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把江夏縣令召來談話更為直接,但不是特殊情況,巡撫不直接找知縣談。江夏歸武昌府管,巡撫跟武昌知府談,武昌知府再去和江夏知縣談,這是官場的規矩,不能亂了套。
舉人出身的知府塗炳昌也是個六十出頭的老頭子,此人三次會試不中,以大挑身分放的知縣,做了二十多年的知縣、同知,終於在鬚髮皆白的時候熬到一個四品銜的知府。他十分珍惜這頂閃著寶藍色光澤頂子的大蓋帽,生怕它哪一天無意間被風吹了下來。塗炳昌沒有才幹,也不想做出什麽政績,如果不是做官,不管在哪一個行當裏混飯吃,他都絕對是一個平庸得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做官隻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畢恭畢敬地聽上司的話,不折不扣地奉行上司的旨意,至於上司的話是對還是不對,他從不去考慮。
塗知府坐著藍呢大轎來到巡撫衙門,巡捕馬上引導他進了會客廳,一會兒譚繼洵就過來了。譚繼洵是個和氣的人,一向不對下屬擺架子。兩個老頭子彼此客氣一番後,塗知府挺直腰板問:“大人喚卑職過來有何事吩咐?”
譚繼洵將總督衙門的公函遞給塗炳昌說:“你先看看這個。”
馬鞍山煤窯的事,塗炳昌聽江夏知縣說起過,那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聽過也就過去了。現在竟然與總督辦的鐵廠聯繫起來,那就成大事了,得格外慎重。對於牽涉上司的事情,不管事情本身如何,在塗知府看來都是大事要事,都得認真對待。他的“認真”,就是遵循上司的意旨去辦。
“大人,這樁事如何處理,您下個命令,卑職照辦就是了。”塗炳昌邊說邊雙手將公函遞迴給譚繼洵。
譚繼洵接過公函,隨手將它放到書案上,右手指在瘦瘦的下巴上摸了好長一會,才慢慢說道:“這是件棘手的事情,呂縣令也有稟帖給我,說煤窯已由鄉民開採二十多年,養活了近三百戶人家,不讓開採,斷了他們的生計,情理上說不過去。張大人要辦鐵廠,鐵廠要燒煤,煤得由馬鞍山出。張大人的這個計劃,朝廷同意了,戶部還專門為此撥了銀子。如果不讓煤礦局來包攬,張大人那裏也不好交代。這事難著哩!”
“是的。大人說得對,這是件難事。”塗炳昌滿臉同情地望著瘦弱的上司。這情景,酷似兩個老婦人在聊家常:一個訴說家裏的煩惱事,另一個無力幫忙,隻能時不時地說些同情話來安慰。
“塗太守呀,我們兩個都是過花甲的人了,說幾句老頭子的心裏話吧!”譚繼洵將摸下巴的手放下來,擱在大腿上,兩眼昏昏花花地望著武昌府的當家人。“其實呀,這世上有許多事或者不需做,或者不必做,或者不急著做,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苦幹著,到頭來成者少,不成者多。即使成了怎麽樣?時過境遷,轉眼就變了味。還有呀許多事,也談不上什麽成不成的,做和不做是一回事,多做和少做也是一回事。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了,過後一想,都是瞎忙一通。年輕人血氣盛,總以為拚命去做就一定好,殊不知世事大多不是這樣的。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你說說是不是這個話?”
譚繼洵的這段感慨,道出了人生的部分真諦。除開那些過去成就輝煌現在仍然雄心勃勃的個別人外,大多數的老頭子都會程度不等地有此同感。塗炳昌本就是一個不幹事的平庸人,對這番話的認同更為深切更為真摯。他幾乎認為巡撫的話就是為他平庸的過去在作腳註,或者說更加證明了他其實就是一個有著大聰明的先知先覺。塗炳昌發自內心地說:“大人,您這是真正的參悟大道之言。人生百年,許多煩惱、許多痛苦其實都是自己找來的。古人早就說過,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明明是無事生事的庸人,還硬要說自己是大有作為的英雄。”
譚繼洵又找到了一個知己,興致立時高漲:“塗太守,你說得好,如果是一個老百姓,倒還罷了,無事生事,累的苦的還隻是自己一人,至多是連累妻兒親友;若是做了官,尤其是做了大官,乃至一國之主,跟著他受苦受累的就多了。比如說秦始皇吧,他好大喜功,好端端的日子不讓大家過,他要修什麽長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裏,死的人不知幾十萬,後人說長城不是磚砌的,那是老百姓的白骨砌的。塗太守,你是個讀書明理的人,你想想,那長城真的能擋住什麽入侵的敵人嗎?千軍萬馬要過來,幾塊磚頭能擋得住嗎,無非是要為他秦始皇留下一個政績罷了。”
“大人說得對,要說擋住關外敵人,長城那是一點用都沒有的。秦始皇之後,不是朝朝代代都有夷狄入侵華夏嗎?”塗炳昌趕緊順著撫台豎起的竿子往上爬。
“再說王安石吧,本是一個極幸運的人,天分高,仕途順利,操守也好,文章詩詞更是出色,好端端的做個太平宰相,豈不是讓天下後世景仰不已!卻偏無事生事,想出什麽青苗均輸等等新法,最後弄得自己罷相謫居,被人視為奸蠹不說,還害得老百姓受盡折騰。回過頭來看看,王安石的什麽新法,什麽改製,又何必要去做?”
“是的,大人說得對極了。王安石若安分守己做官的話,憑他的聰明才幹,一定是歷史上少有的名宦。”塗知府又順竿爬著。
“哎,”譚繼洵嘆了一口氣,“還是張養浩說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說到底,還是老百姓在受苦哇!”
舉人出身的知府塗炳昌也是個六十出頭的老頭子,此人三次會試不中,以大挑身分放的知縣,做了二十多年的知縣、同知,終於在鬚髮皆白的時候熬到一個四品銜的知府。他十分珍惜這頂閃著寶藍色光澤頂子的大蓋帽,生怕它哪一天無意間被風吹了下來。塗炳昌沒有才幹,也不想做出什麽政績,如果不是做官,不管在哪一個行當裏混飯吃,他都絕對是一個平庸得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做官隻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畢恭畢敬地聽上司的話,不折不扣地奉行上司的旨意,至於上司的話是對還是不對,他從不去考慮。
塗知府坐著藍呢大轎來到巡撫衙門,巡捕馬上引導他進了會客廳,一會兒譚繼洵就過來了。譚繼洵是個和氣的人,一向不對下屬擺架子。兩個老頭子彼此客氣一番後,塗知府挺直腰板問:“大人喚卑職過來有何事吩咐?”
譚繼洵將總督衙門的公函遞給塗炳昌說:“你先看看這個。”
馬鞍山煤窯的事,塗炳昌聽江夏知縣說起過,那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聽過也就過去了。現在竟然與總督辦的鐵廠聯繫起來,那就成大事了,得格外慎重。對於牽涉上司的事情,不管事情本身如何,在塗知府看來都是大事要事,都得認真對待。他的“認真”,就是遵循上司的意旨去辦。
“大人,這樁事如何處理,您下個命令,卑職照辦就是了。”塗炳昌邊說邊雙手將公函遞迴給譚繼洵。
譚繼洵接過公函,隨手將它放到書案上,右手指在瘦瘦的下巴上摸了好長一會,才慢慢說道:“這是件棘手的事情,呂縣令也有稟帖給我,說煤窯已由鄉民開採二十多年,養活了近三百戶人家,不讓開採,斷了他們的生計,情理上說不過去。張大人要辦鐵廠,鐵廠要燒煤,煤得由馬鞍山出。張大人的這個計劃,朝廷同意了,戶部還專門為此撥了銀子。如果不讓煤礦局來包攬,張大人那裏也不好交代。這事難著哩!”
“是的。大人說得對,這是件難事。”塗炳昌滿臉同情地望著瘦弱的上司。這情景,酷似兩個老婦人在聊家常:一個訴說家裏的煩惱事,另一個無力幫忙,隻能時不時地說些同情話來安慰。
“塗太守呀,我們兩個都是過花甲的人了,說幾句老頭子的心裏話吧!”譚繼洵將摸下巴的手放下來,擱在大腿上,兩眼昏昏花花地望著武昌府的當家人。“其實呀,這世上有許多事或者不需做,或者不必做,或者不急著做,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苦幹著,到頭來成者少,不成者多。即使成了怎麽樣?時過境遷,轉眼就變了味。還有呀許多事,也談不上什麽成不成的,做和不做是一回事,多做和少做也是一回事。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了,過後一想,都是瞎忙一通。年輕人血氣盛,總以為拚命去做就一定好,殊不知世事大多不是這樣的。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你說說是不是這個話?”
譚繼洵的這段感慨,道出了人生的部分真諦。除開那些過去成就輝煌現在仍然雄心勃勃的個別人外,大多數的老頭子都會程度不等地有此同感。塗炳昌本就是一個不幹事的平庸人,對這番話的認同更為深切更為真摯。他幾乎認為巡撫的話就是為他平庸的過去在作腳註,或者說更加證明了他其實就是一個有著大聰明的先知先覺。塗炳昌發自內心地說:“大人,您這是真正的參悟大道之言。人生百年,許多煩惱、許多痛苦其實都是自己找來的。古人早就說過,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明明是無事生事的庸人,還硬要說自己是大有作為的英雄。”
譚繼洵又找到了一個知己,興致立時高漲:“塗太守,你說得好,如果是一個老百姓,倒還罷了,無事生事,累的苦的還隻是自己一人,至多是連累妻兒親友;若是做了官,尤其是做了大官,乃至一國之主,跟著他受苦受累的就多了。比如說秦始皇吧,他好大喜功,好端端的日子不讓大家過,他要修什麽長城,從東到西一萬多裏,死的人不知幾十萬,後人說長城不是磚砌的,那是老百姓的白骨砌的。塗太守,你是個讀書明理的人,你想想,那長城真的能擋住什麽入侵的敵人嗎?千軍萬馬要過來,幾塊磚頭能擋得住嗎,無非是要為他秦始皇留下一個政績罷了。”
“大人說得對,要說擋住關外敵人,長城那是一點用都沒有的。秦始皇之後,不是朝朝代代都有夷狄入侵華夏嗎?”塗炳昌趕緊順著撫台豎起的竿子往上爬。
“再說王安石吧,本是一個極幸運的人,天分高,仕途順利,操守也好,文章詩詞更是出色,好端端的做個太平宰相,豈不是讓天下後世景仰不已!卻偏無事生事,想出什麽青苗均輸等等新法,最後弄得自己罷相謫居,被人視為奸蠹不說,還害得老百姓受盡折騰。回過頭來看看,王安石的什麽新法,什麽改製,又何必要去做?”
“是的,大人說得對極了。王安石若安分守己做官的話,憑他的聰明才幹,一定是歷史上少有的名宦。”塗知府又順竿爬著。
“哎,”譚繼洵嘆了一口氣,“還是張養浩說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說到底,還是老百姓在受苦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