識。托人介紹,楊銳認識了譚嗣同,果然一見傾心。譚嗣同也喜歡楊銳,彼此成了知心之交。有一次閑聊天時,楊銳對老師說起了譚嗣同,說譚撫台的這個公子書讀得如何好,詩文做得如何好,尤其可貴的是豪俠仗義,武藝出色,堪稱文武雙全。張之洞聽了心裏一動,讀書做詩文不奇怪,難得的是以一撫台公子而有武功。武功這碼子事,本是八旗子弟的特長,時至今日,連八旗子弟都不習騎射了,一個漢家高官的公子居然好此道,實為罕見。想不到平庸懦弱的譚繼洵,竟然會有如此卓犖不凡的兒子!張之洞真想見見,但總沒有機會,不料今日他自己來了。
張之洞吩咐安排在小書房接見。張之洞與人相見通常安排在客廳或茶廳,倘若為他所喜歡,或願與之深談的人,則安排在小書房,至於與他關係特別密切的人,如桑治平、楊銳、辜鴻銘等人,他有時也會在籤押房裏直接交談。
當下張之洞離開籤押房來到小書房裏。隻見一個人早已在此等候著,見他來,立即起身,垂手肅立。張之洞注目看這人年紀約摸二十七八,中等略偏矮的單薄身材,清臒的麵容上鑲著兩隻微覺凹下的雙眼,那雙眼睛中流露出的是憂鬱思慮的目光。張之洞知道這便是譚嗣同,他丟掉素日的倨傲,主動打著招呼:“是譚公子吧,請坐,請坐。”
“張大人,晚輩向您請安。”譚嗣同操著一口純正的京腔說著,同時向張之洞深深一鞠躬,然後落落大方地坐下。
“哦,你的官話說得真好,在北京住過幾年?”張之洞從小在貴州長大,父親說的又是一口南皮話,他的官話其實說得並不好。常與他打交道的人官話都說得不好,尤其是衡陽人王之春、
義寧人陳寶箴,那一口帶著濃厚家鄉腔的官話,既難聽又難懂,乍然在武昌聽到這樣純正的官話,猶如久喝渾濁水,突然飲到清泉似的舒暢。
“我出生在北京,一直長到十三歲,才第一次回瀏陽老家。”
“哦,怪不得。”張之洞點點頭,用父輩的慈愛望著這個名氣不小的年輕人。“你是老幾,今年多大了,成家了嗎?”
“我有兩個親哥哥,還有一個嫡堂哥哥,故家人都呼我老四。今年二十八了,早已娶妻,嶽父名叫李壽蓉,署理過漢黃德道,前些年奉調去了安徽。”
“哦,你還是李道台的女婿。”張之洞隨口問,“令堂身體健朗嗎?”
“先母已去世十多年了。”譚嗣同一提起母親,就想起當年家裏同時擺著三日棺木的慘景,語聲不由得哽咽起來。
這孩子天性純良!張之洞心裏想著,便不再問他的家事了。“令尊的病好些了嗎?”
“好多了!”譚嗣同誠摯地說,“家父深謝大人遣公子問候的一片好意,特意叫我一來答謝,二來告訴大人,他今日好多了,明天便可以起床辦公務了。”
“不要那麽急,令尊高齡,應當多休息幾天,待痊癒後再辦公不遲。”
“家父說,昨日公子送的厚禮,他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特命我給大人回贈一架鹿角。這是家父做甘肅藩司時一位朋友送的。西北梅花鹿角養精提神,更要勝過他處產的鹿角。”譚嗣同說罷,從椅背後提起一個大布包來。他打開布包,露出一架二尺長的黑褐色長滿絨毛的梅花鹿角,他起身雙手奉上。
張之洞麵對這份貴重的禮物,頗覺為難。他平生不喜歡別人送禮,尤怕送重禮,絕大部分禮品他都婉拒不接。但處於眼下情勢,這份重禮,他真的不便推辭,推辭則意味著拒絕巡撫的好意,今後督撫共事便更難了。想到這裏,他微笑著說:“好吧!令尊的這番厚禮我也不能拂逆,我收下了,你回去後代我多多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