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信上說:糧台總理閻丹初先生乃當今賢能之士,理財本領湖北第一,天下少有。東征湘軍能足餉足糧,全靠此人大才籌運,這是真正的濟世大學問。林翼自是遠不能及,環顧今日宇內大吏名宦,亦鮮有及者。此等學問非書齋可求得,須從歷練中來。賢弟日後要做社稷之才,不可無此學問。丹初先生才華出眾而篤實謹恪,前途不可限量。今日在武昌做臬司,明日或調他省做藩司,後日再升為巡撫,都是意料中事。過幾年拜相入閣,也必是題中應有之義。此時來武昌,憑林翼薄麵,尚可勉收你為入室弟子。再過些日子,或外擢或內升,那時林翼鞭長莫及矣。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賢契接信後即可整裝南下,林翼在黃鶴樓畔翹首盼望也!
“藩司”“巡撫”“入閣拜相”這些話,胡林翼當年從來沒有當麵說起過。信上寫的,是他對千裏以外的弟子的預言。二十年過去了,藩司、巡撫,這些預見已成事實,如此說來,“入閣拜相”也將會成為現實?一時間,年過花甲的閻敬銘心裏熱了起來。哪一個讀書人不巴望自己有入閣拜相的一天,何況做過大員、胸負奇才的閻敬銘!他之所以盛年歸田,是因為出於對世事的失望,也因此而使得對自己的前途失望。胡林翼二十年前的這封信,喚回閻敬銘消逝已久的熱情。其實,這些年來,解州書院主講的心靈深處,何嚐就真的淡漠了一切,就真的對宦海官場心如死灰?平生大誌未得充分展布的隱隱之憾,常常在一覺早醒、中宵月夜之時,在一人獨酌、醺醺微醉之際,像一隻嘴角尖利的小蟲鑽在他的胸腔,撕咬著他那顆清高而孤獨的心。但是,一旦晨曦初現,或醉意清除的時候,他便很快釋然了。朝廷雖說數度徵召,但也沒言明授予何職。閻敬銘知道自己性格耿介,隻身孤影,朝中向無奧援,授職也不過巡撫、侍郎而已。與其再失望,不如不出山。閻敬銘的內心深處,就這樣反反覆覆地波動著。而外表則一如黃河岸邊之老農,日觀濁浪排空,夜聽驚濤裂岸,於世事人生似乎渾然兩忘。人們都說,胡林翼識人有過人之處,如此看來,入閣拜相,或許不是空泛之談,今生還可能有一番非常作為?
正在閻敬銘這樣思來想去的時候,他的老妻已把晚飯做好了。於是,他把胡林翼這封信鄭重交還給桑治平。然後,陪著桑治平喝了幾杯紅薯釀成的甜酒,歡歡暢暢地吃了一頓晉南農家飯菜。飯後,他又陪著桑治平在解州書院前前後後走了一圈,興致濃厚地講述書院的掌故人物。直到太陽西沉,山風漸冷時,他們才又回到那間簡陋的書房喝茶敘話。
在太原時,張之洞和桑治平就閻敬銘的事商量了好久。桑治平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來,閻敬銘此番若願意入京,朝廷必加重用,職位將在侍郎之上。張之洞同意他的這種分析,說若能促成閻敬銘出山,則功莫大焉!桑治平說,是的,此舉可一石三鳥!對太後來說,可謂不負聖命。朝廷多次徵召而不能成的事,這次能辦成,可獲太後嘉許。此為一鳥。對你來說,經此番接觸,閻敬銘心中將存感激,今後可望成為朝中的得力內助。此為二鳥。
對閻敬銘本人來說,平生大才可望得到充分展布,不至於老死於解州書院而抱恨終天。此為三鳥。張之洞笑著說,這話說得好。你這次去解州,相機行事,務必要請動他。就這樣,桑治平銜命來到解州書院。
“我原以為桑先生是撫台衙門裏的人員,讀了香濤的信後,方知足下乃他的朋友。請問足下,是原本就住在太原,還是這次與香濤一道從北京來晉的呢?”
胡林翼的信拉近了閻敬銘和張之洞之間的距離。在他的意識中,似乎有一種把張之洞視為自己弟子的感覺,他不再用“張撫台”這樣嚴肅而疏遠的官銜,而改用“香濤”這樣較為隨便親切的字號來稱呼張之洞。桑治平聽了後,也覺得他與眼前這位古怪老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丹老,”桑治平以一種晚輩兼學子的態度答道,“我原是香濤的堂兄子青製台的畫友。這些年來子青製台致仕回南皮,我一直飄零江湖,承蒙香濤看得起,去年隨他來山西,做點小事。”
“喔!足下原來是張子青先生的畫友,失敬,失敬!”閻敬銘兩眼射出喜悅的亮光來,與剛才昏花的眼神大不一樣。桑治平暗暗吃驚,心想:這樣的眼光大概才是前糧台總理的本色。“我那年在山東做巡撫時,他在清江浦做漕運總督,我們時常有聯絡。他公餘常愛繪畫,畫得也很好。不想一晃就是二十年過去了,他比我大幾歲,快七十歲了吧,身體還好嗎?”
“今年整七十。年已古稀,身上有點毛病是自然的,不過還算硬朗。”桑治平心想,正好借張之萬做文章,燒熱閻敬銘冷卻已久的心。“去年春上,子青製台蒙醇王之招來到京師,我特為由古北口趕到城裏,與老製台見麵。我們之間有多年沒見麵了,這次老製台跟我說了很多心裏話。”
“是啊,故人相見,總是有很多話要說的,都說了些什麽呢?”
閻敬銘邊說著,邊將身子挪過去了點,臉上顯出安詳的笑容,仿佛一個老農正在閑散地與鄰裏說年景、話桑麻。桑治平也將身子傾斜過去,做出一副隨便談心的神態。
“藩司”“巡撫”“入閣拜相”這些話,胡林翼當年從來沒有當麵說起過。信上寫的,是他對千裏以外的弟子的預言。二十年過去了,藩司、巡撫,這些預見已成事實,如此說來,“入閣拜相”也將會成為現實?一時間,年過花甲的閻敬銘心裏熱了起來。哪一個讀書人不巴望自己有入閣拜相的一天,何況做過大員、胸負奇才的閻敬銘!他之所以盛年歸田,是因為出於對世事的失望,也因此而使得對自己的前途失望。胡林翼二十年前的這封信,喚回閻敬銘消逝已久的熱情。其實,這些年來,解州書院主講的心靈深處,何嚐就真的淡漠了一切,就真的對宦海官場心如死灰?平生大誌未得充分展布的隱隱之憾,常常在一覺早醒、中宵月夜之時,在一人獨酌、醺醺微醉之際,像一隻嘴角尖利的小蟲鑽在他的胸腔,撕咬著他那顆清高而孤獨的心。但是,一旦晨曦初現,或醉意清除的時候,他便很快釋然了。朝廷雖說數度徵召,但也沒言明授予何職。閻敬銘知道自己性格耿介,隻身孤影,朝中向無奧援,授職也不過巡撫、侍郎而已。與其再失望,不如不出山。閻敬銘的內心深處,就這樣反反覆覆地波動著。而外表則一如黃河岸邊之老農,日觀濁浪排空,夜聽驚濤裂岸,於世事人生似乎渾然兩忘。人們都說,胡林翼識人有過人之處,如此看來,入閣拜相,或許不是空泛之談,今生還可能有一番非常作為?
正在閻敬銘這樣思來想去的時候,他的老妻已把晚飯做好了。於是,他把胡林翼這封信鄭重交還給桑治平。然後,陪著桑治平喝了幾杯紅薯釀成的甜酒,歡歡暢暢地吃了一頓晉南農家飯菜。飯後,他又陪著桑治平在解州書院前前後後走了一圈,興致濃厚地講述書院的掌故人物。直到太陽西沉,山風漸冷時,他們才又回到那間簡陋的書房喝茶敘話。
在太原時,張之洞和桑治平就閻敬銘的事商量了好久。桑治平認為,從種種跡象看來,閻敬銘此番若願意入京,朝廷必加重用,職位將在侍郎之上。張之洞同意他的這種分析,說若能促成閻敬銘出山,則功莫大焉!桑治平說,是的,此舉可一石三鳥!對太後來說,可謂不負聖命。朝廷多次徵召而不能成的事,這次能辦成,可獲太後嘉許。此為一鳥。對你來說,經此番接觸,閻敬銘心中將存感激,今後可望成為朝中的得力內助。此為二鳥。
對閻敬銘本人來說,平生大才可望得到充分展布,不至於老死於解州書院而抱恨終天。此為三鳥。張之洞笑著說,這話說得好。你這次去解州,相機行事,務必要請動他。就這樣,桑治平銜命來到解州書院。
“我原以為桑先生是撫台衙門裏的人員,讀了香濤的信後,方知足下乃他的朋友。請問足下,是原本就住在太原,還是這次與香濤一道從北京來晉的呢?”
胡林翼的信拉近了閻敬銘和張之洞之間的距離。在他的意識中,似乎有一種把張之洞視為自己弟子的感覺,他不再用“張撫台”這樣嚴肅而疏遠的官銜,而改用“香濤”這樣較為隨便親切的字號來稱呼張之洞。桑治平聽了後,也覺得他與眼前這位古怪老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丹老,”桑治平以一種晚輩兼學子的態度答道,“我原是香濤的堂兄子青製台的畫友。這些年來子青製台致仕回南皮,我一直飄零江湖,承蒙香濤看得起,去年隨他來山西,做點小事。”
“喔!足下原來是張子青先生的畫友,失敬,失敬!”閻敬銘兩眼射出喜悅的亮光來,與剛才昏花的眼神大不一樣。桑治平暗暗吃驚,心想:這樣的眼光大概才是前糧台總理的本色。“我那年在山東做巡撫時,他在清江浦做漕運總督,我們時常有聯絡。他公餘常愛繪畫,畫得也很好。不想一晃就是二十年過去了,他比我大幾歲,快七十歲了吧,身體還好嗎?”
“今年整七十。年已古稀,身上有點毛病是自然的,不過還算硬朗。”桑治平心想,正好借張之萬做文章,燒熱閻敬銘冷卻已久的心。“去年春上,子青製台蒙醇王之招來到京師,我特為由古北口趕到城裏,與老製台見麵。我們之間有多年沒見麵了,這次老製台跟我說了很多心裏話。”
“是啊,故人相見,總是有很多話要說的,都說了些什麽呢?”
閻敬銘邊說著,邊將身子挪過去了點,臉上顯出安詳的笑容,仿佛一個老農正在閑散地與鄰裏說年景、話桑麻。桑治平也將身子傾斜過去,做出一副隨便談心的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