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奕沂器局開朗,聰明能幹,且能重用漢人,受到朝野中外的擁護。醇王對這位兄長既佩服又嫉妒。他的這種心態,與對恭王既利用又防範的慈禧很是接近,叔嫂兩人基於同一情緒,又結成了新的聯盟。因為要對恭王別樹一幟,醇王在對外事務中,便採取一種虛驕強硬的態度。在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的處理過程中,恭王和醇王兩人的態度便截然不同。


    同治帝死後,新皇帝不出於恭王府而出於醇王府,恭王當然不服氣。但是麵對著醇王暈厥在地,力辭不受,過後又堅辭開缺所有差使的一連串動作,恭王也不好意思再爭,隻得把氣咽進肚子裏,打疊精神,繼續做他的軍機處領班大臣。


    哪怕是一職不兼,而今的醇王已不再是同治年間的醇王了,滿朝文武視“潛邸”為神明,“潛邸”之主自然也深知自己的神聖身分。對於恭王,他不再像先前那樣謙恭了,他要盡早把大權從恭王手裏奪過來。


    然而,事實上醇王隻是一個性格脆弱才具平庸的人,既沒有安邦治國領袖群倫的真才實學,又缺少玩弄大陰謀大詭計殺伐專斷敢作敢為的奸雄膽魄。他清楚地知道,在通往最高權力的道路上,恭王固然是一個大障礙,但真正不能掀倒的大山卻是慈禧太後。無論是地位、實力,還是機巧手腕,他都遠不是那個女人的對手。那個女人,既是奸雄,又是英雄,即使現在身為皇帝本生父,在她的麵前,鬚眉丈夫醇王也永遠隻有臣服的份。


    因此,在攀登權位頂峰的過程中,醇王同時並舉地採取兩個措施:一是巴結討好慈禧,二是伺機攻擊恭王。


    醇王對他這個嫂子兼姨姐的太後是非常了解的:她既有強烈的權力欲望,又貪圖享受,是一個要把人生的樂趣用盡用絕的女人。


    早在同治十二年,小皇帝剛剛親政的時候,慈禧就授意兒子發布上諭,重建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以供還政後頤養天年。由於耗銀將在三千萬兩之上,大亂甫定的朝廷實在無力支付這筆浩大的開支,當家的恭王對侄兒皇帝的這道上諭加以諫阻。年少貪玩又剛愎自用的同治帝正要借個名義大興園工,為自己建造一個娛樂之地,遭到恭王的反對後大為惱怒,竟然下旨革去恭王的軍機處領班之職,並降為郡王。兒子做得太過分了,慈禧不得不出來幹涉。恭王雖保持了原來的職位,但圓明園不能重建,卻成了慈禧的一塊心病。前些日子,醇王福晉告訴丈夫:太後說,清漪園景致好,稍稍修整下,花不了多少銀子,恭王等人大概不會反對,今後歸了政,就可以住那裏去養老。


    這其實就是當年那道懿旨的再次頒布,醇王決定把這道懿旨領下來,以自己的親自操辦來與當年恭王的極力勸阻,形成鮮明的對比。誰忠誰不忠,豈不一目了然!


    府裏的小吏張翼帶著幾個人,已將清漪園查勘過多次了,重新修整的大體方案也已經拿出來,為鄭重起見,醇王自己還要親自去一下。


    這幾天與張之萬會晤後,醇王對執掌權柄的未來更增加了信心。當張之萬將堂弟近來為東鄉冤案昭雪所做的事情稟報之後,他馬上意識到,這又是恭王的一個失誤,要抓住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將對手打壓一番。他決定在清漪園接見張之洞,這比在王府裏召見要好得多。


    北京的仲夏,到處是青枝綠葉,花草繁茂,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春天的風沙早已停止,風和日麗,不冷不熱,是一年中的好季節。因為修復清漪園一事尚在計議之中,不便張揚,故醇王一清早便離開王府,輕車簡從,盡量做到不引起人們的注意。


    清漪園在京城的西北郊,明代時即闢為皇家園林,名叫好山園。幹隆十五年在好山園的基礎上大加擴建,改名清漪園。鹹豐十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一把大火燒了圓明園,清漪園在劫難逃,也遭到嚴重的毀壞。辰末巳初時分,醇王一行來到這裏。明媚的陽光下,出現在他麵前的,卻是一座殘缺破敗的建築群。


    清漪園全盛時,以昆明湖、萬壽山為主體,方圓四千多畝土地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勤政殿、玉瀾堂、怡春堂、長廊、養雲軒、諧趣園、大報恩延壽寺、放生舫、佛香閣、曇花閣、寶雲閣、聽鸝館等建築物,眼下除萬壽山頂的佛香閣,以及全部用銅澆築的寶雲閣外,其餘的殿閣堂廊,或全被燒毀,或部分毀壞,均不堪人目。先前碧波蕩漾的昆明湖因年久失浚,早已是雜草叢生,青萍漂浮,成了野鴨子棲息的場所,連銜接南湖島與東岸的那座四十多丈長的十七孔橋,也已斑斑駁駁、漏洞百出,隻有那個為鎮水獸而鑄造的銅牛,至今仍然安詳地臥在湖邊,回首翹望人寰,似有無限依戀之情,給醇王一行帶來些許安慰。


    醇王一邊查勘,一邊在心裏尋思著:要把清漪園恢復成幹隆時期的全盛之貌,其所費銀子並不會比重建圓明園少許多,眼下戶部是撥不出這筆巨款的,隻能分期來做。張翼提出先整治昆明湖和萬壽山,規復勤政殿、諧趣園的方案是可行的,但就隻做好這幾件事,所費已經夠大了。即使花費再多,也還有兩處工程是非建不可的。


    第一處是長廊。太後喜歡遛圈子,兩頓正餐後遛半個時辰的圈子,已經遛了十多年,這是雷打不動的老習慣。綿延二三裏的長廊遮陽避雨,正好遛圈子,所以非重建不可,最好再延長一倍,太後必定更加滿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