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此以後嚴嵩的專權,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指出,事實上,在朱元璋於明朝初年廢除宰相職位以後,明朝的內閣首輔權力並不大。根據《明史·嚴嵩傳》的記載,嚴嵩任首輔後,“帝雖甚親禮嵩,亦不盡信其言,間一取獨斷,或故示異同,欲以殺其勢。”這說明當時的嘉靖皇帝雖居大內,卻是緊握皇權的。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也說;“(世宗)晚年雖不禦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故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因此,嚴嵩“竊弄威柄”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一次嚴嵩的親家都察院左都禦史歐陽必進想做吏部尚書,雖然經過嚴嵩哀求再三,但世宗也僅讓歐陽做了半年的吏部尚書便將他罷職了。可見,嚴嵩即使想安排一下兒女親家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把持朝政、結黨營私了。
另外,由於當時的嘉靖皇帝崇奉道教,因此力贊玄修、進獻青詞幾乎是擔任閣臣的必要條件,所以“諛”、“媚”是閣臣們的共性,而嚴嵩並不見得比別的閣臣更諛更媚。相反,在一些事情上,他還往往能夠堅持自己的意見。比如,有一次世宗居住的西苑永壽宮發生火災,世宗打算重修宮殿。嚴嵩考慮世宗久不上朝,營建又要花費巨額資財,所以不同意重修宮殿,而另一位閣臣徐階竭力主張重建。在這件事上,當時很多人都贊成嚴嵩的意見。《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在分析世宗寵信嚴嵩的原因時說:“況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剛,嵩以柔;帝以驕,嵩以謹;帝以英察,嵩以樸誠;帝以獨斷,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可見,因為嚴嵩能真誠事主,並無二心,才能夠贏得皇帝的信任。
在嚴嵩的家鄉,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農民,人們至今還認為對嚴嵩至多隻能稱為“權相”,而基本上不說是“好臣”。在談到他的“過錯”時,也多認為主要是他的兒子嚴世蕃得罪了他人,才招致禍端。另外,據說嚴嵩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奢侈腐化,還非常“儉樸”哩。同時,他還好做善事,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他先後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錢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共花三四萬兩銀子,此外還曾經出資修葺了分宜縣學等等。
雖然在政治上對嚴嵩的爭議很多,但其文學才能卻是人所公認的。據說他幼時十分聰慧,從小就文辭出眾,八歲時書史成誦,出句成章。根據《嚴氏族譜》的記載,嚴嵩讀私塾時,經常和他的老師及叔父對聯語,其中有“手抱屋柱團團轉,腳踏雲梯步步高”、“七歲兒童未老先稱閣老,三旬叔父無才卻作秀才”等等,由於出語非凡,被人稱為神童,所以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很多人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指出,對於嚴嵩不能因人而廢文。明朝古文運動領袖李夢陽便評論他的詩詞“達達者其詞,和淡者其詞”,稱他為“淡石潭翁”。他的《鈐山堂集》存目於清代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鈐山堂集》時,認為“孔雀雖然毒,不能掩文章”。明朝文豪王世貞生父被嚴嵩所害,可以說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也本著“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的精神,十分肯定嚴嵩的詩詞。
作為明朝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嚴嵩的一生非常值得人們研究,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權臣或奸臣,但歷史人物總是存在不同的側麵,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至今仍然在嚴嵩的評價上存在爭論的原因。
慷慨赴義史可法功過之謎
在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眾多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無疑是其中的一位。麵對著山河破碎,社稷異姓之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擔負起抗爭的神聖使命,最終慷慨就義。但史可法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對其的評價究竟是褒還是貶呢?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生於河南祥符,即今開封。史可法出生之際,正是大明江山內憂外患,危機日重之時,青年時代的史可法受到東林黨人左光鬥的關懷與教誨。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府試開考,主考官左光鬥將史可法點為順天府秀才第一名。天啟七年中舉,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中進士。史可法先後擔任過西安府推官、戶部主事及員外郎、戶部都給事中、右參議和安慶、廬州、池州、太平四府巡撫等官職。崇禎十六年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次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明王朝亡,朱由崧在南京被一班人擁戴為弘光皇帝,建立南明王朝,史可法為首相,但不到半月就被奸佞馬士英排擠掉。這時江北的靖南侯黃得功、興平伯高傑、東平伯劉澤清和廣昌伯劉良佐四個藩鎮正在揚州一帶飛揚跋扈,擁兵自重,於是史可法到揚州督師,協調四藩,左右斡旋,反覆遊說,甚至委曲求全,終於使得這些驕兵悍將暫時相安無事。正當史可法調停藩鎮、招攬人才、籌建河防之際,收到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招降書,一手以高官厚祿相引誘,一手以強兵壓境相威脅,意在掃除率兵南下的障礙。史可法不為所動,針對來信中的論調,有理有節地給予了答覆,稱南明軍隊即將揮師北上,收復失地,光復神州,這個決心不可動搖。
另外,由於當時的嘉靖皇帝崇奉道教,因此力贊玄修、進獻青詞幾乎是擔任閣臣的必要條件,所以“諛”、“媚”是閣臣們的共性,而嚴嵩並不見得比別的閣臣更諛更媚。相反,在一些事情上,他還往往能夠堅持自己的意見。比如,有一次世宗居住的西苑永壽宮發生火災,世宗打算重修宮殿。嚴嵩考慮世宗久不上朝,營建又要花費巨額資財,所以不同意重修宮殿,而另一位閣臣徐階竭力主張重建。在這件事上,當時很多人都贊成嚴嵩的意見。《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在分析世宗寵信嚴嵩的原因時說:“況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剛,嵩以柔;帝以驕,嵩以謹;帝以英察,嵩以樸誠;帝以獨斷,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可見,因為嚴嵩能真誠事主,並無二心,才能夠贏得皇帝的信任。
在嚴嵩的家鄉,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農民,人們至今還認為對嚴嵩至多隻能稱為“權相”,而基本上不說是“好臣”。在談到他的“過錯”時,也多認為主要是他的兒子嚴世蕃得罪了他人,才招致禍端。另外,據說嚴嵩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奢侈腐化,還非常“儉樸”哩。同時,他還好做善事,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他先後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錢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共花三四萬兩銀子,此外還曾經出資修葺了分宜縣學等等。
雖然在政治上對嚴嵩的爭議很多,但其文學才能卻是人所公認的。據說他幼時十分聰慧,從小就文辭出眾,八歲時書史成誦,出句成章。根據《嚴氏族譜》的記載,嚴嵩讀私塾時,經常和他的老師及叔父對聯語,其中有“手抱屋柱團團轉,腳踏雲梯步步高”、“七歲兒童未老先稱閣老,三旬叔父無才卻作秀才”等等,由於出語非凡,被人稱為神童,所以他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很多人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指出,對於嚴嵩不能因人而廢文。明朝古文運動領袖李夢陽便評論他的詩詞“達達者其詞,和淡者其詞”,稱他為“淡石潭翁”。他的《鈐山堂集》存目於清代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鈐山堂集》時,認為“孔雀雖然毒,不能掩文章”。明朝文豪王世貞生父被嚴嵩所害,可以說與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也本著“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的精神,十分肯定嚴嵩的詩詞。
作為明朝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嚴嵩的一生非常值得人們研究,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權臣或奸臣,但歷史人物總是存在不同的側麵,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至今仍然在嚴嵩的評價上存在爭論的原因。
慷慨赴義史可法功過之謎
在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眾多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無疑是其中的一位。麵對著山河破碎,社稷異姓之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擔負起抗爭的神聖使命,最終慷慨就義。但史可法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對其的評價究竟是褒還是貶呢?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生於河南祥符,即今開封。史可法出生之際,正是大明江山內憂外患,危機日重之時,青年時代的史可法受到東林黨人左光鬥的關懷與教誨。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府試開考,主考官左光鬥將史可法點為順天府秀才第一名。天啟七年中舉,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中進士。史可法先後擔任過西安府推官、戶部主事及員外郎、戶部都給事中、右參議和安慶、廬州、池州、太平四府巡撫等官職。崇禎十六年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次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明王朝亡,朱由崧在南京被一班人擁戴為弘光皇帝,建立南明王朝,史可法為首相,但不到半月就被奸佞馬士英排擠掉。這時江北的靖南侯黃得功、興平伯高傑、東平伯劉澤清和廣昌伯劉良佐四個藩鎮正在揚州一帶飛揚跋扈,擁兵自重,於是史可法到揚州督師,協調四藩,左右斡旋,反覆遊說,甚至委曲求全,終於使得這些驕兵悍將暫時相安無事。正當史可法調停藩鎮、招攬人才、籌建河防之際,收到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招降書,一手以高官厚祿相引誘,一手以強兵壓境相威脅,意在掃除率兵南下的障礙。史可法不為所動,針對來信中的論調,有理有節地給予了答覆,稱南明軍隊即將揮師北上,收復失地,光復神州,這個決心不可動搖。