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張之萬冷笑一聲,說,“香濤,你是個史冊爛熟於心的人,你想想看,歷朝歷代有哪個近支王公對國事沒有興趣?老說沒興趣,恰恰就是最有興趣。何況自己的兒子現正做著皇帝,他醇王爺就真的能心如古井嗎?你聽我慢慢地跟你說。”
張之萬將杯中的剩酒喝完,張之洞忙提起酒壺給他倒滿。清風軒的侍役進來,送上一碗熱湯,又遞給每人一條熱毛巾。擦過臉和手後,張之萬對侍役說不要再添湯菜了。賢良寺的侍役懂規矩,知道住這裏的人都有些不能讓別人曉得的機密。侍役點點頭,接過毛巾,輕輕地出去,然後將房門拉緊。張之萬繼續他的話題:
“鹹豐四年,我從河南學政任上內召回京,為鍾郡王授讀。那時,鍾王爺十三歲,醇王爺十四歲,兄弟倆因為是同母所生,關係親密,互相往來頻繁,因此我也得以與醇王爺親近。我在兩位王爺身邊整整七年,真可謂親眼看著兩位王爺長大。不怕賢弟見笑,我與兩位王爺,名義上雖是君臣之義,其實已近於骨肉之情。”
說到這裏,張之萬的臉上流露出十分欣慰的神色。張之洞很能理解堂兄的這種欣慰,有如此經歷,真正是人生之幸。
清朝皇子的師傅,多出於殿試中的一甲三名,有幸被選作為皇子的師傅,乃是極大的榮耀。若是福大命好,所教的皇子登基做了皇帝,做師傅的則會有天大的榮光和崇隆的地位。即使所教的皇子沒有做上皇帝,因為尊師重道的緣故,做過師傅的人也會受到皇家的尊敬,而享受到許多別人享受不到的優待;至於皇子,通常都會終身對師傅禮遇。張之洞探花出身,卻沒有被選為皇子的師傅,他為此而遺憾過很多年。
“師傅做得久了,我對於兩位王爺的脾性也摸透了。總的來說,兩位王爺都不屬於強悍一類。不僅僅是醇王爺、鍾王爺,包括文宗爺、恭王爺、孚王爺在內,都沒有太祖太宗那種豪邁剽悍的氣習,這可能是宣宗爺敦厚仁慈的遺風所致,他們幾兄弟都秉性溫良仁懦,其中尤以鍾王爺為甚,其次便是孚王。比起三位皇兄來,他們的政事興趣要淡些,而醇王爺不是這樣。”
說到這裏,張之萬禁不住提高了嗓音。張之洞挺起身來正襟危坐,在腦子裏展開一張吸墨紙,要把當年皇子師傅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吸收進來。
“醇王爺在政事上,有一種天潢貴胄所特有的責任心。在他看來,江山是祖宗打下來的,自己不管誰管?就憑這種責任心,文宗爺龍馭上賓時,他不能容忍肅順等人仗著顧命大臣的身分欺負兩宮太後,於是和兩宮太後、恭王裏應外合,辦成了辛酉年那樁大事。二十二歲的醇王爺帶兵半夜馳奔密雲抓肅順那一節,今後搬上書場戲台,也是夠驚險英勇的。香濤,我還對你說件事。”
張之萬停了一會,似在回憶當年那段歷史風雲。
“因為醇王福晉是西太後的胞妹,故而醇王夫婦與兩宮太後的關係格外親密。文宗爺病重時,恭王爺請求去熱河,文宗爺不同意,但醇王爺夫婦卻一直隨侍在側。肅順等人把持朝政,別人都難以進內宮,惟有醇王福晉,肅順不便阻擋。那段日子裏,就多虧了醇王福晉的進進出出,才維持了兩宮太後與京師恭王爺的聯繫。兩宮太後由熱河迴鑾京師之前,即命醇王爺草擬罷黜肅順等人的詔書。西太後將詔書密藏於貼身小衣內,人皆不知。回到京師,恭王爺率留京大臣迎謁,西太後於小衣中將醇王爺草擬的詔書取出,交付恭王爺宣布肅順等人罪狀,即日拿交刑部治罪。香濤,你看醇王爺是個怕事的人嗎?”
張之萬不再說下去了。他拿起銀勺舀了一勺已經變冷的湯,低下頭,慢慢地喝著。
醇王帶兵捉肅順的事,張之洞早就聽說過,至於抓肅順的密詔也為醇王所擬,他卻一點都不知道。如此說來,醇王為大清朝今天局麵的形成,是立下大功勳的,怪不得慈禧太後要將皇位交給他的兒子,其中還有一份酬謝之意在內!
“老哥,恭王、醇王在辛酉年都立了大功,穆宗賓天後,兩宮太後將皇位交給醇王之子而不給恭王之子,恭王府是如何想的呢?”
張之萬抬起頭來望著堂弟,緩緩地說:“賢弟,這就是我今天特意叫你來賢良寺,兄弟倆在清風軒單獨吃飯談話的原因。老哥我有重要的話對你說。”
張之洞的神情不覺為之一振,斂容屏息,傾聽堂兄的下文。
“恭王爺比醇王爺大七歲,無論是閱歷,還是才幹都在醇王爺之上,故兩宮太後多倚重恭王。因為恭王處事有己見,到後來便與西太後有過幾次爭執,彼此漸生不睦。穆宗賓天後,不傳位於恭王之子而傳位於醇王之子,這中間原因很多,而恭王聖眷減退,是一個重要原因。對此,恭王府當然不會平靜。從這幾天與醇王爺和鍾王爺的談話中,我有個感覺,西太後遲早會下這個決心,將恭王的權柄移交給醇王。醇王之所以要我出山,是在為自己準備靠得住的幫手。賢弟,”張之萬舉起酒杯來,說,“喝下這杯酒吧,老哥有幾句腹心話要對你說。”張之洞忙舉起杯子,與堂兄重重地碰了一下,一飲而盡,肅然聆聽。
“老哥我自道光二十七年通籍,到同治十一年辭官回裏,在官場上混了二十五年,從翰林院修撰做到閩浙總督,仕途還算順遂。以我本人的為官經歷和冷眼對旁人的觀察,我以為做官是有訣竅的,這訣竅就在於要尋找一個有力的牢固的靠山。若這個靠山在他尚未成為十分有力和牢固的時候,你便與他有著非一般的關係,一旦他的地位穩固確定之後,你在仕途上便會一帆風順,左右逢源。官做到這個地步,便可謂做到家了。”
張之萬將杯中的剩酒喝完,張之洞忙提起酒壺給他倒滿。清風軒的侍役進來,送上一碗熱湯,又遞給每人一條熱毛巾。擦過臉和手後,張之萬對侍役說不要再添湯菜了。賢良寺的侍役懂規矩,知道住這裏的人都有些不能讓別人曉得的機密。侍役點點頭,接過毛巾,輕輕地出去,然後將房門拉緊。張之萬繼續他的話題:
“鹹豐四年,我從河南學政任上內召回京,為鍾郡王授讀。那時,鍾王爺十三歲,醇王爺十四歲,兄弟倆因為是同母所生,關係親密,互相往來頻繁,因此我也得以與醇王爺親近。我在兩位王爺身邊整整七年,真可謂親眼看著兩位王爺長大。不怕賢弟見笑,我與兩位王爺,名義上雖是君臣之義,其實已近於骨肉之情。”
說到這裏,張之萬的臉上流露出十分欣慰的神色。張之洞很能理解堂兄的這種欣慰,有如此經歷,真正是人生之幸。
清朝皇子的師傅,多出於殿試中的一甲三名,有幸被選作為皇子的師傅,乃是極大的榮耀。若是福大命好,所教的皇子登基做了皇帝,做師傅的則會有天大的榮光和崇隆的地位。即使所教的皇子沒有做上皇帝,因為尊師重道的緣故,做過師傅的人也會受到皇家的尊敬,而享受到許多別人享受不到的優待;至於皇子,通常都會終身對師傅禮遇。張之洞探花出身,卻沒有被選為皇子的師傅,他為此而遺憾過很多年。
“師傅做得久了,我對於兩位王爺的脾性也摸透了。總的來說,兩位王爺都不屬於強悍一類。不僅僅是醇王爺、鍾王爺,包括文宗爺、恭王爺、孚王爺在內,都沒有太祖太宗那種豪邁剽悍的氣習,這可能是宣宗爺敦厚仁慈的遺風所致,他們幾兄弟都秉性溫良仁懦,其中尤以鍾王爺為甚,其次便是孚王。比起三位皇兄來,他們的政事興趣要淡些,而醇王爺不是這樣。”
說到這裏,張之萬禁不住提高了嗓音。張之洞挺起身來正襟危坐,在腦子裏展開一張吸墨紙,要把當年皇子師傅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吸收進來。
“醇王爺在政事上,有一種天潢貴胄所特有的責任心。在他看來,江山是祖宗打下來的,自己不管誰管?就憑這種責任心,文宗爺龍馭上賓時,他不能容忍肅順等人仗著顧命大臣的身分欺負兩宮太後,於是和兩宮太後、恭王裏應外合,辦成了辛酉年那樁大事。二十二歲的醇王爺帶兵半夜馳奔密雲抓肅順那一節,今後搬上書場戲台,也是夠驚險英勇的。香濤,我還對你說件事。”
張之萬停了一會,似在回憶當年那段歷史風雲。
“因為醇王福晉是西太後的胞妹,故而醇王夫婦與兩宮太後的關係格外親密。文宗爺病重時,恭王爺請求去熱河,文宗爺不同意,但醇王爺夫婦卻一直隨侍在側。肅順等人把持朝政,別人都難以進內宮,惟有醇王福晉,肅順不便阻擋。那段日子裏,就多虧了醇王福晉的進進出出,才維持了兩宮太後與京師恭王爺的聯繫。兩宮太後由熱河迴鑾京師之前,即命醇王爺草擬罷黜肅順等人的詔書。西太後將詔書密藏於貼身小衣內,人皆不知。回到京師,恭王爺率留京大臣迎謁,西太後於小衣中將醇王爺草擬的詔書取出,交付恭王爺宣布肅順等人罪狀,即日拿交刑部治罪。香濤,你看醇王爺是個怕事的人嗎?”
張之萬不再說下去了。他拿起銀勺舀了一勺已經變冷的湯,低下頭,慢慢地喝著。
醇王帶兵捉肅順的事,張之洞早就聽說過,至於抓肅順的密詔也為醇王所擬,他卻一點都不知道。如此說來,醇王為大清朝今天局麵的形成,是立下大功勳的,怪不得慈禧太後要將皇位交給他的兒子,其中還有一份酬謝之意在內!
“老哥,恭王、醇王在辛酉年都立了大功,穆宗賓天後,兩宮太後將皇位交給醇王之子而不給恭王之子,恭王府是如何想的呢?”
張之萬抬起頭來望著堂弟,緩緩地說:“賢弟,這就是我今天特意叫你來賢良寺,兄弟倆在清風軒單獨吃飯談話的原因。老哥我有重要的話對你說。”
張之洞的神情不覺為之一振,斂容屏息,傾聽堂兄的下文。
“恭王爺比醇王爺大七歲,無論是閱歷,還是才幹都在醇王爺之上,故兩宮太後多倚重恭王。因為恭王處事有己見,到後來便與西太後有過幾次爭執,彼此漸生不睦。穆宗賓天後,不傳位於恭王之子而傳位於醇王之子,這中間原因很多,而恭王聖眷減退,是一個重要原因。對此,恭王府當然不會平靜。從這幾天與醇王爺和鍾王爺的談話中,我有個感覺,西太後遲早會下這個決心,將恭王的權柄移交給醇王。醇王之所以要我出山,是在為自己準備靠得住的幫手。賢弟,”張之萬舉起酒杯來,說,“喝下這杯酒吧,老哥有幾句腹心話要對你說。”張之洞忙舉起杯子,與堂兄重重地碰了一下,一飲而盡,肅然聆聽。
“老哥我自道光二十七年通籍,到同治十一年辭官回裏,在官場上混了二十五年,從翰林院修撰做到閩浙總督,仕途還算順遂。以我本人的為官經歷和冷眼對旁人的觀察,我以為做官是有訣竅的,這訣竅就在於要尋找一個有力的牢固的靠山。若這個靠山在他尚未成為十分有力和牢固的時候,你便與他有著非一般的關係,一旦他的地位穩固確定之後,你在仕途上便會一帆風順,左右逢源。官做到這個地步,便可謂做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