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觀察張之洞二十多天後,他發現張之洞與通常的名士還是大有不同。至少,他不赴宴席,不受禮品,天天起早摸黑勤於政事,便難能可貴。翰林出身的衛榮光,從小接受詩書禮義的薰陶,畢竟在內心深處還有一股道義感和責任感。他決定在離太原之前,要把自己所知的山西情況跟張之洞詳詳細細地談一談。近幾天來,衛榮光已經基本痊癒,後天就要啟程南下了。這天晚上,他來到前院張之洞的房間,向這位比自己年輕十多歲的後任告別。.衛榮光主動來拜訪,這還是第一次,張之洞十分欣喜地接待。寒暄客套一番後,衛榮光開始切入正題。
“張大人,二十多天來鄙人因生病未能協助你,眼見你天天一早忙到晚,無片刻休息,內心既佩服又深覺不安。”
張之洞聽了這話,心裏略覺驚訝。這些天裏生病是事實,但剛到太原那幾天,他身體好好的,也並沒有配合交卸之事。好幾次見麵,張之洞剛一涉及山西的政務大事,他便含含糊糊的,語焉不詳,顯然是心存芥蒂。身為前任巡撫,衛榮光的這種態度,頗為難以理解。好在他任晉撫時間不長,插手的事也不多,具體事宜,張之洞盡可從衙門吏目那裏獲知。有些非要問衛榮光的事,他也不自己去問,而是打發有關人員去請示。兩任之間就這樣交接,雖有諸多不便,卻也沒誤大事。今夜,衛榮光主動來訪,並主動談起政事,莫非他的態度有些改變?作為前任,即使任期再短,再不管事,他的地位使得他必定比旁人要多掌握一些情況。張之洞是多麽迫切地盼望前任跟他坦誠交談啊!
張之洞雙手端起茶杯遞給衛榮光:“衛大人,請喝一口茶,權當我敬的一杯酒!”
衛榮光忙雙手接過,連說:“不敢當,不敢當。”說罷抿了一口。
“衛大人,您叫我張大人,我的確承受不起,您還是叫我香濤吧!”張之洞誠懇地說,“鹹豐癸醜年,您進翰苑時,我張之洞不過是一剛中舉的少年,您名副其實是我的老前輩。”
張之洞此話不是客套。翰林是講究輩分的。這輩分不以年歲分,而以進翰林院的科別為區分。後一科的翰林例稱前一科的為前輩,對早兩科以上的人,則要稱老前輩。張之洞是同治癸亥科的翰林,比起衛榮光來,足足後了五科,叫衛榮光老前輩是理所當然的。
衛榮光聽了這話心裏高興,嘴上卻說:“你現在正是如日中天,我已成老朽,眼看就要日落西山了。”
“家賴長者,國仗老成,何況衛大人不過五十多歲,朝廷依畀之日還長哩!”探花出身的張之洞不僅奏章詩文做得好,口才也極佳,隨隨便便的幾句話,都可以說得既得體又動聽。
“這些天裏,我總想請您多多賜教,見您身體違和,又不敢多打擾,每次都抱憾而返。現在您身體已痊癒,後天就要啟程離開太原,我真是依戀不舍。衛大人,您是知道的,我一來年輕,二來又初放外任,沒有一點從政經驗。我深恐有負太後、皇上重託,又怕不能為三晉百姓辦好事,對不起近千萬父老鄉親。我每天都有臨深履薄之感。衛大人,”張之洞說到這兒,雙手捧起衛榮光兩隻冰冷的手,以極為誠懇的態度說,“無論是有關山西的具體情況,還是如何做一個好的方麵之員,在您的麵前,我都不過是一個學子而已,請千萬不吝賜教!”
張之洞的態度令衛榮光頗為感動,他用自己的手將張之洞的雙手握了一下,表示領了這個後任的情。然後鬆開手,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後,他緩緩地說:“你的這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我也有這個責任將山西的有關情況對你說說,隻是這段時期賤體一直不適,未能如願,今夜我們好好聊聊吧!”
“我洗耳恭聽。”張之洞把座椅向衛榮光的身邊移動了一下,以示自己的誠意。
“山西這個地方,十多年前,在長毛、撚子作亂的時候,號稱完富之地,其實根本不是這麽回事。我先後在湖北、山東做過司道,對這些省比較了解,山西比起湖北等省來,真是糟糕得很。”衛榮光操著帶有豫中口音的官腔敘述著。
張之洞點點頭說:“我來到此地盡管時間很短,也已感到壓力甚大,正如麵對一團亂絲,不知從何理起才好。”
“香濤賢弟,”張之洞說得那樣誠懇,衛榮光不再以“張大人”相稱,稱呼的改變使張之洞覺得彼此的關係拉近了許多。“你來的時間不久,才看到一團亂絲。時間一久,你就會知道,此地不是一團亂絲,而是一攤爛泥,易於陷進而難於拔出,至於整治,則幾乎無望。”
“幾乎無望”這四個字,令張之洞心頭一顫。
“衛大人,您說說山西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山西的弊病第一在窮困。”衛榮光慢慢地說,“歷史上,山西原本是富強之地。戰國七雄,有三個國家是從晉國分出去的。直到隋末,太原仍是全國重鎮,故有李淵父子起兵反隋,造就了大唐王國。唐朝詩文繁榮,山西文人獨領風騷,便是明證。到宋代之後,國家重心南移,明代以後都城定在北京,三晉便逐漸冷落下來。除開外部原因之外,山西的被冷落是因為自己的貧困,而貧困首先又是因為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的緣故。百姓貧苦,各級衙門稅收則少,稅收一少,則捐攤就多。這捐攤便成了山西的第二個問題。”
“張大人,二十多天來鄙人因生病未能協助你,眼見你天天一早忙到晚,無片刻休息,內心既佩服又深覺不安。”
張之洞聽了這話,心裏略覺驚訝。這些天裏生病是事實,但剛到太原那幾天,他身體好好的,也並沒有配合交卸之事。好幾次見麵,張之洞剛一涉及山西的政務大事,他便含含糊糊的,語焉不詳,顯然是心存芥蒂。身為前任巡撫,衛榮光的這種態度,頗為難以理解。好在他任晉撫時間不長,插手的事也不多,具體事宜,張之洞盡可從衙門吏目那裏獲知。有些非要問衛榮光的事,他也不自己去問,而是打發有關人員去請示。兩任之間就這樣交接,雖有諸多不便,卻也沒誤大事。今夜,衛榮光主動來訪,並主動談起政事,莫非他的態度有些改變?作為前任,即使任期再短,再不管事,他的地位使得他必定比旁人要多掌握一些情況。張之洞是多麽迫切地盼望前任跟他坦誠交談啊!
張之洞雙手端起茶杯遞給衛榮光:“衛大人,請喝一口茶,權當我敬的一杯酒!”
衛榮光忙雙手接過,連說:“不敢當,不敢當。”說罷抿了一口。
“衛大人,您叫我張大人,我的確承受不起,您還是叫我香濤吧!”張之洞誠懇地說,“鹹豐癸醜年,您進翰苑時,我張之洞不過是一剛中舉的少年,您名副其實是我的老前輩。”
張之洞此話不是客套。翰林是講究輩分的。這輩分不以年歲分,而以進翰林院的科別為區分。後一科的翰林例稱前一科的為前輩,對早兩科以上的人,則要稱老前輩。張之洞是同治癸亥科的翰林,比起衛榮光來,足足後了五科,叫衛榮光老前輩是理所當然的。
衛榮光聽了這話心裏高興,嘴上卻說:“你現在正是如日中天,我已成老朽,眼看就要日落西山了。”
“家賴長者,國仗老成,何況衛大人不過五十多歲,朝廷依畀之日還長哩!”探花出身的張之洞不僅奏章詩文做得好,口才也極佳,隨隨便便的幾句話,都可以說得既得體又動聽。
“這些天裏,我總想請您多多賜教,見您身體違和,又不敢多打擾,每次都抱憾而返。現在您身體已痊癒,後天就要啟程離開太原,我真是依戀不舍。衛大人,您是知道的,我一來年輕,二來又初放外任,沒有一點從政經驗。我深恐有負太後、皇上重託,又怕不能為三晉百姓辦好事,對不起近千萬父老鄉親。我每天都有臨深履薄之感。衛大人,”張之洞說到這兒,雙手捧起衛榮光兩隻冰冷的手,以極為誠懇的態度說,“無論是有關山西的具體情況,還是如何做一個好的方麵之員,在您的麵前,我都不過是一個學子而已,請千萬不吝賜教!”
張之洞的態度令衛榮光頗為感動,他用自己的手將張之洞的雙手握了一下,表示領了這個後任的情。然後鬆開手,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後,他緩緩地說:“你的這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我也有這個責任將山西的有關情況對你說說,隻是這段時期賤體一直不適,未能如願,今夜我們好好聊聊吧!”
“我洗耳恭聽。”張之洞把座椅向衛榮光的身邊移動了一下,以示自己的誠意。
“山西這個地方,十多年前,在長毛、撚子作亂的時候,號稱完富之地,其實根本不是這麽回事。我先後在湖北、山東做過司道,對這些省比較了解,山西比起湖北等省來,真是糟糕得很。”衛榮光操著帶有豫中口音的官腔敘述著。
張之洞點點頭說:“我來到此地盡管時間很短,也已感到壓力甚大,正如麵對一團亂絲,不知從何理起才好。”
“香濤賢弟,”張之洞說得那樣誠懇,衛榮光不再以“張大人”相稱,稱呼的改變使張之洞覺得彼此的關係拉近了許多。“你來的時間不久,才看到一團亂絲。時間一久,你就會知道,此地不是一團亂絲,而是一攤爛泥,易於陷進而難於拔出,至於整治,則幾乎無望。”
“幾乎無望”這四個字,令張之洞心頭一顫。
“衛大人,您說說山西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山西的弊病第一在窮困。”衛榮光慢慢地說,“歷史上,山西原本是富強之地。戰國七雄,有三個國家是從晉國分出去的。直到隋末,太原仍是全國重鎮,故有李淵父子起兵反隋,造就了大唐王國。唐朝詩文繁榮,山西文人獨領風騷,便是明證。到宋代之後,國家重心南移,明代以後都城定在北京,三晉便逐漸冷落下來。除開外部原因之外,山西的被冷落是因為自己的貧困,而貧困首先又是因為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的緣故。百姓貧苦,各級衙門稅收則少,稅收一少,則捐攤就多。這捐攤便成了山西的第二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