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在桑家的書房裏來回踱步。桑治平說的山西省的情形固然是事實,但其他各省又比山西強得多少呢?湖北雖稱糧倉,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但做過三年湖北學政的張之洞非常清楚,經過前些年湘軍和太平軍的混戰,湖北元氣大傷,不但年年不熟,即使偶爾有一年熟了,連湖北本省民眾都不能滿足,何況天下!四川也比湖北好不了多少。天府之國的錢糧,因江南戰事淘空得差不多了。至於吏治的腐敗,官民之間對立的情緒,東鄉之案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要想做一個輕鬆太平的巡撫,眼下十八省怕是找不出一個省來。


    張之洞苦笑著說:“朝廷所差,身不由己呀!山西再貧瘠,我也隻得去赴任了。”


    “我幫你出個主意,可以讓你躲開這個差使,另謀優缺。”桑治平眨了眨眼睛,狡黠地笑著。


    “你有什麽好主意呀?”


    “你可借生病為由,請假三個月,禮部侍郎王世民已病人膏肓,大概在這一兩月內便會出缺。那時你再請醇王幫幫忙,調一調,不去太原,而補王世民的缺。如此,則可免去一項苦差而獲得一優缺。你數任學使學政,一向以詞臣言官聞名於世,補禮部的缺,正可謂人地兩宜,今後仍可以一邊做官,一邊吟詩作文,不失文人本色。”


    “仲子兄此言差矣!”張之洞正色道,“古人雲,士大夫於進退之處,當謹慎自重。我張之洞一生清白狷介,於自身進退之處光明磊落,不願也不屑於玩弄此等小伎倆。上個月醇王召見我,問我若有巡撫與侍郎兩者可選的話選何缺。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願選巡撫。不是不知道巡撫苦累而侍郎優裕,乃是願為國為民做幾件實事。早在進翰苑之初,我就對子青老哥說過:平生誌趣,雅不以文人自命。文人清高,自娛有餘,若幸而有幾篇詩文做得好的話,不僅可享譽當時,還有可能傳名後世,但究竟於國於民實效不大。倘是命運不濟,不得實職,也隻得如此了。我今日幸而得到太後、皇上器重,外放一方巡撫,且正當年富力強之時,豈可因所赴之地貧瘠艱難而止步?仲子兄,實話對你說,隻要能為山西百姓辦成幾樁實事,給山西百姓帶來實惠,我日後就是累死於三晉,也心甘情願,決不後悔!”


    “好,誌氣可嘉!”桑治平擊掌贊道,“香濤兄之誌與桑某不謀而合,剛才的話,不過戲言耳,請萬勿記在心上。關於履任後的打算,你有沒有好好想過?”


    “實話告訴你吧,我奉旨才幾天,內人便因難產而去世。遭此不幸,方寸迷亂,故這一個多月來根本無心思考履任後的打算,我很想聽聽你的高見。”


    聽到這話後,桑治平心頭一沉:人生禍福真是捉摸不定。他知道遇上這等不幸之事幾句安慰話並無補益,不如不說,隻以沉默來表示心中的同情。


    過了好長時間,桑治平才開口:“陶淵明說得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嫂夫人該去就讓她去吧!生者活在世上,該做的事也還得要去做!”


    “也隻能這樣想了。”張之洞無可奈何地應了一句。


    “你請我出來為你佐幕,這是你相信我,我很感激,惟其如此,才更須坦誠相待。我要對你說句老實話,我這二十年來差不多已拋開了儒學,我習的乃是雜學,兵家、陰陽、墨、道一併看重,尤重管學即管子之學,愛讀《鹽鐵論》,奉管子、桑弘羊為宗師。從名教角度來看,我乃野狐禪一類,不為正統士人所齒。你是清流名士,或許難於接受,與其日後不歡而散,不如今日先挑個明白,行則共事,不行則各不相幹。”


    以儒家信徒自居、以聖人名教為性命的張之洞,乍一聽到這番話,頗出意外。不過,他到底不是倭仁、徐桐那樣的迂腐理學家,稍停一會兒,他說:“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桑弘羊創平準均輸良法,都是一時之大才,奉管、桑為師,也並非不好。你不妨詳細說說你的看法。”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變,近兩千年來的一家獨霸,這對鞏固皇權統一人心或許有利,但卻扼殺學術壓製人才。尤其不好的是,儒家發展到後來成了一門空疏之學,虛偽之學,與孔子當年的學說相差甚遠,與國計民生更是毫無聯繫。依我看,中國淪落到今天國弱民貧的境地,尋根溯源,便要追尋到漢武帝所推行的這種霸道國策上去。”


    張之洞用心聽著這位隱逸者的獨特議論,注意到他並沒有攻擊孔子的學說,隻是指責西漢以後的儒家學派,這與全盤否定周公孔孟還是有區別的。


    “天底下國與民的事,《管子》一書開宗明義就講清楚了。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又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又說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一部《管子》反覆陳述的就是這幾層意義,而這幾層意義則揭開治國治民全部奧秘。也就是說,為政者的所有作為,最終的結果都要落實到百姓的頭上,即使百姓快樂。快樂在於富有,富有在於有吃有穿,有吃有穿才知禮節榮辱。而二千年來的所謂儒學隻講禮節榮辱,不講衣食財富,完全顛倒了本末。香濤兄,在我看來,中國之誤,誤在從政者隻重虛不重實,隻重末不重本。這如何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又如何能把國家治理得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