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塗炳昌連連點頭。撫台大人這一番談古的話,已讓為官多年的知府老爺摸到了頭緒:原來談古的目的在於論今,他很可能是說張之洞辦鐵廠辦煤礦局是無事生事,其結果是苦了老百姓。


    “不扯遠了。塗太守,今天把你請來,就是為的馬鞍山煤窯的事。我對你說句心裏話,張大人要在湖北辦洋務,我是不大讚成的。我說句不中聽的話:勞民傷財,最終無濟於事。這話雖不中聽,日後必會證明的。老百姓生活苦,尋點活路不容易,何必要和他們作對哩。但這話現在不能對張大人說,他正在興頭上,朝廷中又有人撐腰,這話他哪裏聽得進?我請你來,是要請你這知府來出個兩全之策,既不拂張大人的意,又不傷著江夏老百姓利益,你有什麽好主意嗎?”


    果然給猜中了,塗知府心裏暗喜,但是撫台出的顯然是個難題:有什麽好的兩全之策,能兩邊都不得罪呢?出點子、想主意,對於這個年邁的武昌知府來說可不容易,做了二十多年官老爺的他,從來是很少自己出主意的。他搔了搔大蓋帽下稀疏的白髮.想了好長一會兒,也拿不出一個自個兒滿意的主意來,不能老這樣幹瞪眼瞧著,總得開口呀!‘


    “大人,卑職想最好的辦法是讓煤礦局到另一個地方去採煤,馬鞍山這個地方維持老樣子不變,如此兩方都不得罪了。”


    “這算什麽主意!”譚繼洵不覺幹笑了一聲。“你以為兩方都不得罪,這不明擺著得罪了張大人嗎?”


    “哦,不錯,得罪了張大人。這個主意不好。”塗炳昌的眼珠子轉了幾圈後說:“要麽這樣,把鄉民已挖的煤全由煤礦局買下,然後鄉民撤除,馬鞍山交給煤礦局來經營。”


    “這可能也不行,煤窯老闆們會不同意;再說,拿錢的是老闆,幾百名鄉民從此以後丟了飯碗!”


    撫台又一次否決後,塗知府的肚子裏便再也沒有點子了。“大人,卑職一時想不出好辦法,容卑職回去後再細細想想。”


    “慢點。”塗炳昌的兩個點子都不理想,但給了譚繼洵以啟發,何不將他們捏合起來,一道來做這樁事呢?“塗太守,我倒有個想法。”


    “大人,還是您的辦法多,您說出來,卑職照辦就是了。”他多麽希望撫台再不要兜圈子了,早點發話,他再把這話傳給江夏縣,讓呂縣令辦不就得了!


    “我看是這樣,馬鞍山煤窯還是交給煤礦局,不過,現在的這個攤子得全由煤礦局管起來,沈、周、張三個老闆給煤礦局當小頭目,所有在煤窯上做事的鄉民通通都留下給煤礦局做事。至於具體事宜,由他們兩家去深談,我這個巡撫不管,你這個知府也不要管,就連江夏縣衙門也可不管,讓他們自己去辦。”


    “好,大人這個辦法最高明。”譚繼洵的話剛落,塗知府就迫不及待地叫好。“煤礦局辦起來,總要人做事,讓現在的這批人去做,輕車熟路,再好不過了。即便人多點開支大點也不要緊,反正他們有的是戶部的銀子。娘的奶子人人有份,朝廷的銀子,大家都用得。”


    “塗太守既然同意,這事就麻煩你去辦。”


    “大人放心,卑職會辦得熨熨帖帖的。”


    塗炳昌回到知府衙門裏,將這一套程序不走一絲樣的重新操持一遍。他派人召來江夏縣令呂文魁。呂縣令坐一頂黑呢轎子,穿一身乍看起來與知府沒有多大區別的官服,擺起全套排場來到知府衙門,塗知府把譚巡撫的話傳達了一遍。呂知縣聽後,心裏不大情願:若照巡撫的意思,馬鞍山煤窯鄉民的財路雖未斷,但縣衙門的財路卻斷了,隻是這話他又不能說,因為這筆稅收他是瞞了上麵的:知府不知,巡撫更不知。呂縣令說不出反對的理由,隻得答應照辦。


    呂縣令由於心裏不樂意,回到縣衙門後就有意把這事壓著,直到半個月後才把煤窯三家老闆召來衙門,傳達從知府口裏聽來的巡撫命令。誰知,三家老闆都不同意這個處理辦法,因為他們壓根兒就不想讓總督派來的煤礦局在馬鞍山落腳。他們是馬鞍山的山大王,要做土法挖窯的大老闆,不願做洋法採煤的小工頭。


    呂文魁正要借他們的不願合併而從中牟利,但他又不能慫恿他們公然抗拒巡撫的命令,於是說了句你們看著辦吧,便把他們打發出了衙門。


    煤窯三家老闆從呂縣令的口中,揣摸出省府縣的態度並非是要他們讓出,他們有了底。仗著背後有硬後台撐腰,三家老闆決定遵循撫台的旨意,同意與煤礦局合夥,但把價碼抬高:三家老闆都做煤礦局的協辦,所有在煤窯上做過事的鄉民一個不能裁,全部進煤礦局,他們的最低收入不得少於二兩銀子一個月。這個方案煤礦局顯然不能接受,那麽責任就在煤礦局一邊。談判不成,馬鞍山一切照舊。這正是他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徐建寅原以為官府會全力支持煤礦局,不料三家煤窯老闆竟然神氣十足地前來談判,說是奉巡撫之令,合夥開發馬鞍山,並將他們的方案搶先公布。


    徐建寅麵對著有恃無恐的三個煤窯老闆,氣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徐建寅得其父徐壽真傳,為人處世、治學辦事完全和父親一個樣。他相信科學技術才是致人類於幸福的惟一途徑,中國不如西洋,關鍵是在科技上不如,中國的出路,也惟有在發展科技上。因此他和父親一樣,不願當官,厭惡官場上的人事應酬和相互傾軋,隻求在一個安穩單純的環境中從事科技操作或西洋圖書的翻譯。徐壽在安慶內軍械所和江南機器局翻譯館裏度過其一生的重要歲月,他的成就也就是在這種環境裏完成的。徐建寅從小跟隨父親在江南機器局的翻譯館讀書翻譯,後來在李鴻章辦的金陵機器局做事,雖有候補道的空名,但那是空銜,他實際沒有做過一天官。不入官場,徐建寅得以保住心靈的寧靜,但因此也不懂社會上的複雜人事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