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進門,便有知客僧走上前來。知客僧迎的各方來客多了,見這一群人雖沒有軒車肥馬跟從,卻皮膚白淨,舉止斯文,知他們不是俗人。知客僧連忙叫來幾個小沙彌,拿來臉盆布巾,給張之洞一行洗臉擦手,又殷勤地說:“寺內有幹淨僧衣,若衣服濕了,可以換下來。”
陳念礽覺得若穿上僧袍,真是一件太有趣的事情,便說:“有幹淨衣服最好,我們身上的衣服都濕了,正要換,你給我們拿五件來吧!”
張之洞心想,一個總督穿上僧袍像什麽樣子,正要阻止,卻發現自己的衣服也已打濕,貼在背上,很不舒服,萬一病了更不好,隻得讓他們去拿。一會兒,小沙彌捧來五件僧袍,大家都換上。陳念礽問知客僧:“有鏡子沒有?”知客僧搖搖頭說:“寺院裏從不用這些東西。”
“不要照鏡子了,我給你看。”楊銳走過來,上上下下打量一番說:“不錯,蠻整齊的,若戴上僧帽,更像一個風流倜儻的美和尚。”
陳念礽笑著對大根說:“你更好,若剃掉髮辮留下絡腮須,那就是一個十足的花和尚魯智深了。”
說得眾人都笑起來。
知客僧把眾人帶進會客室,立刻有小沙彌送上香茶。外麵早已濃雲密布,大雨如注,涼風從窗外吹進來,大家都有渾身舒坦之感。
知客僧笑著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這場大雨下得及時,萬物都蒙它的恩惠。”
張之洞說:“武漢的熱天真不好過,這要熱到什麽時候才涼爽!”
“要到大暑前後才慢慢涼起來。”知客僧望著張之洞說,“聽施主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你們是在漢口做生意,到寺裏來求菩薩賜財,還是路過此地,順便到寺裏來看看?”
張之洞略為想了下說:“我們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是遊客,是奉人之命來湖北採風的,要在武昌住幾年。”
“採風”是什麽?見多識廣的知客僧一時摸不清這幾個人的身分,也不便細問,便說:“雨看來一時停不住,我叫夥房預備下,晚上就請在這裏吃一頓齋飯吧!敝寺也有幹淨客房,今夜就請諸位施主在這裏過夜。”
張之洞見雨雖然比剛才小了點,但看起來一時半刻也停不了,眾人臉上都有欣色,顯然對吃齋飯住寺院這種新鮮事有興趣,便點頭同意了。
知客僧見有錢可賺,立刻來了興致,一麵吩咐小沙彌通知夥房,一麵又忙叫上瓜子糕點,好好招待。
突然間,隨風傳來一陣中氣甚足的朗誦聲,大家側耳傾聽:
天連吳楚,地控荊襄,吞雲夢之空闊,接洞庭之混茫。有大禹之鎮石,留黃鶴之遺響。魯肅墓長眠忠厚,孔明燈燭照愚氓。萬古悲憤,三閭魂魄今何在?千載知音,流水涓涓繞高山。靈龜伏北,金蛇盤南。遙望赤壁烽火昨夜息,又見小喬今宵宴周郎。險哉夏口,扼江漢之交匯;壯哉三鎮,居九州之中央。
“好文章!”張之洞禁不住脫口贊道,“這是誰在朗誦,寶剎還住著攻讀詩書的士子麽?”
楊銳笑道:“莫不是一位待漏西廂的張秀才!”
知客僧嗔道:“施主取笑了,哪裏有什麽張秀才,那是一個年近花甲的遊方郎中,敝寺住持虛舟法師的朋友。”
張之洞起身說:“遊方郎中有如此雅興,我們去見識見識!”、眾人都跟著總督起身。大雨已停,天井裏積滿著一時流不走的渾水,對麵的一個小院落裏,站著一個身材矮小的漢子,雙手捧著一張長長的紙條,背對著天井在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顯然,正是此人剛才情不能自已地朗讀紙條上的文章。
“吳郎中!”知客僧對著那漢子叫了一聲。
“啥子事!”那漢子操著一口四川話,邊說邊迴轉過身子來。
哎呀!這不是吳秋衣嗎?他怎麽會住在這裏?張之洞揉了揉眼睛,又仔細地盯了一眼。不錯,正是那年給他治病的吳秋衣!他快步上前,驚喜地喊道:“秋衣兄,你什麽時候到漢陽來了!”
那人先是一愣,隨即大聲一叫:“是你呀,香濤老弟,巧遇巧遇!”
吳秋衣迎上來,鬆開一隻捧紙條的手,重重地拍著張之洞的肩膀。張之洞把吳秋衣緊緊抱住。
“秋衣兄,離開京師後,一直在想你,不料一別就是八九年了。你這些年都還好嗎?”
“好,快活得很哩!”吳秋衣爽朗地說,“你這些年來也好嗎?”
“也好,也好,我們今夜慢慢談!”
楊銳、大根與吳秋衣也是老熟人了,異鄉重逢,都激動不已。
張之洞向蔡錫勇、陳念扔介紹:“這位吳秋衣先生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處士。十六年前,有一次我在路上中暑,幸虧當時遇到他,不然早就沒命了。”
原來是總督往日的救命恩人,蔡、陳對眼前這個幹瘦矮小的半老頭子肅然起敬。
張之洞笑著問:“秋衣兄,你剛才讀的文章在哪裏?”
“這裏,這裏!”吳秋衣立即興奮起來,將手中的紙條揚了揚。
“黑底白字,原來是一幅拓片!”
‘‘我上午從禹王磯上拓下來的。什麽人作文不知道,什麽人書丹也不知道,卻真正的是好東西。”
陳念礽覺得若穿上僧袍,真是一件太有趣的事情,便說:“有幹淨衣服最好,我們身上的衣服都濕了,正要換,你給我們拿五件來吧!”
張之洞心想,一個總督穿上僧袍像什麽樣子,正要阻止,卻發現自己的衣服也已打濕,貼在背上,很不舒服,萬一病了更不好,隻得讓他們去拿。一會兒,小沙彌捧來五件僧袍,大家都換上。陳念礽問知客僧:“有鏡子沒有?”知客僧搖搖頭說:“寺院裏從不用這些東西。”
“不要照鏡子了,我給你看。”楊銳走過來,上上下下打量一番說:“不錯,蠻整齊的,若戴上僧帽,更像一個風流倜儻的美和尚。”
陳念礽笑著對大根說:“你更好,若剃掉髮辮留下絡腮須,那就是一個十足的花和尚魯智深了。”
說得眾人都笑起來。
知客僧把眾人帶進會客室,立刻有小沙彌送上香茶。外麵早已濃雲密布,大雨如注,涼風從窗外吹進來,大家都有渾身舒坦之感。
知客僧笑著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這場大雨下得及時,萬物都蒙它的恩惠。”
張之洞說:“武漢的熱天真不好過,這要熱到什麽時候才涼爽!”
“要到大暑前後才慢慢涼起來。”知客僧望著張之洞說,“聽施主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你們是在漢口做生意,到寺裏來求菩薩賜財,還是路過此地,順便到寺裏來看看?”
張之洞略為想了下說:“我們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是遊客,是奉人之命來湖北採風的,要在武昌住幾年。”
“採風”是什麽?見多識廣的知客僧一時摸不清這幾個人的身分,也不便細問,便說:“雨看來一時停不住,我叫夥房預備下,晚上就請在這裏吃一頓齋飯吧!敝寺也有幹淨客房,今夜就請諸位施主在這裏過夜。”
張之洞見雨雖然比剛才小了點,但看起來一時半刻也停不了,眾人臉上都有欣色,顯然對吃齋飯住寺院這種新鮮事有興趣,便點頭同意了。
知客僧見有錢可賺,立刻來了興致,一麵吩咐小沙彌通知夥房,一麵又忙叫上瓜子糕點,好好招待。
突然間,隨風傳來一陣中氣甚足的朗誦聲,大家側耳傾聽:
天連吳楚,地控荊襄,吞雲夢之空闊,接洞庭之混茫。有大禹之鎮石,留黃鶴之遺響。魯肅墓長眠忠厚,孔明燈燭照愚氓。萬古悲憤,三閭魂魄今何在?千載知音,流水涓涓繞高山。靈龜伏北,金蛇盤南。遙望赤壁烽火昨夜息,又見小喬今宵宴周郎。險哉夏口,扼江漢之交匯;壯哉三鎮,居九州之中央。
“好文章!”張之洞禁不住脫口贊道,“這是誰在朗誦,寶剎還住著攻讀詩書的士子麽?”
楊銳笑道:“莫不是一位待漏西廂的張秀才!”
知客僧嗔道:“施主取笑了,哪裏有什麽張秀才,那是一個年近花甲的遊方郎中,敝寺住持虛舟法師的朋友。”
張之洞起身說:“遊方郎中有如此雅興,我們去見識見識!”、眾人都跟著總督起身。大雨已停,天井裏積滿著一時流不走的渾水,對麵的一個小院落裏,站著一個身材矮小的漢子,雙手捧著一張長長的紙條,背對著天井在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顯然,正是此人剛才情不能自已地朗讀紙條上的文章。
“吳郎中!”知客僧對著那漢子叫了一聲。
“啥子事!”那漢子操著一口四川話,邊說邊迴轉過身子來。
哎呀!這不是吳秋衣嗎?他怎麽會住在這裏?張之洞揉了揉眼睛,又仔細地盯了一眼。不錯,正是那年給他治病的吳秋衣!他快步上前,驚喜地喊道:“秋衣兄,你什麽時候到漢陽來了!”
那人先是一愣,隨即大聲一叫:“是你呀,香濤老弟,巧遇巧遇!”
吳秋衣迎上來,鬆開一隻捧紙條的手,重重地拍著張之洞的肩膀。張之洞把吳秋衣緊緊抱住。
“秋衣兄,離開京師後,一直在想你,不料一別就是八九年了。你這些年都還好嗎?”
“好,快活得很哩!”吳秋衣爽朗地說,“你這些年來也好嗎?”
“也好,也好,我們今夜慢慢談!”
楊銳、大根與吳秋衣也是老熟人了,異鄉重逢,都激動不已。
張之洞向蔡錫勇、陳念扔介紹:“這位吳秋衣先生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處士。十六年前,有一次我在路上中暑,幸虧當時遇到他,不然早就沒命了。”
原來是總督往日的救命恩人,蔡、陳對眼前這個幹瘦矮小的半老頭子肅然起敬。
張之洞笑著問:“秋衣兄,你剛才讀的文章在哪裏?”
“這裏,這裏!”吳秋衣立即興奮起來,將手中的紙條揚了揚。
“黑底白字,原來是一幅拓片!”
‘‘我上午從禹王磯上拓下來的。什麽人作文不知道,什麽人書丹也不知道,卻真正的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