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酌提江廣漕折運腳,亦可得二三十萬。第四,整頓淮綱,杜絕私商,所得亦不下四五十萬。”
“不要念了,我自己來看!”慈禧一挺身從床上坐起來,慌得宮女們忙上前給她披衣服,李蓮英趕緊把摺子遞過去。
慈禧接過摺子,將下麵未念部分飛快看下去:“籌餉事理,尤在度支得人,侍郎閻敬銘長於綜核,理財有效,朝野鹹知..今雖養屙山居,並非篤老,閻敬銘之心何嚐一日忘天下哉!若蒙溫旨宣召,動以時艱,喻以大義,該侍郎豈忍堅辭?得閻敬銘以理度支,朝廷當不憂匱餉矣!”
慈禧心裏猛地一震,放下摺子,嘆道:“不料張之洞一個清流,競有經濟之才!”
原來,這些年來慈禧鑑於洋人的欺淩,很想把大清的軍隊訓練得強大起來,無論是東南的海防軍,還是西北、東北的塞防軍都應強大。中國不缺兵:百萬兵丁,招之即來;也不缺統兵之將:李鴻章是海防的好首領,左宗棠是塞防的強統帥。要想加強軍事,眼下最缺的是餉項,是銀子。各省不是報災,便是哭窮,應該向朝廷上繳的賦稅一拖再拖,一減再減,每年能上交五成,就算好督撫了。戶部麵對這種局麵束手無策,又想不出生財之道。許多強兵的好設想,皆因戶部無錢而告吹。
張之洞提出的籌餉之策,不僅為當前防備俄國提供了餉銀的保證,而且也為今後的強兵強國開闢了多條財路。尤其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慈禧,應該盡快起用閻敬銘。閻敬銘是一個理財能手,這點慈禧早就知道,但此人性格古怪,幾年前便因與同僚合不來,辭去工部侍郎的職務,回籍養病去了。這些年來,慈禧的腦子裏也漸漸地將閻敬銘給忘記了。是的,應該盡早起用!
清流黨中的張之洞,居然能夠關注經濟,注重實務,誠為難得。慈禧仿佛從張之洞的身上看到當年曾國藩的影子。朝廷需要能辦事的良吏,也需要講風骨的賢臣,若有人能像曾國藩一樣,兼良吏與賢臣於一身,那就是真正社稷之才。張之洞是這樣的人才嗎?慈禧頭靠在精美絕倫的鳳床花格上,開始思索起來。
清朝的規矩,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的官員。因此,從五品的司經局洗馬張之洞盡管為官近二十年了,卻沒有得見天顏之機。若是一個尋常的五品小官,慈禧自然不可能有印象,但張之洞不同尋常。他為官之初,便得到過慈禧的格外聖眷。近二十年來,慈禧的目光也時常在關注著他。
這中間的緣由,要說起來,話就長了。
四 慈禧欽點張之洞為癸亥科探花
道光十七年,張之洞出生於父親張瑛的任所——貴州興義府的知府衙門裏。
張瑛的祖上在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到直隸,後定居南皮縣。明清兩朝,南皮張家都出過不少官員。張瑛的曾祖、祖父均做過縣令。張瑛本人二十歲中舉,但接連三科會試未第。清代定製,三科未第的舉人可以得到一種優待,即這類人再進行一次考試,其中成績一等者享受進士待遇,外放知縣。這種選拔方式,叫做舉人大挑。張瑛即因大挑而放到西南邊隅貴州安化縣,後遷古州同知,積勞擢升興義知府。
張之洞天資聰穎,在父親、塾師的嚴格督促下發憤讀書,十三歲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那年他來到原籍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一名。鄉試的第一名又稱解元,十六歲的少年解元,在科舉史上極為罕見。有多少讀書人年屆不惑,還在為取得生員的資格焚膏繼晷;又有多少讀書人,兩鬢斑白還在為舉人的功名伏案苦讀。而張之洞,隻用了十六年的光陰,便順利地邁過許許多多人一輩子還走不完的科場苦旅!一時間,這個出生在知府衙
門裏的小少爺成了全國矚目的神童。
不料此後的十年,神童張之洞在通往會試的途中卻連遭不利。
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戚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師安心讀書,便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接著,興義府被受太平軍影響而起事的鄉民所包圍,失去了讀書的安靜環境。不久父親病故,他必須守喪三年。喪期滿後,正遇上己未科會試,張之洞正擬參加,孰料他的堂兄張之萬被派為會試同考官,他不得不循例迴避。他的這位堂兄張之萬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是道光丁未科的狀元。丁未科在近代史上被稱為名科,因為這一科裏考中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人,張之萬的試卷壓倒這些名流,可見他必有過人之處。第二年,朝廷為鹹豐帝三十歲舉行萬壽恩科,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可奈何地再次迴避。
待到同治元年,好不容易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中舉已是九個年頭了。因為少年科場的順利,因為九年的意外折騰,也因為有這位狀元堂兄的榜樣在前,從小抱負甚大、自視甚高的張之洞,決心要在這次會試中大魁天下。他極用心地做好八股文、試帖詩,文章花團錦簇,詩句珠圓玉潤。他對高中懷著必勝的信心。他的試卷落到一個名叫範鶴生的房師手裏。範鶴生見到這份試卷激賞不已,認為文筆有《史》《漢》之風,亟力向主考官推薦。卻不料主考官並不賞識,張之洞落第了。範鶴生為之惋惜,親到張之洞下榻的客棧看望。範師是個性情中人。他一麵安慰門生不要灰心,明年恩科再來,一麵又為科場誤人的歷史和現狀憤憤不平,說到動情處,淚流滿麵。張之洞心中十分感激。
“不要念了,我自己來看!”慈禧一挺身從床上坐起來,慌得宮女們忙上前給她披衣服,李蓮英趕緊把摺子遞過去。
慈禧接過摺子,將下麵未念部分飛快看下去:“籌餉事理,尤在度支得人,侍郎閻敬銘長於綜核,理財有效,朝野鹹知..今雖養屙山居,並非篤老,閻敬銘之心何嚐一日忘天下哉!若蒙溫旨宣召,動以時艱,喻以大義,該侍郎豈忍堅辭?得閻敬銘以理度支,朝廷當不憂匱餉矣!”
慈禧心裏猛地一震,放下摺子,嘆道:“不料張之洞一個清流,競有經濟之才!”
原來,這些年來慈禧鑑於洋人的欺淩,很想把大清的軍隊訓練得強大起來,無論是東南的海防軍,還是西北、東北的塞防軍都應強大。中國不缺兵:百萬兵丁,招之即來;也不缺統兵之將:李鴻章是海防的好首領,左宗棠是塞防的強統帥。要想加強軍事,眼下最缺的是餉項,是銀子。各省不是報災,便是哭窮,應該向朝廷上繳的賦稅一拖再拖,一減再減,每年能上交五成,就算好督撫了。戶部麵對這種局麵束手無策,又想不出生財之道。許多強兵的好設想,皆因戶部無錢而告吹。
張之洞提出的籌餉之策,不僅為當前防備俄國提供了餉銀的保證,而且也為今後的強兵強國開闢了多條財路。尤其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慈禧,應該盡快起用閻敬銘。閻敬銘是一個理財能手,這點慈禧早就知道,但此人性格古怪,幾年前便因與同僚合不來,辭去工部侍郎的職務,回籍養病去了。這些年來,慈禧的腦子裏也漸漸地將閻敬銘給忘記了。是的,應該盡早起用!
清流黨中的張之洞,居然能夠關注經濟,注重實務,誠為難得。慈禧仿佛從張之洞的身上看到當年曾國藩的影子。朝廷需要能辦事的良吏,也需要講風骨的賢臣,若有人能像曾國藩一樣,兼良吏與賢臣於一身,那就是真正社稷之才。張之洞是這樣的人才嗎?慈禧頭靠在精美絕倫的鳳床花格上,開始思索起來。
清朝的規矩,皇帝不召見四品以下的官員。因此,從五品的司經局洗馬張之洞盡管為官近二十年了,卻沒有得見天顏之機。若是一個尋常的五品小官,慈禧自然不可能有印象,但張之洞不同尋常。他為官之初,便得到過慈禧的格外聖眷。近二十年來,慈禧的目光也時常在關注著他。
這中間的緣由,要說起來,話就長了。
四 慈禧欽點張之洞為癸亥科探花
道光十七年,張之洞出生於父親張瑛的任所——貴州興義府的知府衙門裏。
張瑛的祖上在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到直隸,後定居南皮縣。明清兩朝,南皮張家都出過不少官員。張瑛的曾祖、祖父均做過縣令。張瑛本人二十歲中舉,但接連三科會試未第。清代定製,三科未第的舉人可以得到一種優待,即這類人再進行一次考試,其中成績一等者享受進士待遇,外放知縣。這種選拔方式,叫做舉人大挑。張瑛即因大挑而放到西南邊隅貴州安化縣,後遷古州同知,積勞擢升興義知府。
張之洞天資聰穎,在父親、塾師的嚴格督促下發憤讀書,十三歲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那年他來到原籍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一名。鄉試的第一名又稱解元,十六歲的少年解元,在科舉史上極為罕見。有多少讀書人年屆不惑,還在為取得生員的資格焚膏繼晷;又有多少讀書人,兩鬢斑白還在為舉人的功名伏案苦讀。而張之洞,隻用了十六年的光陰,便順利地邁過許許多多人一輩子還走不完的科場苦旅!一時間,這個出生在知府衙
門裏的小少爺成了全國矚目的神童。
不料此後的十年,神童張之洞在通往會試的途中卻連遭不利。
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戚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師安心讀書,便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接著,興義府被受太平軍影響而起事的鄉民所包圍,失去了讀書的安靜環境。不久父親病故,他必須守喪三年。喪期滿後,正遇上己未科會試,張之洞正擬參加,孰料他的堂兄張之萬被派為會試同考官,他不得不循例迴避。他的這位堂兄張之萬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是道光丁未科的狀元。丁未科在近代史上被稱為名科,因為這一科裏考中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人,張之萬的試卷壓倒這些名流,可見他必有過人之處。第二年,朝廷為鹹豐帝三十歲舉行萬壽恩科,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可奈何地再次迴避。
待到同治元年,好不容易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中舉已是九個年頭了。因為少年科場的順利,因為九年的意外折騰,也因為有這位狀元堂兄的榜樣在前,從小抱負甚大、自視甚高的張之洞,決心要在這次會試中大魁天下。他極用心地做好八股文、試帖詩,文章花團錦簇,詩句珠圓玉潤。他對高中懷著必勝的信心。他的試卷落到一個名叫範鶴生的房師手裏。範鶴生見到這份試卷激賞不已,認為文筆有《史》《漢》之風,亟力向主考官推薦。卻不料主考官並不賞識,張之洞落第了。範鶴生為之惋惜,親到張之洞下榻的客棧看望。範師是個性情中人。他一麵安慰門生不要灰心,明年恩科再來,一麵又為科場誤人的歷史和現狀憤憤不平,說到動情處,淚流滿麵。張之洞心中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