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不知道,張之洞的情感世界裏,有著常人所少有的深深的缺憾。這種缺憾,又無形地影響著他一生的性格和情緒。
張之洞四歲時,他的母親朱氏便去世了。小小的心靈裏,永遠不能淡忘母親最後的那一刻:母親緊閉著雙跟,父親坐在母親的病床邊。父親的妾魏氏一手抱著他,一手牽著六歲的胞姐。大家都在流淚。他不明白眼前發生的是什麽事情,隻是一個勁地在魏氏的懷裏嚷著扭動著,要到母親的身邊去。好長一會兒,母親睜開了眼睛,向各人都望了一眼,然後吃力地抬起手來,指了指魏氏懷中的兒子。魏氏走過來,將張之洞放在朱氏的身邊。朱氏用手摸著兒子的頭,眼眶裏的淚水不停地湧出。張之洞大聲喊著:“娘,娘!”朱氏聲氣微薄地對站在床邊的魏氏說:“我的這兩個兒女就託付給你了。”
魏氏邊哭邊說:夫人放心,我會對他們好的。”
朱氏又對丈夫說:“我的首飾和金戒指,你都替我保管好,日後鳳兒出嫁,就當我送給她的嫁妝。”
“我記住了。”張瑛點點頭,將鳳兒拉過來。
鳳兒的臉挨著母親的臉。母親的淚水與女兒的淚水流在一起。
過一會兒,朱氏又對丈夫輕聲說:“我的那張琴,在洞兒成婚的時候,你要洞兒將它送給媳婦,就算是我這個做婆婆的送給她的禮物。”
張瑛說:“好,再過幾年之後,我就把琴交給洞兒,由洞兒日後交給他的媳婦。”
朱氏交待完後,又睜大眼睛死死地看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強拚著力氣撫摸著兒子的臉蛋。突然,母親的手從張之洞的臉上掉了下來,接著便是闔府上下一片哭聲。
就這樣,四歲的張之洞永遠失去了無限疼愛他的母親。
朱氏去世後不久,張瑛鄭重其事地領著兒子走進母親的琴房。他親手揭開罩在琴上的布套,讓兒子好好地看看。這是一張古琴,琴麵有四尺多長,八寸來寬,黑黃黑黃的,上麵繃著七根粗細不等的絲弦。
張瑛對兒子說:“這是你母親娘家陪嫁之物。你母親常常以此自娛,她的琴彈得很好。”
張之洞似懂非懂地聽著。第二天,張瑛便將這張琴收藏起來了。
魏氏從此擔負起撫育張之洞姐弟的責任。朱氏生前對魏氏不錯,加之魏氏自己又沒生育,故而對小姐弟兩人很好。再好也比不上親娘的貼心,小姐弟倆常常想起自己的生母,暗自流淚。然而,不幸的事再次降臨到張之洞的頭上。與他一天到晚形影不離的胞姐,三年後又因傷寒病去世。七歲的張之洞眼看著活潑可親的姐姐離他而去,哭得死去活來。
張之洞其實兄弟姐妹不少,但一母同胞,又真正親密無間的隻有這個姐姐,誰料她又過早夭折了。
從那以後,張之洞似乎與歡樂笑容絕了緣,他一門心思鑽進“四書”“五經”之中。聖人的教誨,昔賢的睿智,陪伴他孤寂的童年,啟沃他苦澀的心靈。十六歲那年他高中順天鄉試第一名。十六歲的解元是古往今來科舉史上少見的奇蹟,足以令所有讀書人艷羨,張瑛和張家的西席們莫不開懷大笑。哪怕就是在這樣的喜慶日子裏,張之洞也沒有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舒心暢氣之感。
在張之洞的記憶裏,他生命中的第一件舒暢事,是髮妻石氏的來歸。
十八歲那年,張之洞與石夫人結了婚。石夫人那年也十八歲,她的父親石煦在貴州都勻府做知府,與張瑛是同級官員,又是直隸同鄉,關係密切。在兩位父親的撮合下,一對小兒女在興義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書香門第出身的石夫人,不僅漂亮賢淑,更兼知書達理,對丈夫溫存體貼,關心備至。遵循母親的遺囑,張之洞將古琴親手交給石夫人。石夫人本不會奏琴,聽說是婆母心愛的遺物,又是臨終前的鄭重囑託,她含著眼淚接過這件不平常的禮物,決心學會操琴。
心靈手巧的石夫人,不到半年就能奏出動聽的樂曲。魏氏常說,少奶奶奏琴,就像當年夫人一樣:一樣的姿態,一樣的神情,一樣的好聽。每聽到這種話,張之洞便欣慰無已。其實,母親當年奏琴的情形,他的腦子裏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或許是因為魏氏常念叨的緣故,或許是在他多年來對母親綿綿不絕的追思中無端形成的幻覺的緣故,張之洞仿佛覺得母親當年就是這樣的,在琴房裏一邊撫琴,一邊低吟,傾訴著她對丈夫,對兒女,對生命的無窮無盡的熱愛……
漸漸地,石氏在張之洞的心目中替代了逝去多年的母親,他那一顆渴望得到人間真愛的幹涸的心田,終於注入了清洌的泉水,無聲無息,清涼滋潤。張之洞從心底深處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歡悅。
第二年,石夫人生了一個女兒,取名仁檀。二十四歲那年,石夫人又生下了長子仁權。兒子的降生,使張之洞有一種生命延續的快樂感。再過兩年,張之洞點探花入翰苑,步入了仕途,石夫人帶著一雙兒女也來到北京。小家庭裏有著說不盡的美滿幸福,其樂融融。誰知樂極生悲,石夫人突然撒手人寰。張之洞千呼萬喚,也不能喊回愛妻的一縷芳魂。年幼的姐弟在母親遺體邊伏地痛哭,也無法使慈母再睜開眼睛。
張之洞想起夫人的種種美德:善良、寬厚、勤勞、儉樸。有一件事,令張之洞永生不能忘記。
張之洞四歲時,他的母親朱氏便去世了。小小的心靈裏,永遠不能淡忘母親最後的那一刻:母親緊閉著雙跟,父親坐在母親的病床邊。父親的妾魏氏一手抱著他,一手牽著六歲的胞姐。大家都在流淚。他不明白眼前發生的是什麽事情,隻是一個勁地在魏氏的懷裏嚷著扭動著,要到母親的身邊去。好長一會兒,母親睜開了眼睛,向各人都望了一眼,然後吃力地抬起手來,指了指魏氏懷中的兒子。魏氏走過來,將張之洞放在朱氏的身邊。朱氏用手摸著兒子的頭,眼眶裏的淚水不停地湧出。張之洞大聲喊著:“娘,娘!”朱氏聲氣微薄地對站在床邊的魏氏說:“我的這兩個兒女就託付給你了。”
魏氏邊哭邊說:夫人放心,我會對他們好的。”
朱氏又對丈夫說:“我的首飾和金戒指,你都替我保管好,日後鳳兒出嫁,就當我送給她的嫁妝。”
“我記住了。”張瑛點點頭,將鳳兒拉過來。
鳳兒的臉挨著母親的臉。母親的淚水與女兒的淚水流在一起。
過一會兒,朱氏又對丈夫輕聲說:“我的那張琴,在洞兒成婚的時候,你要洞兒將它送給媳婦,就算是我這個做婆婆的送給她的禮物。”
張瑛說:“好,再過幾年之後,我就把琴交給洞兒,由洞兒日後交給他的媳婦。”
朱氏交待完後,又睜大眼睛死死地看著自己的一雙兒女,強拚著力氣撫摸著兒子的臉蛋。突然,母親的手從張之洞的臉上掉了下來,接著便是闔府上下一片哭聲。
就這樣,四歲的張之洞永遠失去了無限疼愛他的母親。
朱氏去世後不久,張瑛鄭重其事地領著兒子走進母親的琴房。他親手揭開罩在琴上的布套,讓兒子好好地看看。這是一張古琴,琴麵有四尺多長,八寸來寬,黑黃黑黃的,上麵繃著七根粗細不等的絲弦。
張瑛對兒子說:“這是你母親娘家陪嫁之物。你母親常常以此自娛,她的琴彈得很好。”
張之洞似懂非懂地聽著。第二天,張瑛便將這張琴收藏起來了。
魏氏從此擔負起撫育張之洞姐弟的責任。朱氏生前對魏氏不錯,加之魏氏自己又沒生育,故而對小姐弟兩人很好。再好也比不上親娘的貼心,小姐弟倆常常想起自己的生母,暗自流淚。然而,不幸的事再次降臨到張之洞的頭上。與他一天到晚形影不離的胞姐,三年後又因傷寒病去世。七歲的張之洞眼看著活潑可親的姐姐離他而去,哭得死去活來。
張之洞其實兄弟姐妹不少,但一母同胞,又真正親密無間的隻有這個姐姐,誰料她又過早夭折了。
從那以後,張之洞似乎與歡樂笑容絕了緣,他一門心思鑽進“四書”“五經”之中。聖人的教誨,昔賢的睿智,陪伴他孤寂的童年,啟沃他苦澀的心靈。十六歲那年他高中順天鄉試第一名。十六歲的解元是古往今來科舉史上少見的奇蹟,足以令所有讀書人艷羨,張瑛和張家的西席們莫不開懷大笑。哪怕就是在這樣的喜慶日子裏,張之洞也沒有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舒心暢氣之感。
在張之洞的記憶裏,他生命中的第一件舒暢事,是髮妻石氏的來歸。
十八歲那年,張之洞與石夫人結了婚。石夫人那年也十八歲,她的父親石煦在貴州都勻府做知府,與張瑛是同級官員,又是直隸同鄉,關係密切。在兩位父親的撮合下,一對小兒女在興義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書香門第出身的石夫人,不僅漂亮賢淑,更兼知書達理,對丈夫溫存體貼,關心備至。遵循母親的遺囑,張之洞將古琴親手交給石夫人。石夫人本不會奏琴,聽說是婆母心愛的遺物,又是臨終前的鄭重囑託,她含著眼淚接過這件不平常的禮物,決心學會操琴。
心靈手巧的石夫人,不到半年就能奏出動聽的樂曲。魏氏常說,少奶奶奏琴,就像當年夫人一樣:一樣的姿態,一樣的神情,一樣的好聽。每聽到這種話,張之洞便欣慰無已。其實,母親當年奏琴的情形,他的腦子裏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或許是因為魏氏常念叨的緣故,或許是在他多年來對母親綿綿不絕的追思中無端形成的幻覺的緣故,張之洞仿佛覺得母親當年就是這樣的,在琴房裏一邊撫琴,一邊低吟,傾訴著她對丈夫,對兒女,對生命的無窮無盡的熱愛……
漸漸地,石氏在張之洞的心目中替代了逝去多年的母親,他那一顆渴望得到人間真愛的幹涸的心田,終於注入了清洌的泉水,無聲無息,清涼滋潤。張之洞從心底深處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歡悅。
第二年,石夫人生了一個女兒,取名仁檀。二十四歲那年,石夫人又生下了長子仁權。兒子的降生,使張之洞有一種生命延續的快樂感。再過兩年,張之洞點探花入翰苑,步入了仕途,石夫人帶著一雙兒女也來到北京。小家庭裏有著說不盡的美滿幸福,其樂融融。誰知樂極生悲,石夫人突然撒手人寰。張之洞千呼萬喚,也不能喊回愛妻的一縷芳魂。年幼的姐弟在母親遺體邊伏地痛哭,也無法使慈母再睜開眼睛。
張之洞想起夫人的種種美德:善良、寬厚、勤勞、儉樸。有一件事,令張之洞永生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