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衣不去問張之洞緣何到了此地,張之洞也不詢問吳秋衣的近況,兩個金石愛好者湊在一起,細細地品賞起這幅尺餘寬、三尺餘長的拓片來。楊銳等人也圍過來欣賞。
“這文章做得真好。尤其是這兩句:遙望赤壁烽火昨夜息,又見小喬今宵宴周郎。絕妙好文!”
“好文,好文,集豪雄與艷美於一身!”
“你看這字,學二王是學到骨髓上去了。”
“刻工也好,一點沒有走樣失真!”
“看來這文和字都出自平凡人之手,卻比不少名家大家的強得多!”
“是呀!世上許多傑作妙品都出自民間無名之輩,他們不想揚名謀利,故反而能得物理之精奧,而那些沽名釣譽之徒,才得皮毛便迫不及待向世上誇耀,汲汲以求名利,反誤了正業。老子說聖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蔡錫勇、陳念礽靜聽著張之洞與吳秋衣的隨口談論,覺得很有意思。
談了好一會子拓片,吳秋衣才問:“你怎麽也到漢陽來了,是不是從山西調到湖北來做巡撫了?”
張之洞還未來得及回答,大根早在一旁大聲說:“吳郎中你說錯了,我家大人早在六年前就做了兩廣總督,這次是從廣州到武昌來做湖廣總督的。”
知客僧在一旁聽得呆了:真的是湖廣總督到寺裏來了?豈不是活菩薩進了山門!他拉著楊銳的衣角悄悄問:“這位真的是製台大人?”
“不是真的,難道還假冒不成?”楊銳得意地撩起僧袍,將掛在腰帶上的銅牌亮了亮。知客僧確知來的是現世菩薩,忙分開眾人,對著張之洞連連打躬:“小僧肉眼不識金佛,適才多多怠慢。”又對身邊的小沙彌下令:“快叫方丈出來迎接貴客!”
一會兒,便見一位矮矮胖胖身披暗紅袈裟的老和尚急步走來,知客僧忙將他帶到張之洞麵前。老和尚雙手合十,深深地彎下腰說:“貧僧虛舟,不知製台大人光臨,未能迎接,萬望寬宥,請製台大人賞光,到方丈室一坐。”
張之洞笑著說:“暫借寶剎,以避風雨,多多打擾,甚是不安。”
廚頭過來對方丈說:“齋席已備好,請客人人席吧!”
虛舟說:“把那年我從雞公山上帶來的猴頭菌和運光法師送的武當山黑木耳拿出來,再做兩樣好菜款待製台大人。”
廚頭得知今日的客人原來是製台大人,忙銜命回廚房趕緊張羅。
張之洞在方丈室剛剛落座,外麵就喊入席了。隻見雲水堂燈燭輝煌,一桌豐盛的酒席早已擺好。虛舟將張之洞奉在上席,然後請吳秋衣右邊相陪,自己在左邊陪坐。又叫知客僧請蔡錫勇、陳念礽、楊銳、大根在客位上坐下。一張八仙桌,恰好坐得滿滿的。上座虛舟親自把盞,下座知客僧把盞,頻頻勸著素酒素菜,殷勤備至。酒過三巡,虛舟問:“製台大人酷暑過江來到漢陽,想必有要事。”
張之洞說:“總督衙門打算籌辦一個鐵廠,在武昌、漢口看了幾處廠址,不很滿意,今天特為到漢陽來再次尋找。”
虛舟問:“鐵廠大嗎?”
張之洞說:“大概要十多二十頃地的範圍。”
虛舟的心動了下,又問:“請問製台大人,這衙門要地給錢不給錢?”
“給錢。”張之洞應聲答道,“如果真是好地,寧可高於市價我們也買。另外,住在這裏的老百姓的損失,比如莊稼、果樹、房屋,我們也要考慮到。”
“善哉善哉!”虛舟左手五指併攏,在心口上移動幾下。“官府不與民爭利,真正的青天大老爺。”
張之洞想,這歸元寺每天接待南北香客、十方商旅,最是消息集散之處,方丈和知客僧無疑是民間的頭麵人物,可以借他的口來傳揚傳揚本督以洋務強國富民的施政大計。於是放下碗筷,正經八百地說:“法師是出家人,不管俗世之事,現在的俗世是又貧又弱,國勢不振。但大海之外卻有一批洋人,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東洋日本人,離我們很遠的英國洋人、美國洋人、法國洋人、德國洋人,他們都又富又強,老是欺負我們,憑藉著手中的船
炮從我們國家取走千千萬萬兩銀子。”
虛舟說:“貧僧雖是出家之人,但吃的稻粱,穿的衣服,無一不來自俗世,且天天與四麵八方香客打交道,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盡是世俗之事,貧僧何能離得了世俗?眾生貧苦、洋人欺負這些事,貧僧心裏也知道,不知大帥有何妙法解除眾生之窮苦,抑洋人之強梁?”
張之洞說:“此事鄙人已思之甚久,最重要的一條路子便是把洋人那一套富強之術搬過來。我手下有好些個幕友都在海外生活很多年,他們都說洋人並不比我們聰明。他們的那一套隻要我們肯學,很快就可以學好。鄙人要充分利用兩湖的財富大辦洋務,鐵廠是第一步,以後還要修鐵路,建槍炮廠,建織布局、紡紗局,還要辦新式軍隊,辦洋學堂,把這一切都辦好以後,我們就跟洋人差不多了。兩湖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我們的軍隊強大,洋人也不敢欺負我們了。”
對於張之洞勾畫的這一幅美好的富強藍圖,六十多歲的歸元寺方丈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在心裏盤算的是另一回事:龜山靠漢水邊有一塊三十頃的荒地,是相沿已久的寺產,隻是這裏瀕臨漢水,每年都要遭受大水的淹沒,低窪處甚至一年遭水淹達兩三個月之久。因為這個緣故,那塊地便荒蕪下來,地雖大,並不能給寺裏帶來收益。前一任方丈是個精明人,他想與其荒蕪下去,不如租給農人。於是他把這塊荒地分成十多塊,租給了十多戶附近少田無田的農人,規定他們每年向寺裏交十多二十擔穀,其餘的收成都歸農人自己。寺裏的要求並不高,租地農人樂於接受。從那以後,寺裏每年可以坐收二三百擔穀子,十多戶農人又有了安身立命之處,荒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虛舟心裏想,歸元寺的眾僧吃飯不成問題,每年二三百擔穀子對於歸元寺來說不是太重要的事。那年虛舟在京師西山碧雲寺掛單,看到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堂,讚嘆不已,心裏起了一個念頭:要是在歸元寺也建一個這樣的羅漢堂的話,不僅為佛門做了一樁大善事,同時也大為提高歸元寺在天下叢林中的地位,作為辦理此事的方丈,自然功德無量。但建一個五百羅漢堂,沒有三五萬兩銀子不行,歸元寺哪裏拿得出這筆巨款!此事在虛舟心裏存著十餘年,突然他看到了希望。
“這文章做得真好。尤其是這兩句:遙望赤壁烽火昨夜息,又見小喬今宵宴周郎。絕妙好文!”
“好文,好文,集豪雄與艷美於一身!”
“你看這字,學二王是學到骨髓上去了。”
“刻工也好,一點沒有走樣失真!”
“看來這文和字都出自平凡人之手,卻比不少名家大家的強得多!”
“是呀!世上許多傑作妙品都出自民間無名之輩,他們不想揚名謀利,故反而能得物理之精奧,而那些沽名釣譽之徒,才得皮毛便迫不及待向世上誇耀,汲汲以求名利,反誤了正業。老子說聖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蔡錫勇、陳念礽靜聽著張之洞與吳秋衣的隨口談論,覺得很有意思。
談了好一會子拓片,吳秋衣才問:“你怎麽也到漢陽來了,是不是從山西調到湖北來做巡撫了?”
張之洞還未來得及回答,大根早在一旁大聲說:“吳郎中你說錯了,我家大人早在六年前就做了兩廣總督,這次是從廣州到武昌來做湖廣總督的。”
知客僧在一旁聽得呆了:真的是湖廣總督到寺裏來了?豈不是活菩薩進了山門!他拉著楊銳的衣角悄悄問:“這位真的是製台大人?”
“不是真的,難道還假冒不成?”楊銳得意地撩起僧袍,將掛在腰帶上的銅牌亮了亮。知客僧確知來的是現世菩薩,忙分開眾人,對著張之洞連連打躬:“小僧肉眼不識金佛,適才多多怠慢。”又對身邊的小沙彌下令:“快叫方丈出來迎接貴客!”
一會兒,便見一位矮矮胖胖身披暗紅袈裟的老和尚急步走來,知客僧忙將他帶到張之洞麵前。老和尚雙手合十,深深地彎下腰說:“貧僧虛舟,不知製台大人光臨,未能迎接,萬望寬宥,請製台大人賞光,到方丈室一坐。”
張之洞笑著說:“暫借寶剎,以避風雨,多多打擾,甚是不安。”
廚頭過來對方丈說:“齋席已備好,請客人人席吧!”
虛舟說:“把那年我從雞公山上帶來的猴頭菌和運光法師送的武當山黑木耳拿出來,再做兩樣好菜款待製台大人。”
廚頭得知今日的客人原來是製台大人,忙銜命回廚房趕緊張羅。
張之洞在方丈室剛剛落座,外麵就喊入席了。隻見雲水堂燈燭輝煌,一桌豐盛的酒席早已擺好。虛舟將張之洞奉在上席,然後請吳秋衣右邊相陪,自己在左邊陪坐。又叫知客僧請蔡錫勇、陳念礽、楊銳、大根在客位上坐下。一張八仙桌,恰好坐得滿滿的。上座虛舟親自把盞,下座知客僧把盞,頻頻勸著素酒素菜,殷勤備至。酒過三巡,虛舟問:“製台大人酷暑過江來到漢陽,想必有要事。”
張之洞說:“總督衙門打算籌辦一個鐵廠,在武昌、漢口看了幾處廠址,不很滿意,今天特為到漢陽來再次尋找。”
虛舟問:“鐵廠大嗎?”
張之洞說:“大概要十多二十頃地的範圍。”
虛舟的心動了下,又問:“請問製台大人,這衙門要地給錢不給錢?”
“給錢。”張之洞應聲答道,“如果真是好地,寧可高於市價我們也買。另外,住在這裏的老百姓的損失,比如莊稼、果樹、房屋,我們也要考慮到。”
“善哉善哉!”虛舟左手五指併攏,在心口上移動幾下。“官府不與民爭利,真正的青天大老爺。”
張之洞想,這歸元寺每天接待南北香客、十方商旅,最是消息集散之處,方丈和知客僧無疑是民間的頭麵人物,可以借他的口來傳揚傳揚本督以洋務強國富民的施政大計。於是放下碗筷,正經八百地說:“法師是出家人,不管俗世之事,現在的俗世是又貧又弱,國勢不振。但大海之外卻有一批洋人,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東洋日本人,離我們很遠的英國洋人、美國洋人、法國洋人、德國洋人,他們都又富又強,老是欺負我們,憑藉著手中的船
炮從我們國家取走千千萬萬兩銀子。”
虛舟說:“貧僧雖是出家之人,但吃的稻粱,穿的衣服,無一不來自俗世,且天天與四麵八方香客打交道,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盡是世俗之事,貧僧何能離得了世俗?眾生貧苦、洋人欺負這些事,貧僧心裏也知道,不知大帥有何妙法解除眾生之窮苦,抑洋人之強梁?”
張之洞說:“此事鄙人已思之甚久,最重要的一條路子便是把洋人那一套富強之術搬過來。我手下有好些個幕友都在海外生活很多年,他們都說洋人並不比我們聰明。他們的那一套隻要我們肯學,很快就可以學好。鄙人要充分利用兩湖的財富大辦洋務,鐵廠是第一步,以後還要修鐵路,建槍炮廠,建織布局、紡紗局,還要辦新式軍隊,辦洋學堂,把這一切都辦好以後,我們就跟洋人差不多了。兩湖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我們的軍隊強大,洋人也不敢欺負我們了。”
對於張之洞勾畫的這一幅美好的富強藍圖,六十多歲的歸元寺方丈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在心裏盤算的是另一回事:龜山靠漢水邊有一塊三十頃的荒地,是相沿已久的寺產,隻是這裏瀕臨漢水,每年都要遭受大水的淹沒,低窪處甚至一年遭水淹達兩三個月之久。因為這個緣故,那塊地便荒蕪下來,地雖大,並不能給寺裏帶來收益。前一任方丈是個精明人,他想與其荒蕪下去,不如租給農人。於是他把這塊荒地分成十多塊,租給了十多戶附近少田無田的農人,規定他們每年向寺裏交十多二十擔穀,其餘的收成都歸農人自己。寺裏的要求並不高,租地農人樂於接受。從那以後,寺裏每年可以坐收二三百擔穀子,十多戶農人又有了安身立命之處,荒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虛舟心裏想,歸元寺的眾僧吃飯不成問題,每年二三百擔穀子對於歸元寺來說不是太重要的事。那年虛舟在京師西山碧雲寺掛單,看到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堂,讚嘆不已,心裏起了一個念頭:要是在歸元寺也建一個這樣的羅漢堂的話,不僅為佛門做了一樁大善事,同時也大為提高歸元寺在天下叢林中的地位,作為辦理此事的方丈,自然功德無量。但建一個五百羅漢堂,沒有三五萬兩銀子不行,歸元寺哪裏拿得出這筆巨款!此事在虛舟心裏存著十餘年,突然他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