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少年時代在興義府長大的張之洞,經常親眼看到貧病交加的貴州老鄉流落街頭、逃荒討飯的情景。一年到頭,光倒斃在知府衙門外的餓殍就數以百計。興義府所屬各縣的苗民常常鬧事,身為知府的父親一麵彈壓,一麵也同情,在飯桌邊對家人說:“苗民沒飯吃,沒衣穿,受苦受罪,鬧事也是逼出來的。”父親的這些嘆息,深深地印在張之洞幼小的心靈中。


    青年時代回直隸老家參加鄉試,後又去河南巡撫衙門做幕僚,再後來又去浙江、湖北、四川,從西南到京畿,從江南到荊楚,張之洞所到之處,民不聊生的多,富裕小康的少;人心浮動的多,安居樂業的少;怨聲載道的多,歌功頌德的少。真的是國本鬆動,民心可慮呀!


    身為大清詹事府官員,理所當然應當借東鄉一案的典型事例,將“民心”二字的重要向太後、皇上指出,這實在是關係到大清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也是身沐皇恩的大清臣子對朝廷的最大忠誠。張之洞想到這裏,凜然提起筆來繼續寫下去。豐厚的學養,過人的記誦能力,使得他在引經據典這方麵,一向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我朝深仁厚澤,美不勝書,然大要則有二事:一曰賦斂輕,一目刑罰平。賦輕不至竭民財,刑平則不肯殘民命。順治元年,世祖告誡群臣,凡官吏矇混倍征者殺無赦。十三年又下令嚴禁加派。康熙五十二年,聖祖特頒“永不加賦”之諭。此為古今數千年所無之善政。至於好生惡殺,慎重刑


    辟,乃列聖相傳之心。順治十年,聖諭告誡:死者不可復生,誤者不可復改,務必平心守法,使人不冤。康熙十二年敕刑部,所押罪犯,凡情罪稍可矜疑者概行省釋。康熙二十四年又規定,凡官吏犯有貪汙之罪,概不寬免。


    接下來,張之洞又列舉康熙、雍正、幹隆、道光等朝對幾個大案件的慎重處理事例。因為懲治了貪官汙吏,故而贏得民心,在史冊上留下美譽。這些先例應是這次處理東鄉冤案的借鑑。最後,張之洞傾注滿腔之情,為這道奏章收了尾:


    臣來自蜀中,實有見聞,若不發言,上無以對朝廷,下無以對四川通省之士民。願皇太後、皇上深惟祖訓至嚴,人命至重,民心可畏,天鑒難欺,關係至大,不獨一蜀。應如何核議之處,恭候聖裁!


    擱下筆,張之洞這才發覺肚子已餓了,對著窗外大叫“開飯”。王夫人笑吟吟地走過來告訴丈夫,全家人為等他吃餃子,中飯已足足推遲一個時辰了。


    吃完飯後,張之洞在小庭院裏散著步,思維仍沒有從東鄉案件中解脫出來。東鄉發生的這一起四百多條人命的重大慘案,完全是人為的,縣令孫定揚、提督李有恆負有主要責任,不殺這兩個人不足以平民憤,也不能達到為這起冤案平反昭雪的目的。上午的奏章還沒有來得及講這一點,而這個體現四川通省士民的要求必須上達天聽,請求聖旨批準。因此,很有必要再附一片。


    張之洞匆匆結束散步,走進書房,又拿起筆來。正要動筆時,關於東鄉之案的另一方麵的情況突然浮出腦海。而這,又恰恰是這幾年來無論定案,還是覆審時都被各方忽視了。張之洞在四川時就聽說過,前兩天楊銳、何燃、黃奇祥也說到了。原來,此案發生前還有這樣一個過程。


    光緒元年春天,一股對苛政不滿的情緒,開始在東鄉縣四鄉農人中蔓延,大有釀成事端的可能。綏定府知府易蔭芝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指示縣令孫定揚下鄉查訪實情,並主張減輕勒索。緩解民怨。孫定揚拒不執行,反而向川北鎮請求派兵鎮壓。易蔭芝派人飛馳川北鎮,止其發兵。又派署太平縣令祝士棻前往東鄉。祝士棻與四鄉農人和談,並簽字畫押,遵守共同訂下的條款。東鄉民情有所緩和。不料,孫定揚向省垣告易、祝二人的狀。於是總督文格派出總兵謝思友帶兵前往東鄉。謝思友到了東鄉後知道農人並非叛逆,遂施行安撫之策。後來,易、祝、謝三人均遭彈劾,由提督李有恆、縣令孫定揚一手造成了那場慘禍。


    張之洞認為,這個慘痛的教訓應該給人們以重大的啟示,即負有地方之責的官員,必須時刻關注民情,應製止事件於剛萌芽的時候。如此,則不易出現難以收拾的大變。東鄉之事,若按易蔭芝的辦法去做,早減捐勒,則不會惡化。另外,同一件事情,處理方式不同,也會引出完全不同的結果。若遵照祝士棻的方式去做,與鄉民相約畫押,各自信守,則將會平靜地解決紛爭。若按謝思友之法,安撫鬧事之人,則能消去怨氣,也不會使事端激發。可惜的是,三個有識的官員,卻被無知的庸吏給排擠了。


    張之洞想,一定要把這個過程向朝廷報告,一定要表彰在東鄉事件中那三個見識卓越而遭到不公平彈劾的好官。這對各省各級官吏都是極好的教育,從提高辦事才能、整頓吏治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比平反一個東鄉冤案更顯得重要。


    張之洞提起筆來,為附片擬了一個“陳明重案初起辦理各員情形片”的題目,然後筆走龍蛇,把自己的這段認識急速地草擬出來。


    掌燈時光,楊銳風塵僕僕地回到張府,向老師稟報了兩天來外出活動的情況。


    這兩天,楊銳拜訪了一位川籍禦史、兩位川籍內閣中書,又在一個中書的引導下,拜訪了一位川籍戶部侍郎。這些官員對東鄉冤案都予以同情,但鑑於覆審仍維持原判,又都認為要翻過來是件棘手的事,不能急,隻能慢慢尋找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之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浩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浩明並收藏張之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