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製台說,醇王想請他出山再做點事。他說,歸田六七來年了,且年紀一大把,還能做什麽事。醇王說,國家還靠老成掌舵。近來與太後談起這樁事,太後也深有同感,正尋思著起用一批文宗爺拔擢的中興勛宿哩。老製台親口對我說,醇王講,太後在提到中興勛宿時,掰著指頭一個個地數,其中就數到了他,還有在衡陽老家養病的彭玉麟。彭玉麟之後,太後就數到您。太後說,在老家養病的還有一個閻敬銘,當年湘軍東征,多虧了他辦軍需。”
其實,張之萬根本就沒有說過這番話,這純粹是桑治平的臨時編造。這幾句編造,讓閻敬銘聽得心裏熱呼呼的。
“太後如此眷顧,老臣感恩不盡。隻是年邁體弱,加之這些年來閑雲野鶴似的懶散慣了,也不能為太後做點什麽了。子青先生呢?他願意出山嗎?”
這話正問到點子上來了,桑治平忙說:“老製台說,從個人來講,我實在是不想再出來做事了。說做官吧,我已做到總督,也不負平生誌向,不辱祖宗了。要說做事吧,我這大把年紀,還能做得了什麽呢?這些年來自由自在,舒服得很。何況官場經歷得久了,內中的黑暗汙濁太多,實在令我失望。何必還要再混進去背黑鍋、受委屈呢?”
“子青先生是個明理人,他說的是這麽回事。”閻敬銘忍不住插了一句話。
“不過,老製台又說,若從朝廷方麵來說,既然太後和醇王還看得起我這一匹老馬,希望我再為國家負一點重,我也沒有理由推辭。我能優遊林泉,安度晚年,還不是朝廷的賞賜?從小讀聖賢書,明的就是為君王分憂、為國家效力的大道理,到老來怎麽能背棄呢?”
閻敬銘默默地聽著,頭不自覺地點了兩下。
桑治平繼續說:“我笑著對老製台說,太後、醇王請您出山,即使從個人來說也有必要。做官做到總督,當然是巍巍然高哉,但並沒有到頂。自古說,人閣拜相才是人臣之極,現擺著可以做極品之官,為何不做?老製台也笑了,說,你憑什麽說‘極品’的話。我說,老製台年過七十,又是從總督任上致仕的,若不是人閣拜相,您如何肯再出山呢?這一點,太後、醇王會想到的。老製台說,你說得也是。真讓我入閣拜相,我當然是會出山的。不說為個人,也不說為國家,就是為了祖宗也要拚一下老命呀。我南皮張家真的出了一個宰相,這可是上光祖宗之德,下勵子孫之誌的大好事呀!說罷,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閻敬銘也禁不住笑起來。他覺得麵前這個桑治平是個頗有情趣的人,初見麵時的陌生感,隨著他這一番富有感染力的談話,已經消失殆盡,彼此之間仿佛是老相識似的。
“南皮張家的祖墳很好,出了個狀元總督張子青,又出了個探花巡撫張香濤。今後再出一個宰相,那可真正不得了啦!拚一下老命,值!”
桑治平聽出閻敬銘話裏的弦外之音,忙笑著說:“是呀,我是沒這個命。若有這個命,哪怕是一百歲,也要去做,做一天宰相也是宰相呀!”
“對!對!你這話說得很有意思。”閻敬銘樂嗬嗬地,又問,“張香濤來山西三個多月了吧,他在忙些什麽哩?”
桑治平注意到,閻敬銘眼神中關注的色彩明顯地增強了。這句話,顯然不是泛泛之問。他斂容答道:“張撫台久蓄大誌,但一直徘徊在翰苑學官之間,不得展布,他一直引以為憾。這次聖恩眷顧,得以外放山西巡撫,平生誌向能有施展之地,他極為感激太後、皇上,立誌要把山西治理好,報朝廷知遇之恩,伸自己久抑之懷。”
閻敬銘插話說:“張香濤誌向很大,他是把山西作為初試牛刀之地,我讀過他到山西後的謝恩折,內中兩句話我還記得,道是:身為疆吏,固猶是瞻念九重之心;職限方隅,不敢忘經營八表之略。歷來出任疆吏的人都不敢說這種話,隻有他張香濤才說得出,今後怕要作為名言傳下去了。”
桑治平聽了這話,心裏想:這老先生一直都在看邸報,看來不是那種徹底洗手不幹的人,再次出山應是可能的事情。隻是,他的邸報從哪裏得來?桑治平說:“您真是巨眼識人。我願意跟他從京師到太原,就是看中他這種胸懷海內的氣概。張撫台來晉後,做了許多公私查訪,目前把三晉情況基本摸清楚了。”
“山西複雜,是得多聽聽輿情。”閻敬銘望著桑治平問,“新官上任三把火。張香濤的三把火準備燒哪裏呀?”
“張撫台第一要剷除罌粟。他說,這種毒卉與民爭利,最是可恨。”
“他算是把山西這個弊病看到了。”閻敬銘插話,“愚民圖眼前之利,沒有長遠打算。鴉片隻能提一時之神,不能養生活命。前幾年大旱,災情雖說很嚴重,但也不至於到那種地步,餓死兩百多萬人,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糧食。農民不種田,拿著賣鴉片的錢去買糧食吃。天一旱,遠近都無糧,你有錢上哪買去?許多地方一家家的餓死,櫃子裏卻存著不少錢,這就是種鴉片的下場。不徹底剷除罌粟,三晉無治理之望。”
閻敬銘的這幾句話幹淨利落,說到了實處。桑治平頻頻點頭,心裏想,當年做糧台總理的時候,說起話來一定是這種氣勢。
其實,張之萬根本就沒有說過這番話,這純粹是桑治平的臨時編造。這幾句編造,讓閻敬銘聽得心裏熱呼呼的。
“太後如此眷顧,老臣感恩不盡。隻是年邁體弱,加之這些年來閑雲野鶴似的懶散慣了,也不能為太後做點什麽了。子青先生呢?他願意出山嗎?”
這話正問到點子上來了,桑治平忙說:“老製台說,從個人來講,我實在是不想再出來做事了。說做官吧,我已做到總督,也不負平生誌向,不辱祖宗了。要說做事吧,我這大把年紀,還能做得了什麽呢?這些年來自由自在,舒服得很。何況官場經歷得久了,內中的黑暗汙濁太多,實在令我失望。何必還要再混進去背黑鍋、受委屈呢?”
“子青先生是個明理人,他說的是這麽回事。”閻敬銘忍不住插了一句話。
“不過,老製台又說,若從朝廷方麵來說,既然太後和醇王還看得起我這一匹老馬,希望我再為國家負一點重,我也沒有理由推辭。我能優遊林泉,安度晚年,還不是朝廷的賞賜?從小讀聖賢書,明的就是為君王分憂、為國家效力的大道理,到老來怎麽能背棄呢?”
閻敬銘默默地聽著,頭不自覺地點了兩下。
桑治平繼續說:“我笑著對老製台說,太後、醇王請您出山,即使從個人來說也有必要。做官做到總督,當然是巍巍然高哉,但並沒有到頂。自古說,人閣拜相才是人臣之極,現擺著可以做極品之官,為何不做?老製台也笑了,說,你憑什麽說‘極品’的話。我說,老製台年過七十,又是從總督任上致仕的,若不是人閣拜相,您如何肯再出山呢?這一點,太後、醇王會想到的。老製台說,你說得也是。真讓我入閣拜相,我當然是會出山的。不說為個人,也不說為國家,就是為了祖宗也要拚一下老命呀。我南皮張家真的出了一個宰相,這可是上光祖宗之德,下勵子孫之誌的大好事呀!說罷,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閻敬銘也禁不住笑起來。他覺得麵前這個桑治平是個頗有情趣的人,初見麵時的陌生感,隨著他這一番富有感染力的談話,已經消失殆盡,彼此之間仿佛是老相識似的。
“南皮張家的祖墳很好,出了個狀元總督張子青,又出了個探花巡撫張香濤。今後再出一個宰相,那可真正不得了啦!拚一下老命,值!”
桑治平聽出閻敬銘話裏的弦外之音,忙笑著說:“是呀,我是沒這個命。若有這個命,哪怕是一百歲,也要去做,做一天宰相也是宰相呀!”
“對!對!你這話說得很有意思。”閻敬銘樂嗬嗬地,又問,“張香濤來山西三個多月了吧,他在忙些什麽哩?”
桑治平注意到,閻敬銘眼神中關注的色彩明顯地增強了。這句話,顯然不是泛泛之問。他斂容答道:“張撫台久蓄大誌,但一直徘徊在翰苑學官之間,不得展布,他一直引以為憾。這次聖恩眷顧,得以外放山西巡撫,平生誌向能有施展之地,他極為感激太後、皇上,立誌要把山西治理好,報朝廷知遇之恩,伸自己久抑之懷。”
閻敬銘插話說:“張香濤誌向很大,他是把山西作為初試牛刀之地,我讀過他到山西後的謝恩折,內中兩句話我還記得,道是:身為疆吏,固猶是瞻念九重之心;職限方隅,不敢忘經營八表之略。歷來出任疆吏的人都不敢說這種話,隻有他張香濤才說得出,今後怕要作為名言傳下去了。”
桑治平聽了這話,心裏想:這老先生一直都在看邸報,看來不是那種徹底洗手不幹的人,再次出山應是可能的事情。隻是,他的邸報從哪裏得來?桑治平說:“您真是巨眼識人。我願意跟他從京師到太原,就是看中他這種胸懷海內的氣概。張撫台來晉後,做了許多公私查訪,目前把三晉情況基本摸清楚了。”
“山西複雜,是得多聽聽輿情。”閻敬銘望著桑治平問,“新官上任三把火。張香濤的三把火準備燒哪裏呀?”
“張撫台第一要剷除罌粟。他說,這種毒卉與民爭利,最是可恨。”
“他算是把山西這個弊病看到了。”閻敬銘插話,“愚民圖眼前之利,沒有長遠打算。鴉片隻能提一時之神,不能養生活命。前幾年大旱,災情雖說很嚴重,但也不至於到那種地步,餓死兩百多萬人,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糧食。農民不種田,拿著賣鴉片的錢去買糧食吃。天一旱,遠近都無糧,你有錢上哪買去?許多地方一家家的餓死,櫃子裏卻存著不少錢,這就是種鴉片的下場。不徹底剷除罌粟,三晉無治理之望。”
閻敬銘的這幾句話幹淨利落,說到了實處。桑治平頻頻點頭,心裏想,當年做糧台總理的時候,說起話來一定是這種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