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李自成歸宿的各種說法林林總總有十餘種之多,但歸納起來看,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二種:一是李自成死於敗亂之中,二是李自成兵敗後削髮為僧,禪隱若幹年後圓寂。據此關於李自成死亡的時間和地點也就主要趨向兩種說法:一是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另一說是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死於湖南石門夾山。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一直到現在仍爭議很大,沒有定論。
李自成在順治二年死於九宮山的最早記錄是清朝將領阿濟格向清廷的奏報和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奏報。阿濟格是追擊李自成到通山九官山下的清軍統帥,在順治二年閏六月的奏報中,阿濟格稱“有降將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認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南明何騰蛟曾兩次向唐王奏報。他的第一次奏報說,“斬自成於九宮山”,因長沙府通判周二南死,失首級。在第二次所上的《逆闖伏誅疏》中何又說:“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於馬下,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這是依據歸附何騰蛟的原李自成部下張雙喜、劉何當的口述奏報的。
此後,很多記載均認為李自成是在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的。費密在《荒書》對李自成被殺的經過有著很詳細的記述:“李自成獨行到牛跡嶺,遇大雨,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者以鏟殺自成。”在正史以及地方史乘中也有類似的具體記載,如《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湖廣通誌》、《武昌府誌》以及《通山縣誌》等。特別是後來《朱氏宗譜》、《程氏宗譜》的新發現,更增加了這一說法的可信程度。建國後的眾多史學家如郭沫若、李文治等人均贊成此說、一時之間,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說幾乎成為定論。
但此論盛行不久後,一些人指出此說存在著許多可疑之處。疑點主要有:首先,他們對通山九宮山一說進行追本溯源,最早對李自成死訊進行記錄的是阿濟格和何騰蛟,而二人當時並沒有親眼所見李自成的屍首,而隻是在奏報上提到“屍朽莫辨”,他們的消息來源主要是從降兵和降將那裏得到的,連阿濟格自己也不能肯定,稱要再行察訪,因此當時在明廷和清廷內部有很多人質疑消息的可靠性。事實上,阿濟格便因遲遲交不上首級為李自成驗明正身而遭到上司的嚴加斥責,而何騰蛟也因此被冠以“謊報戰功”的罪名,最終被撤職。可見當時清政府和南明小朝廷都沒有確認李自成的死亡。另外,如果李自成真的死於九宮山鄉民之手,當時在九宮山的李自成部隊還有十萬之眾,一定不會放過九宮山的鄉民,但史書並沒有此類記載。最令人費解的是像李自成這樣一位極具影響的重要人物,他的死亡竟然在朝廷的殘檔、硃批“紅本”中都無記載。而通山九宮山說的另一“力證”《程氏宗譜》、《朱氏宗譜》都纂修於民國年間,所述當年之事並不可確信。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盤龍山上
隨著考古不斷有新的發現,一些人提出李自成在夾山出家為僧之說。這一說法的依據主要是何璘所撰寫的《書李自成傳後》和在夾山出土的一些文物。何璘曾到實地進行考察,據山上一位老僧介紹,夾山靈泉寺早年有過一位古怪的和尚,號“奉天玉和尚”,他就曾服侍過奉天玉和尚。據他說,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來寺的,說話是陝西口音,並取出一幅奉天玉和尚畫像,何璘發現畫中的和尚與書所記李自成長相頗為相似,加上奉天玉和尚的法號和李自成的“奉天王”稱謂隻相差一點,極有可能是故意避諱的,因此他認為這個所謂的“奉天玉和尚”有可能就是李自成,也就是說李自成兵敗後最終遁跡湖南石門的夾山靈泉寺,削髮為僧。
在夾山附近出土的文物,更是為夾山一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在澧州發現奉天玉和尚的墓地中出土了與米脂縣地方傳統的隨葬符碑內容十分相近的符碑,此外還在夾山附近出土了“永昌通寶”銅幣、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竹製扇骨、銅製熏爐等。“永昌”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的年號。更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一個鑄有隸書陽文“西安王”字樣的銅製馬鈴。這和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出土的、上麵鑄有“自成王”字樣的馬鈴,形製相同,字樣一樣,花紋相似。這一切都表明夾山地區與李自成存在著某種聯繫。此外,有學者還認為當年服侍奉天玉和尚的弟子野拂是李自成義軍中的將領、李自成的侄兒李過,這也證明了李自成在夾山出家的可信性。此外,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出現的詩集《梅花百韻》也被認為與李自成有關。
但此說也遭到了通山九宮山說者的質疑,認為這一說法存在著諸多硬傷。首先,他們提出何璘所述並不可靠,如奉天玉畫像,其實與史書並不一致。《明史》稱李自成“狀貌猙獰”,且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在作戰時左目中矢,因此當時被稱做“瞎賊”。而畫像中的和尚左目未眇,老僧在敘述中也沒有提及他眼瞎,可見與李自成無關。其次,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並不能證明李自成終於夾山,而隻能證明確有奉天玉其人;沒有確鑿證據、僅憑《梅花集韻》詩集中個別詩句的口氣,無法判斷詩作者就是李自成。第三,湖南大學者王夫之與李自成是同時代的人,他撰寫的《永曆實錄》所記李自成至九宮山“為土人所殺”有很大的權威性。同時《程氏宗譜》盡管出於民國,但關於程九伯殺害李自成之事是依據舊譜轉錄的,絕不可能是杜撰,而且該譜與《朱氏宗譜》以及顧炎武的《明季實錄》所載一致。
李自成在順治二年死於九宮山的最早記錄是清朝將領阿濟格向清廷的奏報和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奏報。阿濟格是追擊李自成到通山九官山下的清軍統帥,在順治二年閏六月的奏報中,阿濟格稱“有降將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認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南明何騰蛟曾兩次向唐王奏報。他的第一次奏報說,“斬自成於九宮山”,因長沙府通判周二南死,失首級。在第二次所上的《逆闖伏誅疏》中何又說:“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於馬下,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這是依據歸附何騰蛟的原李自成部下張雙喜、劉何當的口述奏報的。
此後,很多記載均認為李自成是在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的。費密在《荒書》對李自成被殺的經過有著很詳細的記述:“李自成獨行到牛跡嶺,遇大雨,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姓者以鏟殺自成。”在正史以及地方史乘中也有類似的具體記載,如《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湖廣通誌》、《武昌府誌》以及《通山縣誌》等。特別是後來《朱氏宗譜》、《程氏宗譜》的新發現,更增加了這一說法的可信程度。建國後的眾多史學家如郭沫若、李文治等人均贊成此說、一時之間,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說幾乎成為定論。
但此論盛行不久後,一些人指出此說存在著許多可疑之處。疑點主要有:首先,他們對通山九宮山一說進行追本溯源,最早對李自成死訊進行記錄的是阿濟格和何騰蛟,而二人當時並沒有親眼所見李自成的屍首,而隻是在奏報上提到“屍朽莫辨”,他們的消息來源主要是從降兵和降將那裏得到的,連阿濟格自己也不能肯定,稱要再行察訪,因此當時在明廷和清廷內部有很多人質疑消息的可靠性。事實上,阿濟格便因遲遲交不上首級為李自成驗明正身而遭到上司的嚴加斥責,而何騰蛟也因此被冠以“謊報戰功”的罪名,最終被撤職。可見當時清政府和南明小朝廷都沒有確認李自成的死亡。另外,如果李自成真的死於九宮山鄉民之手,當時在九宮山的李自成部隊還有十萬之眾,一定不會放過九宮山的鄉民,但史書並沒有此類記載。最令人費解的是像李自成這樣一位極具影響的重要人物,他的死亡竟然在朝廷的殘檔、硃批“紅本”中都無記載。而通山九宮山說的另一“力證”《程氏宗譜》、《朱氏宗譜》都纂修於民國年間,所述當年之事並不可確信。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盤龍山上
隨著考古不斷有新的發現,一些人提出李自成在夾山出家為僧之說。這一說法的依據主要是何璘所撰寫的《書李自成傳後》和在夾山出土的一些文物。何璘曾到實地進行考察,據山上一位老僧介紹,夾山靈泉寺早年有過一位古怪的和尚,號“奉天玉和尚”,他就曾服侍過奉天玉和尚。據他說,奉天玉和尚是順治初年來寺的,說話是陝西口音,並取出一幅奉天玉和尚畫像,何璘發現畫中的和尚與書所記李自成長相頗為相似,加上奉天玉和尚的法號和李自成的“奉天王”稱謂隻相差一點,極有可能是故意避諱的,因此他認為這個所謂的“奉天玉和尚”有可能就是李自成,也就是說李自成兵敗後最終遁跡湖南石門的夾山靈泉寺,削髮為僧。
在夾山附近出土的文物,更是為夾山一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在澧州發現奉天玉和尚的墓地中出土了與米脂縣地方傳統的隨葬符碑內容十分相近的符碑,此外還在夾山附近出土了“永昌通寶”銅幣、刻有“永昌元年”字樣的竹製扇骨、銅製熏爐等。“永昌”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的年號。更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一個鑄有隸書陽文“西安王”字樣的銅製馬鈴。這和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出土的、上麵鑄有“自成王”字樣的馬鈴,形製相同,字樣一樣,花紋相似。這一切都表明夾山地區與李自成存在著某種聯繫。此外,有學者還認為當年服侍奉天玉和尚的弟子野拂是李自成義軍中的將領、李自成的侄兒李過,這也證明了李自成在夾山出家的可信性。此外,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出現的詩集《梅花百韻》也被認為與李自成有關。
但此說也遭到了通山九宮山說者的質疑,認為這一說法存在著諸多硬傷。首先,他們提出何璘所述並不可靠,如奉天玉畫像,其實與史書並不一致。《明史》稱李自成“狀貌猙獰”,且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在作戰時左目中矢,因此當時被稱做“瞎賊”。而畫像中的和尚左目未眇,老僧在敘述中也沒有提及他眼瞎,可見與李自成無關。其次,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並不能證明李自成終於夾山,而隻能證明確有奉天玉其人;沒有確鑿證據、僅憑《梅花集韻》詩集中個別詩句的口氣,無法判斷詩作者就是李自成。第三,湖南大學者王夫之與李自成是同時代的人,他撰寫的《永曆實錄》所記李自成至九宮山“為土人所殺”有很大的權威性。同時《程氏宗譜》盡管出於民國,但關於程九伯殺害李自成之事是依據舊譜轉錄的,絕不可能是杜撰,而且該譜與《朱氏宗譜》以及顧炎武的《明季實錄》所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