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銀送禮請幫忙的事,都由眼下無任何職銜在身的寶廷去辦,可以不露聲色,不著痕跡。眾人收下銀禮答應後,桑治平再一家家去走訪,代張之洞去看望他們。寶廷建議:“在萃華樓置一桌酒,大家一起見見麵,聚一聚。”王懿榮認為現在已不是八九年前的情形,清流們還是宜散不宜聚。桑治平也以不聚為好,免得招來閑言碎語。
就在寶廷與眾清流聯繫的時候,閻敬銘也為此事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
一連服用十天洋藥後,閻敬銘感覺風痹痼疾有了明顯緩解:可以拄杖在胡同裏來回走上三五次,腿腳不脹痛了,右手也可以握管作字了。號稱風痹聖手的蕭太醫開的單方,吃了一年多,並沒有大的效果。看來這洋藥是真的好。老頭子因病情的好轉,這幾天裏心緒很好,故而當張之萬來看望時,兩個老搭檔興致勃勃地說了一個下午的話,趁談話投緣之際,張之萬將桑治平的那番話婉轉地說了出來。送走張之萬後,閻敬銘躺在床上思索良久。自己一個無官無職寓居京師的衰老頭子,又如何能將那些話上達天聽呢?即便想出個法子,那些話又如何既含蓄又不致很費解地來表述呢?琢磨來琢磨去,閻敬銘覺得最好的方式是麵見太後。如今要麵見隻有一個藉口,即要離開京師回原籍了,請求陛辭。不是在任要員,太後能撥冗召見嗎?沒有別的路可走了,且試一試,太後實在不肯召見,那也隻能歸之於天意了。
寓居京師,原是為了治病,現在蕭太醫既然治不好,而張之洞送來的洋藥卻有效,不如回解州去專吃洋藥好了,滯留京師已無必要。倘若因此而成全張之洞的好事,也算酬謝了當年他的推薦之德,於人有利,於己無損。臨天亮時,閻敬銘終於拿定主意。他用心口述一篇情意殷切的摺子,叫侄孫記下封好,遞交給午門侍衛,由午門侍衛代送到宮中外奏事處。
出乎閻敬銘意外,慈禧在看到閻敬銘的摺子後,立即傳令,次日上午在養心殿召見。這一年多來,慈禧多次從蕭太醫的嘴裏聽到閻敬銘居所是如何的卑陋,自奉是如何的簡樸,也多次從戶部堂官口裏聽到閻敬銘留下的帳目是如何的明白清晰,與部屬的交往是如何的公私分明。慈禧對這位致仕大吏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要因慈禧日食萬金、揮霍數千萬兩銀子修建頤和園,就以為她也贊同別人奢豪糜費;不要因慈禧用賣官鬻爵籠絡收買等手法來駕馭臣工,就以為她也希望別人貪汙中飽、拉幫結派,恰恰相反,歷朝歷代的專製者,從來都是將他本人與律令法規分開的。國家律令、祖宗成法都隻是對臣下而言的,他本人決不在其管轄約束之中。他本人可以窮奢極欲,卻要求臣下越節約越好;他本人可以無端猜忌,卻要求臣下忠誠不貳;他本人可以培植私
黨,卻要求臣下決不能朋比結夥。古往今來,凡專權擅政的帝王,莫不如此。慈禧就是這類人中的一個。閻敬銘不貪不欲,是難得的好官,過去的不滿早因他的致仕而消除,如今對他施行格外的優渥,正好為文武大臣樹立一個典範。
“閻敬銘來了嗎?”第二天上午,慈禧帶著光緒,剛在養心殿東暖閣炕床上坐定,便問當值的端王載漪。
“閻敬銘已在朝房恭候多時了。”載漪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去把他叫來。”
“嗻!”載漪沒想到第一個叫起的便是閻敬銘。
一個鍾點前,朝房裏便坐滿了等待召見的大臣。今天共有五起,有軍機處的,有刑部的,還有外省進京的督撫。因為知道閻敬銘是個致仕回家的人,這把年紀了,也不會再有起復的可能,對官場而言,已是個沒有用的廢物。載漪隻對閻敬銘不冷不熱地打個招呼後,便熱情地與那些現任軍機督撫談天說地聊家常,再不理他了。這麽多肩負重任的人等著要見,為何第一個召見他呢?載漪不明白太後腦中的機奧,來到閻敬銘的麵前,臉上略有點笑意:“閻大人,太後叫您哩!”
太後第一個召見一位致仕回籍的革員,這是件稀罕的事,滿屋大臣都用驚異的眼光望著閻敬銘。七十三歲的閻敬銘確實已經衰老了。他的鬚髮已全部變白,而且自得啞暗沒有一點亮光,麵孔瘦削,本來就粗糙多皺的皮膚上又增加了密集的老人斑,更顯得老態。他慢慢地站起來,步履沉重緩慢,略帶有點顫巍巍的樣子,好像兩條細長的腿已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起整個身軀了。
來到養心殿東暖閣,按照規定,閻敬銘向太後和皇上行了跪拜禮。慈禧指著旁邊的一個尺把高鋪著西北毛毯的四方木墩,對閻敬銘說:“起來吧,坐在這兒說話。”
“臣不敢。”閻敬銘堅持要跪著。
“閻敬銘,你七十多歲了,又是先帝簡拔的重臣,今日陛辭,非比平時奏事,坐著說吧,也算是我和皇帝為你送行了。”
慈禧的出格禮遇使閻敬銘頗為激動:“臣謝太後和皇上的恩賜。”
他站起身,雙腿似覺麻木,趕緊坐在木墩上。
“一年多不見了。”慈禧望著閻敬銘顯得龍鍾的身態,關心地問,“病都好了嗎?”
“托太後、皇上洪福,這一年來,多虧蕭太醫的精心診治,風痹宿疾已好多了。老臣準備離京回籍慢慢調理。老臣這一去,便再無覲見之日了。天恩高厚,粉身碎骨不足以報答,故懇請能再見一次太後、皇上,以表老臣依戀感激之心。”厚重悶實的陝西腔,從這位土得像黃土高坡上的農夫,老得像華山深處的百歲道長的前協辦大學士口中吐出,顯得格外的質樸誠懇。
就在寶廷與眾清流聯繫的時候,閻敬銘也為此事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
一連服用十天洋藥後,閻敬銘感覺風痹痼疾有了明顯緩解:可以拄杖在胡同裏來回走上三五次,腿腳不脹痛了,右手也可以握管作字了。號稱風痹聖手的蕭太醫開的單方,吃了一年多,並沒有大的效果。看來這洋藥是真的好。老頭子因病情的好轉,這幾天裏心緒很好,故而當張之萬來看望時,兩個老搭檔興致勃勃地說了一個下午的話,趁談話投緣之際,張之萬將桑治平的那番話婉轉地說了出來。送走張之萬後,閻敬銘躺在床上思索良久。自己一個無官無職寓居京師的衰老頭子,又如何能將那些話上達天聽呢?即便想出個法子,那些話又如何既含蓄又不致很費解地來表述呢?琢磨來琢磨去,閻敬銘覺得最好的方式是麵見太後。如今要麵見隻有一個藉口,即要離開京師回原籍了,請求陛辭。不是在任要員,太後能撥冗召見嗎?沒有別的路可走了,且試一試,太後實在不肯召見,那也隻能歸之於天意了。
寓居京師,原是為了治病,現在蕭太醫既然治不好,而張之洞送來的洋藥卻有效,不如回解州去專吃洋藥好了,滯留京師已無必要。倘若因此而成全張之洞的好事,也算酬謝了當年他的推薦之德,於人有利,於己無損。臨天亮時,閻敬銘終於拿定主意。他用心口述一篇情意殷切的摺子,叫侄孫記下封好,遞交給午門侍衛,由午門侍衛代送到宮中外奏事處。
出乎閻敬銘意外,慈禧在看到閻敬銘的摺子後,立即傳令,次日上午在養心殿召見。這一年多來,慈禧多次從蕭太醫的嘴裏聽到閻敬銘居所是如何的卑陋,自奉是如何的簡樸,也多次從戶部堂官口裏聽到閻敬銘留下的帳目是如何的明白清晰,與部屬的交往是如何的公私分明。慈禧對這位致仕大吏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要因慈禧日食萬金、揮霍數千萬兩銀子修建頤和園,就以為她也贊同別人奢豪糜費;不要因慈禧用賣官鬻爵籠絡收買等手法來駕馭臣工,就以為她也希望別人貪汙中飽、拉幫結派,恰恰相反,歷朝歷代的專製者,從來都是將他本人與律令法規分開的。國家律令、祖宗成法都隻是對臣下而言的,他本人決不在其管轄約束之中。他本人可以窮奢極欲,卻要求臣下越節約越好;他本人可以無端猜忌,卻要求臣下忠誠不貳;他本人可以培植私
黨,卻要求臣下決不能朋比結夥。古往今來,凡專權擅政的帝王,莫不如此。慈禧就是這類人中的一個。閻敬銘不貪不欲,是難得的好官,過去的不滿早因他的致仕而消除,如今對他施行格外的優渥,正好為文武大臣樹立一個典範。
“閻敬銘來了嗎?”第二天上午,慈禧帶著光緒,剛在養心殿東暖閣炕床上坐定,便問當值的端王載漪。
“閻敬銘已在朝房恭候多時了。”載漪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去把他叫來。”
“嗻!”載漪沒想到第一個叫起的便是閻敬銘。
一個鍾點前,朝房裏便坐滿了等待召見的大臣。今天共有五起,有軍機處的,有刑部的,還有外省進京的督撫。因為知道閻敬銘是個致仕回家的人,這把年紀了,也不會再有起復的可能,對官場而言,已是個沒有用的廢物。載漪隻對閻敬銘不冷不熱地打個招呼後,便熱情地與那些現任軍機督撫談天說地聊家常,再不理他了。這麽多肩負重任的人等著要見,為何第一個召見他呢?載漪不明白太後腦中的機奧,來到閻敬銘的麵前,臉上略有點笑意:“閻大人,太後叫您哩!”
太後第一個召見一位致仕回籍的革員,這是件稀罕的事,滿屋大臣都用驚異的眼光望著閻敬銘。七十三歲的閻敬銘確實已經衰老了。他的鬚髮已全部變白,而且自得啞暗沒有一點亮光,麵孔瘦削,本來就粗糙多皺的皮膚上又增加了密集的老人斑,更顯得老態。他慢慢地站起來,步履沉重緩慢,略帶有點顫巍巍的樣子,好像兩條細長的腿已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起整個身軀了。
來到養心殿東暖閣,按照規定,閻敬銘向太後和皇上行了跪拜禮。慈禧指著旁邊的一個尺把高鋪著西北毛毯的四方木墩,對閻敬銘說:“起來吧,坐在這兒說話。”
“臣不敢。”閻敬銘堅持要跪著。
“閻敬銘,你七十多歲了,又是先帝簡拔的重臣,今日陛辭,非比平時奏事,坐著說吧,也算是我和皇帝為你送行了。”
慈禧的出格禮遇使閻敬銘頗為激動:“臣謝太後和皇上的恩賜。”
他站起身,雙腿似覺麻木,趕緊坐在木墩上。
“一年多不見了。”慈禧望著閻敬銘顯得龍鍾的身態,關心地問,“病都好了嗎?”
“托太後、皇上洪福,這一年來,多虧蕭太醫的精心診治,風痹宿疾已好多了。老臣準備離京回籍慢慢調理。老臣這一去,便再無覲見之日了。天恩高厚,粉身碎骨不足以報答,故懇請能再見一次太後、皇上,以表老臣依戀感激之心。”厚重悶實的陝西腔,從這位土得像黃土高坡上的農夫,老得像華山深處的百歲道長的前協辦大學士口中吐出,顯得格外的質樸誠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